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饭煲开盖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3163阅读:69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饭煲开盖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电饭煲开盖结构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饭煲开盖结构。
背景技术
[0002]电饭煲一般包括锅体以及与锅体枢接的锅盖,锅盖上设有开盖结构,其用于扣合锅盖和锅体,按下开盖结构的按钮即可打开锅盖。现有的开盖结构一般直接安装在把手座上或面盖上,如此,多次使用后容易出现开合盖不良,从而导致漏气而影响食物烹饪效果,或锅体里的液体在高温加热下冲开锅盖喷溅出来而伤到人,安全性低。实用新型内容[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于提供一种开合性能好的电饭煲开盖结构。[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0005]一种电饭煲开盖结构,包括面盖、把手座、开盖件和复位弹性元件;面盖的顶面开设一开口,开盖件包括开盖本体、装设于开盖本体一端的开盖按键帽以及设于开盖本体另一端的卡扣部,该卡扣部与电饭煲外壳的卡扣件相匹配以构成扣合结构;把手座装设于面盖上,开盖本体枢接于把手座上,复位弹性元件装设于开盖按键帽和把手座之间,开盖本体设有卡扣部的一端穿过面盖的开口。[0006]开盖本体的中部装设一转轴,转轴的轴向方向与开盖本体的宽度方向一致。[0007]开盖本体、开盖按键帽、转轴和卡扣部一体成型。[0008]把手座包括座体以及自座体的左端部向外延伸而成的限位槽,限位槽包括底壁和自底壁两侧分别向上延伸而得到的两侧壁,限位槽的两侧壁自左边缘沿长度方向各开设一呈U型状的限位通槽;开盖件的转轴装设于限位通槽内。[0009]该电饭煲开盖结构还包括装设于面盖内的内盖,内盖的上缘对应两限位通槽的位置向上延伸出两平行的限位板,转轴穿过限位板和限位通槽构成的通孔。[0010]在面盖的顶板靠近面盖的上缘处开设一凹槽,面盖的开口开设于凹槽的底壁靠近面盖的端部,把手座的限位槽收容于该凹槽内。[0011]开盖按键帽的内底面中部设有呈十字形的固定部,限位槽的底壁靠近座体处设有一固定件,固定件由圆柱体和均匀分布于圆柱体圆周面的若干限位片组成,复位弹性元件的一端装设于固定部,复位弹性元件的另一端装设于固定件。[0012]内盖的外表面向外延伸出两定位板片,每一定位板自内盖的上缘延伸至下缘,开盖本体的卡扣部位于面盖和内盖的两定位板构成的收容腔内。[0013]该卡扣部呈楔形状。[0014]该复位弹性元件为复位弹簧。[00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0016]上述电饭煲开盖结构通过将开盖件枢接于把手座使得其开合性能好。另外,本实用新型结构稳固,多次使用也不容易损坏,安全性高,且结构简单,可减少制作工序,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饭煲开盖结构的较佳实施方式的立体图。[0018]图2为图1的电饭煲开盖结构的开盖件的立体图。[0019]图3为图1的电饭煲开盖结构的把手座的立体图。[0020]图4为图1的电饭煲开盖结构的开盖件、把手座和内盖的组合立体图。[0021]图5为图4的II部分的放大图。[0022]图6为图1的电饭煲开盖结构的面盖的立体图。[0023]图7为图1的电饭煲开盖结构处于扣合状态的剖面示意图。[0024]图8为图1的电饭煲开盖结构处于脱扣状态的剖面示意图。[0025]元件符合[0026]10、开盖件;20、复位弹簧;30、把手座;40、面盖;50、内盖;11、转轴;12、开盖本体;13、卡扣部;14、开盖按键帽;15、固定部;36、座体;34、固定件;33、加强筋;32、限位槽;31、限位通槽;51、定位板;55、限位板;42、开口 ;41、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0028]请参见图1和4,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饭煲开盖结构,其较佳实施方式包括面盖40、把手座30、开盖件10、复位弹簧20和内盖50。[0029]请参见图2,开盖件10包括大致呈“L”型的开盖本体12,装设于开盖本体12的右端部的开盖按键帽14、装设于开盖本体12中部的转轴11和设于开盖本体12的左端部内侧面的楔形卡扣部13,该卡扣部13与电饭煲外壳的卡扣件配合,以构成扣合结构,开盖本体12、开盖按键帽14、转轴11和卡扣部13 —体成型,以减少制作工序,提高生产效率,且使得结构更牢靠。开盖按键帽14的内底面中部设有呈十字形的固定部15。转轴11位于开盖本体12的中部靠近右端部2/3处,转轴11的轴向方向与开盖本体12的宽度方向一致。[0030]请参见图3,把手座30包括座体36以及自座体36的左端部向外延伸而成的限位槽32。限位槽32包括底壁和自底壁两侧分别向上延伸而得的两侧壁。限位槽32的两侧壁自左边缘沿长度方向各开设一呈U型状的限位通槽31,限位槽32的底壁设有两沿宽度方向排列的加强筋33,限位槽32的底壁靠近座体36处设有一固定件34,固定件34由圆柱体和均匀分布于圆柱体圆周面的四限位片组成。[0031]请参见图4和图5,内盖50的外表面向外延伸出两定位板51,每一定位板51自内盖50的上缘延伸至下缘,内盖50的上缘对应两限位通槽31的位置向上延伸出两平行的限位板55。[0032]请参见图6,面盖40的顶板靠近面盖40的上缘开设一凹槽41,凹槽41的底壁靠近面盖40的端部开设一开口 42。[0033]开盖件10装设于把手座30的限位槽32内,把手座30通过扣位结构装设于面盖40的顶板上,内盖50装设于面盖40内。开盖件10的转轴11位于把手座30的两限位通槽31内,内盖50的两定位板51分别位于两限位通槽31远离座体36的端部,限位通槽31从竖直方向限位转轴11,定位板51从水平方向限位转轴11,如此,转轴11可在限位通槽31和定位板51构成的通孔中转动,此种枢接结构可提高开盖结构的灵敏性,使得开盖结构的开合性能好,且利于安装和拆卸。开盖件10的开盖本体12收容于把手座30的限位槽32内,复位弹簧20的一端套设于开盖按键帽14的固定部15外,复位弹簧20的另一端套设于把手座30的固定件34外。把手座30的限位通槽31收容于面盖40的凹槽41内并穿出开口42,开盖件10的开盖按键帽14位于凹槽41上方,开盖件10的开盖本体12穿出开口 42,开盖本体12的卡扣部13位于面盖40和内盖50的两定位板51构成的收容腔内,如此,可加强开盖结构的稳固性。[0034]如图7和8所示,按下开盖按键帽14,复位弹簧20被压缩,开盖本体12随着转轴11转动,直至卡扣部13脱离电饭煲外壳的卡扣件,即可打开电饭煲锅盖。当没有外力作用在开盖按键帽14时,复位弹簧20恢复至自由状态,从而将开盖按键帽14往上推,开盖本体12随着转轴11转动,直至卡扣部13扣合于电饭煲外壳的卡扣件,开盖本体12停止转动,开盖按键帽14距离面盖40 —定高度,如此,即可自动将锅盖扣合于锅体上。[0035]其他实施例中,复位弹簧可为其他的复位弹性元件。[0036]上述电饭煲开盖结构的开合性能好,结构稳固,多次使用也不容易损坏,安全性闻,且结构简单,可减少制作工序,从而提闻生广效率。[0037]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变形,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变形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电饭煲开盖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面盖、把手座、开盖件和复位弹性元件;面盖的顶面开设一开口,开盖件包括开盖本体、装设于开盖本体一端的开盖按键帽以及设于开盖本体另一端的卡扣部,该卡扣部与电饭煲外壳的卡扣件相匹配以构成扣合结构;把手座装设于面盖上,开盖本体枢接于把手座上,复位弹性元件装设于开盖按键帽和把手座之间,开盖本体设有卡扣部的一端穿过面盖的开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饭煲开盖结构,其特征在于:开盖本体的中部装设一转轴,转轴的轴向方向与开盖本体的宽度方向一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饭煲开盖结构,其特征在于:开盖本体、开盖按键帽、转轴和卡扣部一体成型。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饭煲开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把手座包括座体以及自座体的左端部向外延伸而成的限位槽,限位槽包括底壁和自底壁两侧分别向上延伸而得到的两侧壁,限位槽的两侧壁自左边缘沿长度方向各开设一呈U型状的限位通槽;开盖件的转轴装设于限位通槽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饭煲开盖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电饭煲开盖结构还包括装设于面盖内的内盖,内盖的上缘对应两限位通槽的位置向上延伸出两平行的限位板,转轴穿过限位板和限位通槽构成的通孔。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饭煲开盖结构,其特征在于:在面盖的顶板靠近面盖的上缘处开设一凹槽,面盖的开口开设于凹槽的底壁靠近面盖的端部,把手座的限位槽收容于该凹槽内。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饭煲开盖结构,其特征在于:开盖按键帽的内底面中部设有呈十字形的固定部,限位槽的底壁靠近座体处设有一固定件,固定件由圆柱体和均匀分布于圆柱体圆周面的若干限位片组成,复位弹性元件的一端装设于固定部,复位弹性元件的另一端装设于固定件。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饭煲开盖结构,其特征在于:内盖的外表面向外延伸出两定位板片,每一定位板自内盖的上缘延伸至下缘,开盖本体的卡扣部位于面盖和内盖的两定位板构成的收容腔内。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饭煲开盖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卡扣部呈楔形状。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饭煲开盖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复位弹性元件为复位弹簧。
专利摘要一种电饭煲开盖结构,包括面盖、把手座、开盖件和复位弹性元件;面盖的顶面开设一开口,开盖件包括开盖本体、装设于开盖本体一端的开盖按键帽以及设于开盖本体的另一端的卡扣部,该卡扣部与电饭煲外壳的卡扣件相匹配以构成扣合结构;把手座装设于面盖上,开盖本体枢接于把手座上,复位弹性元件装设于开盖按键帽和把手座之间,开盖本体设有卡扣部的一端穿过面盖的开口。上述实用新型的开合性能好,结构稳固,多次使用也不容易损坏,安全性高,且结构简单,可减少制作工序,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文档编号A47J36/12GK202960161SQ20122044332
公开日2013年6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31日
发明者陈冬冬, 廖泓斌, 王红兵, 胡玉新, 梁锡建, 赵心武, 吕鹏飞 申请人:格力电器(中山)小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