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自动封边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95931发布日期:2020-07-07 14:29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一种全自动封边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木材加工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全自动封边机。



背景技术:

封边机是木工机械当中的一种,是对细木工板、实木板、刨花板、门板等多种板状木材边沿进行修边、封边的设备,封边机将传统的手工操作流程用高度自动化的机械代替,其主要工序包括直面式异形封边的输送、涂胶贴边、切断、前后齐头、上下修边、上下精修边、上下刮边、抛光等诸多工序。

现有的授权公告号为cn201597082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动跟踪直线封边机,包括机身,机身上从右向左依次设有预铣装置、涂胶贴边装置、截带装置、粗修装置、精修装置、跟踪装置、刮边装置、抛光装置和压梁装置,压梁装置下部设有输送带。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将板材的一端置于输送带上,输送带便会带动板材移动从而对板材进行封边处理,但是板材除了端部以外的部分都悬空于封边机外,对于一些长度较长的板材,有可能会出现由于悬空的板材的重量过大而导致板材断裂的情况,增加了生产的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减少板材断裂情况出现的全自动封边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全自动封边机,包括封边机本体,所述封边机本体上设置有输送带,还包括设置在输送带一侧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与输送带的带面高度相同,所述支撑杆的长度方向与输送带的输送方向平行,所述支撑杆上且位于支撑杆的两端设置有立杆,所述立杆抵接至地面上设置,所述支撑杆与封边机本体之间设置有调节装置,所述调节装置用于调节支撑杆与封边机本体之间的距离,所述支撑杆上沿着支撑杆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滚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长度较长的板材进行封边时,将板材的一端置于输送带上,板材的另一端置于支撑杆上,在启动输送带后,输送带便会带动板材移动,支撑杆的设置使得板材不会出现的悬空的情况,从而减少了长度较长的板材发生断裂的情况,节约了一定的成本,而通过调节装置可以调节支撑杆与封边机本体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得不同长度的长度均可以通过支撑杆进行支撑,提高了支撑板的使用范围,而滚轮的设置可以减小支撑杆与板材之间的摩擦,使得板材可以更好地在支撑杆上移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调节装置包括转动连接于封边机本体上的调节螺杆,所述调节螺杆上螺纹套设有调节套管,所述调节套管远离调节螺杆的一端与立杆固定连接,所述封边机本体上设置有用于驱动调节螺杆转动的电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调节支撑杆与封边机本体之间的距离时,启动电机,电机会驱动调节螺杆转动,此时由于调节套管与立杆固定连接,调节螺杆无法带动调节套管转动,而调节套管又螺纹套设在调节螺杆上,因此调节套管会沿着调节螺杆的长度方向移动,调节套管带动立杆及支撑杆移动,从而使得支撑杆与封边机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如此便实现了支撑杆与封边机本体之间距离的调整,且整个简单,便于使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调节螺杆上且位于靠近封边机本体的一端套设且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同轴连接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互相啮合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启动电机后,电机会带动第二锥齿轮转动,第二锥齿轮会带动与其啮合的第一锥齿轮转动,而第一锥齿轮套设且固定连接在调节螺杆上,因此第一锥齿轮会带动调节螺杆转动,通过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可以更好地带动调节螺杆转动,同时使得电机可以更方便地安装到封边机本体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两侧所述立杆之间设置有支撑部,所述支撑杆设置在支撑部上,所述支撑杆与支撑部之间设置有多个弹簧,所述弹簧沿着支撑杆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板材在支撑杆上移动时,弹簧的设置可以减缓板材移动时产生的振动,从而使得板材可以更平稳地在支撑杆上移动,避免板材发生抖动而影响到封边质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立杆包括与支撑杆固定连接的伸缩杆和套设在伸缩杆上的固定管,所述固定管远离伸缩杆的端部抵接至地面上,所述固定管靠近支撑杆的端部设置有抵紧至伸缩杆的抵紧螺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支撑杆使用时需要对立杆进行调整,使支撑杆的高度与输送带的带面高度相同,此时可以拧松抵紧螺栓然后使伸缩杆移入或移出固定管,从而调整立杆的长度,进而改变支撑杆的高度,然后再利用抵紧螺栓固定伸缩杆的位置即可,非常地方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抵紧螺栓上设置有转动把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通过转动把手可以更方便地拧动抵紧螺栓,从而调节立杆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滚轮上套设有橡胶垫。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橡胶垫可以避免板材在滚轮上移动受到磨损,保证板材的外观质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立杆远离支撑杆的端部设置有万向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万向轮使得立杆可以更好地在地面上移动,从而使得调节套管可以更好地带动立杆移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通过在封边机本体的一侧设置与输送带高度相同的支撑杆,并在封边机本体上设置调节装置调节支撑杆的位置,在对长度较长的板材进行封边时,可以将板材的两端分别置于输送带和支撑杆上,从而避免板材悬空,减少板材出现断裂的情况;

2.通过在立杆上设置有支撑部,在支撑部与支撑杆之间设置弹簧,弹簧的设置可以减缓板材移动时产生的振动,使得板材可以更平稳地在支撑杆上移动;

3.通过将立杆设置为可伸缩结构,使得工作人员可以随时调节支撑杆的高度,从而保证支撑杆高度与传输带带面高度的一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图1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1、封边机本体;11、输送带;12、调节螺杆;121、第一锥齿轮;13、调节套管;14、电机;141、第二锥齿轮;2、支撑杆;21、滚轮;211、橡胶垫;3、立杆;31、伸缩杆;32、固定管;33、抵紧螺栓;331、转动把手;34、万向轮;4、支撑部;5、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和图3,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全自动封边机,包括封边机本体1,封边机本体1上设置有输送带11,封边机本体1的一侧设置有支撑杆2,支撑杆2的长度方向平行于输送带11的输送方向且支撑杆2的高度与输送带11的带面高度相同,支撑杆2上位于支撑杆2中央和两端的位置均设置有立杆3,立杆3抵接至地面上,支撑杆2上沿着支撑杆2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滚轮21。

对长度较长的板材进行封边时,使板材的一端位于输送带11上,另一端位于支撑杆2上,输送带11带动板材移动时则会使得板材在支撑杆2上移动,利用支撑杆2可以阻止板材悬空,从而减少板材由于自身重量而断裂的情况。

参照图1和图2,封边机本体1上转动连接有调节螺杆12,调节螺杆12朝向支撑杆2水平延伸,调节螺杆12上螺纹套设有调节套管13,调节套管13远离调节螺杆12的端部与位于支撑杆2中央的立杆3固定连接,调节螺杆12远离调节套管13的端部上套设且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121,封边机本体1上位于调节螺杆12的下方设置有电机14,电机14的输出轴上同轴连接有与第一锥齿轮121啮合的第二锥齿轮141,同时立杆3远离支撑杆2的端部设置有万向轮34,万向轮34可以使立杆3更好地在地面上移动。

启动电机14带动第二锥齿轮141转动,第二锥齿轮141带动第一锥齿轮121和调节螺杆12转动,此时由于调节套管13与立杆3固定连接且螺纹套设在调节螺杆12上,因此调节套管13会在调节螺杆12上移动,使得调节套管13带动立杆3及支撑杆2移动,从而改变支撑杆2与封边机本体1之间的距离,使得长度不同的板材均可以通过支撑杆2进行支撑,提高了支撑杆2的使用范围。

参照图1和图3,立杆3上设置有支撑部4,支撑部4与支撑杆2的长度方向平行,支撑杆2设置在支撑部4上,支撑杆2与支撑部4之间沿着支撑杆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弹簧5,弹簧5的两端分别与支撑杆2和支撑部4固定连接;弹簧5的设置可以减缓板材移动时产生的振动,提高板材移动时的稳定性,同时为了减小对板材造成的磨损,在滚轮21上套设有橡胶垫211。

参照图3,立杆3包括固定管32和伸缩杆31,伸缩杆31与支撑杆2固定连接,固定管32套设在伸缩杆31上,万向轮34设置在固定管32远离伸缩杆31的端部上且与地面抵接,固定管32上靠近伸缩杆31的端部设置有抵紧螺栓33,抵紧螺栓33抵紧至伸缩杆31上,为了方便转动抵紧螺栓33,在抵紧螺栓33上还设置有转动把手331。

在工作人员需要调节支撑杆2的高度时,可以通过转动把手331拧松抵紧螺栓33,使伸缩杆31移入或移出固定管32,从而改变立杆3的长度,使得支撑杆2的高度改变,如此便可以保证支撑杆2高度与输送带11带面高度的一致。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在使用封边机前,可以对支撑杆2与封边机本体1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此时启动电机14,电机14会带动第二锥齿轮141转动,第二锥齿轮141带动与其啮合的第一锥齿轮121转动,第一锥齿轮121再带动调节螺杆12转动,使得调节套管13在调节螺杆12上移动,从而改变支撑杆2与封边机本体1之间的距离,调节完毕后关闭电机14,将板材的一端置于输送带11上,板材的另一端置于支撑杆2上,启动输送带11带动板材移动,使得板材在支撑杆2上通过滚轮21移动,支撑杆2的设置使得长度较长的板材不会出现的悬空的情况,从而减少了长度较长的板材由于自身重力而发生断裂的情况,节约了一定的成本。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