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8575阅读:6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钩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主要在相良珠状刺绣法(链式线迹)中使用的钩针,详 细而言,涉及可令相良珠状刺绣法的从钩针的摘线稳定,并可令外观没 有不均的钩针。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钩针中,有装订用的装订器或编织机等中使用的钩针,图3 (a)、 (b)为装订用的装订器中使用的钩针,在针主体1的头部上,形 成圆锥状末端部2,在该圆锥状末端部2上,经由窄幅部3而U字形地 折返而伸出舌片部4,基于针主体1和舌片部4形成钩缝5,而形成挂住 线的钩部。该钩缝5的宽度与线的宽度大致相当,但为了保证线的流动 而将钩缝5设定为宽度稍大。桂在钩部上的线形成并保持为U形环,可 通过设置窄幅部3而令线的U形环的横宽变窄。U形环的横宽较大时, 抽出线时的摩擦较大,线有断掉的可能,但通过将U形环的横宽形成得 较窄,可减轻抽出时的摩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l)。接着,参照图4 (a) ~ (c)说明相良珠状刺綉法中使用的现有的 钩针。这种钩针,在钩针主体6的末端部上形成钩部7,钩部7将针杆 部6a的末端形成为细幅杆部6b而设置圆锥状突起部8,在圆锥状突起 部8上设置折返的钩末端部9,形成挂住线的钩缝6c。钩末端部9如图 4(c)所示,在钩部7的两侧部形成桂住线S的桂线槽6d, 6b,是细幅杆 部6b侧,9'是钩末端部侧。此外,在将钩针6从布料抽出时,为了令钩 针6的钩末端部9不会桂在布料上,需要将从针杆部6a的外侧端到钩末 端部9的钩缝6c侧侧端的宽度D形成为充分宽。在该宽度D窄的情况下, 钩缝6c的宽度大,但在将钩针6从布料上抽出时,钩末端部9可能桂在 布料上,发生布料的毛糙等,若宽度D大,钩缝6c以及挂线槽6d的宽 度变窄,存在摘线不稳定的问题。另外,在相良珠状刺綉法(链式线迹)中,有链线迹和环线迹,链 线迹如图6的工序(1) ~ (10)所示,是将前后的环链状地平面连接的 针迹。工序(1 ),将线S桂在钩针6的钩部7上而从布料C抽出,令钩 针6上升到上死点。接着,在工序(2) ~ (5)中,在令弯纱轮(^"《 -)1的旋转停止后,令弯纱轮1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的过程中,令钩针6 下降而通过布料S并插入弯纱轮1的针插入孔la中,在该下降过程中摘 下挂在钩部7上的线S,令钩针6下降。在工序(6) ~ (IO)的过程中, 通过弯纱轮1的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在钩针6的针杆部上巻绕线S,并 令钩针6上升,由此,线S桂在钩针6的钩部7上,令钩针6在环内通 过直到上死点而形成环P,令弯纱轮1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而回到初期位 置,令布料C在箭头Y方向上移动,由此令线S挂在钩针6上通过环P 内,通过再次反复进行同样的动作,可形成新的环而形成链线迹。
环线迹,环一个一个单独地成为倒立的立体的针迹(毛巾针迹),在 图7的工序(1) ~ (10)中说明。工序(l)表示钩针6到达上死点, 在布料C上形成环P,并移动布料的状态。工序(2) ~ (5),钩针6从 上死点下降而插入布料C,插入到停止了的弯纱轮l的针插入孔la中, 在该钩针6下降的过程中,通过令弯纱轮1顺时针旋转而将线S巻绕在 钩针6的针杆部上。接着,如工序(6) ~ (10)所示, 一边令弯纱轮1 顺时针旋转一边令钩针6上升,由此在钩部7上桂住线S,通过令钩针6 通过布料C而上升到上死点,在布料C上形成环P。该过程中,弯纱轮l 停止旋转,逆时针旋转而回到初期位置,布料S向箭头Y方向移动而从 钩部7抽出环P,反复进行同样的动作而形成环线迹。
专利文献l:特开昭63 - 162290号公报(说明书全文、全部附图) 如从图7中可知的那样,在环线迹时,若不在一定的时机从钩针的 钩部抽出线,则环的大小或环的倒立的角度产生不均,不能形成漂亮的 刺绣图案。因此,为了形成外观良好的刺绣,需要在一定的时机稳定地 从钩针的钩部进行摘线。此外,从钩部的摘线如图5 (a)所示,在将线 S挂在钩部7上而拉出并且令钩针6上升到上死点之后,令钩针6下降 的过程中进行。但是,如图5 (b)所示,以往,在钩针6从上死点稍微 下降的时刻线S松弛,有时钩针6的末端部插入到捻线S的捻缝(线Sa、 Sb)之间而钩针6贯通。特别是,在针迹的间隔窄的环线迹时,线S桂 在钩针9的末端部上的概率高,若产生这样的钩挂,则在线没有断的情 况下,有在布料上形成链线迹的针迹,刺绣外观差的可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钩针,可从钩 针的钩部稳定地进行摘线,可形成外观没有不均的刺绣。本发明是用于实现上述课题的发明,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一种钩针, 其特征在于,将钩针的针杆部的末端部形成为该针杆部的厚度逐渐减小 的薄壁杆部,在该薄壁杆部的末端设置圓锥状突起部,并且在该圓锥状 突起部上设置钩末端部而在上述针杆部的末端形成钩部,该钩部的挂住并保持线的底部形成为大致u字形,并设置从该底部到上述圆锥状突起 部和上述钩末端部向上述钩末端部的外侧端方向倾斜的倾斜面。此外,技术方案2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钩针 中,上述倾斜面,向上述钩末端部的最末端部方向倾斜。此外,技术方案3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 钩针中,上述倾斜面,为平面或者曲面。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在钩针中,将钩针的针杆部的末端部形成 为该针杆部的厚度逐渐减小的薄壁杆部,在该薄壁杆部的末端设置圆锥 状突起部,并且在该圆锥状突起部上设置钩末端部而在上述针杆部的末 端形成钩部,该钩部的挂住并保持线的底部形成为大致U字形,并设置 从该底部到上述圆锥状突起部和上述钩末端部向上述钩末端部的外侧端 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在摘下桂在钩针的钩部上的线时,线沿倾斜面移动 而从针中心轴向偏向钩末端部的外侧端方向的位置拉出,圆锥状突起部的末端沿针中心轴下降,但线以避开沿该针中心轴的圆锥状突起部的末 端正下方的方式被拉出,即便钩针下降圆锥状突起部的末端也不会贯通 线,不会在布料上形成由于桂住线而导致的链,有可形成外观良好的刺 绣的优点。此外,在一定的时机从钩针的钩部拉出线,在布料上形成的 环的大小或环的倒立角度一定,有可形成外观漂亮的刺绣的优点。此外,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是上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钩针,其 特征在于上述倾斜面向上述钩末端部的最末端部方向倾斜,所以,桂在 钩部上的线易向钩末端部的外侧端方向移动,具有从钩针的钩部的摘线 更加稳定的优点。此外,技术方案3的发明,是上述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钩针,其 特征在于,上述倾斜面是平面或者曲面,所以桂在钩部上的线沿倾斜面 而向钩末端部的外侧端方向移动,并避开针中心轴线上而将线拉出,有 在钩针下降时防止钩针的末端挂在线上的优点。


图1 (a)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主视图,(b)是其侧视图, (c)是其Z-Z箭头剖视图。图2 (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钩针拉出线的状态的说明图,(b)是 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钩针稍微下降的状态的说明图。图3 (a)是现有的钩针的侧视图,(b)是其侧视图。图4 (a)是现有的其他的钩针的主视图,(b)是其侧视图,(c)是 该钩针的X-X箭头剖视图。图5 (a)是表示现有的钩针的线拉出状态的立体图,(b)是说明钩 针稍微下降而挂住线的说明图。图6是链线迹的说明图。图7是环线迹的说明图。附图标记说明 10钩针 10a 针杆部 10b 薄壁杆部 11 底部12圆锥状突起部13钩部14 钩末端部14a 外侧端14b 侧面15钩缝16 倾斜面1弯纱轮la 针插入孑Llb线拉出孔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钩针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图1(a) ~ (c)表示本发明的钩针的一实施方式,(a)是其主视图,(b) 是其侧视图,(c )是其Z - Z箭头剖视图。图2(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 的钩针拉出线的状态的说明图,(b)是表示钩针稍微下降的状态的说明 图。本实施方式,与现有的钩针在线保持部上形成挂线槽相对,不设置动,以下,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钩针,如图1 (a) ~ (c)所示,钩针10包括针杆部 10a和其末端部的钩部13,将针杆部10a的末端部形成为将针杆部10a 的厚度逐渐减小的薄壁杆部10b,在薄壁杆部10b的末端上,设置圆锥 状突起部12,在圆锥状突起部12上设置向薄壁杆部10b方向折返而形 成钩缝15的钩末端部14,钩部13形成在针杆部10a的末端部。线S桂 在钩部13的钩缝15中,保持线S的钩部13的底部11为大致U字形。 在钩部13的线保持部上,没有〗象现有的钩针那样在钩部上设置桂线槽, 而是如图1 (c)所示那样,形成从底部11到圆锥状突起部12和钩末端 部14而向钩末端部14的外侧端14a方向倾斜的倾斜面16。
倾斜面16是从底部11附近到圆锥状突起部12的侧面12a和钩末端 部14的侧面14b而向钩末端部14的外侧端14a方向倾斜的面,倾斜面 16,形成在圆锥状突起部12和钩末端部14的各自的两侧面上。通过将 这样的倾斜面16形成在钩部13的两面上,挂在钩部13上的线如图1 ( c ) 的箭头所示,向钩末端部14的外侧端14a方向移动而可从针中心轴La 偏离。进而,倾斜面16,如图1 (a)中通过辅助线Lb表示的倾斜面16 的斜度那样,令倾斜面16相对于针中心轴La向针杆部10a的上端部侧 方向倾斜。这样,倾斜面16,具有向钩末端部14的最末端部方向倾斜 的斜度,由此,可令挂在钩部13上的线更向钩末端部14的外侧端14a 方向偏离。即,被钩针10拉出的线拉出到从针中心轴La离开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桂在钩针10的钩部13上的线S的摘线如图2(a) 所示那样,在钩针10的钩部13上桂住线S而从弯纱轮1的线拉出孑L lb 拉出,在钩针10上升到上死点的状态下,由于没有像以往那样在钩针IO 的钩部13上设置桂线槽,所以,如图2(b)所示,通过令钩针10下降, 线S沿钩部13的倾斜面16向钩末端部14的外侧端14a侧偏离而挠曲, 线S以避开针中心轴La线上的方式存在,即便钩针10下降,钩针10的 末端也不会贯通线S,从而将圆锥状突起部12的末端插入到弯纱轮1的
针插入孔la中。另外,线拉出孑L lb设置在比弯纱轮1的中心靠端侧, 从线拉出孔lb向钩部13倾斜地拉出线S以便避开针中心轴La线上,所 以,即便令钩针10下降也不会桂住线S,可形成外观良好的刺绣。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倾斜面16向钩末端部14的外侧端14a方向 倾斜,所以可令线向钩末端部14的外侧端14a方向偏离,并且,通过令 倾斜面16向钩末端部14的最末端部方向的倾斜,可令线进一步向钩末 端部14的外侧端14a方向顺滑地移动而从针中心轴La偏离。当然,倾 斜面16可以为平面,也可以为曲面。即便倾斜面16为曲面,也可令桂 在钩部13上的线沿曲面从针中心轴La远离,在令钩针10下降时,钩针 10的末端部将线S拉出到从针中心轴La偏离的位置,钩针10的末端部 不会贯通线S,可形成外观良好的刺绣。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钩针的钩末端部的从正面看的末端部的横 宽比图4所示的现有的钩针宽,在从布料抽出钩针时,有利于减少布料 桂在钩末端部的末端的情况。即,以往,若钩末端部的外侧端的横宽变 宽,则在线迹宽度窄的情况下,难以摘线,但在本实施方式中,没有像 以往的钩针那样在线保持部上形成桂线槽,钩部形成为钩末端部的外侧 端的横宽比针中心轴側的横宽窄,倾斜角度比较大的倾斜面,挂在钩部下;时,;环状":立起地从钩末二部分离:所以可:针中心轴侧的钩末端部的末端部的宽度比以往宽,有摘线稳定,钩针不会挂在布料上, 刺绣的外观漂亮的优点。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钩针的线保持部上没有形成挂线槽, 所以线的自由度高,有利于与倾斜面的倾斜角度对应而令线顺滑地移动 而稳定,可根据刺綉的线迹(针迹)的间隔而调整倾斜面的倾斜角度, 并适宜地将倾斜面设置为曲面而可从钩针稳定地摘线。另外,倾斜面的 倾斜角度是指向针中心轴方向倾斜的相对于针中心轴的角度以及/或者相 对于相对针中心轴的钩部的外侧端方向的垂直线倾斜的角度。作为本发明的应用例,可用作适于相良珠状刺綉法的钩针。
权利要求
1. 一种钩针,其特征在于,将钩针的针杆部的末端部形成为该 针杆部的厚度逐渐减小的薄壁杆部,在该薄壁杆部的末端设置圓锥状 突起部,并且在该圆锥状突起部上设置钩末端部而在上述针杆部的末端形成钩部,该钩部的挂住并保持线的底部形成为大致u字形,并设 置从该底部到上述圓锥状突起部和上述钩末端部向上述钩末端部的外 側端方向倾斜的倾斜面。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钩针,其特征在于,上述倾斜面,向上述钩 末端部的最末端部方向倾斜。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钩针,其特征在于,上述倾斜面,为平 面或者曲面。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钩针,可从钩针的钩部稳定地进行摘线,可形成外观没有不均且良好的刺绣。钩针(10)的针杆部(10a)的末端部为针杆部(10a)的厚度逐渐减小的薄壁杆部,在薄壁杆部的末端设置圆锥状突起部(12),在圆锥状突起部(12)上设置钩末端部(14)而形成钩部(13),钩部(13)的挂住并保持线的底部(11)形成为大致U字形,并设置从底部(11)到圆锥状突起部(12)和钩末端部(14)向钩末端部(14)的外侧端(14a)方向倾斜的倾斜面(16)。
文档编号D05C11/02GK101122075SQ20071014085
公开日2008年2月13日 申请日期2007年8月10日 优先权日2006年8月10日
发明者关口睦, 松田俊彦 申请人:风琴针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