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头的控制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1437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变色头的控制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变色头的控制机构,尤指一种针对变色头的控制机构加以改进,使控制机构的选色板及推纱板下压较为省力,且向上复位时亦较为容易,并不会有误动作的产生。
背景技术
公知的针织机(圆编机)在编织布料时,若是布料需编织有不同颜色的图案时,皆会于针织机的喂纱口处加装一变色头,在编织过程中,该变色头会适时地将有色纱线带至喂纱口上让织针钩纱,让有色纱线一并编织,使编织后的布料具有不同颜色的图案效果。
请参阅图1,一种公知的变色头(公告于93年8月21日的台湾专利证书号数M241438号),该变色头可装设于针织机(圆编机)上,并受针织机的推动轨道7a及选针器6a的控制下,可对织针作有色纱线的喂纱动作,让编织后的布料具有不同颜色的图案效果。
该变色头结构包括有一控制机构1a、一连动机构3a及一作动机构5a,其中该控制机构1a具有本体10a、多个选色板11a、多个推纱板12a及推动件13a,所述选色板11a枢设于本体10a内部,所述选色板11a各设有一顶掣部15a及可供选针器6a压掣的凸部17a,所述推纱板12a及该推动件13a可上、下移动地设置于该本体10a内部,选色板11a的顶掣部15a顶抵于推纱板12a,所述推纱板12a上端具有顶推部19a。
该连动机构3a设置于该本体10a内部控制机构1a下方处,其具有一杠杆30a,该杠杆30a中间枢接于本体10a,该杠杆30a两端分别连接有一上拉件32a及一下推件33a,该推动件13a下端顶抵于杠杆30a顶部连接下推件33a的一端。
该作动机构5a设置于该本体10a内部连动机构3a下方处,其具有多个喂纱板50a、多个喂纱杆51a及多个滑动件52a,所述喂纱板50a枢设于本体10a,所述喂纱板50a与所述推纱板12a连接,所述喂纱板50a与该连动机构3a的下推件33a连接。所述喂纱杆51a上端分别固定于所述喂纱板50a上,所述滑动件52a可滑动地套设于所述喂纱杆51a上,且于所述滑动件52a前侧及后侧分别设有一第一凸部55a及一第二凸部56a,第一凸部55a及第二凸部56a分别对应于下推件33a及上拉件32a,即可利用该喂纱杆51a及滑动件52a组成一组切纱刀装置。
当选针器6a的选针脚依设定好的时序压掣于选色板11a的凸部17a时,使该选色板11a前端的顶掣部15a后退一段距离,如此弹性组件20a可将推纱板12a朝选色板11a方向推动,使推纱板12a上端顶推部19a移动至既定位置,而可被推动轨道7a推动,使该推纱板12a向下移动,该推纱板12a即可连动其所连接的喂纱板50a及喂纱杆51a将有色纱线带至喂纱口上让织针钩纱,让有色纱线一并编织,让编织后的布料具有不同颜色的图案效果。当推动轨道7a释放推动力量,该推纱板12a及其连接的喂纱板50a及喂纱杆51a可向上复位。
当选针器6a的选针脚依设定好的时序压掣于另一选色板11a的凸部17a时,使该另一选色板11a前端的顶掣部15a后退,使该另一推纱板12a上端顶推部19a移动至既定位置,而可被推动轨道7a推动,使该另一推纱板12a向下移动,该另一推纱板12a即可连动其所连接的喂纱板50a及喂纱杆51a将有色纱线带至喂纱口上让织针钩纱,让另一有色纱线一并编织。
同时,可利用一驱动件8a推动该推动件13a的压动部21a,使其下端的顶推部22a顶抵杠杆30a顶部连接下推件33a的一端,使该下推件33a向下移动,且通过该杠杆30a连动上拉件32a同步向上移动。当该下推件33a向下移动时,即可推动先前的喂纱杆51a上滑动套设的滑动件52a前侧的第一凸部55a,使该滑动件52a向下移动,用以关闭该喂纱杆51a前端的喂纱部58a,以切断所钩回的纱线,使该切纱刀装置的喂纱杆51a及滑动件52a作复归的动作。当该上拉件32a向上移动时,该上拉件32a的穿孔34a可供该另一喂纱杆51a上滑动套设的滑动件52a后侧的第二凸部56a穿入,使滑动件52a与上拉件32a连接,即可拉动该滑动件52a后侧的第二凸部56a,以利该另一喂纱杆51a能打开喂纱部58a,顺利地将有色纱线带至喂纱口上让织针钩纱。
如此,该变色头即可便于计算机控制选色,切换所需颜色的纱线,其可将选到的纱线送出,并将先前的纱线复归,以达到换纱的目的,让布在编织后,具有不同颜色图案呈现。
上述公知变色头的控制机构,当选针器6a的选针脚依设定好的时序压掣于选色板11a的凸部17a时,该选色板11a前端的顶掣部15a需确实地后退一段距离,如此弹性组件20a方可将推纱板12a朝选色板11a方向推动,使推纱板12a上端顶推部19a移动至既定位置,而可顺利地被推动轨道7a推动,使该推纱板12a得以向下移动。但由于选色板11a为一体成型的设计,选色板11a的顶掣部15a与推纱板12a的斜槽23a之间的配合需非常的精确,但选色板11a的顶掣部15a与推纱板12a的斜槽23a之间配合的精确度控制不易,会使得选色板11a及推纱板12a下压较为吃力,且选色板11a及推纱板12a向上复位时亦相当的困难,选色板11a及推纱板12a常会有带不上来的困扰,若顶掣部15a与斜槽23a之间的配合稍有误差,则容易有误动作的产生,进而导致纱线切换颜色的错误,造成业者严重的损失。
由上可知,上述公知的变色头的控制机构,在实际使用上,显然具有不便与缺陷存在,而可待加以改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种变色头的控制机构,将变色头的控制机构的选色板采两件式设计,使选色板区分成各自独立的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所述两连杆可分开动作,各司其职,使得选色板及推纱板下压较为省力,且选色板及推纱板向上复位时亦较为容易,选色板及推纱板不会有带不上来的困扰,且不会有误动作的产生。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变色头的控制机构,该控制机构包括一本体;多个选色板,其间隔地设置于该本体内部,所述选色板各包含一第一连杆及一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后端枢设于本体,所述第一连杆前端各形成有一第一钩部,所述第二连杆中间枢设于该本体,所述第二连杆上端及下端分别形成有一第二钩部及一顶掣部,该第二钩部与该第一连杆的第一钩部相互钩接;以及多个推纱板,其可上、下移动的设置于该本体内部,所述推纱板设置于所述选色板前方,所述选色板的第二连杆的顶掣部顶抵于所述推纱板。
根据本发明的构思,所述第一连杆后端以枢轴枢设于该本体。
根据本发明的构思,所述第二连杆中间以枢轴枢设于该本体。
根据本发明的构思,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钩部内缘设有一定位槽及一导槽,该导槽位于定位槽上方,所述第一连杆下方各设置有一弹性组件,该弹性组件抵触于第一连杆下缘,使该第二连杆的第二钩部钩置于第一连杆的第一钩部的定位槽中。
根据本发明的构思,所述第一连杆上缘设有可供选针器压掣的凸部。
根据本发明的构思,所述推纱板上端各具有一可被推动轨道推动的顶推部,所述推纱板后缘各设有一凹槽。
根据本发明的构思,所述推纱板前方各设置有一弹性组件,所述弹性组件抵触于推纱板前缘,将推纱板朝选色板方向推动。
根据本发明的构思,所述推纱板前方设有一推动件,该推动件上端设有一能被一驱动件推动的压动部,该推动件下端设有一顶推部,该顶推部顶抵于一连动机构。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发明加以限制。


图1是一种公知变色头的平面图。
图2是本发明变色头的平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控制机构的平面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变色头的动作示意图(一)。
图5是本发明变色头的动作示意图(二)。
图6是本发明变色头的动作示意图(三)。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a-控制机构;10a-本体;11a-选色板;12a-推纱板;13a-推动件;15a-顶掣部;17a-凸部;19a-顶推部;20a-弹性组件;21a-压动部;22a-顶推部;23a-斜槽;
3a-连动机构;30a-杠杆;32a-上拉件;33a-下推件;34a-穿孔;5a-作动机构;50a-喂纱板;51a-喂纱杆;52a-滑动件;55a-第一凸部;56a-第二凸部;58a-喂纱部;6a-选针器;7a-推动轨道;8a-驱动件;1-控制机构;10-本体;11-选色板;12-推纱板;13-推动件;14-枢轴;16-弹性组件;19-顶推部;20-弹性组件;21-压动部;22-顶推部;24-第一连杆;241-凸部;242-第一钩部;243-定位槽;244-导槽;25-第二连杆;251-第二钩部;252-顶掣部;26-枢轴;27-凹槽;3-连动机构;30-杠杆;31-枢轴;32-上拉件;33-下推件;34-穿孔;35-横杆;5-作动机构;50-喂纱板;51-喂纱杆;52-滑动件;53-枢轴;54-转轴;55-第一凸部;56-第二凸部;57-颈部;58-喂纱部;59-弹性组件;501弹性组件;6-选针器;7-推动轨道;8-驱动件。
具体实施例方式
请参阅图2及图3,本发明提供一种变色头的控制机构,该变色头可装设于针织机(圆编机)上,并受针织机的推动轨道7及选针器6的控制下,可对织针作有色纱线的喂纱动作,让编织后的布料具有不同颜色的图案效果。
该变色头包括有一控制机构1、一连动机构3及一作动机构5,其中该控制机构1包括有一本体10、多个选色板11、多个推纱板12及一推动件13,其中该本体10由金属板体所构成的中空壳体,其可用以容置及连结控制机构1、连动机构3及作动机构5等构件。
所述选色板11设置的数目依所需纱线颜色而决定,所述选色板11整齐排列间隔设置于本体10内部近顶部处,所述选色板11采两件式设计,各包含一第一连杆24及一第二连杆25所组成,其中所述第一连杆24后端以一枢轴14枢设于本体10,使所述第一连杆24前端可以枢轴14为支点而上、下摆动,所述第一连杆24大致呈水平状设置,所述第一连杆24上缘各设有可供选针器6压掣的凸部241,所述第一连杆24前端各形成有一第一钩部242,该第一钩部242内缘分别设有一定位槽243及一导槽244,该导槽244位于定位槽243上方。
所述第二连杆25中间各以一枢轴26枢设于本体10,使所述第二连杆25上、下两端可以枢轴26为支点而前、后摆动,所述第二连杆25大致呈垂直状设置,其上端及下端分别形成有一第二钩部251及一顶掣部252,该第二钩部251与第一连杆24的第一钩部242相互钩接,且于所述第一连杆24下方各设置有一弹性组件16,该弹性组件16抵触于第一连杆24下缘,可提供第一连杆24向上复位的力量,且使第二连杆25的第二钩部251钩置于第一连杆24的第一钩部242的定位槽243中。
所述推纱板12设置的数目对应于所述选色板11,所述推纱板12可上、下移动的设置于该本体10内部,推纱板12设置于选色板11前方,选色板11的第二连杆25的顶掣部252可顶抵于推纱板12。所述推纱板12上端各具有一可被推动轨道7推动的顶推部19,所述推纱板12后缘各设有一凹槽27。所述推纱板12前方各设置有一弹性组件20,弹性组件20抵触于推纱板12前缘,可将推纱板12朝选色板11方向推动,由于第二连杆25下端的顶掣部252顶抵于推纱板12,故在平常时会限制推纱板12朝选色板11方向移动,且弹性组件20可抵触于推纱板12施予第二连杆25下端的顶掣部252预压的力量,使第二连杆25上端的第二钩部251稳定地钩置于第一连杆24的第一钩部242的定位槽243中。
该推动件13可上、下移动地设置于该本体10内部,该推动件13设置于所述推纱板12前方,该推动件13上端及下端分别设有一压动部21及一顶推部22。
该连动机构3设置于本体10内部的控制机构1下方处,该连动机构3连接于控制机构1及作动机构5之间,该连动机构3具有一杠杆30,该杠杆30中间以一枢轴31枢接于本体10,使该杠杆30两端得以枢轴31为支点上、下摆动。
该杠杆30两端各连接有一上拉件32及一下推件33,且于上拉件32及下推件33上分别设有一穿孔34及一横杆35,以供一作动机构5连接。该推动件13下端的顶推部22可顶抵于杠杆30顶部连接下推件33的一端。
该作动机构5设置于本体10内部连动机构3下方处,该作动机构5具有多个喂纱板50、多个喂纱杆51及多个滑动件52,所述喂纱板50设置的数目对应于所述选色板11及推纱板12,所述喂纱板50后端并以一枢轴53枢设于本体10,使所述喂纱板50可以枢轴53为支点而上、下摆动,所述喂纱板50中间各以一转轴54枢接于该推纱板12下端,使喂纱板50与推纱板12连接为一体。所述喂纱板50上各具有一颈部57,该颈部57压制于下推件33的横杆35上,使喂纱板50与该连动机构3的下推件33连接为一体。另于该下推件33上方各设置有一弹性组件501,该弹性组件501可拉动下推件33向上移动复位。
所述喂纱板50上方各设置有一弹性组件59,该弹性组件59可拉动喂纱板50向上摆动复位。所述喂纱杆51分别固定于所述喂纱板50上,使喂纱杆51与喂纱板50连接一体,以便通过喂纱板50带动喂纱杆51摆动。
所述滑动件52可滑动地套设于所述喂纱杆51上,且于所述滑动件52前侧及后侧分别设有一第一凸部55及一第二凸部56,第一凸部55及第二凸部56分别对应于下推件33下端及上拉件32的穿孔34,以便于利用下推件33推动滑动件52向下移动,以及利用上拉件32拉动滑动件52向上移动。
当选针器6的选针脚依设定好的时序压掣于选色板11的第一连杆24的凸部241时,该第一连杆24前端即以枢轴14为支点下降,使该第一连杆24前端的第一钩部242下降一定的高度,而使第一钩部242与第二连杆25上端的第二钩部251之间产生间隙,如此第二连杆25上端的第二钩部251随即脱离该第一钩部242的定位槽243,而使该第二连杆25下端的顶掣部252可利用被弹性组件20推动的推纱板12顶触后退一段距离(如图4),并使第二连杆25上端的第二钩部251向导槽244方向滑动。由于弹性组件20将推纱板12朝选色板11方向推动,使推纱板12上端顶推部19移动至既定位置,而可被推动轨道7推动,使该推纱板12向下移动(如图5),并使该第二连杆25下端的顶掣部252落于凹槽27中,该推纱板12即可连动其所连接的喂纱板50及喂纱杆51将有色纱线带至喂纱口上让织针钩纱,让有色纱线一并编织,让编织后的布料具有不同颜色的图案效果。当推动轨道7释放推动力量,该推纱板12及其连接的喂纱板50及喂纱杆51可向上复位。
当选针器6的选针脚依设定好的时序压掣于另一选色板11的第一连杆24的凸部241时,使该另一选色板11的第二连杆25下端的顶掣部252后退,使该另一推纱板12上端顶推部19移动至既定位置,而可被推动轨道7推动,使该另一推纱板12向下移动,该另一推纱板12即可连动其所连接的喂纱板50及喂纱杆51将有色纱线带至喂纱口上让织针钩纱,让另一有色纱线一并编织。
同时,可利用一驱动件8推动该推动件13的压动部21,使其下端的顶推部22顶抵杠杆30顶部连接下推件33的一端,使该下推件33向下移动(如图6),且通过该杠杆30连动上拉件32同步向上移动,当该下推件33向下移动时,即可推动先前的喂纱杆51上滑动套设的滑动件52前侧的第一凸部55,使该滑动件52向下移动,用以关闭该喂纱杆51前端的喂纱部58,以切断所钩回的纱线,使该喂纱杆51及滑动件52作复归的动作。当该上拉件32向上移动时,该上拉件32的穿孔34可供该另一喂纱杆51上滑动套设的滑动件52后侧的第二凸部56穿入,使该滑动件52与上拉件32连接,即可拉动该滑动件52后侧的第二凸部56,以利该另一喂纱杆51能打开喂纱部58,顺利地将有色纱线带至喂纱口上让织针钩纱。
本发明的变色头可便于计算机控制选色,切换所需颜色的纱线,其可将选到的纱线送出,并将先前的纱线复归,以达到换纱的目的,让布在编织后,具有不同颜色图案呈现。
本发明主要是将控制机构1的选色板11采两件式设计,使选色板11区分成各自独立的第一连杆24及第二连杆25,所述两连杆24及25不需一体动作,所述两连杆24及25可分开动作,使得选色板11及推纱板12下压较为省力,且选色板11及推纱板12向上复位时亦较为容易,推纱板12不会有带不上来的困扰。
再者,只要选针器6的选针脚不压掣于选色板11的第一连杆24的凸部241,第二连杆25及推纱板12即无误动的可能,而不会有误动作的产生。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可行实施例,非因此即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故举凡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为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同理皆包含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变色头的控制机构,其中该控制机构包括一本体;多个选色板,其间隔地设置于该本体内部,所述选色板各包含一第一连杆及一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后端枢设于该本体,所述第一连杆前端各形成有一第一钩部,所述第二连杆中间枢设于该本体,所述第二连杆上端及下端分别形成有一第二钩部及一顶掣部,该第二钩部与该第一连杆的第一钩部相互钩接;以及多个推纱板,其可上、下移动地设置于该本体内部,所述推纱板设置于所述选色板前方,所述选色板的第二连杆的顶掣部顶抵于所述推纱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色头的控制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第一连杆后端以枢轴枢设于该本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色头的控制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第二连杆中间以枢轴枢设于该本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色头的控制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钩部内缘设有一定位槽及一导槽,该导槽位于定位槽上方,所述第一连杆下方各设置有一弹性组件,该弹性组件抵触于第一连杆下缘,使该第二连杆的第二钩部钩置于第一连杆的第一钩部的定位槽中。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色头的控制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第一连杆上缘设有可供选针器压掣的凸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色头的控制机构,其特征是所述推纱板上端各具有一可被推动轨道推动的顶推部,所述推纱板后缘各设有一凹槽。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色头的控制机构,其特征是所述推纱板前方各设置有一弹性组件,所述弹性组件抵触于推纱板前缘,将推纱板朝选色板方向推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色头的控制机构,其特征是所述推纱板前方设有一推动件,该推动件上端设有一能被一驱动件推动的压动部,该推动件下端设有一顶推部,该顶推部顶抵于一连动机构。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色头的控制机构,该变色头可装设于针织机上,并在针织机的推动轨道及选针器的控制下,可对织针作有色纱线的喂纱动作,让编织后的布料具有不同颜色的图案效果,该变色头的控制机构包括一本体;多个选色板,其间隔地设置于该本体内部,所述选色板各包含一第一连杆及一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后端枢设于该本体,所述第一连杆前端各形成有一第一钩部,所述第二连杆中间枢设于该本体,所述第二连杆上端及下端分别形成有一第二钩部及一顶掣部,该第二钩部与该第一连杆的第一钩部相互钩接;及多个推纱板,其可上、下移动地设置于该本体内部,所述推纱板设置于所述选色板前方,所述选色板的第二连杆的顶掣部顶抵于所述推纱板。
文档编号D04B15/38GK1800468SQ200510004228
公开日2006年7月12日 申请日期2005年1月5日 优先权日2005年1月5日
发明者叶紫彬 申请人:典洋针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