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油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8959阅读:3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除油笔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 除油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能够通过制冷和制热进行除油的除油笔。
背景技术
在实验室或生产环境中,经常会滴落粘度较大的石油或浙青等油类物质到地面或各种装置中,液体状态的油滴具有一定渗透性和挥发性,如果不及时去除的话会造成环境污染,轻则影响装置的正常运行,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火灾。目前,对洒落油滴的收集清除步骤通常是吸管吸取、干纸擦拭、粘土等固体吸附或溶剂洗涤,而这种方法常常会出现以下的问题(I)部分粘度较大的油滴常温下呈非牛顿流体状态,吸管无法吸取;(2)干纸擦拭时油会部分渗入到地面或装置缝隙中,影响正常的实验及生产作业;(3)油滴过多时,干纸擦拭消耗量大,油无法回收处理,造成了极大的浪费;(4)在开放环境或复杂环境中无法用溶剂洗涤,不仅影响外观,而且会对人们日常活动带来不同程度的不便;(5)长时间未处理后油滴已凝固干结,无法吸取;(6)某些微小缝隙中人手无法触及,一般的工具及方法无法彻底清除;(7)吸附不完全,吸附后油无法有效回收,吸附固体由于含有高沸点油组分导致再生困难。如上所述,在实际的实验和生产过程中,为了更好的保护环境和各种实验和生产设备,也为了使实验和生产作业能够顺利的进行,降低成本,亟待一种简易而实用的除油装置来处理这些滴落或溅洒的油滴等物质。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除油笔,通过制热的方式除油,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除油笔,其中,该除油笔设有—外壳,该外壳为一具有两端面的中空筒状结构,该外壳为绝缘隔热外壳;半导体制冷片,该半导体制冷片固定于该筒状外壳内,该半导体制冷片两侧分别设有制冷及制热的导热面;吸管导热片,其第一端设于该外壳内部并与该半导体制冷片的制热导热面紧密贴合,其第二端延伸并穿出该外壳的第一端面,且该第二端形成一尖端;吸管,与所述吸管导热片相配合,并沿所述吸管导热片延伸方向设置,其第一端与所述吸管导热片设置于所述外壳外的端部对应配合设置,其第二端则延伸并穿设进入该外壳内部;储油空腔,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部,该储油空腔的一端与伸入该外壳内部的所述吸管的第二端连通设置,该储油空腔设有抽吸结构;控制开关,与该外壳上的一电源装置及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电连接构成一制热制冷电路。上述的除油笔,其中,所述除油笔还包括制冷平铲,为刀片状金属薄片,其第一端于所 述外壳内与该半导体制冷片的制冷导热面紧密贴合,其第二端延伸并穿出该外壳的第二端面。上述的除油笔,其中,所述制冷平铲的第二端形成有能够用以切削或刮擦的刀刃。上述的除油笔,其中,所述抽吸结构为一活塞结构,该活塞的驱动部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外表面。上述的除油笔,其中,所述抽吸结构为一气压泵,该气压泵的抽气驱动部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外表面。上述的除油笔,其中,所述电源装置为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部的电池或设置于所述外壳外表面的太阳能电板。上述的除油笔,其中,所述控制开关为一平推开关。上述的除油笔,其中,该除油笔还设有绝缘隔热保护盖。上述的除油笔,其中,所述除油笔设有多个并联或串联连接的半导体制冷片。上述的除油笔,其中,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导热面覆盖有导热硅胶。由以上说明得知,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确实可达到如下的功效本实用新型除油笔,通过制冷和制热两种方式简便地清除洒落于地面或装置内的油滴,使其便于吸取或铲除。本实用新型装置结构简单,制冷制热快速,使用简便,环保耐用。

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主要元件标号说明本实用新型I:吸管导热片2:吸管3:储油空腔4 :抽吸结构 5 :半导体制冷片 6 :控制开关7:电源装置 A :第一端面 B:第二端面8 :制冷平铲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除油笔设有一外壳、半导体制冷片、吸管导热片、吸管、储油空腔及控制开关。该外壳为一具有两端面的中空筒状结构,该外壳为绝缘隔热外壳;该半导体制冷片固定于该筒状外壳内,该半导体制冷片两侧分别设有制冷及制热的导热面;该吸管导热片的第一端于该外壳内部与该半导体制冷片的制热导热面紧密贴合,其第二端延伸并穿出该外壳的第一端面,且该第二端形成一尖端;该吸管与所述吸管导热片相配合,并沿所述吸管导热片延伸方向设置,其第一端与所述吸管导热片设置于所述外壳外的端部对应配合设置,其第二端则延伸并穿设进入该外壳内部;该储油空腔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部,该储油空腔的一端与伸入该外壳内部的所述吸管的第二端连通设置,该储油空腔设有抽吸结构;该控制开关与该外壳上的一电源装置及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电连接构成一制热制冷电路。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I及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除油笔的较佳实施例的主视及侧视的结构示意图,该除油笔设有一外壳、半导体制冷片5、吸管导热片I、吸管2、储油空腔3及控制开关6 ;该外壳为一具有两端面的中空筒状结构,其内部能够用以固定设置各种元件,该外壳为绝缘隔热外壳;该半导体制冷片5固定于该筒状外壳内,半导体制冷片5两侧分别设有制冷及制热的导热面,在通电的情况下,该半导体制冷片5的制热导热面能够产生热量并 且使另一侧的制冷导热面迅速降温,从而具有制热和制冷的功能;而吸管导热片I则沿着该外壳的轴向设置,其第一端于该外壳内部与该半导体制冷片5的制热导热面紧密贴合,其第二端延伸并穿出该外壳的第一端面A,并且随着伸出的长度变化,其宽度逐渐减小,最后在其第二端形成一尖端,以便于在使用过程中伸入较小的缝隙中,同时尖端也具有集中吸油的效果;故在半导体制冷片5启动后,该吸管导热片I吸收从制热导热面传来的热量,迅速提升温度,从而使在外壳外的尖端也能够达到预设的高温效果。吸油笔内所设的吸管2与所述吸管导热片I相配合,并沿所述吸管导热片I延伸方向设置,吸管2可以与该吸管导热片I贴合或隔离设置,但较佳的是将吸管2贴附于吸管导热片I上,这样能够使吸管2也具有与吸管导热片I 一致的温度提升效果,有利于吸油作业的顺利进行。吸管2的第一端与所述吸管导热片I的尖端对应配合设置,吸管2的第一端与吸管导热片I尖端可以交错设置,但较佳的是吸管导热片I的尖端较吸管2的第一端长,以便于使固化的油品接触到吸管导热片I而融化再由吸管2接触并抽吸融化后的油;吸管2的第二端则延伸并穿设进入该外壳内部而与储油空腔3连通;该储油空腔3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部,该储油空腔3的一端与伸入该外壳内部的所述吸管2的第二端连通设置,该储油空腔3设有抽吸结构4,较佳的实施方式中,该储油空腔3及吸管2均为玻璃制成,具有耐高温及降低油粘附于其上的效果;为了便于控制除油笔的制热功能,除油笔上还设有控制开关6,其与该外壳上的一电源装置7及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电连接构成一制热制冷电路,操作人员通过操作设置于外壳表面的控制开关6来开启和关闭除油笔的制热功能,并且还能够通过控制开关6对制热的强度进行控制。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除油笔的较佳实施例中,除油笔还包括有制冷平铲8,其为刀片状金属薄片,该制冷平铲8的第一端于所述外壳内与该半导体制冷片5的制冷导热面紧密贴合,制冷平铲8的温度能够随制冷导热面的温度变化而变化,从而使制冷平铲8实现制冷的目的;该制冷平铲8的第二端延伸并穿出该外壳的第二端面B,以用以接触凝固点较低的油,使其凝固之后用该制冷平铲8进行刮擦。上述本实用新型的除油笔,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制冷平铲8的第二端形成有能够用以切削或刮擦的刀刃,使其在刮擦凝固的油时更加方便快捷。如图所示的较佳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除油笔,其抽吸结构4为一活塞结构,该活塞结构的驱动部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外表面;该活塞结构设置于储油空腔3的一端(一般是远离吸管2的一侧),通过推动设于外壳外表面的驱动部带动活塞于储油空腔3内滑动而达到抽吸的作用,使吸管2能够抽取液化的油进入储油空腔3。但本实用新型的抽吸结构4并不以此为限,也可以采用别的抽吸结构4,而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抽吸结构4为一气压泵,该气压泵的抽气驱动部设置于所述外壳外表面。例如采用手动挤压式的气压泵,首先使手动挤压式的气压泵与储油空腔3的一端连接,将气压泵的挤压抽气驱动部设置于该外壳的外表面上,在工作过程中便可以通过按压该驱动部而实现吸管2抽吸油的功能。本实用新型的除油笔,较佳的,所述电源装置7为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部的电池或设置于所述外壳外表面的太阳能电板,该电源装置7通过与半导体制冷片5及控制开关6的电路连接而将电能提供给半导体制冷片5进行制冷制热。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开关6可以 是一平推式开关,以使本实用新型的除油笔更便于使用者的操作。更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的除油笔,还可以设有多个并联或串联连接的半导体制冷片5 ;以适应各种具体使用环境中对制冷制热的不同要求,通过选择使用不同数量的半导体制冷片5达到调节对制冷制热的不同要求。较佳的,以上所述的半导体制冷片5的导热面均覆盖有导热硅胶,并通过导热硅胶分别与所述吸管导热片I及制冷平铲紧密贴合,提高了半导体制冷片5与吸管导热片I及制冷平铲之间的导热性能。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该除油笔还设有绝缘隔热保护盖(图中未示),能够在不使用或者只使用制冷或制热其中一种时,用以盖合不使用的一端,以起到保护和防止使用者误伤的情况出现。如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除油笔具有制冷制热的功能,在较佳的实施方式中其主要是在笔的绝缘外壳的中部设有一段玻璃储油空腔3,通过活塞吸取吸管2外部的油滴至该玻璃储油空腔3中存储收集得到的油。除油笔的外壳内放置电池或与外壳上安装太阳能板,并设置一直流电路,通过平推式开关控制电路的电流强度和功率,输入电能到一个或多个串联的半导体制冷片5,制冷片的电偶制冷导热面与片状金属的制冷平铲接触,制热面与刀片状金属吸管导热片I接触,各连接部件通过导热硅脂覆盖。当开始使用时,打开开关,根据需要调节电流档位,3-5秒内即可使制冷平铲温度降低到低于室温20-30°C,同时吸管导热片I发热,既能充当散热片,又能加热液体油滴降低粘度,便于吸取和挤出。用户可根据使用环境,选择其中一端来收集油滴。使用制热端吸油,在装满储油空腔3后,笔尖倒置推动活塞可挤出笔内存储的热油。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
,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除油笔,其特征在于,该除油笔设有 一外壳,该外壳为一具有两端面的中空筒状结构,该外壳为绝缘隔热外壳; 半导体制冷片,该半导体制冷片固定于该筒状外壳内,该半导体制冷片两侧分别设有制冷及制热的导热面; 吸管导热片,其第一端设于该外壳内部并与该半导体制冷片的制热导热面紧密贴合,其第二端延伸并穿出该外壳的第一端面,且该第二端形成一尖端; 吸管,与所述吸管导热片相配合,并沿所述吸管导热片延伸方向设置,其第一端与所述吸管导热片设置于所述外壳外的端部对应配合设置,其第二端则延伸并穿设进入该外壳内部; 储油空腔,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部,该储油空腔的一端与伸入该外壳内部的所述吸管的第二端连通设置,该储油空腔设有抽吸结构; 控制开关,与该外壳上的一电源装置及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电连接构成一制热制冷电路。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除油笔,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油笔还包括 制冷平铲,为刀片状金属薄片,其第一端于所述外壳内与该半导体制冷片的制冷导热面紧密贴合,其第二端延伸并穿出该外壳的第二端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油笔,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平铲的第二端形成有能够用以切削或刮擦的刀刃。
4.如权利要求I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除油笔,其特征在于,所述抽吸结构为一活塞结构,该活塞的驱动部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外表面。
5.如权利要求I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除油笔,其特征在于,所述抽吸结构为一气压泵,该气压泵的抽气驱动部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外表面。
6.如权利要求I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除油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装置为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部的电池或设置于所述外壳外表面的太阳能电板。
7.如权利要求I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除油笔,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开关为一平推开关。
8.如权利要求I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除油笔,其特征在于,该除油笔还设有绝缘隔热保护盖。
9.如权利要求I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除油笔,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油笔设有多个并联或串联连接的半导体制冷片。
10.如权利要求I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除油笔,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导热面覆盖有导热硅胶。
专利摘要一种除油笔,其外壳为一具有两端面的中空筒状结构,且为绝缘隔热外壳;半导体制冷片固定于该筒状外壳内,其两侧分别设有制冷及制热的导热面;吸管导热片的第一端与半导体制冷片的制热导热面紧密贴合,其第二端延伸并穿出外壳的第一端面;吸管与吸管导热片相配合,并沿吸管导热片延伸方向设置,其第一端与吸管导热片设置于外壳外的端部对应配合设置,其第二端延伸并穿设进入该外壳内部;储油空腔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部,其一端与伸入外壳内部的吸管的第二端连通设置,储油空腔设有抽吸结构;控制开关与外壳上的一电源装置及半导体制冷片电连接构成一制热制冷电路;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制热的方式除油,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文档编号B08B7/00GK202377238SQ20112036265
公开日2012年8月15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6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6日
发明者董智勇 申请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