无针输液接头结构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10234756阅读:来源:国知局
央流道
[0068]S1、S2、S3:容置空间
[0069]T1:第一壁厚
[0070]T2:第二壁厚
[0071]T3:第三壁厚
[0072]T4:第四壁厚
[0073]H1:第一高度
[0074]H2:第二高度
【具体实施方式】
[0075]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无针输液接头结构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亦可通过其它不同的具体实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亦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悖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与变更。又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仅为简单说明,并非依实际尺寸描绘,亦即未反应出相关构成的实际尺寸,先予叙明。以下的实施方式系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观点,但并非以任何观点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畴。
[0076]〔第一实施例〕
[0077]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无针输液接头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1、图2、图8及图9所示,无针输液接头结构1包括有一盖体10、一弹性阀20及一连接座30,盖体10的一端是与连接座30的一端相接合,而弹性阀20则对应设置于盖体10与连接座30内部所形成的容置空间S3中。于实际应用中,弹性阀20可以是通过熔接的方式固定于连接座30上,而盖体10及连接座30同样亦可以是通过熔接的方式相互接合固定。
[0078]详细地说,如图1及图2所示,盖体10为中空结构,其两端分别定义为一插入端A1及一接合端A2,盖体10内部形成有一容置空间S1。盖体10于插入端A1形成有插入孔101,而于接合端A2形成有通口 102,且插入孔101及通孔102贯穿盖体10,而与其内部的容置空间S1相互连通。盖体10内部邻近于插入端A1的位置形成有凸部103。值得一提的是,依据盖体10的外型,其可大致分为一导引段11及一扩张段12,导引段11的外型及其内侧壁,大致呈现笔直的状态,其用以作为导引外部注射器2(如图10所示)进入盖体10的插入孔101时的移动路径,而扩张段12的外型及其内侧壁,则大致呈现截锥状的外型(S卩,越远离插入端A1,其内外径越大),该扩张段12的内部是用以提供弹性阀20弯折的活动空间;其中,前述凸部103SP可以是形成于导引段11及扩张段12的相连接处。
[0079]如图3及图4所示,弹性阀20的两端分别定义为一封闭端B1及一开口端B2,开口端B2向封闭端B1方向凹设形成有一内凹槽201,该内凹槽201仅能由开口端B2向外连通,8卩,弹性阀20形成该内凹槽201的侧壁,不具有穿透的孔洞;封闭端B1至开口端B2依序定义为一抵压部21、一肩部22、一弯折部23及一支撑部24;换言之,封闭端B1处形成有抵压部21,开口端B2处形成有支撑部24,且抵压部21向开口端B2方向延伸形成肩部22,肩部22向开口端B2方向延伸形成弯折部23,而弯折部23与支撑部24相连接。抵压部21的外侧径向宽度小于弯折部23的外侧径向宽度,而抵压部21与弯折部23相连接处定义为肩部22。其中,抵压部21及弯折部23的外型大致呈现为管状,且如图4所示,于较佳的实施态样中,弹性阀20轴向截面呈现为左右对称。
[0080]肩部22具有最大厚度的区段,其厚度定义为一第一壁厚T1,弯折部23具有最小厚度的区段,其厚度定义为一第二壁厚T2,第二壁厚T2不大于0.7倍的第一壁厚T1;较佳地,第二壁厚T2不小于0.3倍的第一壁厚Tl,S卩,第一壁厚T1及第二壁厚T2的较佳关系可以简单表示为:0.3T1 ST2 S0.7T1。举例来说,如果第一壁厚T1为1.5mm,第二壁厚T2则介于0.45mm至
1.05mm之间。于实际应用中,肩部22具有最大厚度的位置可以是位于肩部22与抵压部21相连接处,且肩部22的厚度可以渐进缩小,S卩,肩部22的厚度由弹性阀20的封闭端B1向开口端B2方向逐渐的缩小。
[0081 ]弹性阀20的内凹槽201的槽底2011可以是对应位于抵压部21的位置,而抵压部21邻近于封闭端B1的部分为实心结构,其余部分则为空心结构,且抵压部21为空心结构的各区段,具有相同壁厚,
[0082]其定义为一第三壁厚T3。较佳地,第三壁厚T3不大于0.7倍的第一壁厚T1;该第三壁厚T3不小于0.1倍的第一壁厚T1;换言之,第三壁厚T3的较佳厚度范围可以是介于0.1倍的第一壁厚T1至0.7倍的第一壁厚T1之间;即,其两者的关可以简单表示为:0.1T1 ST3 S
0.7T1。举例来说,如果第一壁厚T1为1.5mm,第三壁厚T3则可以是介于0.15mm至1.05mm之间。
[0083]肩部22至开口端B2的距离定义为一第一高度H1,肩部22至弯折部23的最小厚度的位置的距离定义为一第二高度H2。较佳地,第二高度H2不大于五分之三的第一高度H1,且第二高度H2不小于五分之一的第一高度HI; S卩,第一高度H1及第二高度H2的高度关系可以简单表示为:1/5!11$!12$3/5!11。举例来说,如果第一高度!11为11111111,则第二高度!12的较佳范围可以是介于2.2mm至6.6mm。于实际应用中,弯折部23的厚度,可以是由其具有最小厚度的区段向其两端逐渐增大。
[0084]另外,较佳地,弹性阀20的支撑部24的较佳厚度范围可以是介于0.4倍的第一壁厚T1至1.4倍的第一壁厚τ 1。藉此,可使弹性阀20的支撑部24能提供整体弹性阀20较佳的支撑力,而使其较稳固地设置于导流结构303(如图2所示,于后详述)上,且更可以使弹性阀20在受外部注射器抵顶而变形时,使弹性阀20变形而弯折的位置落在弯折部23。
[0085]如图1、图5及图6所示,连接座30为中空结构,其两端分别定义为一连接端C1及一导出端C2,且连接座30内部形成有一容置空间S2。连接座30于连接端C1形成有一连接开口301,而于导出端C2形成有一导出口 302,连接开口 301与导出口 302贯穿连接座30。连接座30的内部邻近于连接端C1的位置,形成有一导流结构303,导流结构303的中央形成有一中央流道R,中央流道R与容置空间S2及导出口 302相连通,而导流结构303及其中央流道R能用以导引流入无针输液接头结构1中的药液,向导出口 302方向流出。于本实施例中,依据连接座30的外型,其大致可分为一座体段31、一导管段32及一侧导管段33。座体段31的内外径大小,大致对应于盖体10的接合端A2的内外径大小,而连接座30的座体段31能与盖体10的接合端A2相互接合,且所述导流结构303即形成于座体段31中;导管段32则为管状结构,其能对应与点滴瓶(袋)的相关导管相连接;侧导管段33则由导管段32的一侧向外斜向延伸形成,其用以作为另一药剂的注入通道。
[0086]更详细地说,导流结构303包括有四个承载部3031、四个导流道3032及四个定位部3033。连接座30的内部向其中心方向延伸形成有该些承载部3031,而每两个承载部3031之间形成有该导流道3032,各承载部3031远离连接座30内侧壁的一端,则向接合端A2方向延伸形成该定位部3033,而该些定位部3033大致于导流结构303的中心位置,环绕形成有该中央流道R。较佳地,各导流道3032是由连接座30的内侧壁向导出端C2方向延伸而形成的倾斜状结构。当然,在其它的应用中,承载部3031、导流道3032及定位部3033的个数,可以是依据需求加以增减,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中所举的四个。
[0087]如图7?图9所示,盖体10与连接座30相互接合时,盖体10的容置空间S1及连接座30的容置空间S2,相互连通而形成另一容置空间S3,弹性阀20则对应设置于该容置空间S3中。更进一步来说,抵压部21位于封闭端B1(如图1所示)的至少一部分,是塞设于盖体10的插入孔101,而对应封闭插入孔101;抵压部21的外侧与盖体10的导引段11(如图2所示)的内侧壁之间形成有间隙,用以提供抵压部21受外部注射器抵顶而弯折时的活动空间;肩部22的外侧则是抵顶于盖体10内部的凸部103,而对应封闭抵压部21与盖体10的内侧壁间的空间;弹性阀20的弯折部23及支撑部24的外侧与盖体10的内侧壁间形成有间隙。因此,通过弹性阀20的塞设及肩部22与凸部103的相互抵顶,可使无针输液接头结构1具有较佳的气密效果。弹性阀20的开口端B2(如图1所示)则是对应套设于导流结构303的该些定位部3033,且弹性阀20的开口端B2的端壁则对应设置于导流结构303的该些承载部3031上,而导流结构303的该些导流道3032则对应位于弹性阀20的下方,而不与弹性阀20有所接触。
[0088]如图10及图11所示,当外部注射器2由盖体10的插入孔101插入时,弹性阀20将受外部注射器2的抵顶而向下弯折变形,而缩设于盖体10与连接座30内部所形成的容置空间S3中。进一步来说,当弹性阀20受外部注射器2抵顶时,弹性阀20的抵压部21将于容置空间S3中向连接座30方向移动且向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