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遮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8171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日照遮蔽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单一的操作绳的操作,使从头轨分别垂下的两张遮蔽部件升降的日照遮蔽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这种日照遮蔽装置,公开了从上盒垂吊支撑第一以及第二日照遮蔽材, 通过操作从上盒垂下的一根循环状的操作绳,使第一以及第二升降动作部动作,能够独立地升降第一以及第二日照遮蔽材的日照遮蔽材升降装置(例如,参见专利文献I。)。该日照遮蔽材升降装置具备第一以及第二挡块单元、第一离合器单元、第二离合器单元,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挡块单元能够选择阻止第一以及第二日照遮蔽材的自重降下,日照遮蔽材不降下状态或允许自重降下,日照遮蔽材降下的状态;所述第一离合器单元能够选择通过操作绳的向一方的操作,使第一升降动作部以及第一挡块单元工作,不升降第二日照遮蔽材,而是基于第一日照遮蔽材的提升动作和基于自重的下降动作或终止基于该自重的下降动作的自重降下防止动作;所述第二离合器单元能够选择通过操作绳的向另一方的操作,使第二升降动作部以及第二挡块单元工作,不升降第一日照遮蔽材,而是基于第二日照遮蔽材的提升动作和基于自重的下降动作或终止基于自重的下降动作的自重降下防止动作。第一离合器单元由根据操作绳的操作旋转的第一旋转鼓、驱动第一升降动作部的第一传递鼓、将第一旋转鼓的旋转向第一传递鼓传递的第一离合器部构成。第一离合器部以能够将以操作绳向一方的操作为基础的第一旋转鼓的旋转力向第一传递鼓传递,在第一传递鼓根据第一日照遮蔽材的自重降下而旋转时,将第一传递鼓与第一旋转鼓断开,能够自由地旋转的方式被构成。另外,第二离合器单元由根据操作绳的操作旋转的第二旋转鼓、 驱动第二升降动作部的第二传递鼓、将第二旋转鼓的旋转向第二传递鼓传递的第二离合器部构成。第二离合器部以能够将以操作绳的向另一方的操作为基础的第二旋转鼓的旋转力向第二传递鼓传递,在第二传递鼓根据第二日照遮蔽材的自重降下而旋转时,将第二传递鼓与第二旋转鼓断开,能够自由地旋转的方式被构成。再有,第一以及第二离合器部分别由被可旋转地支撑在轴上的离合器鼓、形成在离合器鼓的外周面的引导槽、沿引导槽移动的离合器滚珠、阻止以从离合器鼓作用的旋转力为基础的离合器鼓的旋转,且根据从第一或第二旋转鼓作用的旋转力,使第一或第二旋转鼓和离合器鼓一体地旋转的止动弹簧构成。上述引导槽由能够将第一或第二旋转鼓的旋转力经离合器滚珠向第一或第二传递鼓传递的卡合槽、以向第一或第二旋转鼓侧偏心的方式与卡合槽连续地形成,并能够使第一或第二传递鼓相对于第一或第二旋转鼓自由地旋转的解除槽构成。另外,以在第一旋转鼓的旋转力经离合器滚珠向第一传递鼓传递时,第二旋转鼓的旋转力没有向第二传递鼓传递,在第二旋转鼓的旋转力经离合器滚珠向第二传递鼓传递时,第一旋转鼓的旋转力没有向第一传递鼓传递的方式构成。在以这样的方式构成的日照遮蔽材升降装置中,能够用一根操作绳分别独立地升降操作两张日照遮蔽材,且各日照遮蔽材的提升操作或者下降操作的任意一种能够通过操作绳的单触操作自动动作,能够
4轻易地升降操作日照遮蔽材。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专利第4119692号公报(权利要求1、0043、0157段)但是,在上述以往的专利文献I公开的日照遮蔽材升降装置中,使用离合器滚珠、 止动弹簧等部件,进而在离合器鼓上形成由卡合槽以及解除槽构成的引导槽,存在离合器单元的构造复杂这样的缺陷。另外,在上述以往的专利文献I公开的日照遮蔽材升降装置中,由于第一或第二离合器鼓沿引导槽在第一或第二轴的轴方向与离合器滚珠一起移动, 所以,还存在其移动的量,使得第一以及第二离合器单元的全长变长的问题点。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以比较简单的构造,能够通过操作一根操作绳,使第一遮蔽部件和第二遮蔽部件分别独立地升降的日照遮蔽装置。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通过利用第一以及第二输入轴向半径方向的转动以及往复动来进行由第一以及第二离合器进行的切换,能够缩短第一以及第二离合器的全长的日照遮蔽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观点如图I、图6以及图7所示,是一种日照遮蔽装置,所述日照遮蔽装置具备头轨13、从该头轨13垂下的第一以及第二遮蔽部件11、12、设置在头轨13上, 并与第一遮蔽部件11连接的第一升降构件21、设置在头轨13上,并与第二遮蔽部件12连接的第二升降构件22、与第一以及第二升降构件21、22连结,并通过驱动第一以及第二升降构件21、22,来使第一以及第二遮蔽部件11、12独立地升降的单一的操作绳14,其特征在于,在头轨13上可旋转地安装旋转部件26,在旋转部件26上缠挂操作绳14,第一升降构件21具有可旋转地安装在头轨13上,并将旋转部件26的旋转力不经旋转力传递机构50 或者经旋转力传递机构50传递的第一输入轴21a、以与第一输入轴21a同轴的方式可旋转地被安装在头轨13上,并能够升降第一遮蔽部件11的第一输出轴21b、被设置在第一输入轴21a和第一输出轴21b之间,并将来自旋转部件26的一方向的旋转力经第一输入轴21a 向第一输出轴21b传递,且不将来自旋转部件26的另一方向的旋转力向第一输出轴21b传递,进而还不将来自第一输出轴21b的旋转力向第一输入轴21a传递的第一离合器31、被设置在第一输出轴21b上,并通过向操作绳14的一方向的微小的操作,将第一遮蔽部件11切换为下降状态或者停止状态的第一挡块,第二升降构件22具有可旋转地安装在头轨13上, 并将旋转部件26的旋转力经旋转力传递机构50或者不经旋转力传递机构50传递的第二输入轴22a、以与第二输入轴22a同轴的方式可旋转地被安装在头轨13上,并能够升降第二遮蔽部件12的第二输出轴22b、被设置在第二输入轴22a和第二输出轴22b之间,并将来自旋转部件26的另一方向的旋转力经第二输入轴22a向第二输出轴22b传递,且不将来自旋转部件26的一方向的旋转力向第二输出轴22b传递,进而还不将来自第二输出轴22b的旋转力向第二输入轴22a传递的第二离合器32、被设置在第二输出轴22b上,并通过向操作绳14的另一方向的微小的操作,将第二遮蔽部件12切换为下降状态或者停止状态的第二挡块42。本发明的第二观点是基于第一观点的发明,进而如图I以及图2所示,其特征在于,第一离合器31具有能够在第一输入轴21a的半径方向转动或者往复动的第 ^合部31b,以由第一^^合部31b,将来自旋转部件26的一方向的旋转力经第一输入轴21a向第一输出轴21b传递,且不将来自旋转部件26的另一方向的旋转力向第一输出轴21b传递,进而还不将来自第一输出轴21b的旋转力向第一输入轴21a传递的方式构成,第二离合器32 具有能够在第二输入轴22a的半径方向转动或者往复动的第二卡合部32b,以由第二卡合部32b,将来自旋转部件26的另一方向的旋转力经第二输入轴22a向第二输出轴22b传递, 且不将来自旋转部件26的一方向的旋转力向第二输出轴22b传递,进而还不将来自第二输出轴22b的旋转力向第二输入轴22a传递的方式构成。本发明的第三观点是基于第二观点的发明,进而如图I以及图2所示,其特征在于,以通过第 ^合部31b向第一输入轴21a的半径方向外侧旋转或者移动,使得第一输出轴21b与第一输入轴21a卡合,并与第一输入轴21a同步旋转,通过第 ^合部31b向第一输入轴21a的半径方向内侧旋转或者移动,解除第一输出轴21b向第一输入轴21a的卡合, 不与第一输入轴21a同步旋转的方式构成,以通过第二卡合部32b向第二输入轴22a的半径方向外侧旋转或者移动,使得第二输出轴22b与第二输入轴22a卡合,并与第二输入轴 22a同步旋转,通过第二卡合部32b向第二输入轴22a的半径方向内侧旋转或者移动,解除第二输出轴22b的和第二输入轴22a的卡合,不与第二输入轴22a同步旋转的方式构成。本发明的第四观点是基于第一乃至第三观点的发明,进而如图I以及图2所示,其特征在于,第一离合器31具有不可旋转地安装在第一输出轴21b上,并设有与第一输入轴 21a松配合的第一圆筒部31c,进而在该第一圆筒部31c的内周面形成了第一被卡合部31d 的第一输出鼓31a、以位于第一圆筒部31c内的方式可旋转地嵌入第一输入轴21a的第一离合器鼓61、以位于第一圆筒部31c内的方式不可旋转地嵌入第一输入轴21a,且形成有向第一输入轴21a的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第一臂部71a的第一凸轮71、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离合器鼓61的侧面,并在旋转部件26向一方向旋转时,通过第一凸轮71的第一臂部71a卡合,而向第一输入轴21a的半径方向外侧突出,与第一被卡合部31d卡合,在旋转部件26向另一方向旋转时或者第一输出轴21b旋转时,拉入到第一输入轴21a的半径方向内侧,不与第一被卡合部31d卡合的第—^合部31b,第二离合器32具有不可旋转地安装在第二输出轴22b上,并设有与第二输入轴22a松配合的第二圆筒部32c,进而在该第二圆筒部32c的内周面形成有第二被卡合部32d的第二输出鼓32a、以位于第二圆筒部32c内的方式可旋转地嵌入第二输入轴22a的第二离合器鼓62、以位于第二圆筒部32c内的方式不可旋转地嵌入第二输入轴22a,并形成有在第二输入轴22a的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第二臂部72a的第二凸轮72、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二离合器鼓62的侧面,在旋转部件26向另一方向旋转时,通过第二凸轮72的第二臂部72a卡合,而向第二输入轴22a的半径方向外侧突出,与第二被卡合部32d卡合,在旋转部件26向一方向旋转时或者第二输出轴22b旋转时,拉入第二输入轴22a的半径方向内侧,不与第二被卡合部32d卡合的第二卡合部32b。本发明的第五观点是基于第四观点的发明,进而如图8 10所示,其特征在于, 以第一被卡合部131d的向第一^^合部131b的接触平面相对于第一被卡合部131d中的与第一圆筒部131c的外周面相切的平面构成的角度α为锐角的方式构成,以第二被卡合部 132d向第二卡合部132b的接触平面相对于第二被卡合部132d中的与第二圆筒部132c的外周面相切的平面构成的角度α为锐角的方式构成。本发明的第六观点是基于第四或第五观点的发明,进而如图I以及图4所示,其特征在于,在第一输入轴21a和第一离合器鼓61之间设置抑制第一离合器鼓61的和第一输入轴21a的相对旋转的第一阻力赋与机构81,在第二输入轴22a和第二离合器鼓62之间设置抑制第二离合器鼓62的和第二输入轴22a的相对旋转的第二阻力赋与机构82。本发明的第七观点是基于第四乃至第六观点的发明,进而如图I以及图3所示,其特征在于,在第 ^合部31b设置以第 ^合部31b向第一输入轴21a的半径方向内侧拉入的方式进行弹压的第一复位弹簧机构91,在第二卡合部32b设置以第二卡合部32b向第二输入轴22a的半径方向内侧拉入的方式进行弹压的第二复位弹簧机构92。发明效果在本发明的第一观点的日照遮蔽装置中,因为若将操作绳向一方向拉拽,则旋转部件向一方向旋转,该旋转部件的向一方向的旋转力经第一输入轴以及第一离合器或经旋转力传递机构、第一输入轴以及第一离合器向第一输出轴传递,所以,第一遮蔽部件上升。 此时,虽然旋转部件的向一方向的旋转力经旋转力传递机构以及第二输入轴或经第二输入轴向第二离合器传递,但是,第二离合器没有将向上述一方向的旋转力向第二输出轴传递。 另外,若在第一遮蔽部件因第一挡块为停止状态时,略微向一方向拉操作绳,使之离开,则第一挡块将第一遮蔽部件切换为下降状态。此时,虽然旋转部件的向一方向的旋转力与上述同样向第二离合器传递,但是,第二离合器没有将向上述一方向的旋转力向第二输出轴传递。而且,虽然若第一遮蔽部件下降,则第一输出轴向将第一遮蔽部件放出的方向旋转, 但是,该旋转力因第一离合器的作用而没有向第一输入轴传递,因此,没有向第二输入轴传递。在使第一遮蔽部件的下降停止的情况下,通过向一方向拉操作绳来进行。再有,在第一遮蔽部件因第一挡块而为下降状态时,若略微向一方向拉操作绳,使之离开,则第一挡块将第一遮蔽部件切换为停止状态。此时,虽然旋转部件的向一方向的旋转力与上述同样地向第二离合器传递,但是,第二离合器没有将向上述一方向的旋转力向第二输出轴传递。另一方面,因为若向另一方向拉操作绳,则旋转部件向另一方向旋转,该旋转部件的向另一方向的旋转力经旋转力传递机构、第二输入轴以及第二离合器或经第二输入轴以及第二离合器向第二输出轴传递,所以,第二遮蔽部件上升。此时,虽然旋转部件的向另一方向的旋转力经第一输入轴或经旋转力传递机构以及第一输入轴向第一离合器传递,但是,第一离合器没有将向上述另一方向的旋转力向第一输出轴传递。另外,若在第二遮蔽部件因第二挡块而为停止状态时,略微向另一方向拉操作绳,使之离开,则第二挡块将第二遮蔽部件切换为下降状态。此时,虽然旋转部件的向另一方向的旋转力与上述同样地向第一离合器传递,但是,第一离合器没有将向上述另一方向的旋转力向第一输出轴传递。而且, 虽然若第二遮蔽部件下降,则第二输出轴向将第二遮蔽部件放出的方向旋转,但是,由于该旋转力因第二离合器的作用而没有向第二输入轴传递,所以,不存在向第一输入轴传递的情况。在使第二遮蔽部件的下降停止的情况下,通过向另一方向拉操作绳来进行。再有,若在第二遮蔽部件因第二挡块而为下降状态时,略微向另一方向拉操作绳,使之离开,则第二挡块将第二遮蔽部件切换到停止状态。此时,虽然旋转部件的向另一方向的旋转力与上述同样地向第一离合器传递,但是,第一离合器没有将向上述另一方向的旋转力向第一输出轴传递。其结果为,能够以比较简单的构造,通过一根操作绳的操作,使第一遮蔽部件和第二遮蔽部件分别独立地升降。在本发明的第二以及第三观点的日照遮蔽装置中,因为由第一以及第二离合器进行的切换通过第一以及第二卡合部向第一以及第二输入轴的半径方向的转动以及往复动来进行,所以,第一以及第二离合器没有在第一以及第二输入轴的长度方向延伸。其结果为,能够缩短第一以及第二离合器的全长。在本发明的第四观点的日照遮蔽装置中,由于若通过旋转部件的向一方向的旋转,第一凸轮与第一输入轴一起旋转,则第一臂部使第一^^合部以向第一输入轴的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方式旋转,所以,第一卡合物与第一输出鼓的第一被卡合部卡合,第一离合器鼓的旋转力向第一输出鼓传递,另外,由于若通过旋转部件向另一方向的旋转,第二凸轮与第二输入轴一起旋转,则第二臂部使第二卡合部以向第二输入轴的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方式旋转,所以,第二卡合部与第二输出鼓的第二被卡合部卡合,第二离合器鼓的旋转力向第二输出鼓传递。其结果为,因为第一以及第二离合器没有在第一以及第二输入轴的长度方向延伸,所以,能够缩短第一以及第二离合器的全长。另外,因为第一输出轴因第一遮蔽部件的自重而向将第一遮蔽部件放出的方向旋转,通过该第一输出鼓的旋转,第一卡合部被拉入第一输入轴的半径方向内侧,所以,上述第一输出轴的旋转力没有向第一输入轴传递。 再有,因为第二输出轴因第二遮蔽部件的自重向将第二遮蔽部件放出的方向旋转,通过该第二输出鼓的旋转,第二卡合部被拉入第二输入轴的半径方向内侧,所以,第二输出轴的旋转力没有向第二输入轴传递。其结果为,第一以及第二遮蔽部件的升降的独立性得以确保。在本发明的第五观点的日照遮蔽装置中,因为将第一被卡合部的向第一卡合部的接触平面相对于第一被卡合部中的与第一圆筒部的外周面相切的平面构成的角度设定为锐角,即、因为以在第一圆筒部向将第一被卡合部向第一卡合部压接的方向旋转了时,利用来自第一圆筒部的旋转力,第一卡合部向圆周方向避让的方式进行矢量设定,所以,难以产生第一被卡合部相对于第一卡合部的机械性地切入、第一卡合部相对于第一臂部的机械性地切入。其结果为,第一卡合部从第一被卡合部迅速地脱离。另外,因为将第二被卡合部的向第二卡合部的接触平面相对于第二被卡合部中的与第二圆筒部的外周面相切的平面构成的角度设定为锐角,即、因为以在第二圆筒部向将第二被卡合部向第二卡合部压接的方向旋转了时,利用来自第二圆筒部的旋转力,第二卡合部向圆周方向避让的方式进行矢量设定,所以,难以产生第二被卡合部相对于第二卡合部的机械性地切入、第二卡合部相对于第二臂部的机械性地切入。其结果为,第二卡合部从第二被卡合部迅速地脱离。在本发明的第六观点的日照遮蔽装置中,因为在第一输入轴和第一离合器鼓之间设置抑制第一离合器鼓和第一输入轴的相对旋转的第一阻力赋与机构,在第二输入轴和第二离合器鼓之间设置抑制第二离合器鼓和第二输入轴的相对旋转的第二阻力赋与机构,所以,在为第一输入轴的初始扭矩时,第一离合器鼓因第一阻力赋与机构而追从第一输入轴的旋转,在为第二输入轴的初始扭矩时,第二离合器鼓因第二阻力赋与机构而追从第二输入轴的旋转。其结果为,因为不存在被安装在第一离合器鼓上的第一卡合部无意地与第一输出鼓的第一被卡合部卡合的情况,另外,不存在被安装在第二离合器鼓上的第二卡合部无意地与第二输出鼓的第二被卡合部卡合的情况,所以,能够切实地使由一根操作绳的操作进行的第一以及第二遮蔽部件的升降独立。在本发明的第七观点的日照遮蔽装置中,因为将以第一卡合部被拉入第一输入轴的半径方向内侧的方式进行弹压的第一复位弹簧机构设在第一卡合部,将以第二卡合部被拉入第二输入轴的半径方向内侧的方式进行弹压的第二复位弹簧机构设在第二卡合部,所以,即使第一输出轴因第一遮蔽部件的自重向将第一遮蔽部件放出的方向旋转,第一输出鼓因第一输出轴的旋转而旋转,因为第一复位弹簧机构保持在将第一卡合部拉入第一输入轴的半径方向内侧的状态,所以,第一输出轴的旋转力没有向第一输入轴传递。另外,即使第二输出轴因第二遮蔽部件的自重而向将第二遮蔽部件放出的方向旋转,第二输出鼓因第二输出轴的旋转而旋转,因为第二复位弹簧机构保持在将第二卡合部拉入第二输入轴的半径方向内侧的状态,所以,第二输出轴的旋转力没有向第二输入轴传递。其结果为,能够切实地保持第一以及第二遮蔽部件的升降的独立性。


图I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罗马帘的图7的A部以及B部放大剖视图。图2是表示第一以及第二卡合部通过第一以及第二凸轮的旋转而与第一以及第二被卡合部逐渐卡合的状态的图4的C-C线剖视图。图3 (a)是表示第一以及第二卡合部因第一以及第二复位弹簧机构而向第一以及第二输入轴的半径方向内侧旋转并被拉入的状态的图4的D-D线剖视图,(b)是表示第一以及第二卡合部因第一以及第二复位弹簧机构而向第一以及第二输入轴的半径方向外侧旋转并突出的状态的图4的D-D线剖视图。图4是第一以及第二离合器的分解剖视图。图5是构成第一以及第二挡块的第一圆筒凸轮的展开图。图6是图7的E-E线剖视图。图7是将主要部分剖开了的罗马帘的正视图。图8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罗马帘的与图I对应的放大剖视图。图9是表示第一以及第二卡合部通过第一以及第二凸轮的旋转而与第一以及第二被卡合部逐渐卡合的状态的与图2对应的剖视图。图10 Ca)是表示第一以及第二卡合部因第一以及第二复位弹簧机构而向第一以及第二输入轴的半径方向内侧旋转并被拉入的状态的与图9 Ca)对应的剖视图,(b)是表示第一以及第二卡合部因第一以及第二复位弹簧机构而向第一以及第二输入轴的半径方向外侧旋转并突出的状态的与图9 Cf)对应的剖视图。图11是第一以及第二离合器的分解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接着,根据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第一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日照遮蔽装置是罗马帘。如图6以及图7所示,罗马帘10具备头轨13、从该头轨13垂下的第一以及第二帘布11、12、设置在头轨13上,并与第一帘布11 连接的第一升降构件21、设置在头轨13上,并与第二帘布12连接的第二升降构件22、与第一以及第二升降构件21、22连结,通过驱动第一以及第二升降构件21、22来使第一以及第二帘布11、12独立地升降的单一的操作绳14。头轨13具有经固定用托架16被安装在房间的壁面17 (图6)的轨道主体18、被安装在该轨道主体18的一端面的离合器用壳体19、被安装在离合器用壳体19的一端面的滑轮用壳体23(图I以及图7)。轨道主体18通过铝合金等金属的挤压成形或拉伸成形而被形成,如图6详细地表示的那样,具有顶板部18a、从顶板部18a的前缘垂下的前壁18b、从顶板部18a的后缘垂下的后壁18c。由顶板部18a、前壁18b和后壁18c包围的空间被分隔壁18d划分为上侧的上空间18e和下侧的下空间18f。 另外,图6中的符号24是用于将固定用托架16固定在壁面17上的木螺钉。如图I以及图7所示,在滑轮用壳体23可旋转地收容着滑轮26。具体地说,在滑轮用壳体23,在该壳体23的内方,朝向轨道主体18的下空间18f突出设置凸缘23a,驱动轴27可旋转地被嵌入该凸缘23a,滑轮26不可相对旋转地被嵌入(花键嵌合)该驱动轴27。 另外,在滑轮26上缠绕着环状(循环)的球链式的上述操作绳14。再有,第一以及第二帘布
11、12具有与头轨13的长度大致相同的宽度。第一帘布11的上缘被安装在头轨13的前面,即、头轨13的前壁18b的前面上部,第二帘布12的上缘被安装在头轨13的后面,S卩、头轨13的后壁18c的后面下部。另一方面,第一升降构件21具有可旋转地被安装在离合器用壳体19的下部的第一输入轴21a、以与第一输入轴21a同轴的方式可旋转地被安装在头轨13上的第一输出轴 2lb、被设置在第一输入轴21a和第一输出轴21b之间的第一离合器31、被设置在第一输出轴21b上的第一挡块41 (图I)。上述第一输入轴21a的一端不可相对旋转地被插入上述驱动轴27,第一输入轴21a的另一端可相对旋转地被插入后述的第一输出鼓31a。据此,第一输入轴21a与驱动轴27同轴地被设置,滑轮26的旋转力经驱动轴27向第一输入轴21a 传递。图I以及图7中的符号51是与驱动轴27—体地形成的第一齿轮。另外,第二升降构件22具有可旋转地被安装在离合器用壳体19的上部的第二输入轴22a、以与第二输入轴 22a同轴的方式可旋转地被安装在头轨13上的第二输出轴22b、被设在第二输入轴22a和第二输出轴22b之间的第二离合器32、设在第二输出轴22b上的第二挡块42(图I)。第二齿轮52可旋转地被安装在离合器用壳体19的上部,第二齿轮52与第一齿轮51哨合。第二输入轴22a的一端不可相对旋转地被插入第二齿轮52,第二输入轴22a的另一端可相对旋转地被插入后述的第二输出鼓32a。据此,滑轮26的旋转力经驱动轴27、第一齿轮51以及第二齿轮52向第二输入轴22a传递。第一齿轮51的齿数和第二齿轮52的齿数相同,由第一以及第二齿轮51、52构成旋转力传递机构50。另外,虽然在该实施方式中,将滑轮设置在第一输入轴侧,但也可以将滑轮设在第二输入轴侧。在这种情况下,滑轮的旋转力不经第二齿轮以及第一齿轮地向第二输入轴传递,且经第二齿轮以及第一齿轮向第一输入轴传递。第一输出轴21b在轨道主体18的下空间18f内在该下空间18f的长度方向延伸地被设置(图I、图6以及图7)。在该第一输出轴21b的一端不可旋转地安装第一输出鼓 31a,第一输出鼓31a可旋转地被安装在离合器用壳体19的下部。另外,第一输出轴21b的另一端可旋转地被安装在轨道主体18。该第一输出轴21b经第一卷取鼓21c以及第一升降绳21d与第一帘布11连结。第一卷取鼓21c不可相对旋转地被嵌入第一输出轴21b,第一升降绳21d以可放出地被卷取在第一卷取鼓21c上的方式被构成。另外,第一卷取鼓21c 由第一鼓托21e可旋转地保持,卷绕在第一卷取鼓21c上的第一升降绳21d由第一导向部件21f从下空间18f向轨道主体18的下方导出并垂下(图6以及图7)。另外,在第一帘布 11的后面,在竖直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安装多个第一绳环21g。从下空间18f垂下的第一升降绳21d插通第一绳环21g,被布线在竖直下方,此后,其下端与第一帘布11的最下端的第一绳环21g结合。以通过上述第一输出轴21b向一方或另一方旋转,第一卷取鼓21c向与第一输出轴21b相同的方向旋转,第一升降绳21d被卷取在第一卷取鼓21c,或从第一卷取鼓21c被放出,第一帘布11升降的方式被构成。另一方面,第二输出轴22b在轨道主体18的上空间18e内,在该上空间18e的长度方向延伸地设置(图I、图6以及图7)。在该第二输出轴22b的一端不可旋转地安装第二输出鼓32a,第二输出鼓32a可旋转地被安装在离合器用壳体19的上部。另外,第二输出轴22b的另一端可旋转地被安装在轨道主体18。该第二输出轴22b经第二卷取鼓22c以及第二升降绳22d与第二帘布12连结。第二卷取鼓22c不可相对旋转地被嵌入第二输出轴 22b,第二升降绳22d以可放出地被卷取在第二卷取鼓22c的方式被构成。另外,第二卷取鼓22c由第二鼓托22e可旋转地保持,被卷绕在第二卷取鼓22c上的第二升降绳22d由第二导向部件22f从上空间18e向轨道主体18的后方导出并垂下(图6以及图7)。另外,在第二帘布12的后面在竖直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安装多个第二绳环22g。从上空间18e垂下的第二升降绳22d被插通第二绳环22g,被布线在竖直下方,然后,其下端与第二帘布12的最下端的第二绳环22g结合。以通过上述第二输出轴22b向另一方或一方旋转,第二卷取鼓22c向与第二输出轴22b相同的方向旋转,第二升降绳22d被卷取在第二卷取鼓22c或从第二卷取鼓22c被放出,第二帘布12升降的方式被构成。第一离合器31被收容在离合器用壳体19的下部(图I)。第一离合器31具有不可旋转地被安装在第一输出轴21b上的上述第一输出鼓31a、可旋转地被嵌入第一输入轴21a 的第一离合器鼓61、不可旋转地被嵌入第一输入轴21a的第一凸轮71、可转动地被安装在第一离合器鼓61上的第 ^合部31b (图I、图2以及图4)。在第一输出鼓31a上设置与第一输入轴21a松配合的大径的第一圆筒部31c,在该第一圆筒部31c的内周面,在圆周方向等间隔(等角度)地形成三个第一被卡合部31d。另外,第一凸轮轴31e不可相对旋转地被嵌入第一输入轴21a。第一离合器鼓61由与第一圆筒部31c的内径相比略微为小径的一对第一圆板61a、61b、将这些第一圆板61a、61b隔开规定的间隔相互结合的三根第一支轴61c构成。一对第一圆板61a、61b在可旋转地被嵌入第一凸轮轴31e的状态下,被松旷地插入第一圆筒部31c。另外,三根第一支轴61c在以第一圆板6la、6Ib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同一圆周上,在圆周方向等间隔(等角度)地被配置,在该状态下,三根第一支轴61c的两端分别插装于一对第一圆板61a、61b。上述第一离合器鼓61以位于第一圆筒部31c内的方式被构成。第一凸轮71与第一凸轮轴31e—体地形成(图I、图2以及图4)。据此,第一凸轮 71相对于第一输入轴21a不可旋转地构成。另外,第一凸轮71由以位于第一圆筒部31c 内的方式向第一输入轴21a的半径方向外侧放射状延伸的三根第一臂部71a构成。再有, 这些第一臂部71a被形成为随着从基端去向前端而尖细,相邻的第一臂部71a构成的角度分别被设定成相同(120度)。第 ^合部31b在该实施方式中设有三个,这些第 ^合部 31b被形成为大致L字状。三个第—^合部31b的基端可转动地分别被嵌入三根第一支轴 61c。据此,三个第—^合部31b以被一对第一圆板61a、61b夹着的状态可转动地被安装在第一离合器鼓61的内侧面。另外,以三个第一卡合部31b的屈曲的外角部分别与三根第一臂部71a的基端相向,三个第一卡合部31b的前端分别与三个第一被卡合部31d相向的方式被构成。再有,以在滑轮26向一方向旋转时,通过第一臂部71a与第—^合部31b卡合,第--^合部31b以第一支轴61c为中心向一方向旋转,第—^合部31b的前端向第一输入
轴21a的半径方向外侧突出,与第一被卡合部31d卡合,在滑轮26向另一方向旋转时或第一输出轴21b旋转时,第一^^合部31b以第一支轴61c为中心向另一方向旋转,第一^^合部 31b的前端被拉入第一输入轴21a的半径方向内侧,不与第一被卡合部31d卡合的方式被构成。S卩、以在滑轮26向一方向旋转时,通过第 ^合部31b向第一输入轴21a的半径方向外侧旋转,第一输出轴21b与第一输入轴21a卡合并与第一输入轴21a同步旋转,在滑轮 26向另一方向旋转时或第一输出轴21b旋转时,通过第—^合部31b向第一输入轴21a的半径方向内侧旋转,解除第一输出轴21b向第一输入轴21a的卡合,不再与第一输入轴21a
同步旋转的方式被构成。另外,从第--^合部31b最被拉入第一输入轴21a的半径方向内
侧的状态(图2 (a))到最向第一输入轴21a的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状态(图2 (f))为止, 第一臂部71a旋转的角度Θ约为50度,极小。另一方面,第二离合器32与第一离合器31同样地被构成,被收容在离合器用壳体 19的上部(图I)。第二离合器32具有不可旋转地被安装在第二输出轴22b上的上述第二输出鼓32a、可旋转地被嵌入第二输入轴22a的第二离合器鼓62、不可旋转地嵌入第二输入轴22a的第二凸轮72、可转动地被安装在第二离合器鼓62上的第二卡合部32b (图I、图2 以及图4)。在第二输出鼓32a上设有与第二输入轴22a松配合的大径的第二圆筒部32c, 在该第二圆筒部32c的内周面,在圆周方向等间隔(等角度)地形成三个第二被卡合部32d。 另外,第二凸轮轴32e不可相对旋转地被嵌入第二输入轴22a。第二离合器鼓62由与第二圆筒部32c的内径相比略微为小径的一对第二圆板62a、62b、将这些第二圆板62a、62b隔开规定的间隔相互结合的三根第二支轴62c构成。一对第二圆板62a、62b在可旋转地被嵌入第二凸轮轴32e的状态下,被松旷地插入第二圆筒部32c。另外,三根第二支轴62c在以第二圆板62a、62b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同一圆周上,在圆周方向等间隔(等角度)地被配置,在该状态下,三根第二支轴62c的两端分别被插装于一对第二圆板62a、62b。上述第二离合器鼓 62以位于第二圆筒部32c内的方式被构成。第二凸轮72与第二凸轮轴32e—体地形成(图I、图2以及图4)。据此,第二凸轮 72相对于第二输入轴22a不可旋转地构成。另外,第二凸轮72由以位于第二圆筒部32c内的方式,向第二输入轴22a的半径方向外侧放射状地延伸的三根第二臂部72a构成。再有, 这些第二臂部72a被形成为随着从基端去向前端而尖细,相邻的第二臂部72a构成的角度被分别设定成相同(120度)。第二卡合部32b在该实施方式中设有三个,这些第二卡合部 32b被形成为大致L字状。三个第二卡合部32b的基端可转动地分别被嵌入三根第二支轴 62c。据此,三个第二卡合部32b以由一对第二圆板62a、62b夹着的状态可转动地被安装在第二离合器鼓62的内侧面。另外,以三个第二卡合部32b的屈曲的外角部分别与三根第二臂部72a的基端相向,三个第二卡合部32b的前端分别与三个第二被卡合部32d相向的方式被构成。再有,以在滑轮26向另一方向旋转时,通过第二臂部72a与第二卡合部32b卡合,第二卡合部32b以第二支轴62c为中心向一方向旋转,第二卡合部32b的前端向第二输入轴22a的半径方向外侧突出,与第二被卡合部32d卡合,在滑轮26向一方向旋转时或第二输出轴22b旋转时,第二卡合部32b以第二支轴62c为中心向另一方向旋转,第二卡合部 32b的前端被拉入第二输入轴22a的半径方向内侧,不与第二被卡合部32d卡合的方式被构成。S卩、以在滑轮26向另一方向旋转时,通过第二卡合部32b向第二输入轴22a的半径方向外侧旋转,第二输出轴22b与第二输入轴22a卡合并与第二输入轴22a同步旋转,在滑轮 26向一方向旋转时或第二输出轴22b旋转时,通过第二卡合部32b向第二输入轴22a的半径方向内侧旋转,第二输出轴22b向第二输入轴22a的卡合被解除,不再与第二输入轴22a 同步旋转的方式被构成。另外,从第二卡合部32b最被拉入第二输入轴22a的半径方向内侧的状态(图2 (a))到最向第二输入轴22a的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状态(图2 (f))为止, 第二臂部72a旋转的角度Θ约为50度,极小。另一方面,如图3 (b)所示,以第一被卡合部31d的向第一^^合部31b的接触平面相对于第一被卡合部31d中的与第一圆筒部31c的外周面相切的平面构成的角度α成为锐角(在该实施方式约为63度)的方式被构成,以第二被卡合部32d的向第二卡合部32b的接触平面相对于第二被卡合部32d中的与第二圆筒部32c的外周面相切的平面构成的角度 α成为锐角(在该实施方式约为63度)的方式被构成。第一挡块41以通过操作绳14向一方向的微小的操作,将第一帘布11切换为下降状态或停止状态的方式被构成(图I、图5以及图7)。具体地说,第一挡块41具有被嵌装在第一输出轴21b上,且在外周面形成有第一凸轮槽41e的第一圆筒凸轮41a、以将该第一圆筒凸轮41a收容的方式被安装在轨道主体18上,并形成有在第一输出轴21b的轴方向延伸的第一导向槽41b的第一凸轮用壳体41c、在第一凸轮槽41e和第一导向槽41b的重叠的空间内滚动的第一滚动体41d (图I)。第一凸轮槽41e如图5详细地表示那样,具有在第一圆筒凸轮41a的左端侧外周面在第一圆筒凸轮41a的圆周方向延伸地形成的循环的第一左端槽41f、在第一圆筒凸轮41a的右端侧外周面在第一圆筒凸轮41a的圆周方向延伸地形成的循环的第一右端槽41g、在第一左端槽41f和第一右端槽41g之间在第一圆筒凸轮41a 的圆周方向延伸地形成,且一端与第一左端槽41f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右端槽41g连接的第一连结槽41h、在第一连结槽41h和第一右端槽41g之间,一端与第一连结槽41h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右端槽41g连接,进而被形成为大致V字状的第一 V字槽41i、形成在第一 V字槽 41 的途中的角部的第一凹部41j。上述第一连结槽41h被形成为从第一左端槽41f向第一右端槽41g左旋的螺旋状。另外,在第一左端槽41f形成向第一圆筒凸轮41a的左端侧弯曲的第一左弯部41k,第一连结槽41h的向第一左端槽41f的连接部与第一左端槽41f的第一左弯部41k的一端一致地形成。而且,以第一左端槽41k和第一连结槽41h成为大致一条直线的方式,将第一左端槽41f和第一连结槽41h连接。另外,在第一右端槽41g上形成向第一圆筒凸轮41a的右端侧弯曲的第一右弯部41m,第一 V字槽41i的向第一右端槽41g的连接部与第一右端槽 41g的第一右弯部41m的一端一致地形成。而且,以第一右端槽41g和第一 V字槽41i的端部成为大致一条直线的方式,将第一右端槽41g和第一 V字槽41i连接。另外,第一 V字槽41i的一端在第一左端槽41f和第一连结槽41h的连接部附近与第一连结槽41h连接, 第一 V字槽41i的另一端在第一右端槽41g和第一连结槽41h的连接部附近与第一右端槽 41g连接。第一凹部41 j被形成为能够收容第一滚动体41d的大致一半的大小。第一滚动体41d的剩余的一半被收容在第一导向槽41b。再有,第一 V字槽41i被形成为些许变形的V字状,以便被收容在第一凹部41 j的第一滚动体41d通过第一圆筒凸轮41a的旋转,不是被导向第一右端槽41g,而是被导向第一连结槽41h。据此,以若在向一方向略微操作操作绳14,使第一卷取鼓21c向一方向旋转,通过第一升降绳21d使第一帘布11上升后,手离开操作绳14,则第一挡块41停止第一卷取鼓21c向将第一升降绳21d放出,使第一帘布 11下降的方向的旋转,若从该状态向一方向略微操作操作绳14,使第一卷取鼓21c再次向一方向旋转,通过第一升降绳21d使第一帘布11再次上升后,手离开操作绳14,则第一挡块41允许第一卷取鼓21c向将第一升降绳21d放出,使第一帘布11下降的方向的旋转的方式被构成。另一方面,第二挡块42与第一挡块41同样地被构成,以通过操作绳14的向另一方向的微小操作,来将第二帘布12切换为下降状态或停止状态的方式被构成(图I、图5以及图7)。具体地说,第二挡块42具有被嵌装在第二输出轴22b上,且在外周面形成有第二凸轮槽42e的第二圆筒凸轮42a、以将该第二圆筒凸轮42a收容的方式被安装在轨道主体 18上,并形成有在第二输出轴22b的轴方向延伸的第二导向槽42b的第二凸轮用壳体42c、 在第二凸轮槽42e和第二导向槽42b的重叠的空间内滚动的第二滚动体42d (图I)。第二凸轮槽42e如图5详细地表示那样,具有在第二圆筒凸轮42a的左端侧外周面在第二圆筒凸轮42a的圆周方向延伸地形成的循环的第二左端槽42f、在第二圆筒凸轮42a的右侧外周面在第二圆筒凸轮42a的圆周方向延伸地形成的循环的第二右端槽42g、在第二左端槽42f 和第二右端槽42g之间在第二圆筒凸轮42a的圆周方向延伸地形成,且一端与第二左端槽 42f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右端槽42g连接的第二连结槽42h、在第二连结槽42h和第二右端槽42g之间,一端与第二连结槽42h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右端槽42g连接,进而被形成为大致V字状的第二 V字槽42i、形成在第二 V字槽42i的途中的角部的第二凹部42j。上述第二连结槽42h被形成为从第二左端槽42f向第二右端槽42g左旋的螺旋状。另外,在第二左端槽42f形成向第二圆筒凸轮42a的左端侧弯曲的第二左弯部42k,第二连结槽42h的向第二左端槽42f的连接部与第二左端槽42f的第二左弯部42k的一端一致地形成。而且,以第二左端槽42f和第二连结槽42h成为大致一条直线的方式,将第二左端槽42f和第二连结槽42h连接。另外,在第二右端槽42g上形成向第二圆筒凸轮42a的右端侧弯曲的第二右弯部42m,第二 V字槽42i的向第二右端槽42g的连接部与第二右端槽 42g的第二右弯部42m的一端一致地形成。而且,以第二右端槽42m和第二 V字槽42i的端部成为大致一条直线的方式,将第二右端槽42g和第二 V字槽42i连接。另外,第二 V字槽42i的一端在第二左端槽42f和第二连结槽42h的连接部附近与第二连结槽42h连接, 第二 V字槽42i的另一端在第二右端槽42g和第二连结槽42h的连接部附近与第二右端槽 42g连接。第二凹部42j被形成为能够收容第二滚动体42d的大致一半的大小。第二滚动体42d的剩余的一半被收容在第二导向槽42b。再有,第二 V字槽42i被形成为些许变形的 V字状,以便被收容在第二凹部42 j的第二滚动体42d通过第二圆筒凸轮42a的旋转,不是被导向第二右端槽42g,而是被导向第二连结槽42h。据此,以若在向另一方向略微操作操作绳14,使第二卷取鼓22c向一方向旋转,通过第二升降绳22d使第二帘布12上升后,手离开操作绳14,则第二挡块42停止第二卷取鼓22c向将第二升降绳22d放出,使第二帘布 12下降的方向的旋转,若从该状态向另一方向略微操作操作绳14,使第二卷取鼓22c再次向一方向旋转,通过第二升降绳22d,使第二帘布12再次上升后,手离开操作绳14,则第二挡块42允许第二卷取鼓22c向将第二升降绳22d放出,使第二帘布12下降的方向的旋转的方式被构成。另一方面,在第一输入轴21a和第一离合器鼓61之间设有第一阻力赋与机构81,在第二输入轴22a和第二离合器鼓62之间设有第二阻力赋与机构82 (图I以及图4)。第一阻力赋与机构81由被嵌入第一凸轮轴31e的第一压接板81a、被夹装在第一压接板81a 和第一圆板61a之间的第一波形垫片81b构成。第一离合器鼓61和第一阻力赋与机构81 以被一对C型挡圈81c、81c以及一对平垫片81d、81d夹持,且被第一波形垫片81b赋与了推力载荷的状态,被安装在第一凸轮轴31e上。据此,以抑制第一离合器鼓61的和第一输入轴21a的相对旋转的方式被构成。另外,第二阻力赋与机构82与第一阻力赋与机构81 同样地构成。第二阻力赋与机构82由被嵌入第二凸轮轴32e的第二压接板82a、被夹装在第二压接板82a和第二圆板62a之间的第二波形垫片82b构成。第二离合器鼓62和第二阻力赋与机构82以被一对C型挡圈82c、82c以及一对平垫片82d、82d夹持,且被第二波形垫片82b赋与了推力载荷的状态,被安装在第二凸轮轴32e上。据此,以抑制第二离合器鼓 62的和第二输入轴22a的相对旋转的方式被构成。另一方面,在第 ^合部31b设有第一复位弹簧机构91,在第二卡合部32b设有第二复位弹簧机构92 (图I以及图3)。第一复位弹簧机构91由可旋转地嵌入第一凸轮轴 31e的第一基部91a、从第一基部91a向第一输入轴21a的半径方向外方弯曲并突出的三根第一弯曲臂部91b、分别被设置在三根第一弯曲臂部91b的前端的三根第一销部91c构成 (图3)。第一基部91a、三根第一弯曲臂部91b和三根第一销部91c由合成树脂一体地形成, 三根第一弯曲臂部91b的前端的第一销部91c分别被插装在三个第一卡合部31b的前端附近。另外,相邻的第一弯曲臂部91b构成的角度分别被设定成相同(120度)。再有,以在以第一^^合部31b向第一输入轴21a的半径方向外侧突出了的状态(图3 (a))将作用于第一卡合部31b的外力解除时,第一卡合部31b因第一弯曲臂部91b的树脂弹性被拉入第一输入轴21a的半径方向内侧的方式被构成(图3 (b))。另外,第二复位弹簧机构92与第一复位弹簧机构91同样地构成,由可旋转地嵌入第二凸轮轴32e的第二基部92a、从第二基部 92a向第二输入轴22a的半径方向外方弯曲并突出的三根第二弯曲臂部92b、分别被设在三根第二弯曲臂部92b的前端的三根第二销部92c构成(图3)。第二基部92a、三根第二弯曲臂部92b和三根第二销部92c由合成树脂一体地形成,三根第二弯曲臂部92b的前端的第二销部92c分别被插装在三个第二卡合部32b的前端附近。另外,相邻的第二弯曲臂部92b 构成的角度被分别被设定成相同(120度)。再有,以在以第二卡合部32b向第二输入轴22a 的半径方向外侧突出了的状态(图3 (a))将作用于第二卡合部32b的外力解除了时,第二卡合部32b因第二弯曲臂部92b的树脂弹性被拉入第二输入轴22a的半径方向内侧的方式被构成(图3 (b))。对以这样的方式构成的罗马帘10的动作进行说明。若向一方向拉操作绳14,则滑轮26向一方向旋转,该滑轮26的向一方向的旋转力经驱动轴27向第一输入轴21a传递。 若第一输入轴21a向一方向旋转,则第一凸轮71的第一臂部71a如图2 (a) 图2 (f)所示,向一方向(图2 Ca)的实线箭头的方向)旋转,据此,第一^^合部31b以第一支轴61c为中心像图2 (a) 图2 (f)所示那样旋转,逐渐向第一输入轴21a的半径方向外侧突出,与第一被卡合部31d卡合(图2 (f)以及图3 (b))。因此,因为第一输入轴21a的向一方向的旋转力经第一离合器31向第一输出轴21b传递,所以,第一卷取鼓21c向一方向旋转,第一升降绳21d被卷取在第一卷取鼓21c,第一帘布11上升。此时,第一圆筒凸轮41a以第一挡块41的第一滚动体41d在第一右端槽41g内在图5的实线箭头的方向滚动的方式旋转。另一方面,虽然滑轮26的向一方向的旋转力经驱动轴27、第一齿轮51、第二齿轮52以及第二输入轴22a向第二离合器32传递,但是,第二离合器32没有将滑轮26的向一方向的旋转力向第二输出轴22b传递。其理由如下(下面称为第一理由)。若滑轮26向一方向旋转, 则第二输入轴22a的旋转方向因第一齿轮51以及第二齿轮52的哨合而反转,第二输入轴 22a向另一方向旋转。因此,因为第二凸轮72的第二臂部72a向另一方向(图2 (a)的虚线箭头的方向)旋转,所以,第二臂部72a没有将第二卡合部32b向第二输入轴22a的半径方向外侧推出,第二卡合部32b被保持为因第二复位弹簧机构92的第二弯曲臂部92b的树脂弹性而被拉入第二输入轴22a的半径方向的状态(图2 (a)以及图3 (a))。因此,第二离合器32没有将滑轮26的向一方向的旋转力向第二输出轴22b传递。若手在该状态下离开操作绳14,则因为第一滚动体41d因第一帘布11的自重而被收容在第一凹部41j,所以,即使通过第一帘布11的自重,而将第一帘布11放出的方向的旋转力作用于第一输出轴21b,第一输出轴21b也不旋转,第一帘布11停止。此时,虽然第一挡块41的第一圆筒凸轮41a向将第一帘布11放出的方向略微旋转一圈以下,第一输出轴21b也向同一方向旋转,但是,该第一输出轴21b的旋转基本没有向第一以及第二输入轴21a、22a传递。其理由如下(下称第二理由)。由于第一输出轴21b的旋转是第一输出鼓 31a的将第一^^合部31b的向第一被卡合部31d的卡合解除的方向的旋转,所以,仅通过第一输入轴21a以约50度的极小的角度旋转,第一卡合部31b向第一被卡合部31d的卡合就被解除。因此,因为上述第一输出轴21b的旋转力基本没有向第一输入轴21a传递,所以, 也基本不向第二输入轴22a传递。若在第一帘布11因第一挡块41而为停止状态时,即、被保持为第一滚动体41d被收容在第一凹部41j的状态时,向一方向略微拉操作绳14,例如使第一圆筒凸轮41a旋转 O. 2 O. 3,则第一滚动体41d进入第一连结槽41h,若手在该状态下离开操作绳14,则第一滚动体41d因第一帘布11的自重而进入第一左端槽41f,第一圆筒凸轮41a以第一滚动体 41d在第一左端槽41f内在图5的虚线箭头的方向滚动的方式旋转,第一帘布11被切换为下降状态。此时,虽然滑轮26的向一方向的旋转力经驱动轴27、第一齿轮51、第二齿轮52 以及第二输入轴22a向第二离合器32传递,但是,第二离合器32没有将滑轮26的向一方向的旋转力向第二输出轴22b传递。其理由与上述第一理由相同。而且,虽然若第一帘布
11被切换为下降状态,则第一挡块41的第一圆筒凸轮41a向将第一帘布11放出的方向旋转,第一输出轴21b也向相同方向旋转,但是,该第一输出轴21b的旋转基本没有向第一以及第二输入轴21a、22a传递。其理由与上述第二理由相同。另外,在使第一帘布11的下降停止的情况下,通过向一方向拉操作绳14来进行。另外,在头轨13上设置作为离心制动器发挥功能的第一调速器(未图不出),该第一调速器在第一输出轴21b的旋转速度过大时,使之减速。另一方面,若向另一方向拉操作绳14,则滑轮26向另一方向旋转,该滑轮26的向另一方向的旋转力经驱动轴27、第一齿轮51、第二齿轮52向第二输入轴22a传递。此时, 第二输入轴22a的旋转方向因第一齿轮51和第二齿轮52的哨合而与滑轮26的旋转方向相反,第二输入轴22a向一方向旋转。若第二输入轴22a向一方向旋转,贝U第二凸轮72的第二臂部72a像图2 (a) 图2 (f)所示那样,向一方向(图2 (a)的实线箭头的方向)旋转, 据此,第二卡合部32b以第二支轴62c为中心像图2 (a) 图2 (f)所示那样旋转,逐渐向第二输入轴22a的半径方向外侧突出,与第二被卡合部32d卡合(图2 Cf)以及图3 (b))。 因此,因为第二输入轴22a的向一方向的旋转力经第二离合器32向第二输出轴22b传递, 所以,第二卷取鼓22c向一方向旋转,第二升降绳22d被卷取在第二卷取鼓22c,第二帘布
12上升。此时,第二圆筒凸轮42a以第二挡块42的第二滚动体42d在第二右端槽42g内在图5的实线箭头的方向滚动的方式旋转。另一方面,虽然滑轮26的向另一方向的旋转力经驱动轴27以及第一输入轴21a向第一离合器31传递,但是,第一离合器31没有将滑轮26 的向另一方向的旋转力向第一输出轴21b传递。其理由如下(下称第三理由)。因为若滑轮 26向另一方向旋转,则第一凸轮71的第一臂部71a向另一方向(图2 Ca)的虚线箭头的方向)旋转,所以,第一臂部71a没有将第一^^合部31b向第一输入轴21a的半径方向外侧推出,被保持在第一^^合部31b因第一复位弹簧机构91的第一弯曲臂部91b的树脂弹性被拉入第一输入轴21a的半径方向的状态(图2 (a)以及图3 (a))。因此,第一离合器31没有将滑轮26的向另一方向的旋转力向第一输出轴21b传递。若手在该状态下离开操作绳14,则因为第二滚动体42d因第二帘布12的自重而被收容在第二凹部42j,所以,即使因第二帘布12的自重而将第二帘布12放出的方向的旋转力作用于第二输出轴22b,第二输出轴22b也不旋转,第二帘布12停止。此时,虽然第二挡块42的第二圆筒凸轮42a向将第二帘布12放出的方向仅旋转一圈以下,第二输出轴22b也向相同方向旋转,但是,该第二输出轴22b的旋转基本没有向第二以及第一输入轴22a、21a 传递。其理由如下(下称第四理由)。因为第二输出轴22b的旋转是第二输出鼓32a的将第二卡合部32b的向第二被卡合部32d的卡合解除的方向的旋转,所以,仅第二输入轴22a以约50度极小的角度旋转,第二卡合部32b的向第二被卡合部32d的卡合就被解除。因此, 因为上述第二输出轴22b的旋转力基本没有向第二输入轴22a传递,所以,也基本没有向第一输入轴21a传递。若在第二帘布12因第二挡块42而为停止状态时,S卩、被保持为第二滚动体42d被收容在第二凹部42j的状态时,向另一方向略微拉操作绳14,例如使第二圆筒凸轮42a旋转 O. 2 O. 3,则第二滚动体42d进入第二连结槽42h,若手在该状态下离开操作绳14,则第二滚动体42d因第二帘布12的自重而进入第二左端槽42f内,第二圆筒凸轮42a以第二滚动体42d在第二左端槽42f内在图5的虚线箭头的方向滚动的方式旋转,第二帘布12被切换为下降状态。此时,虽然滑轮26的向另一方向的旋转力经驱动轴27以及第一输入轴21a 向第一离合器31传递,但是,第一离合器31没有将滑轮26的向另一方向的旋转力向第一输出轴21b传递。其理由与上述第三理由相同。而且,虽然若第二帘布12被切换为下降状态,则第二挡块42的第二圆筒凸轮42a向将第二帘布12放出的方向旋转,第二输出轴22b 也向相同方向旋转,但是,该第二输出轴22b的旋转基本没有向第二以及第一输入轴22a、 21a传递。其理由与上述第四理由相同。另外,在使第二帘布12的下降停止的情况下,通过向另一方向拉操作绳14来进行。另外,在头轨13上设置作为离心制动器发挥功能的第二调速器(未图示出),该第二调速器在第二输出轴22b的旋转速度过大时,使之减速。因此, 能够使第一以及第二帘布11、12独立地升降。另一方面,因为在第一输入轴21a和第一离合器鼓61之间设置了第一阻力赋与机构81,所以,在为第一输入轴21a的初始扭矩时,第一离合器鼓61因第一阻力赋与机构81 而追从第一输入轴21a的旋转。其结果为,不存在被安装在第一离合器鼓61上的第一卡合部31b无意地与第一输出鼓31a的第一被卡合部31d卡合的情况。另外,因为在第二输入轴22a和第二离合器鼓62之间设置了第二阻力赋与机构82,所以,在为第二输入轴22a的初始扭矩时,第二离合器鼓62因第二阻力赋与机构82而追从第二输入轴22a的旋转。其结果为,不存在被安装在第二离合器鼓62上的第二卡合部32b无意地与第二输出鼓32a的第二被卡合部32d卡合的情况。因此,能够切实地使由一根操作绳14的操作进行的第一以及第二帘布11、12的升降独立。另外,因为如图3 (b)详细地表示的那样,将第一被卡合部31d的向第一卡合部 31b的接触平面相对于第一被卡合部31d中的与第一圆筒部31c的外周面相切的平面构成的角度α设定为锐角(在该实施方式约为63度),即、因为以第一圆筒部31c向将第一被卡合部31d压接在第一^^合部31b的方向(图3 (b)的双点划线箭头所示的方向)旋转时,利用来自第一圆筒部31c的旋转力,第一卡合部31b向圆周方向避让的方式进行矢量设定,所以,难以产生第一被卡合部31d相对于第一卡合部31b的机械性地切入、第一卡合部31b相对于第一臂部71a的机械性地切入。其结果为,第一卡合部31b从第一被卡合部31d迅速地脱离。再有,因为如图3 (b)详细地表示的那样,将第二被卡合部32d的向第二卡合部 32b的接触平面相对于第二被卡合部32d中的与第二圆筒部32c的外周面相切的平面构成的角度α设定为锐角(在该实施方式约为63度),即、因为以在第二圆筒部32c向将第二被卡合部32d压接在第二卡合部32b的方向(图3 (b)的双点划线箭头表示的方向)旋转时, 利用来自第二圆筒部32c的旋转力,第二卡合部32b向圆周方向避让的方式进行矢量设定, 所以,难以产生第二被卡合部32d相对于第二卡合部32b的机械性地切入、第二卡合部32b 相对于第二臂部72a的机械性地切入。其结果为,第二卡合部32b从第二被卡合部32d迅速地脱离。<第二实施方式>图8 图11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图8 图11中,与图I 图4相同的符号表不相同的零件。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10 (b)详细地表不的那样,以第一被卡合部 131d的向第一卡合部131b的接触平面相对于第一被卡合部131d中的与第一圆筒部131c 的外周面相切的平面构成的角度α为比第一实施方式小的锐角(在该实施方式中约为50 度)的方式构成,以第二被卡合部132d的向第二卡合部132b的接触平面相对于第二被卡合部132d中的与第二圆筒部132c的外周面相切的平面构成的角度α为比第一实施方式小的锐角(在该实施方式中约为50度)的方式构成。另一方面,如图8所示,在滑轮用壳体123可旋转地收容滑轮126。具体地说,在滑轮用壳体123,在该壳体123的内方,朝向轨道主体18的下空间18f突出设置凸缘123a,驱动轴127可旋转地被嵌入该凸缘123a,滑轮126不可相对旋转地被嵌入(花键嵌合)该驱动轴127。另外,在滑轮126上缠绕环状(循环)的球链式的操作绳14。在上述驱动轴127上以位于滑轮用壳体123和离合器用壳体119之间的方式一体地设有驱动齿轮153。另外,在滑轮用壳体123以及离合器用壳体119上可旋转地安装着位于滑轮用壳体123和离合器用壳体119之间,且与上述驱动齿轮153啮合的中间齿轮154。在该中间齿轮154插装有第二升降构件122的第二输入轴22a的一端,在第二输入轴22a上以位于离合器用壳体119的上部的方式嵌装第二从动齿轮152。再有,在离合器用壳体119的下部可旋转地安装第一升
18降构件121的第一输入轴21a的一端,在第一输入轴21a上嵌装位于离合器壳体119内,且与第二从动齿轮152啮合的第一从动齿轮151。滑轮126的旋转力经驱动轴127、驱动齿轮 153、中间齿轮154以及第二从动齿轮152向第二输入轴22a传递,另外,经驱动轴127、驱动齿轮153、中间齿轮154、第二从动齿轮152以及第一从动齿轮151向第一输入轴21a传递。 再有,驱动齿轮153形成为齿数比中间齿轮154少,第一从动齿轮151形成为齿数与第二从动齿轮152相同。由上述驱动齿轮153、中间齿轮154、第一从动齿轮151以及第二从动齿轮152构成旋转力传递机构150。第一离合器131被收容在离合器用壳体119的下部(图8)。第一离合器131具有不可旋转地被安装在第一输出轴21b上的第一输出鼓131a、可旋转地嵌入第一输入轴21a 的第一离合器鼓161、不可旋转地嵌入第一输入轴21a的第一凸轮171、可转动地被安装在第一离合器鼓161的第 ^合部131b (图8、图9以及图11)。在第一输出鼓131a上设置与第一输入轴21a松配合的大径的第一圆筒部131c,在该第一圆筒部131c的内周面,在圆周方向等间隔(等角度)地形成三个第一被卡合部131d。另外,第一凸轮轴131e不可相对旋转地嵌入第一输入轴21a。第一离合器鼓161由与第一圆筒部131c的内径相比略微为小径的一对第一圆板161a、161b、将这些第一圆板161a、161b隔开规定的间隔相互结合的三根第一支轴161c构成。一对第一圆板161a、161b在可旋转地嵌入第一凸轮轴131e的状态下,被松旷地插入第一圆筒部131c。另外,三根第一支轴161c在以第一圆板161a、161b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同一圆周上,在圆周方向等间隔(等角度)地被配置,在该状态下,三根第一支轴161c的两端分别被插装在一对第一圆板161a、161b。上述第一离合器鼓161以位于第一圆筒部131c内的方式被构成。第一凸轮171与第一凸轮轴131e—体地形成(图8、图9以及图11)。据此,第一凸轮171相对于第一输入轴121a不可旋转地被构成。另外,第一凸轮171由以位于第一圆筒部131c内的方式向第一输入轴21a的半径方向外侧放射状地延伸的三根第一臂部171a构成。再有,这些第一臂部171a随着从基端去向前端而尖细地被形成,相邻的第一臂部171a 构成的角度分别被设定为相同(120度)。第一卡合部131b在该实施方式中设有三个,这些第—^合部131b被形成为大致L字状。三个第—^合部131b的基端可转动地分别被嵌入三根第一支轴161c。据此,三个第—^合部131b以被一对第一圆板161a、161b夹着的状态可转动地被安装在第一离合器鼓161的内侧面。另外,以三个第一卡合部131b的屈曲的外角部分别与三根第一臂部171a的基端相向,三个第一卡合部131b的前端分别与三个第一被卡合部131d相向的方式构成。再有,以在滑轮126向一方向旋转时,通过第一臂部171a
与第—^合部131b卡合,第--^合部131b以第一支轴161c为中心向一方向旋转,第--
合部131b的前端向第一输入轴21a的半径方向外侧突出,并与第一被卡合部131d卡合,在滑轮126向另一方向旋转时或第一输出轴21b旋转时,第一卡合部131b以第一支轴161c
为中心向另一方向旋转,第--^合部131b的前端被拉入第一输入轴21a的半径方向内侧,
不与第一被卡合部131d卡合的方式被构成。S卩、以滑轮126向一方向旋转时,通过第— 合部131b向第一输入轴21a的半径方向外侧旋转,第一输出轴21b与第一输入轴21a卡合并与第一输入轴21a同步旋转,在滑轮126向另一方向旋转时或第一输出轴21b旋转时,通过第—^合部131b向第一输入轴21a的半径方向内侧旋转,第一输出轴21b的向第一输入轴21a的卡合被解除,不与第一输入轴21a同步旋转的方式构成。另外,从第--^合部131b最被拉入第一输入轴21a的半径方向内侧的状态(图9 (a))到最向第一输入轴21a的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状态(图9 (f))为止,第一臂部171a旋转的角度Θ约为50度,极小。另一方面,第二离合器132与第一离合器131同样地被构成,被收容在离合器用壳体119的上部(图8)。第二离合器132具有不可旋转地被安装在第二输出轴22b上的上述第二输出鼓132a、可旋转地嵌入第二输入轴22a的第二离合器鼓162、不可旋转地嵌入第二输入轴22a的第二凸轮172、可转动地被安装在第二离合器鼓162的第二卡合部132b (图
8、图9以及图11)。在第二输出鼓132a上设置与第二输入轴22a松配合的大径的第二圆筒部132c,在该第二圆筒部132c的内周面,在圆周方向等间隔(等角度)地形成三个第二被卡合部132d。另外,第二凸轮轴132e不可相对旋转地嵌入第二输入轴22a。第二离合器鼓 162由与第二圆筒部132c的内径相比略微为小径的一对第二圆板162a、162b、将这些第二圆板162a、162b隔开规定的间隔相互结合的三根第二支轴162c构成。一对第二圆板162a、 162b在可旋转地嵌入第二凸轮轴132e的状态下,被松旷地插入第二圆筒部132c。另外,三根第二支轴162c在以第二圆板162a、162b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同一圆周上,在圆周方向等间隔(等角度)地被配置,在该状态下,三根第二支轴162c的两端分别被插装在一对第二圆板 162a、162b。上述第二离合器鼓162以位于第二圆筒部132c内的方式被构成。第二凸轮172与第二凸轮轴132e—体地形成(图8、图9以及图11)。据此,第二凸轮172相对于第二输入轴22a不可旋转地被构成。另外,第二凸轮172由以位于第二圆筒部132c内的方式向第二输入轴22a的半径方向外侧放射状地延伸的三根第二臂部172a构成。再有,这些第二臂部172a随着从基端去向前端而尖细地被形成,相邻的第二臂部172a 构成的角度分别被设定为相同(120度)。第二卡合部132b在该实施方式中设有三个,这些第二卡合部132b被形成为大致L字状。三个第二卡合部132b的基端可转动地分别被嵌入三根第二支轴162c。据此,三个第二卡合部132b以被一对第二圆板162a、162b夹着的状态可转动地被安装在第二离合器鼓162的内侧面。另外,以三个第二卡合部132b的屈曲的外角部分别与三根第二臂部172a的基端相向,三个第二卡合部132b的前端分别与三个第二被卡合部132d相向的方式构成。再有,以在滑轮126向另一方向旋转时,通过第二臂部72a 与第二卡合部132b卡合,第二卡合部132b以第二支轴162c为中心向一方向旋转,第二卡合部132b的前端向第二输入轴22a的半径方向外侧突出并与第二被卡合部132d卡合,在滑轮126向一方向旋转时或第二输出轴22b旋转时,第二卡合部132b以第二支轴162c为中心向另一方向旋转,第二卡合部132b的前端被拉入第二输入轴22a的半径方向内侧,不与第二被卡合部132d卡合的方式被构成。S卩、以滑轮126向另一方向旋转时,通过第二卡合部132b向第二输入轴22a的半径方向外侧旋转,第二输出轴22b与第二输入轴22a卡合并与第二输入轴22a同步旋转,在滑轮126向一方向旋转时或第二输出轴22b旋转时,通过第二卡合部132b向第二输入轴22a的半径方向内侧旋转,第二输出轴22b的向第二输入轴 22a的卡合被解除,不与第二输入轴22a同步旋转的方式构成。另外,从第二卡合部132b最被拉入第二输入轴22a的半径方向内侧的状态(图9 (a))到最向第二输入轴22a的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状态(图9 (f))为止,第二臂部172a旋转的角度Θ约为50度,极小。另一方面,在第一输入轴21a和第一离合器鼓161之间设有第一阻力赋与机构 181,在第二输入轴22a和第二离合器鼓162之间设有第二阻力赋与机构182 (图8以及图 11)。第一阻力赋与机构181由被嵌入第一凸轮轴131e的第一压接部件181a、被夹装在第一压接部件181a和第一圆板161a之间的第一波形垫片181b构成。在第一波形垫片181b 的两面以及第一圆板161a的端面分别夹装平垫片181c 181e,由第一波形垫片181b向第一圆板161a以及第一压接部件181a赋与推力载荷。据此,以第一离合器鼓161的和第一输入轴21a的相对旋转被抑制的方式被构成。另外,第二阻力赋与机构182与第一阻力赋与机构181同样地被构成。第二阻力赋与机构182由被嵌入第二凸轮轴132e的第二压接部件182a、被夹装在第二压接部件182a和第二圆板162a之间的第二波形垫片182b构成。 在第二波形垫片182b的两面以及第二圆板162a的端面分别夹装平垫片182c 182e,由第二波形垫片182b向第二圆板162a以及第二压接部件182a赋与推力载荷。据此,以第二离合器鼓162的和第二输入轴22a的相对旋转被抑制的方式被构成。另一方面,在第一凸轮轴131e以及第一卡合部131b设有第一复位弹簧机构191, 在第二凸轮轴132e以及第二卡合部132b设有第二复位弹簧机构192 (图8、图10以及图 11)。第一复位弹簧机构191具有被嵌入第一凸轮轴131e的第一凸轮用弹簧191a、被嵌入第一支轴161c的第一卡合部用弹簧191b。第一凸轮用弹簧191a是对第一凸轮171、第一凸轮轴131e以及第一输入轴21a以相对于第一圆板向另一方向(图9 (a)的虚线箭头所不的方向)旋转的方式进行弹压的扭转螺旋弹簧,第一^^合部用弹簧191b是对第一^^合部131b 以将第一支轴161c为中心相对于第一圆板161a、161b向第—^合部131b从第一被卡合部 131d脱离的方向旋转的方式进行弹压的扭转螺旋弹簧。另外,第二复位弹簧机构192具有被嵌入第二凸轮轴132e的第二凸轮用弹簧192a、被嵌入第二支轴162c的第二卡合部用弹簧192b。第二凸轮用弹簧192a是对第二凸轮172、第二凸轮轴132e以及第二输入轴22a 以相对于第二圆板162a、162b向另一方向(图9 (a)的虚线箭头所示的方向)旋转的方式进行弹压的扭转螺旋弹簧,第二卡合部用弹簧192b是对第二卡合部132b以将第二支轴162c 为中心相对于第二圆板162a、162b向第二卡合部132b从第二被卡合部132d脱离的方向旋转的方式进行弹压的扭转螺旋弹簧。由于上述第一以及第二复位弹簧机构191、192使用由弹簧钢形成的扭转螺旋弹簧,所以,与利用树脂弹性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以及第二复位弹簧机构相比,耐久性优异。除此之外,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被构成。在以这样的方式构成的罗马帘110中,如图10 (b)所详细地表示的那样,因为将第一被卡合部131d的向第一^^合部131b的接触平面相对于第一被卡合部131d中的与第一圆筒部131c的外周面相切的平面构成的角度α设定为比第一实施方式小的锐角(在该实施方式中约为50度),即、因为第一圆筒部131c向将第一被卡合部131d压接在第—^合部131b的方向(图10 (b)的双点划线箭头所示的方向)旋转时,利用来自第一圆筒部131c 的旋转力,第一卡合部131b比第一实施方式更容易向圆周方向避让地进行了矢量设定,所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难以产生第一被卡合部131d相对于第一卡合部131b的机械性地切入、第 ^合部131b相对于第一臂部171a的机械性地切入。其结果为,第 ^合部131b 从第一被卡合部131d更迅速地脱离。另外,如图10 (b)所详细地表示的那样,因为将第二被卡合部132d的向第二卡合部132b的接触平面相对于第二被卡合部132d中的与第二圆筒部132c的外周面相切的平面构成的角度α设定为锐角(在该实施方式中约为50度),即、因为第二圆筒部132c向将第二被卡合部132d压接在第二卡合部132b的方向(图10 (b)的双点划线箭头所示的方向) 旋转时,利用来自第二圆筒部132c的旋转力,第二卡合部132b比第一实施方式更容易向圆周方向避让地进行了矢量设定,所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难以产生第二被卡合部132d 相对于第二卡合部132b的机械性地切入、第二卡合部132b相对于第二臂部172a的机械性地切入。其结果为,第二卡合部132b从第二被卡合部132d更迅速地脱离。上述以外的动作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动作大致相同,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在上述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日照遮蔽装置列举了罗马帘,但是, 也可以是横式百叶窗、褶裥纱窗等。另外,在上述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旋转部件列举了滑轮,但是,也可以是链轮或其它的旋转部件。另外,在上述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遮蔽部件列举了罗马帘的帘布,但也可以是横式百叶窗的条板、褶裥纱窗的窗纱
坐寸ο另外,在上述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以通过第一以及第二卡合部向第一以及第二输入轴的半径方向的外侧或内侧转动,来使第一以及第二卡合部相对于第一以及第二被卡合部卡合或解除的方式构成,但是,也可以以通过第一以及第二卡合部向第一以及第二输入轴的半径方向的外侧或内侧往复动,来使第一以及第二卡合部相对于第一以及第二被卡合部卡合或解除的方式构成。再有,在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分别各设有三个第一以及第二卡合部、第一以及第二被卡合部、第一以及第二臂部、第一以及第二弯曲臂部,但也可以将这些部件各设置两个、各设置四个或各设置五个以上。产业上的利用领域本发明的日照遮蔽装置能够用于通过一根操作绳的操作,分别使第一遮蔽部件和第二遮蔽部件独立地升降。符号说明IOUlO :罗马帘(日照遮蔽装置);11 :第一帘布(第一遮蔽部件);12 :第二帘布(第二遮蔽部件);13 :头轨;14 :操作绳;21、121 :第一升降构件;21a :第一输入轴;21b :第一输出轴;22、122 :第二升降构件;22a :第二输入轴;22b :第二输出轴;26、126 :滑轮(旋转部件);31、131 ■ 第一离合器;31a、131a ■ 第一输出鼓;31b、131b ■ 第 ^合部;31c、131c :第一圆筒部;31d、131d :第一被卡合部;32、132 :第二离合器;32a、132a :第二输出鼓;32b、 132b :第二卡合部;32c、132c :第二圆筒部;32d、132d :第二被卡合部;41 :第一挡块;42 第二挡块;50、150 :旋转力传递机构;61、161 :第一离合器鼓;62、162 :第二离合器鼓;71、 171 :第一凸轮;71a、171a :第一臂部;72、172 :第二凸轮;72a、172a :第二臂部;81、181 :第一阻力赋与机构;82、182 :第二阻力赋与机构;91、191 :第一复位弹簧机构;92、192 :第二复位弹簧机构。
2权利要求
1.一种日照遮蔽装置,所述日照遮蔽装置具备头轨、从上述头轨垂下的第一以及第二遮蔽部件、设置在上述头轨上,并与上述第一遮蔽部件连接的第一升降构件、设置在上述头轨上,并与上述第二遮蔽部件连接的第二升降构件、与上述第一以及第二升降构件连结,并通过驱动上述第一以及第二升降构件,来使上述第一以及第二遮蔽部件独立地升降的单一的操作绳,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头轨上可旋转地安装旋转部件,在上述旋转部件上缠挂上述操作绳,上述第一升降构件具有可旋转地安装在上述头轨上,并将上述旋转部件的旋转力不经旋转力传递机构或者经上述旋转力传递机构传递的第一输入轴、以与上述第一输入轴同轴的方式可旋转地被安装在上述头轨上,并能够升降上述第一遮蔽部件的第一输出轴、被设置在上述第一输入轴和上述第一输出轴之间,并将来自上述旋转部件的一方向的旋转力经上述第一输入轴向上述第一输出轴传递,且不将来自上述旋转部件的另一方向的旋转力向上述第一输出轴传递,进而还不将来自上述第一输出轴的旋转力向上述第一输入轴传递的第一离合器、被设置在上述第一输出轴上,并通过向上述操作绳的一方向的微小的操作,将上述第一遮蔽部件切换为下降状态或者停止状态的第一挡块,上述第二升降构件具有可旋转地安装在上述头轨上,并将上述旋转部件的旋转力经旋转力传递机构或者不经上述旋转力传递机构传递的第二输入轴、以与上述第二输入轴同轴的方式可旋转地被安装在上述头轨上,并能够升降上述第二遮蔽部件的第二输出轴、被设置在上述第二输入轴和上述第二输出轴之间,并将来自上述旋转部件的另一方向的旋转力经上述第二输入轴向上述第二输出轴传递,且不将来自上述旋转部件的一方向的旋转力向上述第二输出轴传递,进而还不将来自上述第二输出轴的旋转力向上述第二输入轴传递的第二离合器、被设置在上述第二输出轴上,并通过向上述操作绳的另一方向的微小的操作, 将上述第二遮蔽部件切换为下降状态或者停止状态的第二挡块。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日照遮蔽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离合器具有能够在上述第一输入轴的半径方向转动或者往复动的第一卡合部,以由上述第一卡合部,将来自上述旋转部件的一方向的旋转力经上述第一输入轴向上述第一输出轴传递,且不将来自上述旋转部件的另一方向的旋转力向上述第一输出轴传递,进而还不将来自上述第一输出轴的旋转力向上述第一输入轴传递的方式构成,上述第二离合器具有能够在上述第二输入轴的半径方向转动或者往复动的第二卡合部,以由上述第二卡合部,将来自上述旋转部件的另一方向的旋转力经上述第二输入轴向上述第二输出轴传递,且不将来自上述旋转部件的一方向的旋转力向上述第二输出轴传递,进而还不将来自上述第二输出轴的旋转力向上述第二输入轴传递的方式构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日照遮蔽装置,其特征在于,以通过上述第一卡合部向上述第一输入轴的半径方向外侧旋转或者移动,使得上述第一输出轴与上述第一输入轴卡合,并与上述第一输入轴同步旋转,通过上述第—^合部向上述第一输入轴的半径方向内侧旋转或者移动,解除上述第一输出轴向上述第一输入轴的卡合,不与上述第一输入轴同步旋转的方式构成,以通过上述第二卡合部向上述第二输入轴的半径方向外侧旋转或者移动,使得上述第二输出轴与上述第二输入轴卡合,并与上述第二输入轴同步旋转,通过上述第二卡合部向上述第二输入轴的半径方向内侧旋转或者移动,解除上述第二输出轴的和上述第二输入轴的卡合,不与上述第二输入轴同步旋转的方式构成。
4.如权利要求I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日照遮蔽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离合器具有不可旋转地安装在上述第一输出轴上,并设有与上述第一输入轴松配合的第一圆筒部, 进而在该第一圆筒部的内周面形成了第一被卡合部的第一输出鼓、以位于上述第一圆筒部内的方式可旋转地嵌入上述第一输入轴的第一离合器鼓、以位于上述第一圆筒部内的方式不可旋转地嵌入上述第一输入轴,且形成有向上述第一输入轴的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第一臂部的第一凸轮、可转动地安装在上述第一离合器鼓的侧面,并在上述旋转部件向一方向旋转时,通过上述第一凸轮的第一臂部卡合,而向上述第一输入轴的半径方向外侧突出,与第一被卡合部卡合,在上述旋转部件向另一方向旋转时或者上述第一输出轴旋转时,拉入到上述第一输入轴的半径方向内侧,不与第一被卡合部卡合的上述第一卡合部,上述第二离合器具有不可旋转地安装在上述第二输出轴上,并设有与上述第二输入轴松配合的第二圆筒部,进而在该第二圆筒部的内周面形成有第二被卡合部的第二输出鼓、 以位于上述第二圆筒部内的方式可旋转地嵌入上述第二输入轴的第二离合器鼓、以位于上述第二圆筒部内的方式不可旋转地嵌入上述第二输入轴,并形成有在上述第二输入轴的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第二臂部的第二凸轮、可转动地安装在上述第二离合器鼓的侧面,在上述旋转部件向另一方向旋转时,通过上述第二凸轮的第二臂部卡合,而向上述第二输入轴的半径方向外侧突出,与第二被卡合部卡合,在上述旋转部件向一方向旋转时或者上述第二输出轴旋转时,拉入到上述第二输入轴的半径方向内侧,不与第二被卡合部卡合的上述第二卡合部。
5.权利要求4所述的日照遮蔽装置,其特征在于,以上述第一被卡合部的向上述第一卡合部的接触平面相对于上述第一被卡合部中的与上述第一圆筒部的外周面相切的平面构成的角度为锐角的方式构成,以上述第二被卡合部向上述第二卡合部的接触平面相对于上述第二被卡合部中的与上述第二圆筒部的外周面相切的平面构成的角度为锐角的方式构成。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日照遮蔽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输入轴和上述第一离合器鼓之间设置抑制上述第一离合器鼓和上述第一输入轴的相对旋转的第一阻力赋与机构,在上述第二输入轴和上述第二离合器鼓之间设置抑制上述第二离合器鼓和上述第二输入轴的相对旋转的第二阻力赋与机构。
7.如权利要求4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日照遮蔽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卡合部设置以上述第一卡合部向上述第一输入轴的半径方向内侧拉入的方式进行弹压的第一复位弹簧机构,在上述第二卡合部设置以上述第二卡合部向上述第二输入轴的半径方向内侧拉入的方式进行弹压的第二复位弹簧机构。
全文摘要
本发明将第一以及第二升降构件(21、22)连接在从头轨(13)垂下的第一以及第二遮蔽部件,单一的操作绳(14)驱动第一以及第二升降构件,使第一以及第二遮蔽部件独立地升降。本发明中,在头轨上安装旋转部件(26),在旋转部件上缠绕操作绳。在传递旋转部件的旋转力的第一输入轴(21a)和可使第一遮蔽部件升降的第一输出轴(21b)之间设置第一升降构件的第一离合器(31),在第一输出轴设置第一挡块(41)。在传递旋转部件的旋转力的第二输入轴(22a)和可使第二遮蔽部件升降的第二输出轴(22b)之间设置第二升降构件的第二离合器(32),在第二输出轴设置第二挡块(42)。本发明的日照遮蔽装置以比较简单的构造,通过操作一根操作绳,使第一遮蔽部件和第二遮蔽部件分别独立地升降。
文档编号A47H5/032GK102612586SQ201180004530
公开日2012年7月25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19日 优先权日2010年1月25日
发明者今井伸, 片冈幸一, 铃木俊祐 申请人:东装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