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8040阅读:4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钩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使用于横编机的编织针织物的钩针。
背景技术
目前,在横编机的针织物的编织时,作为编织针广泛使用钩针(例如参照专利文 献1)。专利文献1的第1页第1栏第19行-第20行中记载有,“本设计为关于称为钩针 的针织品编织针的设计。”图5基于专利文献1的第1图表示钩针的基本构成。但是,为了 说明的方便,图5中还使专利文献1的第1图左右翻转,且追加了符号。钩针在针主体的前端部有挂钩1。比针主体的挂钩1更靠基端侧为针杆2。挂钩1 弯曲成构状,在钩状部分的前端与针杆2之间设有开口。在自挂钩1隔开间隔的位置的针 杆2处形成有细长槽3。在细长槽3内,钩环4的基端侧用铆钉5枢转安装。钩环4能够以 铆钉5为支点进行摆动移位,在可动端侧能够如图所示将挂钩1的开口关闭。另外,虽然省 略图示,但是,如果使钩环4按图的逆时针旋转方向摆动到在细长槽3内允许的界限,那么 也能够打开挂钩1。在横编机上沿经圈方向连续地编织线圈的情况下,钩环4的开闭根据挂钩1内卡 止的线圈进行。在使挂钩1前进至齿口处捕捉编织用线时,卡止在挂钩1内的线圈相对地向 针杆2侧移动。即使钩环4关闭了挂钩1,在挂钩1向齿口前进时,线圈也能够从挂钩1内 向针杆2侧移动,将关闭的钩环4从内侧打开。移动的线圈越过呈打开状态的钩环4,卡止 在比针杆2的细长槽3更靠基端侧的位置。在齿口处在挂钩1接受了编织用线的供给后, 使挂钩1从齿口处后退,引入针床形成新的线圈时,卡止在针杆2处的旧线圈相对地向挂钩 1侧移动。在该移动时,启动打开的钩环4,用钩环4关闭挂钩1,将新线圈卡止在挂钩1内, 同时,使旧线圈越过关闭挂钩1的钩环4和挂钩1的钩状部分,脱离齿口。这样一来,就能 够在钩针中用各个编织针形成沿经圈方向连续的线圈。另外,钩环4关闭,在挂钩1内卡止新的线圈时,当存在于钩环4与细长槽3的前 喉部6之间的交叉位置8附近的编织用线被夹住时,就会损伤构成编织用线的纤维的一部 分,容易起毛。在专利文献1中,在进入前喉部6的钩环4的两外侧面设置倒角部7,扩大细 长槽3与钩环4之间的空隙,这样一来,即使夹到编织用线也不易损伤。专利文献1 日本实公昭62-6154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示的没有采取设置防止绒毛的倒角部7措施的钩针,在钩环4关闭 挂钩1时,当在挂钩1的内侧部分与钩环4的交叉位置8附近存在编织用线时,有可能会在 钩环4处夹住并切断形成编织用线的纤维的一部分,产生较细纤维局部被切断的绒毛,而 损害针织物的品质。钩针中的挂钩1和钩环4的形状,在试着实际测量特许文献1的第1图时,从铆钉 5的中心到挂钩1的外周前端Ia和到交叉位置8的比为0. 43。另外,在交叉位置8交叉的 挂钩1的内周侧与钩环4的内周侧形成的角度为30度。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钩针,其利用改变钩环和挂钩形状的简单的构成,使绒 毛难以产生。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钩针,使设置在针主体前端的挂钩前进至齿口并捕捉编织用 线,使捕捉住编织用线的挂钩从齿口处后退,并且,利用以自前端侧隔开间隔设置在针主体 的支点为中心进行摆动移位的钩环使挂钩开闭,形成线圈,其特征在于,在用钩环关闭挂钩的状态下,在针主体进行进退移位的方向上,从支点到钩环内侧与挂钩内侧的交叉位置的长 度Lx与从支点到挂钩外周前端的长度Ln的比Lx/Ln在0. 35以下、0. 25以上的范围内,并且,在该交叉位置,钩环与针主体所形成的角度θ e在38度以上、45度以下的范 围内。另外,本实用新型的钩针,其特征在于,以12隔距以上的细的节距配置在横编机 的针床上,用于编织线圈。另外,本实用新型的钩针,其特征在于,在能够编织与同配置在所述针床的节距相 当的手感相比更粗手感的范围的针织物的钩针中,加大所述挂钩,缩小所述比Lx/Ln,扩大 所述角度9e。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得到一种钩针,从用钩环使挂钩开闭的摆动移位的支点位置 到钩环内侧与挂钩内侧的交叉位置的长度Lx与从支点到挂钩外周前端的长度Ln的比Lx/ Ln在0. 35以下、0. 25以上的范围内,相对于例如专利文献1等现有技术所公示的钩针较 小。另外,在交叉位置,钩环内侧与挂钩内侧形成的角度θ e在38度以上、45度以下的范围 内,相对现有技术较大。因此,挂钩内捕捉到的编织用线不易被钩环夹住。能够得到如下的 钩针以将比Lx/Ln和角度θ e保留在一定范围内的简单构成使钩针平衡,以便不影响钩针 所要求的其他特性,不易产生绒毛。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抑制以12隔距以上的细的节距配置钩针的横编机上 的绒毛的产生。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与相当于作为与配置在针床上的节距相对应而确定的横 编机的该隔距相比,在编织排列节距相当粗的隔距的手感的针织物的范围内,缩小比Lx/ Ln,扩大角度θ e。即使在挂钩内捕捉到比在该隔距的编织中使用的编织用线更粗的编织用 线,也不易夹在钩环内侧与挂钩内侧的间隙,能够使绒毛难以产生。

图1是将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钩针10的主要部分的构成与现有的钩针比较而 表示的部分正面图;图2是用前端附近的构成表示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钩针10与现有的钩针 9的正面图;图3是用前端附近的构成表示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钩针20与作为实施例 3的钩针30的正面图;图4是用前端附近的构成表示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钩针40与作为实施例 5的钩针50的正面图;[0023]图5是用前端附近的构成表示现有的钩针的正面图。符号说明1 挂钩Ia外周前端2 针杆4 钩环5 铆钉10、20、30、40、50 钩针11针主体12交叉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的一种方式,将实施例1的钩针10前端附近的构成与现 有钩针对比进行表示。图1以下到图4,对与图5所示部分相对应的部分赋予相同的参照符 号,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虽然在图1-图4中也设置了和图5中所示的槽相同的细长槽 3,但是省略图示。图1中用实线表示的钩针10是只对在14隔距即25. 4毫米(1英寸)中以14根 的比例排列编织针的横编机目前所使用的钩针和钩环4的形状进行变更而形成的。也就是 说,目前,在用双点画线表示的交叉位置8,钩环4的内侧与针主体11的前端侧的挂钩1的 内侧相交叉,而钩针10中,在用实线表示的交叉位置12,钩环4与挂钩1的内侧相交叉。结 果是,即使从成为钩环4的摆动移位的支点的铆钉5的中心到挂钩1的外周前端Ia的长度 Ln相同,从铆钉5的中心到交叉位置12的长度Lx在钩针10中也比现有的短。因此,就Lx/ Ln的值而言,钩针10 —方比现有要小。另外,在交叉位置12,钩针4的内侧与挂钩1的内 侧所形成的角度θe比现有角度θρ要大。如以下的各个实施例所示,可以证实,如果将比Lx/Ln的值设定在0. 35以下、0. 25 以上的范围内,将角度θ e设定在38度以上、45度以下的范围内,就不易产生绒毛,其他特 性 不会被损伤。另外,挂钩的高度Hh和长度Lh与挂钩1的大小相对应。图2的(a)中表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钩针10的构成、(b)中表示现有 钩针9的构成。图3的(a)中表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钩针20的构成、(b)中表 示作为实施例3的钩针30的构成。钩针9、10、20、30使用于14隔距的横编机。钩针9、10 与现有14隔距的横编机同样,在编织14隔距附近的隔距手感的针织物的目的下使用。钩 针20是能够在密针编织中编织相当于10-15隔距的宽范围的手感的针织物的精编织用的 钩针。钩针30是能够编织在空针编织中相当于6. 5-10. 5隔距、在密针编织中相当于9-14 隔距的宽范围的手感的针织物的粗编织用的钩针。图4的(a)中,表示了作为本实用新型 的实施例4的钩针40的构成、(b)中表示了作为实施例5的钩针50的构成。钩针40、50使 用于12隔距的横编机。钩针40是能够在密针编织中编织相当于9. 5-14隔距的宽范围的 手感的针织物的精编织用的钩针。钩针50是能够在空针编织中编织相当于6-10隔距、在 密针编织中编织相当于8. 5-12隔距的宽范围的手感的针织物的粗编织用的钩针。各钩针9、10、20、30、40、50中,在针杆2处还设置了移圈用的叶片7。在通过移圈将线圈向对向的针床侧过渡时,使挂钩1向齿口处前进,使卡止于挂钩1内的线圈相对后退 到叶片7的位置。为了不进行移圈就将供给齿口的编织用线捕捉在挂钩1内而使挂钩1前 进时,与移圈的线圈过渡侧相比,抑制前进量,使线圈的后退位置停在未到达叶片7的针杆 2的位置。对于各钩针9、10、20、30、40、50,图1所示的尺寸和实际使用于横编机并进行绒毛 评价的结果示于下表1中。另外,Lh、Hh分别表示挂钩1的长度和高度。长度的单位为毫 米、高度的单位为度。绒毛评价中,标记“〇”表示良好、标记“Δ”表示可能会产生实用上 没有问题的程度的绒毛、标记“ X ”表示发现绒毛产生的情况。另外,在进行该评价的范围 内,没有发现绒毛以外的问题。表 权利要求一种钩针,其使设置在针主体前端的挂钩前进至齿口并捕捉编织用线,使捕捉住编织用线的挂钩从齿口后退,并且,利用钩环使挂钩开闭,形成线圈,所述钩环以自前端侧隔开间隔设置在针主体的支点为中心进行摆动移位,其特征在于,在用钩环关闭挂钩的状态下,在针主体进行进退移位的方向上,从支点到钩环内侧与挂钩内侧的交叉位置的长度Lx与从支点到挂钩外周前端的长度Ln的比Lx/Ln在0.35以下、0.25以上的范围内,并且,在该交叉位置,钩环与针主体所形成的角度θe在38度以上、45度以下的范围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钩针,其特征在于,该钩针以12隔距以上的细的节距配置在横 编机的针床上,用于编织线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钩针,其特征在于,在能够编织与同配置在所述针床的节距相 当的手感相比更粗手感的范围的针织物的钩针中,加大所述挂钩,缩小所述比Lx/Ln,扩大 所述角度9e。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以简单的构成不易产生绒毛的钩针。将从用钩环(4)使挂钩(1)开闭的摆动移位的支点即铆钉(5)的中心位置到钩环(4)的内侧与针主体(11)的前端的挂钩(1)的内侧的交叉位置(12)的长度(Lx)与从支点到挂钩(1)的外周前端(1a)的长度(Ln)的比(Lx/Ln)设定在0.35以下、0.25以上的范围内。在交叉位置(11),钩环(4)的内侧与挂钩(1)的内侧所形成的角度(θe)设定在38度以上、45度以下的范围内。以捕捉到挂钩(1)内的编织用线不易被钩环(4)夹住,且将比(Lx/Ln)和角度(θe)保留在一定范围内的简单构成使钩针(10)平衡,以不影响钩针(10)所要求的其他特性,从而能够得到不易产生绒毛的钩针。
文档编号D04B15/70GK201729957SQ20102027342
公开日2011年2月2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27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4日
发明者北原健治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