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5815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脱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对衣物进行脱水处理的脱水装置。
背景技术
洗衣机、烘干机或洗涤烘干机之类的对衣物进行指定处理(洗涤处理、脱水处理、 漂洗处理或烘干处理)的衣物处理装置一般具备用于对衣物进行脱水处理的脱水装置。脱水处理在衣物处理装置内旋转的旋转滚筒内进行。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表2001-504006号(以下称为专利文献1)公开了在旋转滚筒内进行脱水处理的脱水装置。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包含以六角格子状排列的多个弯曲面的旋转滚筒。大致为六角形状的弯曲面向旋转滚筒的内侧隆起。在划分各弯曲面的边缘部形成有用于向旋转滚筒外排出来自衣物的水的排水孔。排水孔与弯曲面的角落部邻接而形成。当旋转滚筒旋转时,基于离心力,衣物被按压或摔打于旋转滚筒的内壁。其结果, 水分从衣物中被挤出,并基于离心作用沿弯曲面流向边缘部。然后,从形成于边缘部的排水孔向旋转滚筒外排出。根据专利文献1的脱水技术,从衣物中被挤出后沿弯曲面移动的水分容易再次附着于衣物。因此,基于专利文献1的脱水技术,难以得到足够高的脱水效率。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8-212635号(以下称为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具备形成有由向内侧隆起的脊部划分的脱水区域的内壁的旋转滚筒。通过沿旋转滚筒的旋转方向形成的旋转脊部和与旋转脊部垂直的垂直脊部,脱水区域被划分为多个正方形区域。在正方形区域中形成有向旋转滚筒的外侧倾斜的平面。据此,在各正方形区域内形成四角锥形状的空间。在四角锥形状的空间的顶点形成有用于从旋转滚筒排出水分的排水孔。根据专利文献2的脱水技术,被旋转脊部及垂直脊部从衣物中挤出的水分通过旋转脊部或垂直脊部控除后,被引导至形成于各正方形区域的四角锥形状的空间。因此,与专利文献1的脱水技术相比,可适宜地减少再次回到衣物中的水分的量。专利文献2的旋转滚筒的旋转脊部及垂直脊部会阻碍邻接的正方形区域间的水分移动。因此,当从衣物中局部地脱出大量水分时,特定的正方形区域内的四角锥形状的空间会充满水分。其结果,水分再次附着于衣物,脱水效率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较高的脱水效率的脱水装置。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脱水装置包括滚筒,包含规定收容衣物的收容空间的内壁面;以及驱动部,用于使该滚筒旋转,其中,所述内壁面包括形成有用于将来自所述衣物的水向所述滚筒外排出的排水部的排水区域;和相对于该排水区域向所述滚筒的内侧隆起的脊部,其中,所述脊部包括沿所述排水区域的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主脊部;沿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并与所述第一主脊部协作隔出所述排水区域的第二主脊部;以及具有与所述第一主脊部和所述第二主脊部中的至少其中之一连接的基端部的副脊部,其中,所述副脊部包含与所述排水区域连接的前端部。

图1是组装有作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脱水装置的示例的处理装置的洗涤烘干机的概略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洗涤烘干机的概略剖视图。图3(a)、(b)是安装于图2所示的洗涤烘干机中的旋转滚筒的概略立体图。图4是图3(a)、(b)所示的旋转滚筒的概略正视图。图5(a)至(d)是形成于图4所示的旋转滚筒的脱水处理区域的概略模式图。图6(a)至(f)是形成于图4所示的旋转滚筒的脱水处理区域的概略模式图。图7是概略性地表示形成于图5(a)至图6(f)所示的脱水处理区域的排水孔的配置的模式图。图8是作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脱水装置的示例的处理装置中使用的旋转滚筒的概略正视图。图9是形成于图8所示的旋转滚筒的脱水处理区域的概略模式图。图10是作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脱水装置的示例的处理装置中使用的旋转滚筒的概略正视图。图11是形成于图10所示的旋转滚筒的脱水处理区域的概略模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脱水装置的各种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说明中所用的 “上”、“下”、“左”或“右”等表示方向的用语仅是为了让说明清楚明了,并不限定脱水装置的原理。<第一实施方式>(洗涤烘干机的整体结构)图1是组装有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脱水装置的洗涤烘干机的立体图。在以下的说明中,例示了组装在洗涤烘干机中的脱水装置。取而代之,脱水装置也可组装于不具备烘干功能的洗衣机或不具备洗涤功能的烘干机。洗涤烘干机100包括筐体200及门体300。筐体200大致呈长方体形状。筐体200 包括沿上下方向竖立设置的正面壁210、正面壁210的相反侧的背面壁220、设置在正面壁 210与背面壁220之间并且沿上下方向竖立设置的左侧壁230及右侧壁M0、形成筐体200 的上表面的顶壁250以及形成筐体200的下表面的底壁沈0。正面壁210包括设置在下方的下部壁211、设置在下部壁211上方的主壁212以及设置在主壁212上方的上部壁213。主壁212及上部壁213以越向上方越靠近背面壁220 的方式弯曲并倾斜。主壁212包括形成凹区域的环状的凹面214,该凹区域呈与大致圆板状的门体300 大致相匹配的形状。凹面214包围贯通主壁212的大致中央的开口部215。开口部215与收容在筐体200内部的洗涤烘干槽(后述)连通。使用者可经由开口部215向筐体200内放入衣物(衣服或类似的物品)或从筐体200取出衣物。洗涤烘干机100具备将门体300可转动地连接于筐体200的铰链结构330。门体 300可通过铰链结构330而在封闭开口部215的封闭位置与打开开口部215的打开位置之间转动。转动到封闭位置的门体300收容在由凹面214包围的凹区域。另外,图1所示的门体300处于打开位置。图2是具有处于封闭位置的门体300的洗涤烘干机100的概略剖视图。参照图1 及图2进一步对洗涤烘干机100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在筐体200内设置有作为脱水装置而例示的处理装置400。在本实施方式中,处理装置400不仅进行脱水处理,而且还执行洗涤处理、漂洗处理、烘干处理之类的衣物的洗涤及烘干所需的处理。取而代之,在不具有烘干功能的洗衣机中组装脱水装置时,作为脱水装置,例示在脱水处理的基础上还执行洗涤处理及漂洗处理的处理装置。再者,在不具有洗涤功能的烘干机中组装脱水装置时,作为脱水装置,例示在脱水处理的基础上还执行烘干处理的处理装置。处理装置400包括上述的洗涤烘干槽410。洗涤烘干槽410包括摆动(rock)自由地支撑在筐体200内部的一端有底圆筒状的水槽420和旋转自由地支撑在水槽420内的一端有底圆筒状的旋转滚筒440。处理装置400还包含使旋转滚筒440旋转的马达430。马达430安装于水槽420的底部外表面。水槽420的开口部由向处于封闭位置的门体300突出的大致圆筒形状的筒口部114形成。在筒口部114嵌合大致圆筒形状的密封部件115。 在本实施方式中,经由筐体200的开口部215投入的衣物被收容在旋转滚筒440内。因此, 旋转滚筒440作为滚筒而例示。另外,用于使旋转滚筒440旋转的马达430作为驱动部而例示。如图1所示,门体300包括大致一端有底梯形圆锥形状的透明的窗部310和支撑窗部310的大致圆板形状的支撑框320。如图2所示,当门体300位于封闭位置时,窗部310 插入至形成在筐体200上的开口部215内并压接于安装在水槽420上的密封部件115。据此,在水槽420与窗部310之间形成水密性的密封结构。在门体300处于封闭位置的期间, 使用者可通过透明的窗部310目视确认洗涤烘干槽410内的衣物。如图2所示,在水槽420形成有用于排出洗涤液体(washing liquid)的排出口 116及洗涤液体流入的流入口 117。用于洗涤的洗涤液体在排出口 116及流入口 117之间循环使用。在筐体200内部还收容有向水槽420内供水的供水系统120、对水槽420内的洗涤液体进行排水或使之循环的排水系统130以及将用于烘干洗涤物的暖风送入洗涤烘干槽 410的烘干系统140。另外,在处理装置400组装于不具有烘干功能的洗衣机时,不需要烘干系统140。另外,在处理装置400组装于不具有洗涤功能的烘干机时,也可不使用供水系统120和排水系统130。烘干系统140包括循环管路142和送风机143。循环管路142具有与水槽420的排气口 141连接的一端部以及用于从水槽420的底部送入烘干用空气的通气口。送风机 143设置在循环管路142内部,并且使空气在循环管路142内流动。烘干系统140也可根据需要具备捕集线头类并且进行除尘的过滤器、对除尘后的导入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部以及将除尘后的空气加热并且制出干燥的高温空气的加热部。另外,在图1中,在筐体200的顶壁250上安装有用于拆装烘干系统140中所设的过滤器的盖251。如图1所示,洗涤烘干机100包括设置在上部壁213上的操作面板500。操作面板 500可供使用者选择洗涤烘干机100的运转程序的模式或各种功能。如图2所示,操作面板 500包括控制电路部510。控制电路部510在操作面板500具有的显示部显示使用者输入的信息。此外,当通过操作面板500设定洗涤烘干机100的运转开始时,控制电路部510例如从作为检测水槽420内的液位的液位传感器、作为检测洗涤液体的浊度的浊度传感器而使用的光传感器131和作为检测洗涤液体的导电度的导电传感器而使用的电极传感器132 接收检测信号,并根据这些检测信号对供水系统120所包含的电磁阀和排水系统130所包含的排水阀133之类的控制部件执行控制。马达430、供水系统120、排水系统130及烘干系统140由控制电路部510按照模式设定和控制程序而自动控制,从而可执行洗涤工序、漂洗工序、脱水工序及烘干工序。如图2所示,供水系统120包括连接于水槽420的供水管路121和收容洗涤剂的洗涤剂收容部122。图2所示的供水系统120可通过电磁阀的开闭动作,经由供水管路121适时地将水供给至水槽420(参照图2中的实线箭头)。此外,洗涤烘干机100可利用供水系统120 的供水,将局部横穿供水管路121而设置的洗涤剂收容部122内的洗涤剂适时地投入至水槽420内。排水系统130包括具有连接于水槽420的排出口 116的一端部的第一管路134 ; 连接于第一管路134的另一端部并且接收来自水槽420的洗涤液体的排水控制组件135 ; 以及在排水控制组件135所具有的循环泵136与水槽420之间延伸的第二管路137。循环泵136固定于设置在筐体200内的底座板138上。第二管路137的一端部与循环泵136的吐出口连接,第二管路137的另一端部与水槽420的流入口 117连接。水槽420、第1管路 134、排水控制组件135及第2管路137形成洗涤液体的循环路。循环泵136使洗涤液体在循环路内从排出口 116向流入口 117流动、循环。排水控制组件135不仅包括循环泵136,而且还包括作为检测洗涤液体的浊度的浊度传感器而使用的上述的光传感器131 ;作为检测洗涤液体的导电度的导电传感器而使用的上述的电极传感器132 ;用于向外部排出洗涤液体的排水管路139 ;设置在排水管路 139的中途部并且对排水管路139进行开闭的上述的排水阀133 ;以及捕集从第一管路134 流入的洗涤液体中所含的纤维屑(线头等)的过滤部144。排水阀133在洗涤工序结束时或漂洗工序结束时等必要时打开。其结果,从第一管路134流入至排水控制组件135的洗涤水,在通过过滤部144实施纤维屑的去除处理之后排出至外部。通过关闭排水阀133并使循环泵136工作,处于水槽420内的洗涤液体通过第一管路134流入至排水控制组件135。之后,洗涤液体通过设置在排水控制组件135内的过滤部144而被去除污浊成分。洗涤液体在通过过滤部144之后,通过与循环泵136的吸引口连接的吸引管路145而流入循环泵136内,然后通过与循环泵136的吐出口连接的第二管路137而返回至水槽420内。在执行洗涤工序或漂洗工序的期间,可根据需要而反复进行该洗涤液体的循环,从而可提高洗涤工序或漂洗工序的性能。循环泵136的转数可变更。当循环泵136的转数设定得较高(例如3500rpm)时,流入至水槽420的流入口 117的洗涤液体沿着向旋转滚筒440内的轨迹而移动(参照图2 中的箭头Fi)。另一方面,当循环泵136的转数设定得较低(例如IOOOrpm)时,流入至水槽 420的流入口 117的洗涤液体流向形成在旋转滚筒440与水槽420之间的空间内(参照图 2中的箭头R))。循环泵136例如在洗涤工序和漂洗工序中的至少一个工序的开始时低速旋转。据此,可防止洗涤结束时未溶解的洗涤剂或刚投入的高浓度的柔顺剂落在旋转滚筒440内的洗涤物上。流入至旋转滚筒440与水槽420之间的空间的洗涤液体从排出口 116排出至排水系统130,并再次返回至水槽420的流入口 117(水槽内循环工序)。通过重复水槽内循环工序而使洗涤剂完全溶解,使柔顺剂的浓度变得均勻。其结果,能够避免因未溶解的洗涤剂或高浓度的柔顺剂而造成洗涤物的污痕等的问题。水槽内循环工序设定为例如在洗涤工序及/或漂洗工序的供水工序的大约10秒后进行为宜。或者,例如在检测到从水槽420的下端起40mm左右的液位时开始水槽内循环工序为宜。其结果,可切实地避免循环泵136在洗涤液体未充分填满循环泵136内的状态下工作。据此,能够避免循环泵136的气泡声等异响、因不充分的洗涤液体量所引起的循环泵136的异常温度及循环泵136在异常温度下进行工作。洗涤烘干机100也可还包括用于向水槽420供应浴缸水的泵。此时,在通过浴缸水供应用的泵向水槽内供应浴缸水之后进行水槽内循环工序为宜。据此,浴缸水供应用的泵与循环泵136不会同时动作,可防止发出给使用者带来不快的较大噪音。洗涤烘干机100可通过操作面板500的操作而设定预约运转。在洗涤烘干机100 预约运转时,水槽内循环工序例如进行通常时的两倍长的时间为宜。据此,可充分溶解在预约待机中(从预约设定起至洗涤烘干机100实际开始动作的期间)固化的洗涤剂。其结果, 在预约运转期间可获得充分的洗净力,并且可避免产生洗涤剂残留的问题。洗涤烘干机100可根据需要包括温度传感器。也可根据使用温度传感器所测定的洗涤水的温度而改变水槽内循环工序的时间长度。例如在温度传感器检测到5°C的洗涤水温度时,例如可执行检测到20°C的洗涤水温度时的倍数的时间长度的水槽内循环工序。据此,即便在低水温下也可充分地溶解洗涤剂。(旋转滚筒)图3(a)、(b)是旋转滚筒440的概略立体图。图3 (a)是带有挡板(baffle)的旋转滚筒440的立体图。图3(b)是去除挡板后的旋转滚筒440的立体图。使用图2至图3(b) 进一步对旋转滚筒440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旋转滚筒440包括大致呈圆板状的底板441和从底板441的边缘向门体300延伸的周壁442。如图3(a)、(b)所示,周壁442包括规定收容衣物的收容空间R 的内壁面443和内壁面的相反侧的外壁面444。在内壁面443安装有大致梯形柱状的挡板445。在本实施方式中,向收容空间R内突出的三个挡板445大致等间隔地分割内壁面443。取而代之,也可在内壁面443安装两个以下或四个以上的挡板445。挡板445的配置、数量或形状可根据脱水效率及使旋转滚筒 440旋转的马达430的转数而适当地决定。由三个挡板445分割的内壁面443的三个分割区域中分别形成有处理面446。在本实施方式中,处理面446形成在内壁面443及外壁面444两方。取而代之,处理面446也可仅形成在内壁面443。图4是旋转滚筒440的正视图。使用图2至图4对处理面446进行说明。旋转滚筒440的外壁面444包含处理面446和围绕处理面446的基面447。在位于处理面446之间的基面447形成有用于安装挡板445的安装孔448。外壁面444及内壁面443在马达430旋转的期间,向图4中箭头Al所示的方向旋转。在处理面446形成有沿与箭头Al不同的方向延伸的多个脊部450。脊部450包含主脊部451,该主脊部451相对于箭头Al成大致45°的倾斜角度穿过处理面446。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脊部451的延伸方向作为第一方向而被例示。此外,由箭头Al所示的方向作为第二方向而被例示。在旋转滚筒440的周壁442的旋转方向上连续设置的多个主脊部451中的其中一个作为第一主脊部而被例示。与作为第一主脊部而被例示的主脊部451相邻形成的主脊部 451作为第二主脊部而被例示。在以下说明中,图4中的标注有符号“451a”的主脊部451 作为第一主脊部进行说明。另外,图4中的标注有符号“451b”的主脊部451作为第二主脊部进行说明。但是,分配符号“451a”及符号“451b”只是为了使说明清楚明了,不应限定地进行解释。主脊部451通过从外壁面444向旋转滚筒440的内侧施加压力而形成。第一主脊部451a及第二主脊部451b规定带状的脱水区域。在第一主脊部451a与第二主脊部451b之间,形成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排水区域 452。在排水区域452内形成有贯通周壁442的排水部453。排水部453包含在排水区域 452内连续设置的多个排水孔454。与主脊部451的形成不同,在排水区域452几乎未施加从外壁面444朝向旋转滚筒440的内侧的压力。因此,从旋转滚筒440的旋转轴到排水区域452的距离大致等于从旋转滚筒440的旋转轴到基面447的距离。另一方面,主脊部451 相对于排水区域452向旋转滚筒440的内侧隆起。其结果,基于因旋转滚筒440的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来自衣物的水分流向排水区域452。到达排水区域452的水分通过贯通周壁 442的排水部453而向旋转滚筒440外排出。脊部450包含多个副脊部455,副脊部455具有连接于主脊部451的基端部和连接于排水区域452的前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副脊部455沿与主脊部451垂直的方向延伸。 取而代之,副脊部455也可相对于主脊部451以其他角度倾斜,并向排水区域452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副脊部455包含第一副脊部455a和第二副脊部45 ,第一副脊部45 具有与第一主脊部451a连接的第一基端部,第二副脊部45 具有与第二主脊部451b连接的第二基端部。取而代之,副脊部455也可从第一主脊部451a及第二主脊部451b中的其中之一向排水区域452延伸。第一副脊部45 的第一基端部的相反侧的第一前端部与排水区域452连接。第二副脊部45 的第二基端部的相反侧的第二前端部与排水区域452连接。与主脊部451相同,副脊部455通过从外壁面444向旋转滚筒440的内侧施加压力而形成。因此,副脊部455相对于排水区域452向旋转滚筒440的内侧隆起。图5 (a)至(d)是在第一主脊部451a和第二主脊部451b之间被规定的脱水区域的概略放大图。其中,(a)是处理面446的概略放大俯视图,(b)是表示沿(a)所示的A_A 线的处理面446的起伏的概略模式图,(c)是表示沿(a)所示的B-B线的处理面446的起伏的概略模式图,(d)是表示沿(a)所示的C-C线的处理面446的起伏的概略模式图。使用图4至图5 (d)对处理面446进一步进行说明。如上所述,在第一主脊部451a和第二主脊部451b之间被规定的脱水区域内形成的第一副脊部45 包含与第一主脊部451a连接的第一基端部456和与排水区域452连接的第一前端部457。如图4至图5(d)所示,从第一主脊部451a延伸出多个第一副脊部 45^1。多个第一副脊部45 中的其中一个作为第一脱水脊(dewatering ridge)461而被例示。与第一脱水脊461相邻的第一副脊部45 作为第二脱水脊462被例示。在图5(a) 中,A-A线从作为第一脱水脊461而被选择的第一副脊部45 上经过。此外,选择第一脱水脊461及第二脱水脊462只是为了使说明清清楚明了,不应限定地进行解释。在第一主脊部451a和第二主脊部451b之间被规定的脱水区域内形成的第二副脊部45 包含与第二主脊部451b连接的第二基端部458和与排水区域452连接的第二前端部459。如图4至图5(d)所示,从第二主脊部451b延伸出多个第二副脊部45恥。多个第二副脊部45 中的其中一个作为第三脱水脊463而被例示。与第三脱水脊463相邻的第二副脊部45 作为第四脱水脊464而例示。在图5(a)中,B-B线从作为第一脱水脊461而被选择的第一副脊部45 与第四脱水脊464之间经过。在图5(a)中,C-C线从作为第四脱水脊464而被选择的第二副脊部45 上经过。此外,选择第三脱水脊463及第四脱水脊 464只是为了使说明清楚明了,不应限定地进行解释。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第一脱水脊461的第一前端部457和第二脱水脊462的第一前端部457的直线Ll与连接第三脱水脊463的第二前端部459和第四脱水脊464的第二前端部459的直线L2之间的区域,被规定为排水区域452。第一前端部457及第二前端部459形成于在第一主脊部451a和第二主脊部451b之间被规定的脱水区域中最为离心的位置。另一方面,第一主脊部451a的脊线上的第一基端部456及第二主脊部451b上的第二基端部458形成于在第一主脊部451a和第二主脊部451b之间被规定的脱水区域中最为接近旋转滚筒440的中心方向的位置。如图5(a)至(d)所示,第一脱水脊461的第一前端部457形成在第三脱水脊463 与第四脱水脊464之间。此外,选择第一脱水脊461及第二脱水脊462只是为了便于说明理解,因此也可为第二脱水脊462的第一前端部457形成在第三脱水脊463与第四脱水脊 464之间。另外,第四脱水脊464的第二前端部459形成在第一脱水脊461与第二脱水脊462 之间。此外,选择第三脱水脊463及第四脱水脊464只是为了便于说明理解,因此也可为第三脱水脊463的第二前端部459形成在第一脱水脊461与第二脱水脊462之间。多个第一副脊部45 分别插入多个第二副脊部45 之间。因此,依次连接第一前端部457和第二前端部459的线呈锯齿状。如图5(b)所示,第一基端部456与第一前端部457相比更位于旋转滚筒440的内侧。另外,如图5(d)所示,第二基端部458与第二前端部459相比更位于旋转滚筒440的内侧。连接第一脱水脊461的第一基端部456、第二脱水脊462的第一基端部456以及形成在第一脱水脊461与第二脱水脊462之间的第四脱水脊464的第二前端部459而形成的大致直角等腰三角形形状的区域作为第一主脱水面471而被例示。第一主脱水面471将通过第一主脊部451a从衣物中脱出的水分引导至在第一主脊部451a与第二主脊部451b之间被规定的带状的脱水区域。连接第三脱水脊463的第二基端部458、第四脱水脊464的第二基端部458以及形成在第三脱水脊463与第四脱水脊464之间的第一脱水脊461的第一前端部457而形成的大致直角等腰三角形形状的区域作为第二主脱水面472而被例示。第二主脱水面472将通过第二主脊部451b从衣物中脱出的水分引导至在第一主脊部451a与第二主脊部451b之间被规定的带状脱水区域内。连接第一脱水脊461的第一基端部456、第一脱水脊461的第一前端部457以及第四脱水脊464的第二前端部459而形成的大致直角等腰三角形形状的区域作为第一副脱水面473而被例示。第一副脱水面473将通过第一脱水脊461从衣物中脱出的水分或存在于脱水区域内的其他水分引导至存在于脱水区域内的最为离心的位置的第四脱水脊464的第二前端部459。连接第二脱水脊462的第一基端部456、第二脱水脊462的第一前端部457以及第四脱水脊464的第二前端部459而形成的大致直角等腰三角形形状的区域作为第二副脱水面474而被例示。第二副脱水面474将通过第一脱水脊462从衣物中脱出的水分或存在于脱水区域内的其他水分引导至存在于脱水区域内的最为离心的位置的第四脱水脊464的第二前端部459。连接第三脱水脊463的第二基端部458、第三脱水脊463的第二前端部459以及第一脱水脊461的第一前端部457而形成的大致直角等腰三角形形状的区域作为第三副脱水面475而被例示。第三副脱水面475将通过第三脱水脊463从衣物中脱出的水分或存在于脱水区域内的其他水分引导至存在于脱水区域内的最为离心的位置的第一脱水脊461的第一前端部457。连接第四脱水脊464的第二基端部458、第四脱水脊464的第二前端部459以及第一脱水脊461的第一前端部457而形成的大致直角等腰三角形形状的区域作为第四副脱水面476而被例示。第四副脱水面476将通过第四脱水脊464从衣物中脱出的水分或存在于脱水区域内的其他水分引导至存在于脱水区域内的最为离心的位置的第一脱水脊461的第一前端部457。图6(a)至(f)是在第一主脊部451a与第二主脊部451b之间被规定的脱水区域的概略放大图。其中,(a)是处理面446的概略放大俯视图,(b)是表示沿第二主脊部451b 与表示排水区域452的一侧的边界的直线Ll之间所示的D-D线的处理面446的起伏的概略模式图,(c)是表示沿直线Ll的处理面446的起伏的概略模式图,(d)是表示沿表示排水区域452的边界的直线Ll与直线L2之间所示的E-E线的处理面446的起伏的概略模式图, (e)是表示沿直线L2的处理面446的起伏的概略模式图,(f)是表示沿第一主脊部451a与直线L2之间所示的F-F线的处理面446的起伏的概略模式图。使用图4至图6(f)对处理面446进一步进行说明。如图6(f)所示,在第一方向上,第一副脱水面473相对于第一主脱水面471向旋转滚筒440的中心方向倾斜。如图5(c)所示,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第一主脱水面 471相对于第一副脱水面473向旋转滚筒440的中心方向倾斜。因此,第一主脱水面471与第一副脱水面473之间的边界481向离心方向弯曲。与边界481相同,以第四脱水脊464 而与边界481线对称的、第二副脱水面474与第一主脱水面471的边界482也向离心方向弯曲。在第一基端部456与第四脱水脊464的第二前端部459之间延伸的边界481、482朝
1第二前端部459而向离心方向倾斜。因此,第一主脱水面471、第一副脱水面473或第二副脱水面474上的水分的一部分随着旋转滚筒440的旋转而向边界481、482流动。到达边界 481、482的水分向第四脱水脊464的第二前端部459流动。如图6(b)所示,在第一方向上,第四副脱水面476相对于第二主脱水面472向旋转滚筒440的中心方向倾斜。如图5(c)所示,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第二主脱水面 472相对于第四副脱水面476向旋转滚筒440的中心方向倾斜。因此,第二主脱水面472与第四副脱水面476之间的边界484向离心方向弯曲。与边界484相同,以第一脱水脊461 而与边界484线对称的、第三副脱水面475与第二主脱水面472的边界483也向离心方向弯曲。在第二基端部458和第一脱水脊461的第一前端部457之间延伸的边界483、484朝向第一前端部457而向离心方向倾斜。因此,第二主脱水面472、第三副脱水面475或第四副脱水面476上的水分的一部分随着旋转滚筒440的旋转而向边界483、484流动。到达边界483、484的水分向第一脱水脊461的第一前端部457流动。如图6(d)所示,在排水区域452内连续形成平缓的起伏。第三脱水脊463与第一脱水脊461之间的边界485向离心方向弯曲。第一脱水脊461与第四脱水脊464之间的边界486向离心方向弯曲。第四脱水脊464与第二脱水脊462之间的边界487向离心方向弯曲。边界485及边界486在第一脱水脊461的第一前端部457连接。边界486及边界487 在第四脱水脊464的第二前端部459连接。据此,边界485、486、487在排水区域452内形成锯齿状图案。另外,边界485、486、487与第一前端部457及第二前端部459相同,存在于处理面446中最为离心的位置。图7是用于表示排水孔454的配置的处理面446的概略放大图。使用图4至图7 对排水孔454的配置进行说明。排水孔妨4形成于排水区域452中。如图7所示,排水孔妨4沿着边界485、486、 487连续设置。如上所述,通过第一主脱水面471、第二主脱水面472、第一副脱水面473、第二副脱水面474、第三副脱水面475及第四副脱水面476而引导至边界481、482、483或484的水分流向第一前端部457或第二前端部459。如上所述,边界485、486、487、第一前端部457及第二前端部459形成于大致相等的离心位置。因此,集中于第一前端部457及/或第二前端部459的水分沿着边界485、486、 487流动,以缓和水位差。边界485、486、487、第一前端部459及第二前端部459上形成的排水孔妨4将以缓和水位差而流动的水分向旋转滚筒440外适宜地排出。据此,即使来自衣物的水分局部地大量排出,也可缓和旋转滚筒440的处理面446上的水分的局部蓄积,因此可实现较高的脱水效率。在图7中,在第一前端部457及第二前端部459上形成有排水孔454。取而代之, 也可仅在第一副脱水面473与第三副脱水面475或第四副脱水面476之间的边界以及第二副脱水面474与第三副脱水面475或第四副脱水面476之间的边界上形成排水孔454。或者,也可仅在第一前端部457及第二前端部459上形成排水孔454。<第二实施方式>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脱水装置中使用的旋转滚筒的概略正视图。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参照图8,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是周壁上形成的处理面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另外,对于以下未说明的部件,可适宜地引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旋转滚筒440相同,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滚筒 440A的周壁442上形成有用于安装挡板的安装孔448。在形成有用于安装挡板的安装孔 448的基面447的一对区域之间形成有处理面446A。在处理面446A连续设置有向不同于箭头Al所示的周壁442的旋转方向的第一方向(相对于箭头Al所示的方向大致倾斜30°的方向)延伸的多个主脊部451(第一主脊部 451a及第二主脊部451b)。图9是在第一主脊部451a与第二主脊部451b之间被规定的脱水区域的概略放大图。使用图8及图9对处理面446A进一步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主脱水面471A及第二主脱水面472A是具有大致120°的钝角的等腰三角形区域。与第一主脱水面471A相邻的第一副脱水面473A及第二副脱水面 474A是大致三角形的区域。与第二主脱水面472A相邻的第三副脱水面475A及第四副脱水面476A是大致正三角形的区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连接第一前端部457之间的直线Ll和连接第二前端部459 之间的直线L2之间的区域被用作排水区域452。在排水区域452内,边界485、486、487排列成锯齿状。排水孔妨4沿着锯齿状图案连续设置。在排水区域452内,在副脊部455间形成的边界所描绘的锯齿状图案的弯曲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锯齿状图案相比较为平缓。 因此,沿着锯齿状图案的水分的流动更加顺畅。<第三实施方式>图10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脱水装置中使用的旋转滚筒的概略正视图。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参照图10,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是周壁上形成的处理面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另外,对于以下未说明的部件,可适宜地引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旋转滚筒440相同,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滚筒 440B的周壁442上形成有用于安装挡板的安装孔448。在形成有用于安装挡板的安装孔 448的基面447的一对区域之间形成有处理面446B。在处理面446B连续设置有向不同于箭头Al所示的周壁442的旋转方向的第一方向(相对于箭头Al所示的方向大致倾斜45°的方向)延伸的多个主脊部451(第一主脊部 451a及第二主脊部451b)。图11是在第一主脊部451a与第二主脊部451b之间被规定的脱水区域的概略放大图。使用图10及图11对处理面446B进一步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主脱水面471及第二主脱水面472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是大致直角等腰三角形的区域。与第一主脱水面471相邻的第一副脱水面47 及第二副脱水面474B是在第一基端部456具有大致45°的顶角的大致等腰三角形的区域。与第二主脱水面472相邻的第三副脱水面475B及第四副脱水面476B是在第二基端部458具有大致 45°的顶角的大致等腰三角形的区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连接第一前端部457之间的直线Ll和连接第二前端部459之间的直线L2之间的区域被用作排水区域452。在排水区域452内,边界485、486、487排列成锯齿状。排水孔妨4沿着锯齿状图案连续设置。在排水区域452内,在副脊部455间形成的边界所描绘的锯齿状图案的弯曲与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锯齿状图案相比较为平缓。因此,沿着锯齿状图案的水分的流动更加顺畅。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脱水区域使用三角形状的平面区域而形成。取而代之,脱水区域也可使用弯曲的面形成。此外,也可代替三角形状的平面或与三角形状的平面组合,用四角形或五角形等多角形状的平面形成脱水区域。上述实施方式主要包含具有以下结构的脱水装置。具有以下结构的脱水装置能够实现高脱水效率。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脱水装置包括滚筒,包含规定收容衣物的收容空间的内壁面;以及驱动部,用于使该滚筒旋转,其中,所述内壁面包括形成有用于将来自所述衣物的水向所述滚筒外排出的排水部的排水区域;和相对于该排水区域向所述滚筒的内侧隆起的脊部,其中,所述脊部包括沿所述排水区域的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主脊部;沿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并与所述第一主脊部协作隔出所述排水区域的第二主脊部;以及具有与所述第一主脊部和所述第二主脊部中的至少其中之一连接的基端部的副脊部,其中,所述副脊部包含与所述排水区域连接的前端部。根据上述结构,当驱动部旋转驱动滚筒时,收容空间内的衣物基于离心力而接触内壁面。其结果,水分从衣物中挤出。水分被由相对于形成有排水部的排水区域向滚筒的内侧隆起的脊部控除后,从排水区域内的排水部向滚筒外排出。排出区域形成于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主脊部与第二主脊部之间。第一主脊部及第二主脊部中的至少其中之一连接于副脊部的基端部。副脊部的前端部连接于排水区域,因此允许第一主脊部与第二主脊部之间的水分流动。因此,即使局部地从衣物脱出大量的水时,也可适宜地抑制内壁面上的水分的局部蓄积。据此,可实现较高的脱水效率。在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副脊部包括第一副脊部,包含与所述第一主脊部连接的第一基端部和形成于所述排水区域内的第一前端部;以及第二副脊部,包含与所述第二主脊部连接的第二基端部和形成于所述排水区域内的第二前端部。根据上述结构,副脊部包含第一副脊部和第二副脊部,所述第一副脊部包含与第一主脊部连接的第一基端部和形成于排水区域内的第一前端部,所述第二副脊部包含与第二主脊部连接的第二基端部和形成于排水区域内的第二前端部。通过第一副脊部和第二副脊部,在第一主脊部与第二主脊部之间脱出的水分被高效地控除。据此,可实现较高的脱水效率。在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第一副脊部包含在所述第一主脊部和所述第二主脊部之间规定的脱水处理区域内形成的第一脱水脊及第二脱水脊,所述第二副脊部包含在所述脱水处理区域内形成的第三脱水脊及第四脱水脊,所述第一脱水脊和所述第二脱水脊中的其中之一的所述第一前端部形成于所述第三脱水脊与所述第四脱水脊之间,所述第三脱水脊和所述第四脱水脊中的其中之一的所述第二前端部形成于所述第一脱水脊与所述第二脱水脊之间。根据上述结构,第一副脊部包含在第一主脊部和第二主脊部之间被规定的脱水处理区域内形成的第一脱水脊及第二脱水脊。第二副脊部包含在脱水处理区域内形成的第三脱水脊及第四脱水脊。第一脱水脊及所述第二脱水脊中的其中之一的第一前端部形成于第三脱水脊和第四脱水脊之间。另外,第三脱水脊及第四脱水脊中的其中之一的第二前端部形成于第一脱水脊和所述第二脱水脊之间。因此,第一脱水脊及所述第二脱水脊中的其中之一的第一前端部以及第三脱水脊及第四脱水脊中的其中之一的第二前端部允许在第一主脊部与第二主脊部之间的水分的流动。因此,即使局部地从衣物脱出大量的水时,也可适宜地抑制内壁面上的水分的局部蓄积。据此,可实现较高的脱水效率。在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排水区域形成在连接所述第一脱水脊的所述第一前端部和所述第二脱水脊的所述第一前端部的线与连接所述第三脱水脊的所述第二前端部和所述第四脱水脊的所述第二前端部的线之间。根据上述结构,形成有排水部的排水区域形成于连接第一脱水脊的第一前端部和第二脱水脊的第一前端部的线与连接第三脱水脊的第二前端部和第四脱水脊的第二前端部的线之间。因此,在排水区域内流动的水分可适宜地从排水部向滚筒外排出。在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排水部包含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所述排水区域内连续设置的多个排水孔。根据上述结构,来自衣物的水分顺着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排水区域流动。由于在排水区域内连续设置有多个排水孔,因而在排水区域内流动的水分可适宜地从排水孔向滚筒外排出。在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第一基端部与所述第一前端部相比更位于所述滚筒的内侧,所述第二基端部与所述第二前端部相比更位于所述滚筒的内侧,所述内壁面包含以所述第一脱水脊的所述第一基端部、所述第二脱水脊的所述第一基端部以及所述第三脱水脊和所述第四脱水脊其中之一的第二前端部为顶点的第一主脱水面。根据上述结构,第一基端部与第一前端部相比更位于滚筒的内侧。第二基端部与第二前端部相比更位于滚筒的内侧。内壁面包含以第一脱水脊的第一基端部、第二脱水脊的第一基端部、其中之一的第二前端部为顶点的第一主脱水面。因此,被第一主脊部控除的水分通过第一主脱水面被适宜地引导至排水区域。在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内壁面包含以所述第三脱水脊的所述第二基端部、所述第四脱水脊的所述第二基端部以及所述第一脱水脊和所述第二脱水脊其中之一的第一前端部为顶点的第二主脱水面。根据上述结构,内壁面包含以第三脱水脊的第二基端部、第四脱水脊的第二基端部、其中之一的第一前端部为顶点的第二主脱水面。因此,被第二主脊部控除的水分通过第二主脱水面被适宜地引导至排水区域。在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内壁面包含以所述第一脱水脊的所述第一基端部、所述第一脱水脊的所述第一前端部以及所述第三脱水脊和所述第四脱水脊其中之一的第二前端部为顶点的第一副脱水面。根据上述结构,内壁面包含以第一脱水脊的第一基端部、第一脱水脊的第一前端部、其中之一的第二前端部为顶点的第一副脱水面。因此,被第一脱水脊控除的水分通过第一副脱水面被适宜地引导至排水区域。在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内壁面包含以所述第二脱水脊的所述第一基端部、所述第二脱水脊的所述第一前端部以及所述第三脱水脊和所述第四脱水脊其中之一的第二前端部为顶点的第二副脱水面。根据上述结构,内壁面包含以第二脱水脊的第一基端部、第二脱水脊的第一前端部、其中之一的第二前端部为顶点的第二副脱水面。因此,被第二脱水脊控除的水分通过第二副脱水面被适宜地引导至排水区域。在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内壁面包含以所述第三脱水脊的所述第二基端部、所述第三脱水脊的所述第二前端部以及所述第一脱水脊和所述第二脱水脊其中之一的第一前端部为顶点的第三副脱水面。根据上述结构,内壁面包含以第三脱水脊的第二基端部、第三脱水脊的第二前端部、其中之一的第一前端部为顶点的第三副脱水面。因此,被第三脱水脊控除的水分通过第三副脱水面被适宜地引导至排水区域。在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内壁面包含以所述第四脱水脊的所述第二基端部、所述第四脱水脊的所述第二前端部以及所述第一脱水脊和所述第二脱水脊其中之一的第一前端部为顶点的第四副脱水面。根据上述结构,内壁面包含以第四脱水脊的第二基端部、第四脱水脊的第二前端部、其中之一的第一前端部为顶点的第四副脱水面。因此,被第四脱水脊控除的水分通过第四副脱水面被适宜地引导至排水区域。在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多个排水孔中的至少一部分沿所述第一副脱水面和所述第三副脱水面的边界而形成。根据上述结构,沿着第一副脱水面流动的水分的一部分及沿着第三副脱水面流动的水分的一部分顺着第一副脱水面及第三副脱水面的倾斜流向第一副脱水面与第三副脱水面的边界。多个排水孔中的至少一部分沿着第一副脱水面与第三副脱水面的边界形成, 因此水分可适宜地向滚筒外排出。在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多个排水孔中的至少一部分沿所述第一副脱水面和所述第四副脱水面的边界而形成。根据上述结构,沿着第一副脱水面流动的水分的一部分及沿着第四副脱水面流动的水分的一部分顺着第一副脱水面及第四副脱水面的倾斜流向第一副脱水面与第四副脱水面的边界。多个排水孔中的至少一部分沿着第一副脱水面和第四副脱水面的边界形成, 因此水分可适宜地向滚筒外排出。在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多个排水孔中的至少一部分沿所述第二副脱水面和所述第三副脱水面的边界而形成。根据上述结构,沿着第二副脱水面流动的水分的一部分及沿着第三副脱水面流动的水分的一部分顺着第二副脱水面及第三副脱水面的倾斜流向第二副脱水面和第三副脱水面的边界。多个排水孔中的至少一部分沿着第二副脱水面与第三副脱水面的边界形成, 因此水分可适宜地向滚筒外排出。在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多个排水孔中的至少一部分沿所述第二副脱水面和所述第四副脱水面的边界而形成。根据上述结构,沿着第二副脱水面流动的水分的一部分及沿着第四副脱水面流动的水分的一部分顺着第二副脱水面及第四副脱水面的倾斜流向第二副脱水面和第四副脱水面的边界。多个排水孔中的至少一部分沿着第二副脱水面与第四副脱水面的边界形成,因此水分可适宜地向滚筒外排出。在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在所述驱动部使所述滚筒旋转的期间,所述内壁面向不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旋转。根据上述结构,在驱动源使滚筒旋转的期间,内壁面向不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旋转。因此,与收容空间内的衣物接触的第一主脊部、第二主脊部及副脊部对衣物适宜地产生剪断力,可助于实现较高的脱水效率。另外,第一主脊部、第二主脊部及副脊部适宜地控除来自衣物的水分,并且促进向排水区域的流动。据此,可实现较高的脱水效率。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实施方式的原理可较好地利用于洗衣机、烘干机及洗涤烘干机。
权利要求1.一种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滚筒,包含规定收容衣物的收容空间的内壁面;以及驱动部,用于使该滚筒旋转,其中, 所述内壁面包括形成有用于将来自所述衣物的水向所述滚筒外排出的排水部的排水区域;和相对于该排水区域向所述滚筒的内侧隆起的脊部,其中, 所述脊部包括沿所述排水区域的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主脊部;沿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并与所述第一主脊部协作隔出所述排水区域的第二主脊部;以及具有与所述第一主脊部和所述第二主脊部中的至少其中之一连接的基端部的副脊部, 其中,所述副脊部包含与所述排水区域连接的前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脊部包括第一副脊部,包含与所述第一主脊部连接的第一基端部和形成于所述排水区域内的第一前端部;以及第二副脊部,包含与所述第二主脊部连接的第二基端部和形成于所述排水区域内的第二前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副脊部包含在所述第一主脊部和所述第二主脊部之间规定的脱水处理区域内形成的第一脱水脊及第二脱水脊,所述第二副脊部包含在所述脱水处理区域内形成的第三脱水脊及第四脱水脊, 所述第一脱水脊和所述第二脱水脊中的其中之一的所述第一前端部形成于所述第三脱水脊与所述第四脱水脊之间,所述第三脱水脊和所述第四脱水脊中的其中之一的所述第二前端部形成于所述第一脱水脊与所述第二脱水脊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区域形成在连接所述第一脱水脊的所述第一前端部和所述第二脱水脊的所述第一前端部的线与连接所述第三脱水脊的所述第二前端部和所述第四脱水脊的所述第二前端部的线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部包含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所述排水区域内连续设置的多个排水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端部与所述第一前端部相比更位于所述滚筒的内侧, 所述第二基端部与所述第二前端部相比更位于所述滚筒的内侧, 所述内壁面包含以所述第一脱水脊的所述第一基端部、所述第二脱水脊的所述第一基端部以及所述第三脱水脊和所述第四脱水脊其中之一的第二前端部为顶点的第一主脱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壁面包含以所述第三脱水脊的所述第二基端部、所述第四脱水脊的所述第二基端部以及所述第一脱水脊和所述第二脱水脊其中之一的第一前端部为顶点的第二主脱水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壁面包含以所述第一脱水脊的所述第一基端部、所述第一脱水脊的所述第一前端部以及所述第三脱水脊和所述第四脱水脊其中之一的第二前端部为顶点的第一副脱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壁面包含以所述第二脱水脊的所述第一基端部、所述第二脱水脊的所述第一前端部以及所述第三脱水脊和所述第四脱水脊其中之一的第二前端部为顶点的第二副脱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壁面包含以所述第三脱水脊的所述第二基端部、所述第三脱水脊的所述第二前端部以及所述第一脱水脊和所述第二脱水脊其中之一的第一前端部为顶点的第三副脱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壁面包含以所述第四脱水脊的所述第二基端部、所述第四脱水脊的所述第二前端部以及所述第一脱水脊和所述第二脱水脊其中之一的第一前端部为顶点的第四副脱水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排水孔中的至少一部分沿所述第一副脱水面和所述第三副脱水面的边界而形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排水孔中的至少一部分沿所述第一副脱水面和所述第四副脱水面的边界而形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排水孔中的至少一部分沿所述第二副脱水面和所述第三副脱水面的边界而形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排水孔中的至少一部分沿所述第二副脱水面和所述第四副脱水面的边界而形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驱动部使所述滚筒旋转的期间,所述内壁面向不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旋转。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脱水装置,包括包含规定收容衣物的收容空间的内壁面的滚筒;以及用于使该滚筒旋转的驱动部,其中,所述内壁面包含形成有用于将来自所述衣物的水向所述滚筒外排出的排水部的排水区域和相对于该排水区域向所述滚筒的内侧隆起的脊部,该脊部包括沿所述排水区域的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主脊部、沿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并且与所述第一主脊部协作而隔出所述排水区域的第二主脊部以及具有与所述第一主脊部和所述第二主脊部中的至少其中之一连接的基端部的副脊部,该副脊部包含与所述排水区域连接的前端部。据此,可实现较高的脱水效率。
文档编号D06F37/06GK202175861SQ20112029012
公开日2012年3月28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10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1日
发明者寺井谦治, 山本胜规, 松冈真二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