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跳远教学与训练踏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1892阅读:3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三级跳远教学与训练踏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体育教学与训练用装置,尤其涉及一种三级跳远教学与训练踏道。
背景技术
三级跳远是国际田联规定的男、女双项竞赛项目,也是大中小各级院校及体育专业团体主要教学训练比赛项目。目前该项目的教学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为,现有的教学训练方式为模仿式三级跳远教学,它的教学周期长,是通过跑道、踏板、跑道、标记来控制三步、步频、步幅、节奏的而没有相应的教学训练装置,其弊端是直观性差、幅度小、肌感、做功时机、幅度难于掌握,需要18学时同学们才能掌握技术动作;而且现在教学训练中所用的踏板为一个木制踏板,其成本高,在使用中容易损坏,使得使用成本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三级跳远教学训练中缺乏专用的科学训练装置,造成教学和训练效率低,运动员掌握动作的周期长,影响运动员成绩以及助跳用木踏板易损坏的问题,提供一种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对运动员起到科学训练,有效缩短教学训练时间,不易损坏等优点的三级跳远教学与训练踏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三级跳远教学与训练踏道,它包括至少两个独立的金属踏道,每个踏道顶部有塑胶或橡胶垫,各踏道彼此间的距离按步幅调整,各踏道在位于同一直线上,按踏道的高度由低到高顺序排列。
所述踏道包括三个独立的踏道I、踏道II和踏道III,其中踏道I为一坡台,踏道II和踏道III为四棱台,每个踏道的顶部有0.8-4厘米凹面,其内为灌注的塑胶或橡胶垫,底部四边上有凹口。
所述踏道为铁制或钢制或铝合金制或不锈钢制。
所述塑胶或橡胶垫内有钢网或弹簧网或玻璃钢。
所述各踏道宽度为20-130厘米,长度40-200厘米,其中踏道I高度5-20厘米,坡度为3-30°;踏道II高度20-35厘米;踏道III高度35-50厘米。
本发明采用了三个间隔排列的踏道,且三个踏道的高度由低到高排列,其彼此的间距与运动员的步幅、步频相匹配。全部踏道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在每个踏道的顶部留有凹面,其内灌注塑胶,以提供相应的弹力及缓冲,在塑胶中添加金属网,以增强其耐受力及牢固性。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以前模仿式教学需要18学时同学们才能掌握技术动作;而采用本发明的装置后,教学缩短12学时,仅用6学时同学们就能掌握,同时缩短教学周期;对同学们学习泛化阶段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步幅、步频、节奏可控性调节率占98%,而陈旧、原始模仿式教学可控性调节率占32%,是教学细化主要体现,是缩短教学周期关键;技能、机能提高主要在教学分化、自动化阶段,而本发明踏道对两个阶段即第二、三步、步幅、步频、节奏、可控性调节具有优势,能提高技能、机能、专业成绩,实践证明一周期教学同学们平均提高成绩1.35米,而采用原教学方式一周期平均提高0.24米;原木制踏板成本高,按二级至健将级运动员最后蹬踏用力为600kg--800kg计,一般的木制踏板承受力为220kg--300kg,因此教学过程中一节课就会被损坏;而本发明踏道为三件式组合金属制踏道,使用周期三~五年,可承受力为2200kg--8000kg,三五年后可更换塑胶垫后继续使用,从而降低了使用成本。


图1为本发明组合使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踏道I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踏道II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踏道III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1.踏道I,2.踏道II,3.踏道III,4.塑胶或橡胶垫,5.凹面,6.凹口。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图1中,本发明由三个彼此间隔相应距离依次由低到高排列的踏道组成,踏道I1与踏道II2间的距离为3-6米,踏道II2与踏道III3间的距离为3-6米,此间隔距离可根据运动员步幅的不同而作出相应调整,整个踏道的高度由踏道I开始递增。
图2、图3中,踏道I1为一个带有坡度的台体,其高度为5-20厘米,坡度为3-30°;图4、图5中,踏道II2高度为20-35厘米;图6、图7中踏道III3的高度为35-50厘米,其中踏道II2和踏道III3为四棱台。在每个踏道底部四边各有一个凹口6。
各踏道的宽度为20-130厘米,长度为40-200厘米,均为金属材料制成,可以是铁或钢或铝合金或不锈钢。在每个踏道顶部有08-4厘米的凹面5,其内灌注塑胶或橡胶垫4,在塑胶或橡胶垫4中还有钢网或弹簧网或玻璃钢。
采用本发明的三级跳远教学与训练踏道后,可有效提高教学训练的效率,通过下表即可体现。

附表说明,选用体育系三年级3班56人为A组踏道实验班,选用体育系三年级4班52人为B组陈旧模仿式教学班,选用校田径代表队跳跃组7人为C组做成绩试验班。(注非三级跳专业)本发明还可采用两块踏道的方式,即将踏道I1以及踏道II2或踏道III3中的一个,将其长度延长后即可。
权利要求
1.一种三级跳远教学与训练踏道,其特征是它包括至少两个独立的金属踏道,每个踏道顶部有塑胶或橡胶垫(4),各踏道彼此间的距离按步幅调整,各踏道在位于同一直线上,按踏道的高度由低到高顺序排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属的三级跳远教学与训练踏道,其特征是所述踏道包括三个独立的踏道I(1)、踏道II(2)和踏道III(3),其中踏道I(1)为一坡台,踏道II(2)和踏道III(3)为四棱台,每个踏道的顶部有0.8-4厘米凹面(5),其内为灌注的塑胶或橡胶垫(4),底部四边上有凹口(6)。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三级跳远教学与训练踏道,其特征是所述踏道为铁制或钢制或铝合金制或不锈钢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三级跳远教学与训练踏道,其特征是所述塑胶或橡胶垫(4)内有钢网或弹簧网或玻璃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级跳远教学与训练踏道,其特征是所述各踏道宽度为20-130厘米,长度40-200厘米,其中踏道I(1)高度5-20厘米,坡度为3-30°;踏道II(2)高度20-35厘米;踏道III(3)高度35-50厘米。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三级跳远教学与训练踏道。它解决了现有三级跳远教学训练中缺乏专用的科学训练装置,造成教学和训练效率低,运动员掌握动作的周期长,影响运动员成绩以及助跳用木踏板易损坏的问题,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对运动员起到科学训练,有效缩短教学训练时间,不易损坏等优点。其结构为它包括至少两个独立的金属踏道,每个踏道顶部有塑胶或橡胶垫,各踏道彼此间的距离按步幅调整,各踏道在位于同一直线上,按踏道的高度由低到高顺序排列。
文档编号A63B69/00GK1824345SQ20061004321
公开日2006年8月30日 申请日期2006年3月15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15日
发明者刘大明, 刘逢祥 申请人:山东师范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