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5216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刺绣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公开内容涉及一种用于在刺绣工件底布时将工件底布保持在拉伸状态的刺绣架。
背景技术
JP2006_204595A(以下称之为参考文献1)中公开的已知刺绣架包括上框架、与上框架一起保持工件底布的下框架和装配到上框架的内侧以相应地进一步向下按压工件底布的辅助架。JP2006-280900A(以下称之为参考文献2)中公开的已知刺绣架由环形外框架和内框架形成。内框架具有不限制工件底布的一部分的开口。根据参考文献2的刺绣架还包括布置在内框架的面向开口的两端之间的紧固装置。根据参考文献1或2,工件底布可能没有被上框架和下框架以适当的方式保持在它们之间或者被外框架和内框架以适当的方式保持在它们之间。因此,存在对包括用于以适当方式保持工件底布的结构的刺绣架的需要。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一个方面,外框架包括内周壁面和外凹槽,该外凹槽形成在内周壁面中并沿周向方向延伸,内框架包括外周壁面和内凹槽,该内凹槽形成在外周壁面中并沿周向方向延伸,在需要刺绣的工件底布布置在内周壁面与外周壁面之间的状态中,外周壁面与外框架的内周壁面一起保持工件底布,可动部件能够沿外框架的径向向内方向从初始位置运动至内框架的内凹槽,该可动部件当位于初始位置时容纳在外框架的外凹槽内,该可动部件通过以将工件底布临时保持在外框架与内框架之间的方式朝向所述径向向内方向运动来增大工件底布的张力。根据如上所述构造的刺绣架,外框架和内框架彼此附连以便将工件底布临时保持在它们之间。此时,可动部件从初始位置朝向外框架的径向向内方向移动至内框架的内凹槽,在所述初始位置中,可动部件容纳在外框架的外凹槽内。然后,可动部件与定位在外框架与内框架之间的工件底布的一部分接合。因此,可以增大工件底布的张力。因此,在工件底布布置在外框架与内框架之间的状态中,可动部件径向向内运动,由此可以增大工件底布的张力。根据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另一方面,使可动部件朝向所述径向向内方向运动的调节装置布置在外框架和内框架中的一个处。当可动部件不保持工件底布时,可动部件容纳在外框架的外凹槽内。当工件底布由外框架和内框架保持在它们之间时,可动部件的一部分由外框架支承,并且可动部件的另一部分容纳在内框架的内凹槽中。如上所述,当工件底布设置在外框架与内框架之间时,可动部件与外框架和内框架接合。因此,即使当有意外的外力作用在刺绣架上时,外框架与内框架之间的接合也不会被解除。另外,即使当意外的外力作用在刺绣架上时,也能够阻止内框架从外框架上分离,并且适当地保持由外框架与内框架保持在它们之间的工件底布的张紧。根据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又一方面,可动部件通过沿外框架的周向方向延伸形成为圆弧。该可动部件包括线部件,该线部件的直径朝向所述径向向内方向减小。如上所述,可动部件沿外框架的周向方向布置,因此其被容易地容纳在外框架的外凹槽和内框架的内凹槽中。根据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又一方面,在整个圆周上的线部件的第一端部由外框架保持,在整个圆周上的线部件的第二端部与调节装置连接,该调节装置由外框架或内框架保持并调节线部件的内径的尺寸。因此,调节装置调节线部件的内径的尺寸,从而将线部件从外框架的外凹槽转移至内框架的内凹槽。根据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再一方面,线部件包括在整个圆周的中间部分处的保持部。该保持部与外框架接合,从而阻止线部件从外框架上松开。因此,通过线部件阻止了内框架从外框架上分离。根据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又一方面,当外框架的内周壁面和内框架的外周壁面相互面对时,在沿外框架和内框架的径向方向切割的截面上并且在平行于外框架和内框架的中心轴线延伸的方向上,在外框架与内框架之间的、工件底布插入在其内的第一和第二间隙相对于外凹槽和内凹槽分别位于第一侧和第二侧处。当用于减小第一间隙的宽度的力被定义为第一力,并且用于减小第二间隙的宽度的力被定义为第二力时,第一力被设定为大于第二力。因此,在可动部件从外凹槽运动至内凹槽的情况下,位于第二间隙内的工件底布的一部分通过可动部件被拉伸。因此,张力可以施加到工件底布上。根据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又一方面,刺绣架还包括锁定装置,该锁定装置锁定可动部件,使得可动部件容纳在内框架的内凹槽中。因此,可动部件由锁定装置锁定,以便容纳在内框架的内凹槽内。根据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再一方面,锁定装置包括操作杆和偏置部件,所述操作杆用于在初始位置与操作位置之间转变可动部件,在初始位置中,可动部件容纳在外框架的外凹槽内,在操作位置中,可动部件容纳在内框架的内凹槽内,所述偏置部件用于将操作杆保持在初始位置和操作位置。例如,转换操作杆的取向以改变布置在操作杆上的偏置部件的取向。此时,偏置部件的偏置力的方向变化,因此在初始位置与操作位置之间转换操作杆。根据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又一方面,保持部包括从线部件朝向线部件的径向向外方向局部突出的凸起。例如,在工件底布由外框架和内框架保持在它们之间的情况下,保持部与外框架接合。即使当容纳在内凹槽内的可动部件的内径减小到最小值,布置在可动部件上并从其上径向向外突出的保持部也与外框架接合。因此,阻止了可动部件从外框架上松开。于是, 在外框架和内框架相互装配的同时,通过可动部件限制了内框架从外框架上分离。根据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再一方面,内框架的内凹槽的开口通过具有大于外凹槽的开口的直径的直径而面对外框架的外凹槽。因此,当外部件和内部件相互面对时,容纳在外凹槽内的可动部件可以容易地从该外凹槽运动至内凹槽。


从以下的参照附图的详细说明中,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上述及另外的特征和性能将更加清楚,其中图1是示出根据在此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整个刺绣架的透视图;图2是根据在此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刺绣架的分解透视图;图3是根据在此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布置在外框架处的间隔调节装置的截面图;图4是根据在此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调节线部件的直径的尺寸的调节装置的截面图;图5A是示出根据在此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外框架的外凹槽和内框架的内凹槽彼此面对同时工件底布没有由外框架和内框架保持在它们之间的状态的截面图;图5B是示出根据在此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外框架的外凹槽和内框架的内凹槽彼此面对同时工件底布由外框架和内框架保持在它们之间的状态的截面图;图5C是示出根据在此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外框架的外凹槽和内框架的内凹槽相互面对同时工件底布由线部件拉伸的状态的截面图;图6A是示出根据在此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正好在内框架装配到工件底布布置在其上的外框架上之前的状态的截面图;图6B是示出根据在此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内框架装配到外框架上同时工件底布由外框架和内框架保持在它们之间的状态的截面图;图7是根据在此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沿外框架和内框架的水平方向截取的截面图;图8是根据在此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刺绣架的平面图;图9是示出根据在此公开的第三实施例的外框架和内框架的截面图;图10是根据在此公开的第四实施例的刺绣架的底视图;图11是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线部件由操作杆径向向内锁定的状态的截面图; 以及图12是沿图11所示的线XII-XII截取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如下参照图1至7所示来说明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第一实施例。根据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第一实施例的刺绣架1包括外框架2和内框架3。如图1所示,外框架2和内框架3相互附连。具有环形形状的外框架2包括上表面2u、下表面2d和内周壁面20。具有环形形状的内框架3包括外周壁面30。工件底布4(待刺绣的底布)夹在外框架2的内周壁面20与内框架3的外周壁面30之间,以便由此被保持住(在下文中工件底布4被称为刺绣底布)。图2是刺绣架1的分解透视图。如图2所示,外框架2形成为在沿周向方向的一部分中具有间隙26的C形环。外框架2的直径可以沿周向方向扩大和缩小。沿周向方向延伸的外凹槽22形成在外框架2的内周壁面20内,以便具有环形状。外凹槽22具有径向向内朝向的开口。
如图1和2所示,外框架2包括第一和第二面对部M和25,第一和第二面对部M 和25沿周向方向分别在一端和另一端处形成凸缘。第一和第二面对部M和25定位在外框架2的外周侧处。第一和第二面对部M和25相互面对,同时在第一与第二面对部M和 25之间限定间隙沈的状态下,第一和第二面对部M和25沿周向方向相互邻近。如图2所示,内框架3包括上表面3u、下表面3d、外周壁面30和内周壁面34。另外,内框架3沿周向方向形成为连续的环形状。沿周向方向延伸的内凹槽32形成在内框架3的外周壁面30 内,以便具有环形状。内凹槽32具有径向向外朝向的开口。当外框架2和内框架3相互装配时,外凹槽22和内凹槽32彼此面对。另外,硬树脂被用于外框架2和内框架3中每一个的材料。此外,内框架3的内凹槽32的开口径向向外朝向。特别地,内凹槽32的开口的直径设定为大于外凹槽22的开口的直径。内凹槽32的开口的这种形状由用于通过利用树脂模制内框架3的模具的拔模斜度确定。因此,在由树脂模制内框架3之后,可以排除用于扩张内凹槽32的开口的过程。代替硬树脂,金属材料可以用作内框架3的材料。类似地,硬树脂或金属材料可以用于外框架2的材料。如图2所示,用作能够径向向内运动的可动部件的线部件5布置在刺绣架1上。线部件5沿外框架2的周向方向形成为圆弧。构造线部件5的线材的截面与圆形形状相同, 但不局限于该圆形形状。可选择地,线材的截面可以为椭圆形或多边形。如图2所示,线部件5沿外框架2和内框架3的周向方向布置。线部件5包括分别具有圈环的第一和第二端部50和52。线部件5的第一端部50与接合部23接合并由接合部23支承,该接合部23附连到外框架2的第一面对部M上并且具有销形状。螺母23v固定到接合部23上。沿线部件5的周向方向的第一端部50通过螺母23v与接合部23接合,由此被固定到外框架2的第一面对部M上。金属材料用作线部件5的材料。代替金属材料,硬树脂可以用于线部件 5的材料。用于调节线部件5的直径的尺寸的调节装置7布置在外框架2上。如图4所示, 调节装置7包括调节螺旋丝杆71、可动体72和固定部件73。调节螺旋丝杆71具有可旋转地插入到支承孔25m中的外螺纹71a,该支承孔25m形成在外框架2的第二面对部25内并具有通孔。可动体72形成为近似陀螺形状。可动体72包括与调节螺旋丝杆71的外螺纹 71a啮合的内螺纹72c。线部件5的第二端部52通过固定部件73固定到可动体72上。如图4所示,固定部件73包括锁定部74和紧固部75。锁定部74包括外螺纹74a。具有螺母形状的紧固部75包括与锁定部74的外螺纹7 啮合的内螺纹75c。紧固部75围绕中心轴线P5转动,由此使紧固部75的内螺纹75c与锁定部74的外螺纹7 接合。因此,线部件5的周向方向上的第二端部52由可动体72支承。另外,第二端部52经由可动体72和调节螺旋丝杆71由外框架2的第二面对部25可活动地支承。如图4所示,调节螺旋丝杆71通过用作保持部件的保持环76锁定到外框架2的第二面对部25上。因此,调节螺旋丝杆71能够围绕中心轴线P7旋转,同时被限制沿中心轴线P7延伸的方向(该方向包括在图4中分别由箭头Ll和L2指示的第一和第二方向) 运动。因此,调节螺旋丝杆71的头部71h围绕中心轴线P7沿与头部71h的旋转相同的方向旋转,由此使调节螺旋丝杆71围绕中心轴线P7沿一个方向旋转。然后,可动体72沿线部件5的周向方向朝向箭头Ll的第一方向运动,由此使线部件5的第二端部52与可动体 72—起沿周向方向运动(箭头Ll的第一方向对应于线部件5的直径缩小的方向)。因此,线部件5的直径径向向内地缩小。同时,调节螺旋丝杆71的头部71h围绕中心轴线P7沿另一个方向旋转,由此使调节螺旋丝杆71沿与头部71h的旋转相同的方向围绕中心轴线P7 旋转。然后,可动体72沿线部件5的周向方向朝向箭头L2的第二方向运动,该箭头L2的第二方向是与箭头Ll的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由此使线部件5的第二端部52与可动体72 一起沿周向方向运动(箭头L2的第二方向对应于线部件5的直径扩大的方向)。因此,线部件5的直径径向向外地扩大。另外,如图4所示,导向面77形成在外框架2的第二面对部25上。可动体72在被导向面77沿其引导的同时能够沿线部件5的周向方向分别在箭头Ll和L2的第一和第二方向上运动,由此可以确保可动体72的稳定的运动性。如图3所示,在间隙沈限定在第一和第二面对部M和25之间的状态下,该第一和第二面对部M和25相互面对。具有螺母形状的第二可动体82嵌入在第二面对部25内。 第二可动体82包括内螺纹82c。间隔调节螺旋丝杆80在通过第一面对部24的第一插入孔 241插入到第二面对部25的第二插入孔252时与第二可动体82的内螺纹82c啮合。在此, 当间隔调节螺旋丝杆80的头部80h围绕中心轴线P8沿一个方向旋转时,第二可动体82沿中心轴线P8朝向由图3中的箭头Kl指示的第一方向运动(该箭头Kl的第一方向对应于外框架2的直径缩小的方向)。然后,第二面对部25朝向箭头Kl的第一方向运动,因此靠近第一面对部M定位。因此,限定在第一和第二面对部M和25之间的间隙沈减小,并且外框架2的直径缩小。同时,当间隔调节螺旋丝杆80的头部80h围绕中心轴线P8沿另一个方向旋转时,第二可动体82沿中心轴线P8在第二方向(由图2中的箭头K2指示)上运动,该第二方向是与箭头Kl的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该箭头K2的第二方向对应于外框架2 的直径扩大的方向)。另外,第二面对部25朝向箭头K2的第二方向运动,因此与第一面对部M分离。因此,限定在第一和第二面对部M和25之间的间隙沈增大,并且外框架2的直径扩大。因此,外框架2的直径的尺寸可以通过间隔调节螺旋丝杆80的旋转来调节。因此,可以容易地调节布置在外框架2与内框架3之间的刺绣底布4在它们之间被紧固的程度。如上所述,间隔调节螺旋丝杆80和第二可动体82构造了用于调节限定在外框架2的第一和第二面对部M和25之间的间隙沈的宽度的间隔调节装置8。如图5A所示,外凹槽22沿周向方向形成在外框架2的内周壁面20内。外凹槽22 包括底面220和一对侧面222。外凹槽22的开口的直径被定义为直径E2。外凹槽22的形状构造成使得每个侧面222具有从底面220到内周壁面20增大的倾度。同时,内凹槽32 沿周向方向形成在内框架3的外周壁面30内。内凹槽32定位成在周向上面对外凹槽22。 内凹槽32包括底面320和一对侧面322。内凹槽32的开口的直径被定义为直径El。外凹槽32的形状构造成使得每个侧面322具有从底面320到内周壁面30增大的倾度。因此, 线部件5可容易地从外凹槽22运动到内凹槽32。构造线部件5的线材的外径设计成能够容纳在外凹槽22和内凹槽32内。图5A示出了线部件设置在初始位置的状态。如图5A所示,当线部件5位于初始位置时,线部件5的直径扩大,线部件5不容纳在内框架3的内凹槽32内,但容纳在外框架2的外凹槽22内。另外,当线部件5位于初始位置时,容纳在外凹槽22内的线部件5不从外框架2的内周壁面20径向向内地突出。此时,外框架2和内框架3可以适当地相互装配。以下将说明将刺绣底布4设置在外框架2与内框架3之间的情况。首先,刺绣架 1的使用者用指尖或类似物围绕中心轴线P8沿另一个方向转动间隔调节螺旋丝杆80以扩大外框架2的直径,由此,第一与第二面对部M与25之间的间隙沈扩张。此时,建议通过将刺绣底布4的厚度的尺寸值加到内框架3的外径的尺寸值上计算出的值可以与外框架2 的内径的尺寸值一致。另外,使用者根据需要用指尖或类似物围绕中心轴线P7沿另一个方向转动调节螺旋丝杆71,从而扩大线部件5的直径。因此,线部件5被设置在初始位置,以便容纳在外框架2的外凹槽22内。接着,如图6A所示,将刺绣底布4放置在外框架2的上表面2u上。此时,内框架3运动靠近外框架2,并按压外框架2的内周侧。因此,刺绣底布 4定位在外框架2的内周壁面20与内框架3的外周壁面30之间,如图6B所示。此时,线部件5的直径没有缩小,因此,刺绣底布4没有被外框架2的内周壁面20和内框架3的外周壁面30牢固地支承在它们之间,刺绣底布4的张力相对较弱。另外,过大的力没有作用在刺绣底布4上,因此,刺绣底布4没有受到该过大力的限制。此后,使用者围绕中心轴线P7沿一个方向旋转调节螺旋丝杆71的头部71h,以使调节螺旋丝杆71沿与头部71h的旋转相同的方向围绕中心轴线P7旋转。因此,可动体72 沿线部件5的周向方向在箭头Ll的第一方向上运动,以径向向内缩小线部件5的直径。因此,线部件5按照如图5B和5C所示的径向向内运动从外凹槽22运动到内凹槽32。因此, 线部件5与刺绣底布4的一部分#接合,刺绣底布4的该部分#定位在外框架2的内周壁面20与内框架3的外周壁面30之间(刺绣底布4的该部分#在外凹槽22和内凹槽32 之间面向它们)。因此,如从图5B和5C中看到,比内框架3的外周壁面30更径向向内定位的刺绣底布4的一部分如沿由图5B和5C中所示的箭头Al指示的方向被拉伸,以由此增大由内框架3包围的刺绣底布4的一部分如的张力。因此,刺绣底布4的该部分4a被强力地拉伸。即使在线部件5如上所述地从外凹槽22运动到内凹槽32的状态下,线部件5的第二端部52仍由固定部件73保持在外框架2的可动体72上。另外,即使在容纳在内凹槽 32中的线部件5的内径被设定为最小值并且保持在刺绣架1的外框架2与内框架3之间的刺绣底布4的张力增大的状态下,线部件5仍与外框架2和内框架3接合。因此,例如, 即使当意外的外力作用在刺绣架1上或者当在刺绣底布4被强力拉伸的情况下刺绣架1被使用者意外地掉落到地上时,内框架3也被防止从外框架2上松开。根据以上构造的刺绣架1,例如,即使不具有强大握持力的使用者(例如女性)或类似人员也能够转动调节螺旋丝杆71的头部71h,由此容易地增大刺绣底布4的张紧,以适于使用者用刺绣底布4进行刺绣。另外,例如,在调节螺旋丝杆71的头部71h的直径设计成具有大尺寸并且间隔调节螺旋丝杆80的头部80h的直径设计成具有大尺寸的情况下,即使不具有大的握持力的使用者或类似人员也可以容易地将张力施加到刺绣底布4上。此外,刺绣架1构造成使得刺绣底布4的张紧通过调节螺旋丝杆71的头部71h的旋转是可调节的,因此,可以以非步进的方式连续地调节张力。因此,各种材料可应用于刺绣底布4。如从第一实施例中清晰地看出,将刺绣底布4设置到刺绣架1上包括以下两个操作允许刺绣底布4由外框架2和内框架3临时保持在它们之间的操作,以及根据调节螺旋丝杆71的旋转缩小线部件5的直径并向刺绣底布4施加张力以使刺绣底布4被强力拉伸的操作。因此,刺绣底布4可容易地以拉伸状态设置到刺绣架1上以因此防止被损坏,即, 刺绣底布4可以被适当地保护以避免被磨损或撕裂。图5A到5C中的每一幅示出了当外框架2的内周壁面20与内框架3的外周壁面30相互面对时,沿外框架2和内框架3中的每一个的径向方向切割的剖视图。在图5A中,如上所述,在外周壁面30附近的内凹槽32的开口的直径被定义为直径El,在内周壁面20附近的外凹槽22的开口的直径被确定为直径 E2。直径El设定为大于直径E2 (El > E2)。在直径El大于直径E2 (El > E2)的情况下,外框架2和内框架3相互面对,以由此容易地使容纳在外凹槽22内的线部件5运动到内凹槽 32。在外框架2和内框架3相互面对的状态下,在沿外框架2和内框架3中的每一个的径向方向切割的截面图(图5A中)中,平行于内框架3的中心轴线PA(见图6)延伸的方向的线被定义为由图6所示的箭头PB指示的方向。沿箭头PB的方向位于第一侧Pl (上侧)的外框架2与内框架3之间的间隙被定义为第一间隙tl。刺绣底布4插入到外框架 2与内框架3之间的第一间隙tl内以便被夹持在它们之间。沿箭头PB的方向位于第二侧 P2(下侧)的外框架2与内框架3之间的间隙被定义为第二间隙t2。刺绣底布4插入到外框架2与内框架3之间的第二间隙t2内以便被夹持在它们之间。在此,如图5B和5C所示, 第一侧Pl邻近夹持在外框架2与内框架3之间的刺绣底布4的外缘部4p。第一侧Pl相对远离要刺绣的部分4a定位。同时,第二侧P2相对邻近部分如定位。因此,第一间隙tl由内周壁面20的内周壁面部20u和外周壁面30的外周壁面部30u限定,所述内周壁面部20u 相对于外框架2的外凹槽22位于第一侧Pl,所述外周壁面部30u相对于内框架3的内凹槽 32位于第一侧P1。此外,第二间隙t2由内周壁面20的内周壁面部20d和外周壁面30的外周壁面部30d限定,所述内周壁面部20d相对于外框架2的外凹槽22位于第二侧P2,所述外周壁面部30d相对于内框架3的内凹槽32位于第二侧P2。在此,第一间隙tl被设定为小于第二间隙t2(t2 > tl)。例如,在外框架2与内框架3之间的位于第一侧Pl的第一间隙tl的宽度例如通过图5A中所示的第一力Fl减小。在外框架2与内框架3之间的位于另一侧P2的第二间隙t2的宽度例如通过图5A中所示的第二力F2减小。如上所述,第一间隙tl设定为小于第二间隙t2 (t2 > tl),第一力Fl设定为大于第二力F2 (Fl > F2)。因此,当线部件5沿由箭头Xl指示的方向从外框架2的外凹槽22运动到内框架3的内凹槽32时,刺绣底布4的位于第二间隙t2内的部分4k由线部件5沿箭头Al的方向并沿由箭头Yl指示的方向拉伸 (见图5B和5C)。因此,大的张力可以施加到刺绣底布4上。在此,线部件5沿周向方向布置在外框架2与内框架3之间,由此,线部件5的大致整个直径沿周向方向减小。另外,由线部件5保持的部分#的周向长度和由线部件5保持的部分#的表面的面积可以增大。 因此,有效地限制了刺绣底布4从刺绣架1上松开,因此,刺绣底布4可以在外框架2的内周壁面20与内框架3的外周壁面30之间保持在拉伸状态。因此,确保了刺绣底布4的拉伸状态,由此使得使用者能够用刺绣底布4适当地进行刺绣。例如,在当线部件5沿由箭头 Xl指示的方向(见图5B和5C)从外框架2的外凹槽22运动至内框架3的内凹槽32时刺绣底布4的位于第一间隙tl内的部分細由线部件5过度拉伸的情况下,抑制了施加到刺绣底布4的部分如上的张力的增大,因此不能够容易地获得刺绣底布4的部分如的可伸长性。因此,如上所述,建议将用于减小外框架2与内框架3之间的第一间隙tl的第一力 Fl设定为大于第二力F2。在被外框架2和内框架3保持在它们之间的刺绣底布4被刺绣的情况下,刺绣底布4被刺绣针朝向由图5B和5C中的箭头A3指示的方向偏置。此时,刺绣底布4沿箭头A3的方向被拉伸,在该方向上,处于拉伸状态的刺绣底布4从拉伸状态释放。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刺绣架1,线部件5的大致整个圆周与刺绣底布4的部分#机械地接合,因此增大了部分4w与线部件5接合的表面的面积。因此,抑制了刺绣底布4从拉伸状态释放。另外,如上所述,用于减小外框架2与内框架3之间的第一间隙tl的宽度的第一力Fl被设定为大于第二力F2(F1 > F2),因此,通过第一力Fl抑制了刺绣底布4从拉伸状态释放。在刺绣底布4被刺绣之后与外框架2和内框架3分离的情况下,使用者用指尖或类似物围绕中心轴线P7沿另一方向旋转调节螺旋丝杆71的头部71h,由此,可动体72沿周向方向在箭头L2的第二方向上运动以径向向外扩大线部件5的直径。因此,线部件5从内凹槽32运动至外凹槽22。因此,线部件5与刺绣底布4的位于外框架2的内周壁面20和内框架3的外周壁面30之间的部分#之间的接合被释放。此外,使用者围绕中心轴线P8 沿另一方向旋转间隔调节螺旋丝杆80的头部80h,由此扩大外框架2的直径并使内框架3 与外框架2分离。因此,可以容易地分离相互附连的外框架2和内框架3。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刺绣架1,当线部件5位于初始位置同时不保持刺绣底布4时, 线部件5容纳在外凹槽22内,如图5A所示。当线部件5通过利用外框架2和内框架3将刺绣底布4保持在它们之间时,线部件5从外凹槽22移动至内凹槽32以便容纳在其内,同时线部件5的第一端部50 (线部件5的一部分)与接合部23连接并由接合部23保持,并且线部件5的另一部分移动至内框架3的内凹槽32以便以接合的方式容纳在其内。特别地,当刺绣底布4通过利用线部件5由外框架2和内框架3保持在它们之间时,线部件5的所述一部分(第一端部50)由外框架2支承,并且线部件5的另一部分容纳在内框架3的内凹槽32中以便与其接合。因此,例如,即使当刺绣架1被使用者意外地掉落到地板上以及可以使内框架3从外框架2上去除的外力作用在刺绣架1上时,内框架3也可以被阻止与外框架2分离。另外,被外框架2和内框架3保持在它们之间的刺绣底布4的张力可以被适当地保持。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刺绣架1,线部件5沿外框架2的周向方向延伸,同时线部件5 的直径可径向向内减小。因此,线部件5可以容易地容纳在外框架2的外凹槽22和内框架 3的内凹槽32内。进一步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刺绣架1,在整个圆周上的线部件5的第一端部50由外框架2的接合部23保持,同时线部件5的第二端部52与由外框架2的第二面对部25保持的可动体72连接。因此,线部件5的内径通过调节螺旋丝杆71调节。因此,线部件5容易地从外框架2的外凹槽22移动至内框架3的内凹槽32,由此容纳在其内。例如,在作用于刺绣底布4的张力突然增大以便将刺绣底布4设置到刺绣架1上以使刺绣底布4处于拉伸状态的情况中,根据材料的类型,刺绣底布4可能被破坏。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刺绣架1,当线部件5的周向长度被定义为“LA”,并且线部件5的半径被定义为 “r”时,假设建立以下公式LA 和ALA Ar。因此,当直径减小量Ar为0. 1 毫米(Ar = 0. Imm)时,可动体72的运动距离Δ LA通过Ar乘以2 π倍获得,并由此确定为0. 628毫米(ALA 23 Δι· 0. 628mm)。因此,当线部件5的半径减小0. 1毫米时,可动体72沿线部件5的周向方向运动通过直径减小量0. 1毫米六倍长的距离。因此,线部件5的半径可以被细微地调节以适当细微地调节刺绣底布4的张紧,因此,通过施加到刺绣架1上的外力容易地阻止了刺绣底布4被破坏。另外,调节装置7采用螺旋机构。换句话说,例如,在调节螺旋丝杆71的头部71h围绕中心轴线P7旋转360度的情况下,调节螺旋丝杆71沿中心轴线P7运动通过对应于一个节距的距离。构成调节装置7的一部分的调节螺旋丝杆71的外螺纹71a和构成调节装置7的一部分的可动体72的内螺纹72c形成减速机构。因此,例如,在可动体72沿线部件 5的周向方向运动通过1毫米的距离的情况下,调节装置7的调节螺旋丝杆71的头部71h 需要围绕中心轴线P7旋转上述360度转动的几倍。因此,在线部件5的直径减小以将线部件5从外凹槽22移动至内凹槽32的情况下,由外螺纹71a和内螺纹72c形成的减速机构可以细微地调节线部件5的直径的尺寸。如下将说明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第二实施例。图8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刺绣架1。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刺绣架1具有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刺绣架1的效果和构造相似的效果和构造。具有凸起的多个保持部55沿线部件5的整个圆周形成在中间部分处。保持部55从线部件5朝向线部件5的径向向外方向局部突出。代替多个保持部55,单个保持部阳可以形成在线部件5上。具有孔的多个接合部27形成在外框架2的内周壁面20中。 每个保持部55与每个接合部27接合。由于外框架2的径向厚度tw径向向外受限,因此接合部27被构造成具有形成在外框架2的外周壁面21内的开口 27e。使用者可以通过开口 27e在视觉上确认接合部27,以由此检查保持部55与接合部27之间的接合状态。可选择地,接合部27可以根据情况不具有开口 27e。例如,在刺绣底布4由外框架2和内框架3保持在它们之间的情况下,保持部55 与接合部27接合。即使当容纳在内凹槽32中的线部件5的内径减小到最小值时,布置在线部件5上并从其上径向向外突出的保持部55与形成在外框架2的内周壁面20中的接合部27接合。因此,线部件5被阻止从外框架2上松开。因此,在外框架2和内框架3相互装配时,通过线部件5阻止了内框架3与外框架2分离。如上所述,阻止了线部件5从外框架2上松开,因此,外框架2和内框架3中的每一个都可以根据情况形成为具有平面形状或精确的圆形状。另外,外框架2和内框架3中每一个都可以形成为具有椭圆形状、卵形状或基本上矩形形状。如下将说明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第三实施例。图9示出了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刺绣架1。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刺绣架1具有与根据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刺绣架1的效果和构造相似的效果和构造。如图9所示,凸部290形成在内周壁面部20u上,该内周壁面部20u相对于外框架2的内周壁面20的外凹槽22位于第一侧P1,并面对外周壁部30u,该外周壁部 30u相对于内框架3的外周壁面30的内凹槽32位于第一侧Pl。凸部290包括按压点,刺绣底布4通过按压点稳固地按压在外框架2与内框架3之间。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第一力 Fl大于第二力F2(F1 > F2)。另外,用于握持刺绣底布4的定位在第一间隙tl内的一部分的握持力可以通过凸部290被进一步地增大。因此,大的张力可以施加到刺绣底布4上。如下参照图10至12将说明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第四实施例。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刺绣架1具有与根据第一、第二和第三实施例的刺绣架1的效果和构造相似的效果和构造。 图10示出了从下侧看的刺绣架1。如图10所示,单操作锁定装置100布置在刺绣架1上。 锁定装置100锁定线部件5 (用作可动部件),从而使得线部件5容纳在内凹槽32中。锁定装置100包括操作杆110和偏置部件130。操作杆110能够在初始位置MA与操作位置MB 之间转换,在所述初始位置MA,线部件5容纳在外框架2的外凹槽22内,在所述操作位置 MB,线部件5容纳在内框架3的内凹槽32内。偏置部件130允许操作杆110分别保持在操作位置MB和初始位置MA(见图10)。如下将说明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刺绣架1的细节。如图11所示,形成为矩形并且具有内壁面观2的导槽280大致沿相对于外框架2的切线方向形成在第二面对部25内。导槽280基本上沿相对于外框架2的切线方向延伸,同时包括沿该切线方向相互面对的第一和第二端^Oa和^Oc。接合凹槽观3 (见图11)形成在导槽观0的一部分内,该导槽280 形成在邻近第一面对部M的第二面对部25内。具有销形状的可动体82B布置在外框架2 的第二面对部25上。间隔开调节螺旋丝杆80的头部80h围绕中心轴线P8沿一个方向旋转,以由此使可动体82B沿由图11中的箭头Kl指示的第一方向运动。因此,第二面对部25 朝向第一面对部M运动以便靠近其定位,由此缩小间隙沈。同时,间隔调节螺旋丝杆80的头部80h围绕中心轴线P8沿另一个方向旋转,以由此使可动体82B沿由图11中的箭头K2 指示的第二方向运动。因此,第二面对部25运动远离第一面对部M,由此增大间隙沈。因此,第一与第二面对部M与25之间的间隙沈的宽度通过间隔调节螺旋丝杆80的旋转操作被调节。如图11所示,操作杆110包括握持部111和具有圆弧形状的长凹槽112。可动体 82B装配或连接到长凹槽112内,以便沿其被引导。操作杆110的取向通过长凹槽112与可动体82B之间的连接来调节。如图10和11所示,在线部件5的整个圆周上具有圈环形状的第一端部50与外框架2的第一面对部M的接合部2 连接。在线部件5的整个圆周上具有圈环形状的第二端部52与可滑动地布置在外框架2的第二面对部25上的接合部件 74B连接。具有凸台形状的接合部件74B能够沿外框架2的导槽观0的纵向方向在分别由箭头Dl和D2指示的第一和第二方向上滑动。可动部件74B沿箭头D2的第二方向运动,以由此与接合凹槽283接合。如图11所示,用作螺旋弹簧的偏置部件130布置在操作杆110与外框架2的第二面对部25之间。偏置部件130的一个端部被钩住并连接到形成在外框架2的第二面对部 25上的座部2 上。偏置部件130的另一个端部被钩住并连接到形成在操作杆110上的座部IlOx上。偏置部件130用作始终地产生张力的张力螺旋弹簧。因此,当操作杆110位于操作位置MB时,偏置部件130设定在操作位置130a,以产生沿虚线fa(见图11)朝向外框架2的座部25x(固定侧)偏置座部1 IOx (可动侧)的偏置力FA。操作杆110通过偏置力 FA沿虚线fa朝向第一面对部M运动。另外,布置在操作杆110处的接合部件74B沿导槽 280在箭头D2的第二方向上运动,由此装配并接合到接合凹槽283上。因此,线部件5的第二端部52在由箭头A7指示的方向上(沿线部件5的周向方向)被拉动。因此,线部件 5的直径减小,以及线部件5从外框架2的外凹槽22运动到内框架3的内凹槽32,以便装配到其上。因此,线部件5支承由外框架2和内框架3保持在它们之间的刺绣底布4,并将刺绣底布4保持在拉伸状态。另外,如从图11看到,当接合部件74B从与接合凹槽283的接合状态释放时,该接合部件74B需要大于偏置部件130的偏置力的力。因此,偏置部件130被定位成使得由虚线fa与垂直于线XII-XII的线形成的角度大于由虚线fa与线XII-XII形成的角度,由此增大沿第二方向D2作用于接合部件74B上的按压力。因此,接合部件74B被阻止与接合凹槽283容易地分离。例如,在内框架3与外框架2分离的情况下,使用者将设定在操作位置MB的操作杠杆110转动到由图11中可见的箭头CA指示的方向。然后,使用者将操作杠杆110运动至初始位置MA (由图10中的虚线指示)。当操作杆110从操作位置MB移动至初始位置MA 时,操作杆110的座部IlOx运动至邻近第一面对部M,如图10所示。因此,偏置部件130 的取向转换至初始位置130c。在偏置部件130设定在初始位置130c的情况下,偏置部件 130产生将操作杆110的座部IlOx (固定侧)朝向外框架2的座部25x(可动侧)偏置的偏置力FB。也就是,偏置部件130产生沿图10所示的虚线fb (沿偏置力130的中心轴线)偏置座部IlOx的偏置力FB。接合部件74B通过偏置力FB与导槽观0的接合凹槽283脱离接合,由此沿箭头Dl的第一方向(对应于可动部件74B远离第一面对部M分离的方向)运动。然后,接合部件74B到达导槽观0的第一端部^0a。换句话说,位于初始位置MA的操作杆110沿虚线FB运动,以便远离第一面对部M定位。此时,线部件5朝向外凹槽22径向向外地运动,而不朝向内框架3的内凹槽32径向向内地运动。因此,内框架3与外框架 2脱离接合。因此,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刺绣架1,使用者将操作杆110从初始位置MA运动至操作位置MB,由此改变偏置部件130的取向。因此,操作杆110的接合部件74B通过偏置部件130的偏置力FA (见图11)自动地运动至接合凹槽观3。另外,线部件5从外凹槽22自动地运动至内凹槽32。同时,使用者将操作杆110从操作位置MB运动至初始位置MA,由此改变偏置部件130的取向。因此,操作杆100的接合部件74B自动地从接合凹槽283释放。 另外,线部件5自动地从内凹槽32运动至外凹槽22。 根据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实施例,形成为圆弧的线部件5用作可动部件,以及线部件5从外框架2径向向内地变形,以便定位在内凹槽32中。可选择地,在平面图中看具有块形状或弧形状的并由外框架2保持的可动部件可以从外凹槽22径向向内变形到内凹槽32。此外,内凹槽32的深度可以与外凹槽22的深度相同,或者可以比外凹槽22的深度短或长。另外,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刺绣架1不局限于附图中示出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实施例,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目的,其可以应用于其它实施例。
权利要求
1.一种刺绣架(1),包括:外框架O),所述外框架( 包括内周壁面00)和外凹槽(22),所述外凹槽0 形成在所述内周壁面OO)中并沿周向方向延伸;内框架(3),所述内框架C3)包括外周壁面(30)和内凹槽(32),所述内凹槽(3 形成在所述外周壁面(30)中并沿周向方向延伸,在要刺绣的工件底布(4)布置在所述内周壁面 (20)与所述外周壁面(30)之间的状态下,所述外周壁面(30)与所述外框架O)的内周壁面00) —起保持所述工件底布(4);以及可动部件(5),所述可动部件( 能够沿所述外框架( 的径向向内方向从初始位置运动至所述内框架(3)的内凹槽(32),所述可动部件( 在位于所述初始位置时容纳在所述外框架⑵的外凹槽02)内,所述可动部件(5)通过以将所述工件底布⑷临时保持在所述外框架( 与所述内框架C3)之间的方式朝向所述径向向内方向运动来增大所述工件底布(4)的张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刺绣架(1),其中,用于使所述可动部件( 朝向所述径向向内方向运动的调节装置(7)布置在所述外框架( 和所述内框架(3)中的一个处,以及其中,当所述可动部件( 不保持所述工件底布(4)时,所述可动部件( 容纳在所述外框架⑵的所述外凹槽02)内,当所述工件底布⑷由所述外框架(2)和所述内框架 ⑶保持在它们之间时,所述可动部件(5)的一部分由所述外框架⑵支承,以及所述可动部件(5)的其它部分容纳在所述内框架(3)的内凹槽(32)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刺绣架(1),其中,所述可动部件(5)通过沿所述外框架 (2)的周向方向延伸形成为圆弧,所述可动部件(5)包括线部件,所述线部件的直径朝向所述径向向内方向缩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刺绣架(1),其中,所述线部件( 的在整个圆周上的第一端部(50)由所述外框架( 保持,所述线部件(5)的在所述整个圆周上的第二端部(52)与调节装置(7)连接,所述调节装置(7)由所述外框架( 或所述内框架C3)保持,并且调节所述线部件(5)的内径的尺寸。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刺绣架(1),其中,所述线部件(5)包括在所述整个圆周的中间部分处的保持部( ),所述保持部(5 与所述外框架( 接合,并且阻止所述线部件( 从所述外框架( 上松开。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刺绣架(1),其中,当所述外框架( 的内周壁面OO)和所述内框架(3)的外周壁面(30)相互面对时,在沿所述外框架( 和所述内框架(3)的径向方向上切割的截面内并且在平行于所述外框架(2)和所述内框架(3)的中心轴线延伸的方向的方向(PB)上,所述外框架( 与所述内框架C3)之间的第一和第二间隙 (tl、t2)相对于所述外凹槽(22)和所述内凹槽(32)分别位于第一和第二侧(PU P2)处, 其中所述工件底布(4)插入在所述第一和第二间隙(tl、t2)内,以及其中,当用于缩小所述第一间隙(tl)的宽度的力被定义为第一力(Fl)并且用于缩小所述第二间隙(t2)的宽度的力被定义为第二力(F2)时,所述第一力(Fl)被设定为大于所述第二力(F2)。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刺绣架(1),还包括锁定装置(100),所述锁定装置(100)锁定所述可动部件(5),使得所述可动部件( 容纳在所述内框架C3)的所述内凹槽(32)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刺绣架(1),其中,所述锁定装置(100)包括操作杆(110),所述操作杆(110)用于在初始位置(MA)与操作位置(MB)之间转变所述可动部件(5),在所述初始位置(MA)中,所述可动部件( 容纳在所述外框架( 的外凹槽 (22)内,在所述操作位置(MB)中,所述可动部件(5)容纳在所述内框架(3)的内凹槽(32) 内,以及偏置部件(130),所述偏置部件(130)用于将所述操作杆(110)保持在所述初始位置 (MA)和所述操作位置(MB)。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刺绣架(1),其中,所述保持部(5 包括凸起,所述凸起从所述线部件(5)朝向所述线部件(5)的径向向外方向局部突出。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刺绣架(1),其中,所述内框架(3)的内凹槽(32)的开口通过具有大于所述外凹槽02)的开口的直径(E2)的直径(El)而面向所述外框架O)的外凹槽(22)。
全文摘要
一种刺绣架,包括外框架(2),其具有内周壁面和形成在该内周壁面中的外凹槽;内框架(3),其包括外周壁面(30)和形成在该外周壁面(30)中的内凹槽(32),在工件底布(4)布置在内周壁面(20)与外周壁面(30)之间的状态中,外周壁面(30)与内周壁面(20)一起保持工件底布(4);以及可动部件(5),该可动部件(5)能够沿外框架(2)的径向向内方向从初始位置运动至内凹槽(32),该可动部件(5)在位于初始位置时容纳在外凹槽(22)内,该可动部件(5)通过以将工件底布(4)临时保持在外框架(2)与内框架(3)之间的方式径向向内运动来增大工件底布(4)的张力。
文档编号D05C9/00GK102191637SQ201110064949
公开日2011年9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14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15日
发明者福田达则 申请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