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吸尘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430464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吸尘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多功能吸尘器,属于一种清洁工具,主要解决传统吸尘器功能单一的问题。其结构由上壳体、下壳体、吸管、电源线、把手和吸头构成,上壳体和下壳体均为圆柱形可拆分的空腔,上壳体与吸管相通以形成储尘箱,下壳体内装有电机,两壳体相互叠加形成陀螺状,在结合部位设有内凹的沟槽,沟槽内装有可缠绕的吸管,电源线与下壳体内的电机相连,引出位置也为内凹式,把手设在上壳体或下壳体的侧面,上壳体的圆形顶面设有相匹配的凹槽。使用时,取下相应吸头,接在吸管上,将吸尘器翻转90度,接通电源线,电机工作,滚动吸尘器,使之到达指定清洁位置;闲置时可供人坐下休息或堆放物品,提高了吸尘器的利用率。
【专利说明】一种多功能吸尘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清洁工具,具体地说是一种多功能吸尘器。

【背景技术】
[0002]吸尘器以其可以吸取灰尘或少量细小颗粒状的污垢以及毛发等物品,能够避免清洁过程中的尘土飞扬等各项实用功能而成为很多家庭和其它场所的清洁工具,它众所周知,传统吸尘器功能单一、体积大、移动不便、吸管不能缠绕,所以吸尘器使用后的存放存在一定困难。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吸尘器,该吸尘器具有体积小、使用、存放安全、方便以及作为座位使用的功能。
[0004]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功能吸尘器,其结构由上壳体、下壳体、吸管、电源线、把手和吸头构成,上壳体和下壳体均为圆柱形可拆分的空腔,上壳体与吸管相通以形成储尘箱,下壳体内装有电机,两壳体相互叠加形成陀螺状,在结合部位设有内凹的沟槽,沟槽内装有可缠绕的吸管,电源线与下壳体内的电机相连,引出位置也为内凹式,把手设在上壳体或下壳体的侧面,上壳体的圆形顶面设有相匹配的凹槽。
[000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使用安全方便,移动省时省力,上、下壳体采用强度高的材料制成,闲置时可供人坐下休息或堆放物品,提高了吸尘器的利用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6]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07]图中:1上壳体,2下壳体,3吸管,4电源线,5把手,6吸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08]如图1所示。一种多功能吸尘器,其结构由上壳体1、下壳体2、吸管3、电源线4、把手5和吸头6构成,上壳体1和下壳体2均为圆柱形可拆分的空腔,上壳体1与吸管3相通以形成储尘箱,下壳体2内装有电机等相关部位,两壳体相互叠加形成陀螺状,在结合部位设有内凹的沟槽,沟槽内装有可缠绕的吸管2,电源线4与下壳体2内的电机相连,引出位置也为内凹式,把手5设在上壳体1或下壳体2的侧面,为内凹式,上壳体1的圆形顶面根据吸头6形状及大小设有相匹配的凹槽。
[0009]在进行卫生清理工作时,取下相应吸头6,接在吸管3上,将吸尘器翻转90度,接通电源线4,电机工作,滚动吸尘器,使之到达指定清洁位置;使用后将吸头6推入上壳体1内,吸管3缠绕在上、下壳体1和2之间,电源线4推入对应的凹槽内,此时吸尘器可当座位使用;移动或转动吸尘器时将手伸入至把手5的凹槽内即可;本发明结构简单,使用安全方便,移动省时省力,上、下壳体采用强度高的材料制成,闲置时可供人坐下休息或堆放物品,提高了吸尘器的利用率。
【权利要求】
1.一种多功能吸尘器,其特征是,由上壳体、下壳体、吸管、电源线、把手和吸头构成,上壳体和下壳体均为圆柱形可拆分的空腔,上壳体与吸管相通以形成储尘箱,下壳体内装有电机,两壳体相互叠加形成陀螺状,在结合部位设有内凹的沟槽,沟槽内装有可缠绕的吸管,电源线与下壳体内的电机相连,引出位置也为内凹式,把手设在上壳体或下壳体的侧面,上壳体的圆形顶面设有相匹配的凹槽。
【文档编号】A47L9/24GK104248392SQ201310269457
【公开日】2014年12月31日 申请日期:2013年6月28日 优先权日:2013年6月28日
【发明者】张敬文, 李广亚, 国立民, 宗明鑫, 国立爽, 赵连森 申请人:张敬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