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量训练器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7245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重量训练器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与运动器材有关,特别是关于一种重量训练器材。 胃尿汉不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无衣食匮乏之虞,渐渐地开始重视自己的体态是 否健康匀称,因此重量训练器材不仅被用来训练职业运动员,更逐渐地受到一般 民众重视。与大部分运动器材相同,重量训练器材同样地重视更容易地让每个人 容易操作而进行运动,因此市面上不断演变的各式各样的训练器材,不仅为了增 加训练强度、精细度以及训练效率,也同时追求使器材更便于使用、更安全地使 用,且符合人体工学以降低让使用者受到运动伤害的可能。其中,腿部肌肉的训练器材为生活中较为常见的重量训练器材之一,此类器 材大致具有架体、垫体(例如椅垫)、供使用者拉动的摆动机构,和一阻力系统。当 使用者使用此类重量训练器材时需坐在椅垫上,使身体大致位于器材垫体的中心 轴位置,并将双脚分别抵靠在摆动机构上,平衡地以双脚沿着预设的回转路径拉 动或推动阻力系统,以此达到训练肌肉的目的。其中,回转路径大致由摆动机构 枢接于骨架的枢接轴位置而定,而习知此类器材的枢接轴位置大致有两类如图5所示,第一类机构设计把摆动机构70枢接于座椅的前方骨架且大致位于椅垫中央 轴线处,且该骨架高于垫体的支撑面(椅面),使得枢接轴A1大致与使用者的膝盖 等高,而使用者运动时必须将双腿分别置于该高出椅面的骨架两侧,也就是运动 时呈现跨坐的状态。第二种机构则如图6所示,将摆动机构80枢接于训练器材的 一侧边。如图5所示,习知的第一种机构设计,让使用者运动时必须跨坐于枢接轴Al 两侧,枢接轴A1位于两腿膝盖之间,与使用者的膝盖大致等高,不仅运动时不美 观且使用时容易碰撞到该高出椅面的枢接轴Al而使腿部受伤,进出训练器材时也 因为结构所致,需要事先分开、抬高一腿跨过枢接轴A1,进而将双腿跨坐于枢接 轴A1的两侧,在使用上显得较为麻烦。然而,如果直接将枢接轴A1向下移动到 支撑面的下方,则会使得摆动机构的下方接近或接触地面,使得使用者较难将其 脚掌部置于开始运动时的较佳位置。第二类机构设计,如图6所示,虽然运动时不需要跨坐于枢接轴的两侧,让 使用者运动时较为舒适,然而此类设计将摆动机构80集中在一侧边,使得使用者 只能选择从一个方向进入并使用训练器材,同样地造成使用者的不便,并且此种设计将机构集中于器材的一侧,在结构上无法均衡的将机构本身的重量以及使用者施加的力量平均地分配到整体训练器材的结构,因此必须加强摆动机构80的结构强度以提高安全性,相对地也提高了材料成本及制造费用。由上述可知,习知的脚部重量训练器材,特别是训练大腿肌肉的器材,其结 构大致具有使得使用者不易使用运动器材和制造费用较高的缺点。发明内容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重量训练器材,其能让 使用者进、出运动器材更为方便,运动时更为安全、舒适、美观。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重量训练器材,供一 使用者进行以特定关节部位为轴心的肢体运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架体; 一垫 体,设于所述架体,具有一支撑面,用以支撑使用者;所述关节部位位于所述支 撑面的正面方向; 一摆动机构,具有一悬吊元件、 一支撑元件、 一连接元件及一 受力部;所述悬吊元件、支撑元件及所述连接元件均概呈长形,且均具有相对两 端;所述悬吊元件的一端枢接于所述架体,且所述悬吊元件枢接于所述架体的位 置位于所述支撑面的背面方向;所述支撑元件的一端枢接于所述架体,且所述支 撑元件大致平行于所述悬吊元件;所述连接元件的两端分别枢接于所述悬吊元件 及所述支撑元件的一端,所述受力部则连接于所述连接元件,供使用者接触施 力使其沿一弧形轨迹摆动,以进行肢体运动; 一阻力装置,连接于所述架体及所述摆动机构之间,给所述摆动机构提供阻力。所述重量训练器材为一腿部重量训练器材,所述垫体的支撑面支撑使用者的 臀部及大腿,使使用者的膝盖关节高于所述支撑面;所述悬吊元件相对于所述支 撑元件更靠近使用者的小腿部位,且所述悬吊元件枢接于所述架体的位置低于所 述支撑面。当所述悬吊元件呈自然下垂状态时,所述受力部距离所述悬吊元件枢接于所 述架体的位置为一起始距离;当所述使用者将其小腿摆动到极点时,所述受力部 距离所述悬吊元件枢接于架体的位置为一终点距离,且所述终点距离大于所述起 始距离。所述受力部枢接于所述连接元件。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一技术方案 一种重量训练器材,供一使用者进行以 特定关节部位为轴心的肢体运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架体; 一垫体,设于所述 架体,具有一支撑面,用以支撑使用者;所述关节部位位于所述支撑面的正面方 向; 一导引机构,设于所述架体; 一滑动臂,具有一弧形段,受所述导引机构导引而沿一弧形轨迹运动,所述弧形段的曲率中心与所述弧形轨迹的曲率中心大致 迭合,并与所述关节部位所在位置对应; 一受力部,连接于所述滑动臂,供使用 者接触施力,以进行肢体运动; 一阻力装置,连接于所述架体及所述滑动臂之间, 给所述滑动臂提供阻力。所述导引机构由复数个滚轮组成,所述复数个滚轮枢接于所述架体,并且夹 抵于所述滑动臂的弧形段轴线相对两侧。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第三种技术方案 一种重量训练器材,供一使用者进行 以特定关节部位为轴心的肢体运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架体; 一垫体,设于所 述架体,具有一支撑面,用以支撑使用者;所述关节部位位于所述支撑面的正面方向; 一摆动机构,具有一悬吊元件、 一连接元件及一受力部,所述悬吊元件及 所述连接元件均概呈长形且具有相对两端;所述悬吊元件的一端枢接于所述架体, 且所述悬吊元件枢接于所述架体的位置位于所述支撑面的背面方向;所述连接元 件枢接于所述悬吊元件的另一端,所述受力部连接于所述连接元件,供使用者接 触施力使其沿一弧形轨迹摆动,以进行肢体运动; 一阻力装置,连接于所述架体 与所述摆动机构之间,给所述摆动机构提供阻力。所述重量训练器材为一腿部重量训练器材,所述垫体的支撑面支撑使用者的臀 部及大腿,使使用者的膝盖关节高于所述支撑面;所述悬吊元件枢接于所述架体 的位置低于所述支撑面。当所述悬吊元件呈自然下垂状态时,所述受力部距离所述悬吊元件枢接于架 体的位置为一起始距离;当所述使用者将其小腿摆动到极点时,所述受力部距离 所述悬吊元件枢接于架体的位置为一终点距离,且所述终点距离大于所述起始距 离。所述摆动机构还包含一支撑元件,概呈长形,具有相对两端,所述支撑元件 的一端枢接于所述架体,另一端枢接于所述连接元件;所述支撑元件大致平行于 所述悬吊元件。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利用一摆动机构,当使用者施力带动悬吊元 件旋转时,连接元件与悬吊元件的枢接部位可适应旋转时的角度变化,使得运动 轨迹较为圆滑,而后方的支撑元件可在器材尚未开始运动时,控制受力部,使其 更方便的让使用者使用,而不至于因为将摆动机构下移到支撑面下方而增加使用 者的不便。而且本实用新型能够改进习知位于垫体支撑面的一侧(以下称正面方 向,例如垫体支撑面的上侧)或位于器材一侧边的枢接轴,至垫体支撑面的另一侧 (以下称背面方向,例如支撑面的下侧),且易于使用者操作。或者不采用将摆动机构枢接于侧边或位于垫体支撑面正面方向等此类实质的结构,而改由其他等效的 摆动机构达到一样的运动轨迹。由此,当使用者使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重量训 练器材时进行训练时,可将摆动机构枢接于骨架的位置改进至一对使用者而言较 佳的位置,因此使得运动过程更为安全、方便。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对应图1状态的左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左视图;图4a是习知结构运动时的左视图;图4b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对应图3运动时的左视图; 图4c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对应图1运动时的左视图; 图5是习知腿部重量训练器材的左视图; 图6是习知腿部重量训练器材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特点,现举以下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说 明如下。本说明书中所提及的方向指示,如「前」、「后」、「左」、「右」等都是 对应于使用者在使用状态下的方向认知。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重量训练器材可应用于以特定关节部位为轴心的肢体运 动,本较佳实施例为应用于训练腿部肌肉的重量训练器材l。如图l、图2所示, 重量训练器材1包含一架体110,用于提供其他结构安装的基础,其具有一第一枢 接部111及一第二枢接部112。在架体110上连接一垫体U3,且垫体113具有一 支撑面114,用于支撑使用者使其容易进行腿部训练,如图2所示,以支撑面114 为区隔,将空间区分为支撑面的正面方向2以及背面方向3,在本实施例中,位于 支撑面114上方的空间为正面方向2,下方的空间为背面方向3,第一枢接部U1 便位于支撑面114的背面方向3。此外,垫体113固接于一调整杆115上,而调整 杆115则与架体110连接,使用者可通过改变调整杆115与架体110的高度关系, 调整垫体113的位置,使得运动时更为舒适。即使垫体113调整至最低位置,其 支撑面114仍高于枢接部111、 112。而在架体110后方则设有一阻力装置160, 其主要由重量单元161、缆绳系统162及滑轮组163所组成,在其他等效的实施方 式中,也可采用电磁结构、流体系统等等不同的方式达到提供训练器材阻力的目 的,此应为熟悉此项技艺人士所能轻易理解,且非为本实用新型重点,因此不多赘述。如图l、图2所示,在支撑面114的背面方向3设有一摆动机构120,其包含 有 一悬吊元件130位于架体110前方,在本实施例中,悬吊元件130采用一连 杆等效地发挥其功能,因此杆状悬吊元件130具有上下两端,分别为第一端131 及第二端132,其中第一端131以左右轴向地枢接于架体110的第一枢接部111 形成一枢接轴133,使得悬吊元件130可相对于架体110在一纵面上旋转,从而带 动第二端132摆荡。 一支撑元件140的一端枢接于架体110的第二枢接部112,为 了使结构更为稳固,本实施例的支撑元件140采用一第一连杆141及一第二连杆 142共同发挥其功能,如图1所示,第一连杆141及第二连杆142的上端以左右轴 向地、同轴枢接于架体的第二枢接部112,而第一连杆141及第二连杆142均大致 与悬吊元件130平行,且略长于悬吊元件130,在悬吊元件130的第二端132及支 撑元件140的第一、第二连杆141、 142之间, 一连接元件150的前端枢接于悬吊 元件130,后端则枢接于支撑元件140,而阻力装置160的缆绳系统162则连接于 连接元件150的下方,可给使用者提供阻力,使其进行肢体运动时需克服阻力达 到训练目的。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元件也采用一杆体等效地发挥功能。而在杆状 连接元件150的前端以左右轴向的方式枢接一受力部151,因此受力部151可相对 于连接元件150在一纵面上转动。由上述及图2可知,摆动机构120配合架体110 形成一近似四连杆机构的构造。如图1所示,在本较佳实施例中,受力部151由一短杆152、 一长杆153及二 软垫154组成,其中短杆152与连接元件150呈大致同向的排列,长杆153则大 致与短杆152垂直,短杆152的一端枢接于连接元件150的一端,另一端则大致 固接于长杆153的中间区段,二软垫154则以与长杆153中点大致等距地固接于 长杆153的两端,由短杆152的一端枢接于连接元件150,使得受力部151可相对 于连接元件150纵向地旋转。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结构更为稳固,使用者运动时较为安全,因此支撑元 件140采用第一、第二连杆141、 142,而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支撑元件140 也可仅采用一连杆, 一端枢接于架体IIO,另一端则枢接于连接元件150。由上述可知,由于枢接轴133位于支撑面114的背面方向3,也就是使用者运 动时拉动摆动机构120摆动时的枢接轴133位于支撑面114下方,因此,使用者 坐在垫体113上运动的时候,便不需要将双腿跨在高于垫体的枢接轴Al两恻(如 图5所示),使得进、出运动器材更为方便,运动时也较为安全。如图5所示,习知运动器材将枢接轴Al高出椅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得枢接轴与使用者的膝盖大致等高,如此使运动轨迹大致为一以膝盖为圆心的弧形轨迹。 而本较佳实施例将枢接轴133下移到支撑面113之下,使得供使用者接触施力的受力部151与枢接轴133的距离相比于习知技术的枢接轴Al与摆动机构更为縮 短,为了使受力部容易让使用者的腿部接触施力,也为了保持原有的弧形轨迹起 始点,因此第一连杆141、第二连杆142均略长于悬吊元件130,使得连接元件150 的前端略微翘起,补足将枢接轴下移的高度损失,并且受力部151枢接于连接元 件150,且如前述可相对于连接元件150旋转,更可适应不同的使用者微调开始运 动时的起始点位置。如图2所示,当使用者拉动受力部151顺时针向上旋转时,同时拉动悬吊元 件130及连接元件150同时顺时针旋转,过程中,由于本较佳实施例的支撑元件 140与架体110、连接元件150及悬吊元件130为一四连杆机构,且各元件之间长 度不同,使悬吊元件130与连接元件150的夹角变化速率异于支撑元件140的第 一连杆141及第二连杆142和连接元件150的夹角变化速率,也就是悬吊元件130 及支撑元件140角速率不同。如果将受力部151在自然状态时与枢接轴133的距 离称为起始距离,当受力部151在自然下垂状态顺时针向上摆动时,过程中,支 撑元件140会逐渐地推动连结杆141向前伸展,受力部151与枢接轴133的距离 也同时逐渐增加,而当使用者将其两腿伸展到极限时,受力部151与枢接轴133 的距离也达到最大,称此最终状态时受力部151与枢接轴133的距离为终点距离, 而如前述的四连杆机构,终点距离大于起始距离,使得受力部151在摆动过程中 能始终保持在使用者小腿的同一部位,不会产生相对滑移。并且连接元件150枢 接于悬吊元件130,使得两者的夹角更可适应不同使用者在不同的运动过程中产生 相应的对应角度。并且如前述,受力部151可相对于连接元件150转动,因此在 运动过程中,受力部151的软垫154更可保持在使用者腿部的同一位置,而不会 因为顺时针旋转而造成软垫154的偏移。如图4a及图4c可知,由图中可明显看出当本较佳实施例的受力部151向上 旋转到最前方时,如前述作用,而使得受力部151所在位置大致与习知技术的运 动器材相同。在其他的可能实施方式中(图中未示),也可能不采用支撑元件,使得摆动机构 仅包含一悬吊元件、 一连接元件及一受力部。悬吊元件的一端枢接于架体,且枢 接位置位于支撑面的背面方向(低于支撑面),另一端同样地枢接于连接元件,而连 接元件如前述一样地枢接一受力部,后端则悬空,并且悬吊元件及连接元件的总 长度长于一般使用者的膝盖到脚踝距离,也就是比习知摆动机构长。阻力系统则连接于连接元件,使得连接元件在重量训练器材起始状态时,与受力部非为直线 排列,即呈现一弯折的状态,让使用者在起始状态时,脚踝部位较容易抵靠在受 力部。当连接元件向上摆动时,借着与悬吊元件的枢接点,及整体摆动机构比习 知技术略长的长度,可直接适应使用者运动时的轨迹,使得轨迹更为圆滑。然而 熟悉此项技艺的人士应知,前述本实施例的一实施形态,不同的运动模式也可能 产生不同的需要,其精神在于随着训练器材的运动模式不同,控制连接元件的初 始角度,然而目的都同在本实用新型精神之下,即,使得使用者的运动更为方便、 容易。如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其进一步将习知重量训练器材的枢接轴用一滑动臂240等效实施。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为一腿部重量训练器材2,如前述实施例相同的具有一 架体210; —垫体213,具有一支撑面214,用于支撑使用者使其易于进行运动, 且如前述,支撑面214将空间区分为正面方向2'及背面方向3';架体210在垫体 213的背面方向3,向下伸出,在伸出的架体210下端设一导引机构230,在本实施 例中,导引机构230实质上为三滚轮230,以互相间隔一预定距离枢设于架体210。架体210前方具有一滑动臂240,包含有一弧形段241,滑动臂240由三滚轮 230在弧形段241的轴线相对两侧所夹抵、支撑,其中弧形段241为大致以图3 中A为曲率中心呈现弯曲的弧形,其中A的位置大致是模拟使用者运动时膝盖的 位置,且位于支撑面214的正面方向2';滑动臂240的一端固接一受力部242, 可提供使用者的腿部抵靠,由此,使用者可拉动受力部242使得滑动臂240在三 滑轮230间前后滑移。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导引机构230也可采用滑轨, 例如使用一套件固接于架体210,套件则包覆或支撑滑动臂240,使其可以前后滑 动;导引机构230也可能采用伸縮杆等其他的等效机构发挥本实用新型精神。而 此领域的重量训练器材一般均具有阻力装置,本实施例也可使用习知的重量单元 及缆绳系统所组成的阻力装置,其中缆绳系统连接于滑动臂240,重量单元则设于 架体210。此为熟悉此领域的一般技艺人士所应知,且非为本实用新型重点,因此 图中未示。由上述可知,滑动臂240的弧形段241的曲率中心A为使用者的膝盖,因此 显而易知的,滑动臂240摆动时,其摆动轨迹的曲率中心A即是使用者的膝盖, 换言之,滑动臂240的弧形段241的曲率中心与滑动臂240的运动轨迹曲率中心 叠合,同在支撑面214的正面方向2',因此,运动轨迹便能符合使用者腿部的运 动路径,而符合人体工学。并且习知技术高于椅面的枢接轴Al,在本实施例中也被滑动臂240所取代,垫体213前方不再具有其他机构,因此使用者运动时也不 再会受到高于支撑面214的结构所影响,进出运动器材时也较为方便、安全。熟 悉此项技艺的人士应知,滑动臂240不需为一完全呈现弧形的臂体,只要被导引 机构230所导引的区段为弧形,且该弧形的曲率中心如上述大致位于使用者的膝 盖处,即为本实用新型精神。最后要补充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精神是改进习知重量训练器材高出垫体支 撑面的枢接轴A1,将其降低到低于支撑面或等效地以其他机构取代,而改进后的 结构使得使用者在使用上较为方便简易,且不失人体工学。以上说明仅描述了腿 部重量训练器材,实质上本实用新型可应用于手、腹部、背部等等以身体特定关 节部位为曲率中心而进行运动的训练器材,因此以上所述实施例及附图仅是本实 用新型的较佳实施型态,并不以此限定可能实施范围,本实用新型所主张的权利 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书所述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重量训练器材,供一使用者进行以特定关节部位为轴心的肢体运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架体;一垫体,设于所述架体,具有一支撑面,用以支撑使用者;所述关节部位位于所述支撑面的正面方向;一摆动机构,具有一悬吊元件、一支撑元件、一连接元件及一受力部;所述悬吊元件、支撑元件及所述连接元件均概呈长形,且均具有相对两端;所述悬吊元件的一端枢接于所述架体,且所述悬吊元件枢接于所述架体的位置位于所述支撑面的背面方向;所述支撑元件的一端枢接于所述架体,且所述支撑元件大致平行于所述悬吊元件;所述连接元件的两端分别枢接于所述悬吊元件及所述支撑元件的一端,所述受力部则连接于所述连接元件,供使用者接触施力使其沿一弧形轨迹摆动,以进行肢体运动;一阻力装置,连接于所述架体及所述摆动机构之间,给所述摆动机构提供阻力。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量训练器材,其特征在于所述重量训练器材为一 腿部重量训练器材,所述垫体的支撑面支撑使用者的臀部及大腿,使使用者的膝 盖关节高于所述支撑面;所述悬吊元件相对于所述支撑元件更靠近使用者的小腿 部位,且所述悬吊元件枢接于所述架体的位置低于所述支撑面。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重量训练器材,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悬吊元件呈自然 下垂状态时,所述受力部距离所述悬吊元件枢接于所述架体的位置为一起始距离; 当所述使用者将其小腿摆动到极点时,所述受力部距离所述悬吊元件枢接于架体 的位置为一终点距离,且所述终点距离大于所述起始距离。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量训练器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力部枢接于所述 连接元件。
5、 一种重量训练器材,供一使用者进行以特定关节部位为轴心的肢体运动, 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架体;一垫体,设于所述架体,具有一支撑面,用以支撑使用者;所述关节部位位 于所述支撑面的正面方向;一导引机构,设于所述架体;一滑动臂,具有一弧形段,受所述导引机构导引而沿一弧形轨迹运动,所述 弧形段的曲率中心与所述弧形轨迹的曲率中心大致迭合,并与所述关节部位所在 位置对应;一受力部,连接于所述滑动臂,供使用者接触施力,以进行肢体运动; 一阻力装置,连接于所述架体及所述滑动臂之间,给所述滑动臂提供阻力。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重量训练器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机构由复数个 滚轮组成,所述复数个滚轮枢接于所述架体,并且夹抵于所述滑动臂的弧形段轴 线相对两侧。
7、 一种重量训练器材,供一使用者进行以特定关节部位为轴心的肢体运动, 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架体;一垫体,设于所述架体,具有一支撑面,用以支撑使用者;所述关节部位位 于所述支撑面的正面方向;一摆动机构,具有一悬吊元件、 一连接元件及一受力部,所述悬吊元件及所 述连接元件均概呈长形且具有相对两端;所述悬吊元件的一端枢接于所述架体, 且所述悬吊元件枢接于所述架体的位置位于所述支撑面的背面方向;所述连接元 件枢接于所述悬吊元件的另一端,所述受力部连接于所述连接元件,供使用者接 触施力使其沿一弧形轨迹摆动,以进行肢体运动;一阻力装置,连接于所述架体与所述摆动机构之间,给所述摆动机构提供阻力。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重量训练器材,其特征在于所述重量训练器材为一 腿部重量训练器材,所述垫体的支撑面支撑使用者的臀部及大腿,使使用者的膝 盖关节高于所述支撑面;所述悬吊元件枢接于所述架体的位置低于所述支撑面。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重量训练器材,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悬吊元件呈自然 下垂状态时,所述受力部距离所述悬吊元件枢接于架体的位置为一起始距离;当 所述使用者将其小腿摆动到极点时,所述受力部距离所述悬吊元件枢接于架体的 位置为一终点距离,且所述终点距离大于所述起始距离。
10、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重量训练器材,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机构还包含 一支撑元件,概呈长形,具有相对两端,所述支撑元件的一端枢接于所述架体, 另一端枢接于所述连接元件;所述支撑元件大致平行于所述悬吊元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重量训练器材,供使用者进行以特定关节部位为轴心的肢体运动,其包括一架体;一垫体,设于架体,具有一支撑面;关节部位位于支撑面的正面方向;一摆动机构,具有一悬吊元件、一支撑元件、一连接元件及一受力部;悬吊元件、支撑元件及连接元件均概呈长形,且均具有相对两端;悬吊元件的一端枢接于架体,且悬吊元件枢接于架体的位置位于支撑面的背面方向;支撑元件的一端枢接于架体,且支撑元件大致平行于悬吊元件;连接元件的两端分别枢接于悬吊元件及支撑元件的一端,受力部则连接于连接元件;一阻力装置,连接于架体及摆动机构之间。本实用新型可将摆动机构枢接于骨架的位置改进至一对使用者而言较佳的位置,使得运动过程更为安全、方便。
文档编号A63B23/04GK201171881SQ200820007898
公开日2008年12月31日 申请日期2008年4月9日 优先权日2008年4月9日
发明者约瑟夫·L·彭宁顿, 罗伯特·C·柏克 申请人:乔山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