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煲汤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0930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煲汤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炊具,特别涉及一种煲汤锅。
背景技术
传统的煲汤锅,包括锅体、锅底及锅盖,锅体两侧设有锅体把手,锅盖中心设有锅 盖把手,锅底包括连为一体的锅底圆周壁和锅底底壁,锅底圆周壁连接在锅体下部,锅体、 锅底及锅盖均为单层结构。这样的煲汤锅存在如下问题在煲汤过程中,锅底受热烹煮锅内 的食物,而锅体及锅盖都在散热,由于煲汤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在整个煲汤过程中,从锅体 及锅盖散发的热量比较大;在烹煮完成后,煲汤锅从炉子上取下,如不需要立即进餐,此时 锅体、锅底及锅盖均在散热,使锅内的食物迅速变凉。

实用新型内容为解决现有煲汤锅散热快,热量损失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煲汤锅,保温 性能好,能源利用率高。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煲汤锅,包括锅体、锅底及锅盖, 所述锅底包括连为一体的锅底圆周壁和锅底底壁,所述锅底圆周壁连接在所述锅体下部, 所述锅体的圆周壁为双层,两层锅体壁之间为密闭的真空夹套。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取得了以下有益效果锅体的圆周壁为双层,两层锅 体壁之间为密闭的真空夹套,无论是在烹调过程中,还是在存放期间,均可以大大减少从锅 体壁散发的热量,降低了能耗。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锅盖为双层,两层锅盖壁之间为密闭的真空夹层。锅 盖采用该结构同样可以大大减少热量散发,降低能耗。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锅盖壁上设有透气孔。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项改进,该煲汤锅还设有保温支座,所述保温支座的圆周 壁直径大于所述锅底圆周壁的直径,所述保温支座的上端口支撑在所述真空夹套的下端面 上,所述保温支座的底壁与保温支座上端口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锅底的深度。烹煮时,锅底 作为受热面,烹煮完成后,将整个锅体搁置在保温支座上,锅体真空夹套的下端面支撑在保 温支座的上端口,锅底圆周壁及底壁均处于悬空状态,保温支座及其与锅底之间的空气形 成保温层,锅内食物即使过了较长时间,仍然保持有较高的温度。

图1为本实用新型煲汤锅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锅盖、Ia锅盖把手、Ib透气孔、Ic真空夹层、2锅体、2a真空夹套、2b锅体 把手、3锅底、4保温支座。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煲汤锅,包括锅体2、锅底3、锅盖1及保温支座4,锅体 2两侧设有锅体把手2b,锅盖1中心设有锅盖把手la,锅底3包括连为一体的锅底圆周壁和 锅底底壁,锅底圆周壁连接在锅体2下部,锅体2的圆周壁为双层,两层锅体壁之间为密闭 的真空夹套2a ;锅盖1也为双层,两层锅盖壁之间为密闭的真空夹层lc,锅盖壁上设有透气 孔lb。保温支座4的圆周壁直径大于锅底圆周壁的直径,保温支座4的上端口支撑在真空 夹套2a的下端面上,保温支座4的底壁与保温支座上端口之间的距离大于锅底的深度。锅体2及锅盖1采用双层结构,无论在烹调过程中,还是在存放期间,均可以大大 减少从锅体壁散发的热量,降低了能耗。烹煮时,锅底作为受热面,烹煮完成后,将整个锅体 搁置在保温支座4上,锅体真空夹套的下端面支撑在保温支座的上端口,锅底圆周壁及底 壁均处于悬空状态,保温支座及其与锅底之间的空气形成保温层,锅内食物即使过了较长 时间,仍然保持有较高的温度。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 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一种煲汤锅,包括锅体、锅底及锅盖,所述锅底包括连为一体的锅底圆周壁和锅底底壁,所述锅底圆周壁连接在所述锅体下部,其特征是,所述锅体的圆周壁为双层,两层锅体壁之间为密闭的真空夹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煲汤锅,其特征是,所述锅盖为双层,两层锅盖壁之间为密闭的真空夹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煲汤锅,其特征是,所述锅盖壁上设有透气孔。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煲汤锅,其特征是,该煲汤锅还设有保温支 座,所述保温支座的圆周壁直径大于所述锅底圆周壁的直径,所述保温支座的上端口支撑 在所述真空夹套的下端面上,所述保温支座的底壁与保温支座上端口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 锅底的深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炊具领域的一种煲汤锅,旨在解决现有煲汤锅热量损失大的问题。该煲汤锅包括锅体、锅底、锅盖及保温支座,锅底包括连为一体的锅底圆周壁和锅底底壁,锅底圆周壁连接在锅体下部,锅体的圆周壁为双层,两层锅体壁之间为密闭的真空夹套;锅盖也为双层,两层锅盖壁之间为密闭的真空夹层,锅盖壁上设有透气孔。保温支座的圆周壁直径大于锅底圆周壁的直径,保温支座的上端口支撑在真空夹套的下端面上,保温支座的底壁与保温支座上端口之间的距离大于锅底的深度。烹煮完成后,可以将整个锅体搁置在保温支座上。该煲汤锅保温性能好,能耗低。
文档编号A47J36/34GK201719037SQ201020237558
公开日2011年1月26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25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25日
发明者刘子琪 申请人:刘子琪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