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登山绳洗绳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91961发布日期:2020-01-14 23:17阅读:373来源:国知局
一种登山绳洗绳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登山绳洗绳刷。



背景技术:

公开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必然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经成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现代登山绳是由绳芯和绳皮两部分组成,绳芯是主要的受力部位;绳皮用以保护绳芯。在使用过程中,砂粒会在力的作用下夹在绳皮的缝隙中,或通过绳皮的缝隙进入绳芯内部,如果继续使用时,夹在绳皮缝隙中的砂粒会对绳皮产生切割作用力,导致绳皮的损伤,或进入绳芯内部的砂粒会对绳芯的纤维产生切割作用力,慢慢地割断绳芯纤维,缩短绳芯的使用寿命。所以,登山绳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进行清洗,以延长登山绳的使用寿命。

登山绳的清洗方法一般是放在较大容积浴缸中,不断搅拌,对绳子进行大概清洗,而不能采用揉搓、挤压等方式进行清洗,因为在揉搓、挤压过程中,进入绳芯内部的砂粒会对绳芯的尼龙纤维产生较强的切割作用力,严重损坏绳芯。但是仅采用搅拌的方式难以将登山绳清洗干净,清洗效率较慢。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登山绳洗绳刷。该洗绳刷可以对登山绳进行快速、彻底清洗。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登山绳洗绳刷,包括

管体,管体的侧壁上设置一排开口,这一排开口沿管体的轴向排列,每个开口对应的圆心角为30-90°,相邻开口间预留设定距离;

至少3个毛刷结构,包括环状座体和若干刷丝,每根刷丝的一端固定于环状座体的内壁上,另一端为自由端,自由端指向环状座体的中心,所有刷丝均布于环状座体的内壁;每根刷丝的自由端端部为弯折段,所有刷丝的弯折段的弯折方向相同;

所述毛刷结构安装于相邻开口之间的管体的内壁上,且与管体同轴。

使用时,登山绳浸泡于冷水中设定时间后,将登山绳的一端穿进管体中,并自管体的另一端穿出,注意使所有的开口均朝下,拉动登山绳,即可对登山绳进行清洗。所有刷丝均布于环状座体的内壁,在清洗过程中可以对登山绳进行360°刷洗,可以无死角地对登山绳进行刷洗,以提高登山绳的清洁度。刷洗下来的砂粒、泥浆会向下运动,通过朝下的开口离开管体。

每根刷丝的自由端的端部设置为弯折段,且所有刷丝的弯折段的弯折方向相同,在对登山绳进行刷洗的过程中,该弯折段会伸入绳皮内,给予绳皮内夹住的砂粒或已经进入绳芯内的砂粒以较大的向外的作用力,有利于将夹的较紧的砂粒刷出。

设置多个毛刷结构,可以对登山绳进行多次刷洗,以提高刷洗的洁净度和清洗效率。

毛刷结构设置于相邻的两个开口之间,在刷洗的过程中刷洗出的砂粒和泥浆会及时通过开口离开。

每个开口对应的圆心角为30-90°,既为了保证砂粒和泥浆的及时离开,又可以将外界水体中的杂质进行屏蔽,以提高登山绳经过一次清洗后的洁净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体的内径为1.5-3cm。以保证刷丝具有足够的长度,提供足够的清洗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体的内壁设置有至少两个导槽,两个导槽平行于管体的轴向设置,所述环状座体的外壁的对应位置设置有凸起。

凸起与导槽配合安装,便于实现毛刷结构的安装和更换。

进一步的,相邻两个开口之间的管体的内壁上设置有卡槽,环状座体的外壁的相应位置设置有卡扣。该卡扣与卡槽配合,将毛刷结构固定于相邻两个开口之间的管体内壁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体的外壁上设置有防滑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体上设置有把手。把手便于抓握。

进一步的,所述把手为扁平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把手固定于开口相对侧的管体外壁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有开口均布于管体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开口沿管体轴向的长度为1-2cm,相邻开口之间的距离为0.5-1cm。以尽量减少砂粒和泥浆的存留死角。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所有刷丝均布于环状座体的内壁,在清洗过程中可以对登山绳进行360°刷洗,可以无死角地对登山绳进行刷洗,以提高登山绳的清洁度。刷洗下来的砂粒、泥浆会向下运动,通过朝下的开口离开管体。

每根刷丝的自由端的端部设置为弯折段,且所有刷丝的弯折段的弯折方向相同,在对登山绳进行刷洗的过程中,该弯折段会伸入绳皮内,给予绳皮内夹住的砂粒或已经进入绳芯内的砂粒以较大的向外的作用力,有利于将夹的较紧的砂粒刷出。

设置多个毛刷结构,可以对登山绳进行多次刷洗,以提高刷洗的洁净度和清洗效率。

毛刷结构设置于相邻的两个开口之间,在刷洗的过程中刷洗出的砂粒和泥浆会及时通过开口离开。

每个开口对应的圆心角为30-90°,既为了保证砂粒和泥浆的及时离开,又可以将外界水体中的杂质进行屏蔽,以提高登山绳经过一次清洗后的洁净度。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登山绳洗绳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登山绳洗绳刷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登山绳洗绳刷的内部毛刷结构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登山绳洗绳刷的主视图结构示意图。

其中,1、把手,2、开口,3、毛刷结构,4、防滑纹,5、环状座体,6、刷丝。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示例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一种登山绳洗绳刷,包括管体,管体的侧壁上设置一排开口2,这一排开口2沿管体的轴向排列,每个开口2对应的圆心角为30-90°,相邻开口2间预留设定距离;至少3个毛刷结构3,包括环状座体5和若干刷丝6,每根刷丝6的一端固定于环状座体5的内壁上,另一端为自由端,自由端指向环状座体5的中心,所有刷丝6均布于环状座体5的内壁;每根刷丝6的自由端端部为弯折段,所有刷丝6的弯折段的弯折方向相同;所述毛刷结构3安装于相邻开口之间的管体的内壁上,且与管体同轴。

所有刷丝6的长度相等,刷丝的自由端围成的中空柱的直径小于登山绳的直径。

使用时,登山绳浸泡于冷水中设定时间后,将登山绳的一端穿进管体中,并自管体的另一端穿出,注意使所有的开口2均朝下,拉动登山绳,即可对登山绳进行清洗。所有刷丝6均布于环状座体5的内壁,在清洗过程中可以对登山绳进行360°刷洗,可以无死角地对登山绳进行刷洗,以提高登山绳的清洁度。刷洗下来的砂粒、泥浆会向下运动,通过朝下的开口2离开管体。

每根刷丝6的自由端的端部设置为弯折段,且所有刷丝的弯折段的弯折方向相同,在对登山绳进行刷洗的过程中,该弯折段会伸入绳皮内,给予绳皮内夹住的砂粒或已经进入绳芯内的砂粒以较大的向外的作用力,有利于将夹的较紧的砂粒刷出。弯折段与刷丝主体之间的夹角为120-150°。便于实现弯折段伸入绳皮内,实现更好地清理。进一步的,弯折段为弧状结构。弧状结构具有较大的弹性,可以对砂粒提供足够的向外的力。

设置多个毛刷结构,可以对登山绳进行多次刷洗,以提高刷洗的洁净度和清洗效率。

毛刷结构设置于相邻的两个开口之间,在刷洗的过程中刷洗出的砂粒和泥浆会及时通过开口离开。

每个开口对应的圆心角为30-90°,既为了保证砂粒和泥浆的及时离开,又可以将外界水体中的杂质进行屏蔽,以提高登山绳经过一次清洗后的洁净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体的内径为1.5-3cm。以保证刷丝具有足够的长度,提供足够的清洗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体的内壁设置有至少两个导槽,两个导槽平行于管体的轴向设置,所述环状座体的外壁的对应位置设置有凸起。

凸起与导槽配合安装,便于实现毛刷结构的安装和更换。

进一步的,相邻两个开口之间的管体的内壁上设置有卡槽,环状座体的外壁的相应位置设置有卡扣。该卡扣与卡槽配合,将毛刷结构固定于相邻两个开口之间的管体内壁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体的外壁上设置有防滑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体上设置有把手1。把手便于抓握。进一步的,所述把手1为扁平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把手固定于开口2相对侧的管体外壁上。所有开口2均布于管体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开口沿管体轴向的长度为1-2cm,相邻开口之间的距离为0.5-1cm。以尽量减少砂粒和泥浆的存留死角。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