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吸振效果的羽球拍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4904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吸振效果的羽球拍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具有吸振效果的羽球拍。
羽球拍系属于一种高爆发力的运动器材,其使用情形完全异于网球拍,其特点为材料使用量少,拍框所承受之网压张力比较高,击球时框体的变形量比较大;所以世界知名的品牌在高性能球拍领域的发展上无不朝如何能满足以上特点,并且期望在生产制程和结构设计的技术能够有所突破,以便能够领导市场,而一般构成高功能性羽球拍框之结构皆必须拥有威力(Power)、控球(Control)及低振动(Lese Vibration)的必备条件,但是传统羽球拍框之结构设计尚无法达到能兼顾以上三点的优越性能。
一支好的羽球拍,其必须针对不一样的三部位(A)头部(Head)、(B)中管(Shaft)、(C)握把(Handle),达到不一样功能的要求,以下是各部位的要求功能重点;(A)头部(Head)头框的强度应足够承受高穿网磅数的要求,以便能发挥击球时的威力;良好的头框强度并可提高使用寿命的耐劳度(Durability)。
(B)中管(Shaft)中管部位是羽球拍框能否发挥出优异性能最重要的关键所在;中管必须拥有高刚性(High stiffness)结构,才能产生迅速的爆发力性能,此外又要兼顾适中的弹性,才能迎合选手舒适的挥拍手感。低扭力率(Low Twist)的控球性能,当球击中非中心点(off Center)时,球拍不扭曲,球的落点方向不致偏离太大。
(C)握把(Handle)握把必须要有低振频的(Less Vibration)的手感,否则持久使用,易产生运动员手肘的伤害亦即所谓的羽球肘。
在此要特别提出说明的是,因为羽球于比赛时,运动员扣球或杀球之机率相当高,因此击球时所产生之振动力相当大,而此振动力量所产生之地方就在握把,以目前习用羽球拍之设计,其在握把处并无类似本创作的特别吸振处理,唯仅在握把外缘加弹性体或其他设计,其吸振效果相当有限,何以?因为中管传递过来之振动力量已“直接”传至握把,纵使于握把外缘加一吸振外套,其效果已相当有限了,因为运动员手部系握紧握把,由中管传来之振动力,已无可避免造成运动员手肘之伤害了,因此上述所言,运动员其极易产生所谓羽球肘,本案之吸振接头设计系在振动力尚未传至握把前已将振动力作有效之消除。亦即中管击球时所生之振动力系间接传至握把,此将可大大降低握把振动力,可防止羽球肘之发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吸振效果的羽球拍,可将来自中管击球时所产生之振动力量作大幅度之吸收及消除,因此振动力量传至握把部份将会相当低,此一设计将可大大防止羽球肘之发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吸振效果的羽球拍,包括头框、中管及握把,其特征在于于中管与握把间设置一吸振接头。
所述的具有吸振效果的羽球拍,其特征在于该吸振接头内设置有吸振肋,于吸振肋之间形成吸振空间。
所述的具有吸振效果的羽球拍,其特征在于该吸振接头内设一贯穿孔,于贯穿孔壁外设置该吸振肋,所述中管插设固定于该贯穿孔内,该吸振接头另一端形成下接合部,并藉该下接合部与握把结合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和优点是(1)本案之中管(Shaft)其系置入吸振接头内,且将其长度适当增长,其可增加力臂,进而增加了击球力量,然因吸振接头透过吸振肋及吸振空间双长吸振,使得来自中管之振动传至握把时已大大降低,由于吸振接头的吸振,此可防羽球肘之发生,亦即可防止运动伤害之发生。
(2)本案再于握把外套置一具弹性体之外套,此一弹性体外套系整支球拍第二道吸振装置,可减少运动员因击球所产生之手部运动伤害。
(3)本案之头框穿网磅数可增加,因其可增加击球威力,再者中管力臂加长亦可增加击球威力,然击球威力增加,相对的其振动力亦随之增加,如以一般之握把设计,其吸振效果不佳,将使运动员手部相当容易受伤,然以本案之吸振接头设计,可将振动力量作大部份之消除,配合弹性外套,则其振动力量传至手部将是非常小,实为一值得推广之设计。
图式的简要说明本创作的较佳实施例将配合所附的图式作一详细说明如下,以使本创作可以获致更进一步之了解,其中


图1系本创作之立体分解图;图2系为本创作之组合外观图;图3系为本创作之吸振接头之立体剖面图;图4系为本创作之组合后剖面图;图5系为本创作之击球示意图;实施例的详细说明请参阅
图1、2所示,本创作由上而下依次包括头框50、中管20、握把30、外套40及吸振接头10,请再配合参阅图3所示,其中吸振接头10系概呈圆锥状,其内部形成一贯穿孔13,而于贯穿孔13之孔壁外呈幅射状分布有吸振肋14,而两吸振肋14间则形成吸振空间15,吸振接头10外缘之一端形成有上接合部11,其另端则形成有下接合部12;握把30系呈一只空圆筒状,外套40其外部之形状为八角形状且于其底部设有凸缘42,而其内缘则形成一圆形置放槽41,中管20系呈一长条形圆柱状,头框50则呈长圆形状。
组装时先将头框50与中管20结合固定,而中管20则插入吸振接头10之贯穿孔13内,而吸振接头10利用下接合部12与握把30结合固定,将握把30插入外套40的圆形置放槽41内加以结合固定之,至此完成整个组装工作。
本创作之中管20其长度为300-310毫米之间,其长度较传统中管的285毫米为长,其系为了增加与吸振接头10胶合重叠区之距离,使得中管20与吸振接头10结合力量更稳固,相对的击球力臂也加长了,此使整支球拍之击球力矩加大了,另请参阅图3所示,本创作之一大特色乃在于吸振接头10之设计,其材质可为热可塑性纤维补强材料(10%carbon fiber+80%nylon)射出成型,这种材料之特色为具高强度及吸振作用,吸振接头10其中央部位设有贯穿孔13,而中管20系置入其内加以固定,因此当球拍击球时,其以中管20为力臂击球后,羽毛球会对球拍产生一反作用力,此一反作用力经由头框50传至中管20,此时中管20会产生某种程序之振动,然因中管20系置于吸振接头10内,故振动力量对吸振接头10产生压力,此一压力透过贯穿孔13将吸振肋14压缩变化,此时吸振肋14间之吸振空间15亦会随之变形,而吸振肋14与吸振空间15的变形当中,来自中管20之振动力量已大大消除,因此振动力量经过吸振接头10传至握把30之振动力已不大,而因握把30包覆一层弹性材质制成之外套40。则此外套40亦具一定程度之吸振能力,因此击球所产生之振动力经过吸振接头10与外套40两道介质之消振,让振动力量传至运动员手中,其振动力量将是非常小。
权利要求1.一种具有吸振效果的羽球拍,包括头框、中管及握把,其特征在于于中管与握把间设置—吸振接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吸振效果的羽球拍,其特征在于该吸振接头内设置有吸振肋,于吸振肋之间形成吸振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吸振效果的羽球拍,其特征在于该吸振接头内设一贯穿孔,于贯穿孔壁外设置该吸振肋,所述中管插设固定于该贯穿孔内,该吸振接头另一端形成下接合部,并藉该下接合部与握把结合固定。
专利摘要一种具有吸振效果的羽球拍,包括头框、中管及握把,其特征在于:于中管与握把间设置一吸振接头,该吸振接头内设置有吸振肋,于吸振肋之间形成吸振空间。该吸振接头内设一贯穿孔,于贯穿孔壁外设置该吸振肋,所述中管插设固定于该贯穿孔内,该吸振接头另一端形成下接合部,并藉该下接合部与握把结合固定。
文档编号A63B49/02GK2281191SQ9621973
公开日1998年5月13日 申请日期1996年10月9日 优先权日1996年10月9日
发明者蔡科然 申请人:环航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