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哑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5822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旋转哑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 新型涉及一种哑铃,尤其是指一种旋转哑铃。
背景技术
当下持续发展的都会区域,逐渐缩小现代人的活动空间,导致平日往返办公室与住所的上班族运动量严重不足,进而形成孱弱的体魄,相对降低身体的抵抗力,不利于健康的长期维护。尤其是,大型运动器材不仅占用空间颇多,而且昂贵的售价与一般群众的需求相去甚远,普及率不如价格低廉、不受空间限制且能随时运动的小型运动器材。深受消费者青睐的小型运动器材之一是哑铃,已知的传统结构是利用铸造手段将一握把固定在两配重部之间。使用者抓紧 铃的握把,依举重或扩胸等方式做臂力运动, 不仅训练节奏非常单调,而且训练成果相当有限。中国台湾第M385377号新型专利案揭露的哑铃,是在一管体两端分别嵌入一滚珠轴承,供一轴杆穿透且迫紧于两滚珠轴承的轴心位置,再利用螺接手段将两配重块锁固于轴杆对应的端部。由于配重块中心点和锁紧的轴杆维持一段距离,管体受力甩动两配重块做偏心回转的摆动,产生震动能量并传递至管体,进而丰富 铃的训练步调。但是,轴杆每端只能锁固单一配重块,若是哑铃单边锁紧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配重块,反而造成各自回转的缺失,毫无协调同步作动的可能性,加上配重块长期偏心转动,也会让使用者觉得训练节奏单调,显有加以改良的必要。有鉴于此,本设计人针对上述 铃结构设计上未臻完善所导致的诸多缺失及不便,而深入构思,且积极研究改良试做而开发设计出本案。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转哑铃,可以根据用户需要选择配重单元相对管体做同心或偏心转动,丰富 铃训练的节奏感。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一种旋转哑铃,包括一管体,具有至少一嵌入管体的轴承;一轴杆,被轴承支持而置入管体内部做自转运动;两第一配重单元,分别联结在轴杆露出管体外部的对应端,该第一配重单元往返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且相对管体做同心或偏心转动。上述轴杆具有两扁轴段,各扁轴段位于轴杆露出管体外部的端部,其周围成形至少一平面部;该第一配重单元具有一供扁轴段插入的长形孔,以长形孔位于第一配重单元轴心处的一端界定为第一位置,长形孔另一端靠近第一配重单元边缘为第二位置。上述第一配重单元介于一护盖和一副盖之间,此护盖套在轴杆外部且限制第一配重单元不得离开轴杆;该副盖位于第一配重单元与管体之间,套在轴杆外部但不干涉第一配重单元转动。上述第一配重单元并排一第二配重单元,此第二配重单元夹在副盖与第一配重单元之间,具有一形状符合轴杆且彼此相套的契合孔。上述第一配重单元是单一的配重块。上述第一配重单元包括多个配重块和一容纳配重块的盒体。上述盒体具有一开口,该配重块通过开口进入盒体内部;一封闭部,成形于盒体并与开口相对;多个支柱,成形于封闭部且朝向开口延伸既定长度,穿过并限制配重块随着盒体同步作动;一套接部,成形于封闭部且框围有前述长形孔;一盒盖,覆盖盒体开口且锁固于支柱上面,并在盒盖面对套接部的位置贯穿一相互契合的孔洞。上述第二配重单元是单一的配重块。上述第二配重单元包括多个配重块和一容纳配重块的外壳。上述外壳具有一开口,配重块通过开口进入外壳内部;一封闭部,成形于外壳并与开口相对;多个支柱,成形于封闭部且朝向开口延伸既定长度,穿过并限制配重块随着外壳同步作动;一契合部,成形于封闭部且框围有前述契合孔;多个等分短柱,介于相邻两配重块之间与封闭部成形为一体,该等分短柱内部框围一柱孔,孔内插入一突出副盖的定位柱;一板片,覆盖外壳开口且锁固于支柱与定位柱上面,并在面对契合部的位置贯穿一相互契合的孔洞。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旋转哑铃的第一配重单元移到第一位置时,盒体轴心和扁轴段彼此间的距离趋近于零,导致两个配重单元重迭在一起,相对管体做同心转动的同时,连带扁轴段同向旋转。当第一配重单元依箭头移到第二位置时,盒体轴心部位恰好远离扁轴段,导致第一配重单元错开第二配重单元并依离心力作偏心转动。调节哑铃的第一配重单元在轴杆的方位,选择第一配重单元相对管体做同心或偏心转动,致使训练的节奏感比习知哑铃还要多变且丰富。

图1是本实用新型哑铃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具体形状的立体图;图2是图1哑铃单边结构的分解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第二配重单元与管体的联结关系的剖视图;图4是两配重单元与管体的联结关系的剖视图;图5是第一配重单元挪移至第二位置的平面图;图6是哑铃甩动第一配重单元偏心转动的立体图;图7是哑铃甩动两配重单元自转运动的立体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 铃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的立体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IOOtt铃10管体11轴承[0030]12·干13扣件14扁轴段[0031]15平面部20副盖21端槽[0032]22轴孔23定位柱24补働[0033]30第二配重单元31配重块32外壳[0034];33 开口34封闭部35支柱[0035]36契合部361契合孔37等分短柱[0036]371 柱孔40第一配重单元
38板片 41配重块 44封闭部 47长形孔 50护盖
381孔洞 42盒体 45支柱 48盒盖 51凹槽43 开口46套接部49 孔洞52锁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请参阅图1,一种旋转式哑铃100,是在一管体10两端分别安装一副盖20和护盖 50,限制一第二配重单元30并排一第一配重单元40不得任意离开管体10的端部。由于哑铃100两边结构一致,以下仅就管体10单边的结构作详细说明。从图2、图3 了解到,该管体10在两端的管口分别嵌入一轴承11,譬如滚珠轴承等,支持一穿过轴承U的轴杆12在管体10内部做自转运动。该轴杆12露出管体10外面的部位卡住一 C形状扣件13,对套在轴杆12的副盖20产生阻挡作用,并界定扣件13到杆端的部位为一扁轴段14,形成两平行的平面部15。该副盖20类似于半球状的盖子,其一面呈隆起状且中心处陷入一端槽21,槽内容纳管体10的端部,槽底成形一允许轴杆12穿透的轴孔22。该副盖20另一面呈凹陷状且成形三根突出的定位柱23,并在定位柱23根部成形两对连接副盖20的补强肋M,借由定位柱23插入第二配重单元30的相对位置,使第二配重单元30的动能足以传递至副盖20。附图所示的第二配重单元30,夹在副盖20与第一配重单元40之间,具有一形状符合扁轴段14且套接于轴杆12的契合孔361。该第二配重单元30属于多个元件的组合体, 将三堆配重块31封在一中空的外壳32里面,使第二配重单元30具备既定重量。该外壳32为多面体,其中一面陷入既定形状的空间而形成一开口 33,而对面形成一封闭部34,允许配重块31通过开口 33进入外壳32内部。在封闭部34成形三对支柱35、 一契合部36和三个等分短柱37,每对支柱35朝向开口 33延伸既定长度,穿过并限制对应的配重块31随着外壳32同步作动;该契合部36位于外壳32的轴心部位,以既定厚度的壳壁框围成套在扁轴段14的契合孔361,使第二配重单元30随着轴杆12同向转动;该等分短柱37介于两堆相邻的配重块31之间,以既定厚度的柱壁框围一供前述定位柱23插入的柱孔371。这些支柱35与定位柱23锁固一板片38,该板片38可覆盖外壳32的开口 33,并在面对契合部36的位置贯穿一相互契合的孔洞381。接着看到图2、图4的第一配重单元40,介于副盖20和护盖50之间且并排在第二配重单元30的旁边,受限于护盖50不得离开轴杆12。该第一配重单元40具有一套在扁轴段14对应端的长形孔47,因应长形孔47长边配合扁轴段14的平面部15,让第一配重单元40带动轴杆12转动,也可以往返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改变第一配重单元40轴心和扁轴段14彼此间的距离。图中的第一配重单元40,也是多个元件的组合体,将三堆配重块41封在一中空的盒体42里面,使第一配重单元40具备既定重量。该盒体42为多面体,其中一面陷入既定形状的空间而形成一开口 43,而对面形成一封闭部44,允许配重块41通过开口 43进入盒体42内部。在封闭部44成形三对支柱45 和一套接部46,每对支柱45朝向开口 43延伸既定长度,穿过并限制对应的配重块41随着盒体42同步作动;这些支柱45锁固一盒盖48,用以覆盖盒体42的开口 43,并在面对套接部46的位置贯穿一相互契合的孔洞49。该套接部46位于盒体42的轴心部位,利用既定厚度的盒壁框围有前述长形孔47,再被第二配重单元30和护盖50挟持定位。由于长形孔 47长边与扁轴段14平面部15相互接触,致使第一配重单元40与轴杆12具备动力的传输关系。
该护盖50为盘形体,一面接触第一配重单元40的盒体42,另一面陷入一凹槽51, 槽内容纳一锁固件52的头部。此锁固件52穿过护盖50且螺接于轴杆12端部,借由两者锁紧程度迫使盒盖48紧密地接触第二配重单元30。 在图5中,该长形孔47两端之一位于盒体42的轴心处并视为第一位置,而长形孔 47另一端靠近盒体42边缘且界定为第二位置,让第一配重单元40沿着直线方向往返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当第一配重单元40依箭头移到第二位置时,盒体42轴心部位恰好远离扁轴段14, 导致第一配重单元40错开第二配重单元30并依离心力作偏心转动(详见图6)。此刻的第二配重单元30,则会随着扁轴段14自转而同向转动。若是第一配重单元40移到第一位置时,盒体42轴心和扁轴段14彼此间的距离趋近于零,导致两个配重单元30、40重迭在一起,相对管体10做同心转动的同时,连带扁轴段 14同向旋转(详见图7)。当然,第一配重单元40移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任一方位也是被允许的。此刻的扁轴段14介于长形孔47两端之间,第一配重单元40仍可依离心力作较小回转轨迹的偏心转动。根据上述结构,还能衍生以下实施例。如图8所示的哑铃100,管体10两端分别在副盖20与护盖50之间挟持着第一配重单元40,却没有第二配重单元,而且副盖20不会突出定位柱,对第一配重单元40的转动自然不生干涉作用。因此,该第一配重单元为哑铃的基本配备,具备下列实施态样a.第一配重单元单独安装在管体端部,无需加装任何副盖或护盖;b.管体两端分别安装副盖与护盖,可在副盖和护盖之间挟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一配重单元;c.管体两端分别安装副盖与护盖,可在副盖和护盖之间挟持一个第一配重单元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二配重单元;d.管体两端分别安装副盖与护盖,在副盖和护盖之间可以挟持多个第一配重单元和多个第二配重单元等。上述实施例和附图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权利要求1.一种旋转哑铃,包括一管体,具有至少一嵌入管体的轴承;一轴杆,被轴承支持而置入管体内部做自转运动;其特征在于两第一配重单元,分别联结在轴杆露出管体外部的对应端,该第一配重单元往返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且相对管体做同心或偏心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旋转 铃,其特征在于该轴杆具有两扁轴段,各扁轴段位于轴杆露出管体外部的端部,其周围成形至少一平面部;该第一配重单元具有一供扁轴段插入的长形孔,以长形孔位于第一配重单元轴心处的一端界定为第一位置,长形孔另一端靠近第一配重单元边缘为第二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旋转哑铃,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配重单元介于一护盖和一副盖之间,此护盖套在轴杆外部且限制第一配重单元不得离开轴杆;该副盖位于第一配重单元与管体之间,套在轴杆外部但不干涉第一配重单元转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旋转哑铃,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配重单元并排一第二配重单元,此第二配重单元夹在副盖与第一配重单元之间,具有一形状符合轴杆且彼此相套的契合孔。
5.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旋转哑铃,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配重单元是单一的配重块。
6.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旋转哑铃,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配重单元包括多个配重块和一容纳配重块的盒体。
7.如权利要求6所述旋转 铃,其特征在于,该盒体具有一开口,该配重块通过开口进入盒体内部;一封闭部,成形于盒体并与开口相对;多个支柱,成形于封闭部且朝向开口延伸既定长度,穿过并限制配重块随着盒体同步作动;一套接部,成形于封闭部且框围有前述长形孔;一盒盖,覆盖盒体开口且锁固于支柱上面,并在盒盖面对套接部的位置贯穿一相互契合的孔洞。
8.如权利要求4所述旋转哑铃,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配重单元是单一的配重块。
9.如权利要求4所述旋转哑铃,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配重单元包括多个配重块和一容纳配重块的外壳。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旋转哑铃,其特征在于,该外壳具有一开口,配重块通过开口进入外壳内部;一封闭部,成形于外壳并与开口相对;多个支柱,成形于封闭部且朝向开口延伸既定长度,穿过并限制配重块随着外壳同步作动;一契合部,成形于封闭部且框围有前述契合孔;多个等分短柱,介于相邻两配重块之间与封闭部成形为一体,该等分短柱内部框围一柱孔,孔内插入一突出副盖的定位柱;一板片,覆盖外壳开口且锁固于支柱与定位柱上面,并在面对契合部的位置贯穿一相互契合的孔洞。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旋转哑铃,在一管体嵌入所需的轴承,支持一轴杆置入管体内部且自转运动,并在轴杆露出管体的两端分别联结一第一配重单元,借由各第一配重单元往返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且相对管体做同心或偏心转动,丰富哑铃训练的节奏感。
文档编号A63B21/072GK202028101SQ201120068829
公开日2011年11月9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16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16日
发明者萧清松 申请人:晨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