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行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0839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随行杯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随行杯,包括杯体、可挠性显示单元、重力传感器、微控制单元、杯盖以及杯底。可挠性显示单元设置于杯体的外杯的透光壳体部与内杯之间,以提供显示画面。重力传感器配置于透光壳体部的第二部分上且位于内杯的下方。微控制单元电性连接可挠性显示单元与重力传感器。重力传感器侦测杯体的状态,并通过微控制单元来改变显示画面的显示效果。杯盖组装于杯体的顶部。杯底组装于杯体相对于顶部的底部。本实用新型的随行杯具有可侦测杯体状态的重力传感器,且此重力传感器可通过微控制单元来改变可挠性显示单元的显示画面的显示效果。
【专利说明】随行杯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随行杯,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具有显示功能的随行杯。

【背景技术】
[0002]一般常见的随行杯,其内杯与外杯之间是设置以印刷方式所形成的印刷纸。由于此印刷纸以密封于内杯与外杯之间,因此无法更换,所以使用者无法因其喜好而改变随行杯的外观图像。
[0003]有鉴于上述现有的随行杯存在的缺陷,本发明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随行杯,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随行杯,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过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实用新型。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随行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随行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具有可挠性显示单元,且可改变显示画面的显示效果,非常适于实用。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随行杯,其包括杯体、可挠性显示单元、重力传感器、微控制单元、杯盖以及杯底。杯体包括外杯以及设置于外杯内的内杯。外杯具有透光壳体部以及不透光壳体部。透光壳体部的第一部分接合不透光壳体部,而透光壳体部的第二部分延伸至内杯与不透光壳体部之间。可挠性显示单元设置于外杯的透光壳体部与内杯之间,以提供显示画面。重力传感器配置于透光壳体部的第二部分上且位于内杯的下方。微控制单元电性连接可挠性显示单元与重力传感器,其中重力传感器侦测杯体的状态,并通过微控制单元来改变显示画面的显示效果。杯盖组装于杯体的顶部。杯底组装于杯体相对于顶部的底部。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0007]前述的随行杯,其中所述的随行杯更包括发光单元。外杯的透光壳体部与内杯之间定义出环形置放区。环形置放区位于可挠性显示单元的上方且邻近杯盖处,而发光单元配置于环形置放区中。
[0008]前述的随行杯,其中所述的随行杯更包括导光柱,配置于环形置放区中且包覆发光单元。
[0009]前述的随行杯,其中所述的可挠性显示单元包括驱动单元,电性连接微控制单元。
[0010]前述的随行杯,其中所述的随行杯更包括电路板,配置于透光壳体部的第二部分上,且位于内杯的下方。重力传感器与微控制单元位于电路板上且与电路板电性连接。
[0011]前述的随行杯,其中所述的随行杯更包括温度传感器,电性连接微控制单元且位于透光壳体部的第二部分上。
[0012]前述的随行杯,其中所述的杯体具有电池槽,电池槽位于底部,且杯底与电池槽定义出电池容纳空间以容纳至少一个电池。
[0013]前述的随行杯,其中所述的可挠性显示单元的一部分延伸至电池槽中。
[0014]前述的随行杯,其中所述的外杯与内杯之间夹合一个密闭空间,且密闭空间维持近真空的状态,以提供杯体保温的效果。
[0015]前述的随行杯,其中所述的可挠性显示单元为电泳显示薄膜。
[0016]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随行杯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
[0017]1.本实用新型的随行杯具有可侦测杯体状态的重力传感器,且此重力传感器可通过微控制单元来改变可挠性显示单元的显示画面的显示效果。
[0018]2.本实用新型的随行杯亦可包括温度传感器,可将所感测到的温度显示于可挠性显示单元中,以提醒用户所盛的液体温度,可避免烫口的问题产生。
[0019]3.本实用新型的随行杯亦可更包括发光单元,以在夜晚提供照明及美观的效果,并可增加可挠性显示单元的反射光源。
[0020]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图1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随行杯的示意图。
[0022]图1B是沿图1A的线A-A的剖面示意图。
[0023]【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24]100:随行杯110:杯体
[0025]110a:顶部110b:底部
[0026]112:外杯112a:透光壳体部
[0027]112al:第一部分112a2:第二部分
[0028]112b:不透光壳体部114:内杯
[0029]115:套环117:电池槽
[0030]120:可挠性显示单元125:驱动单元
[0031]130:重力传感器135:温度传感器
[0032]140:控制单元150:杯盖
[0033]160:杯底170:电路板
[0034]180:发光单元182:发光二极管芯片
[0035]184:驱动电路板185:导光柱
[0036]190:电池C:电池容纳空间
[0037]D:环形置放区S:密闭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随行杯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0039]图1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随行杯的示意图。图1Β是沿图1Α的线Α_Α的剖面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1Α与图1Β,在本实施例中,随行杯100包括杯体110、可挠性显示单元120、重力传感器130、微控制单元140、杯盖150以及杯底160。
[0040]详细来说,杯体110包括外杯112以及设置于外杯112内的内杯114。外杯112具有透光壳体部112a以及不透光壳体部112b。透光壳体部112a的第一部分112al接合不透光壳体部112b,而透光壳体部112a的第二部分112a2延伸至内杯114与不透光壳体部112b之间。可挠性显示单元120设置于外杯112的透光壳体部112a与内杯114之间,以提供显示画面。重力传感器130配置于透光壳体部112a的第二部分112a2上且位于内杯114的下方。微控制单元140电性连接可挠性显示单元120与重力传感器130,其中重力传感器130侦测杯体110的状态,并通过微控制单元140来改变显示画面的显示效果。杯盖150组装于杯体110的顶部110a。杯底160组装于杯体110相对于顶部110a的底部110b。
[0041]更具体来说,本实施例的外杯112与内杯114之间夹合一个密闭空间S,且密闭空间S维持近真空的状态,可以提供杯体110保温的效果。此处,外杯112的透光壳体部112a例如是由塑料的材质所构成,而外杯112的不透光壳体部112b例如是由金属材质所构成。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外杯112是由两种不同材质所构成,可具有较时尚的外观。如图1B所示,透光壳体部112a的第一部分112al与不透光壳体部112b的接合处更具有套环115,此套环115的用途除了可以遮挡透光壳体部112a与不透光壳体部112b的接合处之外,亦可在其上设置品牌标志,以提高品牌辨识度。
[0042]再者,在本实施例中,可挠性显示单元120具体化为电泳显示薄膜,其具有可挠曲的特性,故可环形地设置于内杯114与外杯112之间。此处,可挠性显示单元120包括驱动单元125,其中驱动单元125电性连接微控制单元140。
[0043]本实施例的随行杯100更包括电路板170,其中电路板170配置于透光壳体部112a的第二部分112a2上且位于内杯114的下方。重力传感器130与微控制单元140位于电路板170上且与电路板170电性连接。如图1B所示,本实施例的可挠性显示单元120的驱动单元125是设置于电路板170上,且驱动单元125通过电路板170与微控制单元140电性连接。
[0044]由于本实施例的随行杯100具有重力传感器130,因此当使用者使用此随行杯100时,重力传感器130可侦测杯体110的状态,且将此状态转换成信号至微控制单元140中,而微控制单元140通过串行周边接口(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 SPI)将此信号转换成可驱动可挠性显示单元120的驱动信号之后,启动可挠性显示单元120来改变其显示画面的显示效果,如可产生区段性地图案变化等。换言之,使用者可通过重力传感器130侦测杯体110的状态并经由微控制单元140来改变显示画面的显示效果。故,本实施例的随行杯100可具有动态的显示效果。
[0045]此外,本实施例的随行杯100可更包括温度传感器135,其中温度传感器135电性连接微控制单元140且位于透光壳体部112a的第二部分112a2上。如图1B所示,温度传感器135邻近杯底并贴近内杯114配置,以利于感测杯内所盛的液体温度。内杯114为高导热性的物质例如是金属材质且温度传感器135例如是热敏感电阻、温度感测芯片或热电偶组件,在此并不加以限制。温度传感器135可将所感测到的液体温度转换成温度信号至微控制单元140中,而微控制单元140可通过串行周边接口(SPI)将此温度信号传递至可挠性显示单元120中来显示,以供用户参考杯内所盛的液体温度,可避免烫口的问题产生。
[0046]本实施例的随行杯100亦可选择性地包括发光单元180,其中发光单元180是由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芯片182与驱动电路板184所组成。外杯112的透光壳体部112a与内杯114之间定义出环形置放区D。环形置放区D位于可挠性显示单元120的上方且邻近杯盖150处,而发光单元180配置于环形置放区D中,其中发光单元180除了可在夜晚提供照明及美观的效果外,亦可增加可挠性显示单元120的反射光源。为了增加发光单元180的发光效率,随行杯100亦可更包括导光柱185,其中导光柱185配置于环形置放区D中且包覆发光单元180。
[0047]另外,本实施例的杯体110具有电池槽117,其中电池槽117位于底部110b,且杯底160与电池槽117定义出电池容纳空间C以容纳至少一个电池190。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随行杯100是通过电池190来供应电源。
[0048]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随行杯,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杯体,包括外杯以及设置于该外杯内的内杯,其中该外杯具有透光壳体部以及不透光壳体部,该透光壳体部的第一部分接合该不透光壳体部,而该透光壳体部的第二部分延伸至该内杯与该不透光壳体部之间; 可挠性显示单元,设置于该外杯的该透光壳体部与该内杯之间; 重力传感器,配置于该透光壳体部的该第二部分上,且位于该内杯的下方; 微控制单元,电性连接该可挠性显示单元与该重力传感器,其中该重力传感器侦测该杯体的状态,并通过该微控制单元来改变该显示画面; 杯盖,组装于该杯体的顶部;以及 杯底,组装于该杯体相对于该顶部的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随行杯,其特征在于其更包括: 发光单元,其中该外杯的该透光壳体部与该内杯之间定义出环形置放区,该环形置放区位于该可挠性显示单元的上方且邻近该杯盖处,而该发光单元配置于该环形置放区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随行杯,其特征在于其更包括: 导光柱,配置于该环形置放区中且包覆该发光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随行杯,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可挠性显示单元包括驱动单元,电性连接该微控制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随行杯,其特征在于其更包括: 电路板,配置于该透光壳体部的该第二部分上,且位于该内杯的下方,其中该重力传感器与该微控制单元位于该电路板上且与该电路板电性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随行杯,其特征在于其更包括: 温度传感器,电性连接该微控制单元且位于该透光壳体部的该第二部分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随行杯,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杯体具有电池槽,该电池槽位于该底部,且该杯底与该电池槽定义出电池容纳空间以容纳至少一个电池。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随行杯,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可挠性显示单元的一部分延伸至该电池槽中。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随行杯,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外杯与该内杯之间夹合一个密闭空间,且该密闭空间维持一近真空的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随行杯,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可挠性显示单元为电泳显示薄膜。
【文档编号】A45F3/16GK204157900SQ201420517566
【公开日】2015年2月18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10日 优先权日:2014年1月28日
【发明者】胡巫扬, 李莉敏, 赖廷勇, 黄佑任 申请人:元太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