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呼吸科患者肺功能康复训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219792发布日期:2021-03-12 10:53阅读:43来源:国知局
一种呼吸科患者肺功能康复训练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辅助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呼吸科患者肺功能康复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在呼吸科中,部分患者由于患病导致肺功能下降,所以就需要使用训练装置对肺功能进行训练,使用训练装置可以很快的让患者康复,也有利于患者的治疗。

由于患者的病情不同,这样就会导致不同患者的肺功能下降的程度不同,而现有的训练装置的训练强度一般是固定的,这样就会导致病情较重的患者使用训练装置隽星训练时较为费力。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呼吸科患者肺功能康复训练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呼吸科患者肺功能康复训练装置,解决了训练装置的训练强度固定不实用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呼吸科患者肺功能康复训练装置,包括壳体;

训练组件,所述训练组件的表面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壁;

两个辅助组件,两个所述辅助组件相对的一侧分别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两侧;

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的底部设置于壳体的顶部。

优选的,所述训练组件包括移动环,所述移动环的表面与壳体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移动环的底部设置有移动壳,所述移动壳的底部贯穿壳体且延伸至壳体的外部。

优选的,所述移动壳的底部贯穿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顶部设置有连接杆。

优选的,所述连接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闭合块,所述闭合块的顶部设置有嵌入块,所述螺纹杆的底部设置有调节钮。

优选的,所述辅助组件包括连通管,所述连通管的一侧与壳体的一侧连通,所述连通管内壁的底部设置有带孔板。

优选的,所述带孔板的顶部通过弹簧设置有移动板,所述连通管表面的底部设置有辅助壳。

优选的,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底部与壳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的表面设置有螺纹壳,所述螺纹壳的顶部连通有通气管,所述通气管的一端连通有外接件。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呼吸科患者肺功能康复训练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呼吸科患者肺功能康复训练装置,训练组件和辅助组件的配合使用,可以通过调节组件让装置可以进行不同强度的呼气训练,这样可以让装置适用于不同的患者,增加了装置的实用性,同时也让装置使用时更加方便,而连接组件的设计,可以让装置使用时更加便捷,同时也可以让不同患者使用不同的呼气罩,让患者使用时更加便捷,同时也增加了装置使用时的便捷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呼吸科患者肺功能康复训练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呼吸科患者肺功能康复训练装置拆解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壳体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壳体,2、训练组件,21、移动环,22、移动壳,23、螺纹杆,24、连接杆,25、闭合块,26、嵌入块,27、调节钮,3、辅助组件,31、连通管,32、带孔板,33、移动板,34、辅助壳,4、连接组件,41、连接件,42、螺纹壳,43、通气管,44、外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结合参阅图1、图2和图3,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呼吸科患者肺功能康复训练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呼吸科患者肺功能康复训练装置拆解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壳体内部的结构示意图。呼吸科患者肺功能康复训练装置包括壳体1;

训练组件2,训练组件2的表面设置于壳体1的内壁;

两个辅助组件3,两个辅助组件3相对的一侧分别设置于壳体1的两侧;

连接组件4,连接组件4的底部设置于壳体1的顶部。

训练组件2包括移动环21,移动环21的表面与壳体1的内壁滑动连接,移动环21的底部设置有移动壳22,移动壳22的底部贯穿壳体1且延伸至壳体1的外部。

移动壳22的底部贯穿有螺纹杆23,螺纹杆23的顶部设置有连接杆24,移动壳22的底部设置有一段突出管且突出管的内壁设置有与螺纹杆23配合使用的螺纹,壳体1的内壁且位于移动壳22的表面设置有弹簧。

连接杆2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闭合块25,闭合块25的顶部设置有嵌入块26,螺纹杆23的底部设置有调节钮27,移动环21的表面设置有多个通口,而闭合块25上的嵌入块26的数量与通口的数量一致且两者配合使用。

辅助组件3包括连通管31,连通管31的一侧与壳体1的一侧连通,连通管31内壁的底部设置有带孔板32,带孔板32上设置有多个通口,连通管31为l型。

带孔板32的顶部通过弹簧设置有移动板33,连通管31表面的底部设置有辅助壳34,移动板33上设置有多个通口且辅助壳34上也设置有多个通口,且通过转动辅助壳34可以让移动板33上的通口与辅助壳34上的通口对齐。

连接组件4包括连接件41,连接件41的底部与壳体1的顶部固定连接,连接件41的表面设置有螺纹壳42,螺纹壳42的顶部连通有通气管43,通气管43的一端连通有外接件44,连接件41上设置有螺纹且与螺纹壳42螺纹连接,外接件44用于连接一次性呼吸罩。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呼吸科患者肺功能康复训练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当患者需要使用训练装置的时候,首先利用调节钮27转动螺纹杆23,螺纹杆23转动的时候将会通过连接杆24带动闭合块25运动,闭合块25运动的时候将会带动嵌入块26运动,嵌入块26将会因为运动而将不再与移动环21上的孔贴合,之后再转动辅助壳34,将辅助壳34上的通孔与带孔板32上的通孔对应,调节完毕之后将呼吸罩连接在连接组件4上,之后进行呼气训练,呼吸的时候,呼出的气体首先将会带动移动环21和移动板33下降,而当患者训练一段时间,恢复了部分之后,再将辅助壳34复位,之后在进行呼气训练,当患者再次恢复之后,通过调节钮27将闭合块25复位,再次进行呼气训练。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呼吸科患者肺功能康复训练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训练组件2和辅助组件3的配合使用,可以通过调节组件让装置可以进行不同强度的呼气训练,这样可以让装置适用于不同的患者,增加了装置的实用性,同时也让装置使用时更加方便,而连接组件4的设计,可以让装置使用时更加便捷,同时也可以让不同患者使用不同的呼气罩,让患者使用时更加便捷,同时也增加了装置使用时的便捷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呼吸科患者肺功能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

训练组件(2),所述训练组件(2)的表面设置于所述壳体(1)的内壁;

两个辅助组件(3),两个所述辅助组件(3)相对的一侧分别设置于所述壳体(1)的两侧;

连接组件(4),所述连接组件(4)的底部设置于壳体(1)的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呼吸科患者肺功能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训练组件(2)包括移动环(21),所述移动环(21)的表面与壳体(1)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移动环(21)的底部设置有移动壳(22),所述移动壳(22)的底部贯穿壳体(1)且延伸至壳体(1)的外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呼吸科患者肺功能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壳(22)的底部贯穿有螺纹杆(23),所述螺纹杆(23)的顶部设置有连接杆(2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呼吸科患者肺功能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2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闭合块(25),所述闭合块(25)的顶部设置有嵌入块(26),所述螺纹杆(23)的底部设置有调节钮(27)。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呼吸科患者肺功能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组件(3)包括连通管(31),所述连通管(31)的一侧与壳体(1)的一侧连通,所述连通管(31)内壁的底部设置有带孔板(3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呼吸科患者肺功能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孔板(32)的顶部通过弹簧设置有移动板(33),所述连通管(31)表面的底部设置有辅助壳(34)。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呼吸科患者肺功能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4)包括连接件(41),所述连接件(41)的底部与壳体(1)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41)的表面设置有螺纹壳(42),所述螺纹壳(42)的顶部连通有通气管(43),所述通气管(43)的一端连通有外接件(44)。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呼吸科患者肺功能康复训练装置。所述呼吸科患者肺功能康复训练装置,包括壳体;训练组件,所述训练组件的表面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壁;两个辅助组件,两个所述辅助组件相对的一侧分别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两侧;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的底部设置于壳体的顶部,所述训练组件包括移动环,所述移动环的表面与壳体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移动环的底部设置有移动壳,所述移动壳的底部贯穿壳体且延伸至壳体的外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呼吸科患者肺功能康复训练装置训练组件和辅助组件的配合使用,可以通过调节组件让装置可以进行不同强度的呼气训练,这样可以让装置适用于不同的患者,增加了装置的实用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虹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京市第一医院
技术研发日:2020.06.28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