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湿热敷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252391阅读:597来源:国知局
一种湿热敷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湿热敷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在医学的临床诊疗过程中,湿热敷具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血流从而达到消月中、消炎的作用。尤其对于周围血管外科等领域,经常应用湿热敷的方法减轻局部水肿以缓解炎症或水肿对患者所造成的肿胀痛苦,例如,对于静脉炎、淋巴水肿、深静脉血栓形成、脉管炎等疾病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肿胀,针对这些症状常用湿热敷的方法来消炎去肿。
[0003]临床护士在湿热敷的操作过程中,常规做法是将无菌纱布浸泡在规定温度的热水或药水中,再将纱布外敷于患处,然后用保鲜膜或塑料袋包裹后固定。当纱布温度下降变凉或纱布变干后去掉纱布,重新使用无菌纱布按照上述方法循环进行湿热敷。这样一种传统的外敷方式大大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且随着时间的增加,纱布上药液的温度和湿度也在持续降低,因而需要定时地更换纱布以达到良好湿热敷的目的,从而导致湿热敷过程复杂繁琐,而且既不美观也不卫生;而且大大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0004]综上所述,目前亟需设计一种克服上述技术问题的湿热敷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方便卫生的湿热敷装置,其降低了湿热敷的复杂操作,从而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湿热敷装置,包括湿热敷本体和带体;
[0007]所述湿热敷本体为一矩形袋体;所述矩形袋体内设有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将所述矩形袋体由外至内分为保温层、药液层、加热层以及渗药层;
[0008]所述保温层为软质保温材料制成;所述第一隔板设于所述保温层和药液层之间;
[0009]所述药液层内设有浸泡有药液的海绵,所述第二隔板设于所述药液层和加热层之间;所述第二隔板上设有多个微型孔;所述药液层的侧壁上设有加药孔;
[0010]所述加热层内设有加热片,所述加热片与变压器电连接,变压器与电源插座电连接;所述电源插座设于所述加热层的侧壁上;所述第三隔板设于所述加热层和渗药层之间;所述第三隔板上设有多个微型孔;
[0011]所述渗药层内设有渗药垫;所述矩形袋体的底部从外之内分别设有第一层和第二层,所述第一层为外壳,其贴合在所述第二层上,所述第二层上设有若干个渗药孔。
[0012]如上所述的一种湿热敷装置,其中,所述渗药层正面上设有开口,用于更换渗药垫。
[0013]如上所述的一种湿热敷装置,其中,所述保温层覆盖所述药液层、加热层以及渗药层的两个侧面以及背面。
[0014]如上所述的一种湿热敷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层和第二层选用的材质为软质硅胶。
[0015]如上所述的一种湿热敷装置,其中,所述渗药孔的直径为0.05-0.08mm;所述微型孔的直径为0.1-0.3_。
[0016]如上所述的一种湿热敷装置,其中,所述带体包括左带体和右带体;所述左带体和右带体通过粘扣连接。
[0017]如上所述的一种湿热敷装置,其中,所述左带体和右带体均为高弹性带体。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产生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
[0019]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湿热敷装置,仅需对该热敷装置定时仅需加热即可实现湿热敷的效果,无需医护人员频繁的更换纱布,从而保证了湿热敷的效果;
[0020]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湿热敷装置,其渗药垫可随时更换,以避免不必要的二次感染;
[0021]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湿热敷装置,其具有方便实用、设计简单的特点;适合广泛推广至医院中。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湿热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湿热敷装置的结构剖图;
[0024]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湿热敷装置的第二隔板或第三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湿热敷装置的第二层的结构示意图。
[0026]附图标记说明:
[0027]1、湿热敷本体2、带体21、左带体
[0028]22、右带体31、第一隔板32、第二隔板
[0029]33、第三隔板4、保温层5、药液层
[0030]6、加热层7、渗药层8、微型孔
[0031]9、加药孔10、开口11、电源插座
[0032]12、渗药孔131、第一层132、第二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其效果,现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阐述。
[0034]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湿热敷装置,包括湿热敷本体I和带体2,所述湿热敷本体I为一矩形袋体;所述矩形袋体内设有第一隔板31、第二隔板32和第三隔板33;所述第一隔板31和第二隔板32将所述矩形袋体由外至内分为保温层4、药液层5、加热层6以及渗药层7;所述保温层4为软质保温材料制成;所述第一隔板31设于所述保温层4和药液层5之间;所述药液层5内设有浸泡有药液的海绵,所述第二隔板32设于所述药液层5和加热层6之间;所述第二隔板32上设有多个微型孔8;所述药液层5的侧壁上设有加药孔9;所述加热层6内设有加热片(图中未示出),所述加热片(图中未示出)与变压器电连接,变压器与电源插座11电连接;所述电源插座11设于所述加热层6的侧壁上;所述第三隔板33设于所述加热层6和渗药层7之间;所述第三隔板33上设有多个微型孔8;所述渗药层7内设有渗药垫(图中未示出);所述矩形袋体的底部从外之内分别设有第一层131和第二层132,所述第一层131为外壳,其贴合在所述第二层132上,所述第二层132上设有若干个渗药孔12。
[003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湿热敷装置,在使用的时候,首先对该加热层6进行加热,加热完成后,取下该第一层131后,将该湿热敷本体I固定在需要湿热敷的位置,用带体2固定好后,即可开始进行湿热敷操作;当该湿热敷本体I冷却后,再次进行加热即可。
[0036]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湿热敷装置,所述渗药层7的正面上设有开口10,用于更换渗药垫(图中未示出);方便更换渗药垫,避免不必要的二次感染。
[0037]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湿热敷装置,所述保温层4覆盖所述药液层5、加热层6以及渗药层7的两个侧面以及背面;从而更好的对该湿热敷本体I进行保温。
[0038]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湿热敷装置,所述第一层131和第二层132均选用的材质为软质硅胶;更好的贴合人体需要湿热敷的部位,贴膏湿热敷的效果。
[0039]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湿热敷装置,所述渗药孔12的直径为0.05-
0.08mm;所述微型孔8的直径为0.1-0.3mm。
[0040]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湿热敷装置,其中渗药孔12的直径较小,满足了湿热敷的过程中无需渗入过多的药液,仅需微量的药液渗入即可。
[0041]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湿热敷装置,所述带体2包括左带体21和右带体22;所述左带体21和右带体22通过粘扣连接。
[0042]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湿热敷装置,所述左带体21和右带体22均为高弹性带体2。
[004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湿热敷装置,设置该左带体21和右带体22,方便医护人员将该湿热敷装置固定在患者的不同患处位置进行湿热敷。
[0044]上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进一步的叙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主权项】
1.一种湿热敷装置,包括湿热敷本体和带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湿热敷本体为一矩形袋体;所述矩形袋体内设有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将所述矩形袋体由外至内分为保温层、药液层、加热层以及渗药层; 所述保温层为软质保温材料制成;所述第一隔板设于所述保温层和药液层之间; 所述药液层内设有浸泡有药液的海绵,所述第二隔板设于所述药液层和加热层之间;所述第二隔板上设有多个微型孔;所述药液层的侧壁上设有加药孔; 所述加热层内设有加热片,所述加热片与变压器电连接,变压器与电源插座电连接;所述电源插座设于所述加热层的侧壁上;所述第三隔板设于所述加热层和渗药层之间;所述第三隔板上设有多个微型孔; 所述渗药层内设有渗药垫;所述矩形袋体的底部从外之内分别设有第一层和第二层,所述第一层为外壳,其贴合在所述第二层上,所述第二层上设有若干个渗药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湿热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渗药层正面上设有开口,用于更换渗药垫。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湿热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温层覆盖所述药液层、加热层以及渗药层的两个侧面以及背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湿热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层和第二层选用的材质为软质硅胶。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湿热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渗药孔的直径为0.05-0.08mm; 所述微型孔的直径为0.1-0.3mm。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湿热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体包括左带体和右带体;所述左带体和右带体通过粘扣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湿热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带体和右带体均为高弹性带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湿热敷装置,包括湿热敷本体和带体,所述湿热敷本体为一矩形袋体;所述矩形袋体内设有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将所述矩形袋体由外至内分为保温层、药液层、加热层以及渗药层;所述矩形袋体的底部从外之内分别设有第一层和第二层,所述第一层为外壳,其贴合在所述第二层上,所述第二层上设有若干个渗药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方便卫生的湿热敷装置,其降低了湿热敷的复杂操作,从而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IPC分类】A61F7/02
【公开号】CN205163361
【申请号】CN201520862081
【发明人】杨春香, 王永利, 刘小娟, 王蕊, 吴珊珊, 蔺建苹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公开日】2016年4月20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3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