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芦苇屋面的防火防腐做旧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0606890发布日期:2022-07-01 22:40阅读:384来源:国知局
一种芦苇屋面的防火防腐做旧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属于茅草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芦苇屋面的防火防腐做旧方法。


背景技术:

2.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中大多为木制结构形式,屋面的材料有的采用芦苇、麦秸等,火灾是中国传统式建筑面临的重大灾害之一现在的复古草屋大多是用于旅游项目的公共建筑或景观,在影视基地,复古建筑群落,旅游景区、民俗文化街区等工程中融入打造独特的文化体验,对于传统的农耕文化,地方特色的习俗文化予以发扬,体验不同于现代的建筑风格,放松了身心,更多的让人们心灵上得以慰藉。虽然在过去芦苇席和茅草屋给人以贫苦、衰败的印象,现正以其浓厚的历史人文气息、自然醇厚的生活气息以及健康环保的特质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焕发出别样的光彩,“一代人有一代人的

乡愁’,让看到的人们唤醒记忆,留住

乡愁’。
3.现在用于旅游项目的草屋,由于芦苇、麦秸等易燃,并且吸水率高,容易腐烂,使用寿命短,导致后期屋屋顶茅草需要频繁更换,劳务成本和维护成本投入也会相应提升。因而出现了仿茅草的屋面,如专利cn203145342u公开了一种仿茅草屋屋面铺设组件,包括:横向排列的多根仿芦苇或茅草的、长条状的塑料条,用于固定连接各塑料条的角钢形收边条;所述收边条包括:角钢形的内条和角钢形的外条,内条的两侧边上设有向外延伸的多个搭扣;在组装稿铺设组件时,先将各塑料条弯折,并将各塑料条的弯折部设在所述外条的内角中,再将内条塞入各塑料条的弯折部的内角中,同时闭合所述内、外条,并将内条上的各搭扣翻折到外条上。但仿茅草的屋面在视觉效果不好,不能保证茅草屋面的外观效果。
4.本背景技术所公开的上述信息仅仅用于增加对本技术背景技术的理解,因此,其可能包括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上述的问题,提出一种芦苇屋面的防火防腐做旧方法,解决了芦苇屋面易燃烧、腐烂,起到防火、防腐的功能,同时可以保证芦苇屋面的外观效果。
6.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芦苇屋面的防火防腐做旧方法,包括下述步骤:s10.将芦苇材料利用阻燃剂溶液浸泡;s20.将浸泡后的芦苇材料取出晾干,之后铺设在屋顶上方形成需要厚度的芦苇屋面;s30.配制第一水泥浆液,对芦苇屋面内部进行灌浆处理,使得第一水泥浆液粘附在芦苇材料的外侧;s40.在第一水泥浆液凝固后,对芦苇屋面的表面进行喷射第二水泥浆液;s50. 在第二水泥浆液凝固后,对芦苇屋面的表面进行做旧处理。
7.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燃剂的重量配比为:二氧化硅:15%;硼酸锌:
30%;氧化镁:30%;三氧化二锑5%。
8.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燃剂溶液为阻燃剂与水重量配比1:4。
9.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s20之后还具有s21,利用阻燃剂溶液喷淋所述芦苇屋面,所述阻燃剂溶液用量不低于1.5kg/


10.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水泥浆液为水泥;第一粘胶;水:聚丙烯纤维按照重量的比例为1500: 150:800:1,搅拌均匀后形成。
11.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s30中,采用分层多插孔灌浆;根据所述芦苇屋面的厚度,确定灌浆层的数量;在每个灌浆层采用多插孔灌浆操作。
12.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相邻插孔之间的间隔为250mm-300mm。
13.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灌浆层的厚度为50mm-70mm。
14.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相邻所述灌浆层的多个所述插孔重合设置,注浆机插管在所述插孔中从下向上依次操作完成对多个所述灌浆层的灌浆,之后所述插管插入相邻设置的所述插孔进行操作。
15.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下层所述灌浆层灌浆操作完成后,间隔第一时间后,再进行相邻上层的所述灌浆层灌浆操作。
16.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所述灌浆层的多个所述插孔交错设置,间隔设置的所述灌浆层的多个所述插孔重合设置。
17.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注浆机插管在所述插孔中从下向上依次操作完成对间隔设置所述灌浆层的灌浆,之后所述插管插入相邻设置的所述插孔进行操作。
18.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最上层的所述灌浆层与所述芦苇屋面的顶面间隔设置,在步骤s40,所述第二水泥浆液为1:1的水泥和水、再加5%的第二粘胶、10%的黄色色浆混合而成,所述第二水泥浆液的用量不低于40kg/


19.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s50中具有步骤s51,利用第一颜色溶液的全面喷涂;所述第一颜色溶液采用水:黑色浆为100:1制成。
20.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s51之后还具有步骤s52,利用第二颜色溶液的局部喷淋,所述第二颜色溶液采用水:白色浆为100:1制成。
21.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s50之后还具有步骤s60,防水处理;采用憎水剂喷涂到所述所述芦苇屋面的表面。
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芦苇材料为空心结构,通过利用阻燃剂溶液浸泡,使得芦苇材料的内外有阻燃作用;通过进行灌浆处理,使得第一水泥浆液粘附在芦苇材料的外侧,用于保护芦苇材料,防止水分直接接触到芦苇材料,起到防腐的作用,并具有防火效果;第一水泥浆液在增加芦苇屋面重量的同时,还使得芦苇屋面在屋面固定牢固。对芦苇屋面表面喷淋第二水泥浆液,使得表面的芦苇材料粘附有一层第二水泥浆液,起到防腐和防火的效果,通过还保持了芦苇的外形。通过做旧处理,使得芦苇屋面显示复古效果。
23.结合附图阅读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发明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5.图1 为本发明所提出的一种芦苇屋面的防火防腐做旧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27.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
ꢀ“
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8.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29.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0.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发明。此外,本发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发明提供了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31.参见图1,是本发明所提出的一种芦苇屋面的防火防腐做旧方法的一个实施例,一种芦苇屋面的防火防腐做旧方法,包括下述步骤:s10.将芦苇材料利用阻燃剂溶液浸泡。
32.首先配置好阻燃剂溶液,之后将芦苇材料放置到阻燃剂溶液中浸泡。芦苇材料为空心结构,通过浸泡处理,芦苇材料的内外都沾染上阻燃剂,使得芦苇材料的内外都有阻燃
作用。
33.s20.将浸泡后的芦苇材料取出晾干,之后铺设在屋顶上方形成需要厚度的芦苇屋面。
34.将芦苇材料晾干后再铺设,可以将芦苇材料铺设较薄,利于晾干;如采用潮湿的芦苇材料铺设芦苇屋面,会导致内部的水分不易蒸发,出现芦苇腐烂;芦苇屋面的厚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35.对于芦苇屋面的成形工艺,可以采用捆扎后固定的方式,或者先做成芦苇模块,在拼接固定到屋面上等。
36.s30.配制第一水泥浆液,对芦苇屋面内部进行灌浆处理,使得第一水泥浆液粘附在芦苇材料的外侧。
37.通过进行灌浆处理,使得第一水泥浆液粘附在芦苇材料的外侧,并且连接在相邻的芦苇材料之间,第一水泥浆液用于保护芦苇材料,防止水分直接接触到芦苇材料,起到防腐的作用,并具有防火效果;第一水泥浆液在增加芦苇屋面重量的同时,还使得芦苇屋面在屋面固定牢固。
38.s40.在第一水泥浆液凝固后,对芦苇屋面的表面进行喷射第二水泥浆液。
39.对芦苇屋面表面喷淋第二水泥浆液,使得表面的芦苇材料粘附有一层第二水泥浆液,起到防腐和防火的效果。在第一水泥浆液凝固后,在进行第二水泥浆液的喷淋,避免喷淋的第二水泥浆液,低落到未凝固的第一水泥浆液上时,会使得浆液的下掉,也就是浆液不能很好的粘附在芦苇材料的外侧。
40.s50. 在第二水泥浆液凝固后,对芦苇屋面的表面进行做旧处理。
41.通过做旧处理,使得芦苇屋面显示复古效果。在第二水泥浆液凝固后,再进行做旧处理,是为了较多的第二水泥浆液粘附在芦苇材料的外侧。
42.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s10中,阻燃剂的重量配比为:二氧化硅:15%;硼酸锌:30%;氧化镁:30%;三氧化二锑5%,浸泡时间不低于12小时。阻燃剂溶液为阻燃剂与水重量配比1:4。
43.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s20之后还具有s21,利用阻燃剂溶液喷淋芦苇屋面,阻燃剂溶液用量不低于1.5kg/

。在步骤s20中,芦苇材料晾干过程中,会有部分阻燃剂随水分蒸发掉;在之后的铺设到屋顶的过程中,会有部分芦苇损坏,需要修补;因而在芦苇屋面成形后再进行阻燃剂溶液的喷涂,有利于增加芦苇屋面的表面上的阻燃剂,保证阻燃效果。
44.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水泥浆液为水泥;第一粘胶;水:聚丙烯纤维按照重量的比例为1500: 150:800:1,搅拌均匀后形成。通过添加第一粘胶,增加第一水泥浆液的粘接力,有利于第一水泥浆液粘裹在芦苇材料的外侧;通过添加聚丙烯纤维,主要是防止第一水泥浆液凝固后的开裂。第一粘胶可以采用801胶。
45.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s30中,采用分层多插孔灌浆。灌浆时需要将芦苇材料的外侧粘裹第一水泥浆液,为了灌浆的尽量均匀,将芦苇屋面分上下多个灌浆层,进行多层灌浆操作。在同一灌浆层内,再分为多个插孔进行灌浆。也就是根据芦苇屋面的厚度,确定灌浆层的数量;在每个灌浆层采用多插孔灌浆操作。
46.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灌浆层的厚度为50mm-70mm,相邻插孔之间的间隔为
250mm-300mm。具体操作时,进行分区灌浆,将操作人员可操作区域灌浆完成后;操作人员移动位置再次灌浆完成可操作区域。
47.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灌浆层的多个述插孔重合设置,注浆机插管在插孔中从下向上依次操作完成对多个灌浆层的灌浆,之后插管插入相邻设置的插孔进行操作。就是在操作人员将插管插入一个插孔后,将该插孔处的多个灌浆层都灌浆完成,多个灌浆层从下向上依次灌浆。
48.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下层灌浆层灌浆操作完成后,间隔第一时间后,再进行相邻上层的灌浆层灌浆操作。第一时间为5s-6s。通过设置间隔第一时间,用于第一水泥浆液的凝固;避免在灌浆上次灌浆层时,掉落到下层灌浆层的浆液将未凝固的浆液一起冲掉。
49.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灌浆层的多个插孔交错设置,间隔设置的灌浆层的多个插孔重合设置。在靠近插孔的方向上,第一水泥浆液的粘裹厚度会逐渐增厚;通过相邻灌浆层的多个插孔交错设置,有利于交错设置,保证较为均匀的效果。
50.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注浆机插管在插孔中从下向上依次操作完成对间隔设置的灌浆层的灌浆,之后插管插入相邻设置的插孔进行操作。
51.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最上层的灌浆层与芦苇屋面的顶面间隔设置,可以设置最上层的灌浆层与芦苇屋面的顶面之间的距离为10mm。将芦苇屋面的顶面进行灌浆,而采用喷淋的方式,保证喷淋后的第二水泥浆液的厚度均匀;可以更好的保持芦苇材料的外形。
52.在步骤s40,第二水泥浆液为1:1的水泥和水,再加5%的第二粘胶和10%的黄色色浆混合而成,第二水泥浆的用量不低于40kg/


53.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s50中具有步骤s51,利用第一颜色溶液的全面喷涂;第一颜色溶液采用水:黑色浆为100:1制成。在步骤s51之后还具有步骤s52,利用第二颜色溶液的局部喷淋,第二颜色溶液采用水:白色浆为100:1制成。
54.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s50之后还具有步骤s60,采用二氧化硅憎水剂喷涂到所述所述芦苇屋面的表面。
[0055]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芦苇屋面的厚度为200mm ,这样将芦苇屋面分成上下四个灌浆层,相邻插孔之间的间隔为300mm。首先将插管插入一个插孔内,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插管的管口放置在距离芦苇屋面的顶面150mm处,进行底层的灌浆层的灌浆处理,完成后将插管向上提;第二步,底层灌浆完成5秒后,将插管口的管口放置在距离距离芦苇屋面的顶面100mm处,进行第二浆层的灌浆处理,完成后将插管向上提;第三步,第二层灌浆完成5秒后,将插管口的管口放置在距离距离芦苇屋面的顶面50mm处,进行第三浆层的灌浆处理,完成后将插管向上提;第三步,第三层灌浆完成5秒后,将插管口的管口放置在距离距离芦苇屋面的顶面10mm处,进行第四浆层的灌浆处理,完成后将插管从插孔取出。
[0056]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