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水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2298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烧水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烧水壶,属于厨房用品炊具技术。
背景技术
传承久远的已有烧水壶,均由壶体及设在壶体上的出水咀和可与壶盖配装的壶口所组成。
人们对于已有烧水壶的烧水现状是很熟悉的。当烧水壶搁置在燃气灶或燃煤灶上烧水时,燃气灶或燃煤灶所产生的火焰和热空气,仅只有一部分能够对烧水壶的底部及其底部与侧壁邻接部位直接加热,而有相当一部分的热量得不到实际利用,这样就造成了能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能功效明显的烧水壶,以克服已有技术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实现其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烧水壶,包括具有出水咀和可与壶盖配装的壶口的壶体,其改进点在于还包括若干根热交换管;所说热交换管设在壶体内,热交换管的下端与壶体的底壁固定联结且与外界相通,热交换管的上端与壶体的侧壁固定联结且与外界相通。
由以上所给出的技术方案可以明白,由于本实用新型在其壶体内增设了由若干根热交换管所组成的集约式热交换器,从而一方面极大地增大了热交换面积,燃气灶或燃煤灶所产生的热量得到了充分利用;另一方面由于热交换管采取上下纵向布置的结构形式,这符合火焰和热空气向上升腾运动的特性,它既可以避免火焰和热空气向四周的漫射所造成的热量浪费,还有利于燃气特别是燃煤的充分燃烧。从而实现了本实用新型节能的目的。小试结果显示,本实用新型可节约能源25~30%。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点在于所说热交换管有18根,且沿同心圆周均匀分布。这是根据已有烧水壶的大小所选定的。当然,在烧水壶的大小进行放大或缩小的条件下,热交换管的数量也随之增加或减少。
热交换管的上端与壶体侧壁的固定联结点,位于壶体所包括的出水咀上部的四周侧壁部位,或者位于壶口旁的四周侧壁部位。试验结果显示,所说的热交换管的另一端即上端两种与壶体侧壁固定联结点的部位都是很好的。相比之下,所说固定联结点设在壶口旁的四周侧壁部位的效果更好。
上述技术方案得以实施后,本实用新型所具有明显节能功效的特点,是显而易见的。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的A-A剖视图;图4是图1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之一,如附图1、3、4所示。一种烧水壶,包括具有出水咀1-1和可与壶盖配装的壶口1-2的壶体1,还包括18根热交换管2;所说热交换管2设在壶体1内,热交换管2的外壁可与被加热水直接接触,热交换管2的下端与壶体1的底壁1-3焊接固定联结且与外界相通,热交换管2的上端与壶体1的侧壁1-4固定联结且与外界相通。所说18根热交换管2沿同心圆周均匀分布。热交换管2的上端与壶体1侧壁1-4的固定联结点,位于壶体1所包括的出水咀1-1上部的四周侧壁1-4-1部位。
具体实施方式
之一所用热交换管2为直径为φ19mm、壁厚为0.5mm的不锈钢无缝管、壶体1的材质为壁厚0.8mm的不锈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市供的具有壶盖和拎攀的不锈钢烧水壶进行改装。其改装是限方便的。
具体实施方式
之二,如附图2、3、4所示。一种烧水壶,包括具有出水咀1-1和可与壶盖配装的壶口1-2的壶体1,还包括18根热交换管2;所说热交换管2设在壶体1内,热交换管2的外壁可与被加热水直接接触,热交换管2的下端与壶体1的底壁1-3焊接固定联结且与外界相通,热交换管2的上端与壶体1的侧壁1-4固定联结且与外界相通。所说18根热交换管2沿同心圆周均匀分布。热交换管2的上端与壶体1侧壁1-4的固定联结点,位于壶口1-2旁的四周侧壁1-4-2部位。其它均如同具体实施方式
之一。
本实用新型与已有技术在装水5.5kg的条件下,用同样的燃气灶把水烧开的时间分别是,已有技术需要14分钟,而本实用新型只要10分钟。对比结果显示,本实用新型的节能效果是很明显的。
权利要求1.一种烧水壶,包括具有出水咀(1-1)和可与壶盖配装的壶口(1-2)的壶体(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若干根热交换管(2);所说热交换管(2)设在壶体(1)内,热交换管(2)的下端与壶体(1)的底壁(1-3)固定联结且与外界相通,热交换管(2)的上端与壶体(1)的侧壁(1-4)固定联结且与外界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烧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说热交换管(2)有18根,且沿同心圆周均匀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烧水壶,其特征在于热交换管(2)的上端与壶体(1)侧壁(1-4)的固定联结点,位于壶体(1)所包括的出水咀(1-1)上部的四周侧壁(1-4-1)部位,或者位于壶口(1-2)旁的四周侧壁(1-4-2)部位。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烧水壶,包括具有出水嘴(1-1)和可与壶盖配装的壶口(1-2)的壶体(1),以其还包括若干根热交换管(2);所说热交换管(2)设在壶体(1)内,热交换管(2)的下端与壶体(1)的底壁(1-3)固定联结且与外界相通,热交换管(2)的上端与壶体(1)的侧壁(1-4)固定联结且与外界相通为主要特征。本实用新型具有明显节能效果,可比已有技术节省能耗25~30%。
文档编号A47J27/21GK2812788SQ200520072090
公开日2006年9月6日 申请日期2005年5月24日 优先权日2005年5月24日
发明者苏清和 申请人:苏清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