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刺绣的飘逸针法及刺绣方法

文档序号:1739017阅读:5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刺绣的飘逸针法及刺绣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刺绣针法和刺绣方法,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刺绣的飘逸针法及刺绣方法。
背景技术
刺绣是一种用绣针引绣线,在绣布上按设计图案运针绣制,最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工艺技术。在刺绣领域中,所谓刺绣方法是指利用绣针和绣线,采用一种或多种针法在绣布上刺绣出花纹图案的方法,其中针法是指刺绣中的运针方法,也是刺绣中针脚的组织形式。而针脚是指两个针眼之间绣出的一根绣线线条。苏绣是中国的“四大名绣”(苏绣、粤绣、湘绣和蜀绣)之一,苏绣的刺绣工艺已有2000多年历史。在传统苏绣中,刺绣针法有数十种之多,其中最具典型的有平针针法和乱针针法。近年来,随着刺绣技术的发展相继出现了一些新的刺绣针法,比如滴滴针法(见中国专利CN101824714A);T形针法(见中国专利CN102182023A)等。无论何种针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长处,同时也存在一些短处和局限,关键要看其适合于表现何种对象以及如何运用。比如,以往在刺绣中为了表现女性头发和服饰柔美、飘洒的动感效果,通常使用乱针针法中的交叉针来刺绣,如图1-图3所示。由于 交叉针由两个针脚交叉形成,笔触简单、工整,针脚两端相互断开,因此存在以下不足:1.从表现力来看,由于交叉针规律性较强,使得其表现的对象死板,不够灵活,缺少动感、流畅、朦胧和洒脱的感觉;2.从画面的光泽来看,虽然交叉针能够将画面反射出的光线向不同方向发散,不会发生集中反光的现象,但由于交叉针的规律性较强,缺少变化的要素,因此容易产生均匀和平淡的光泽效果,特别是用来表现女性头发和服饰的柔美和飘洒等动感画面时,缺少动感、流畅、朦胧和洒脱的视觉效果。因此,在刺绣中如何从针法上去解决问题是本发明研究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刺绣的飘逸针法及刺绣方法,其目的是要解决在表现动感画面时,因交叉针反光效果均匀和平淡,导致表现力死板,不够灵活,缺少动感、流畅、朦胧和洒脱感觉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刺绣针法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刺绣的飘逸针法,该针法由上平针、下平针、中间针、撇针和捺针这五个针脚组成,其中,以该针法绣迹的基本姿态为参考,撇针为从右上到左下的针脚,捺针为从左上到右下的针脚,撇针与捺针交叉组合构成一个交叉针脚;上平针、下平针和中间针均为水平横向的针脚,上平针位于所述交叉针脚顶部的交叉口处,并与撇针和捺针的顶部同时相交,下平针位于所述交叉针脚底部的交叉口处,并与撇针和捺针的底部同时相交,中间针位于所述交叉针脚右部的交叉口中,中间针的左端位于撇针和捺针的交叉点或交叉点附近的位置上,中间针的右端悬空,上平针和下平针的针脚方向表示飘逸针法的方向,即刺绣画面的丝序走向。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刺绣方法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刺绣方法,利用绣针和绣线,采用飘逸针法在绣料正面刺绣出花纹图案的全部或局部,其中所述飘逸针法具体是:该针法由上平针、下平针、中间针、撇针和捺针这五个针脚组成,其中,以该针法绣迹的基本姿态为参考,撇针为从右上到左下的针脚,捺针为从左上到右下的针脚,撇针与捺针交叉组合构成一个交叉针脚;上平针、下平针和中间针均为水平横向的针脚,上平针位于所述交叉针脚顶部的交叉口处,并与撇针和捺针的顶部同时相交,下平针位于所述交叉针脚底部的交叉口处,并与撇针和捺针的底部同时相交,中间针位于所述交叉针脚右部的交叉口中,中间针的左端位于撇针和捺针的交叉点或交叉点附近的位置上,中间针的右端悬空,上平针和下平针的针脚方向表示飘逸针法的方向,即刺绣画面的丝序走向。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刺绣方法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表现流动和飘洒动感画面的刺绣方法,利用绣针和绣线,采用飘逸针法在绣料正面按流动和飘洒的动感画面底稿刺绣出具有动感纹理效果的图案,其中所述飘逸针法具体是:该针法由上平针、下平针、中间针、撇针和捺针这五个针脚组成,其中,以该针法绣迹的基本姿态为参考,撇针为从右上到左下的针脚,捺针为从左上到右下的针脚,撇针与捺针交叉组合构成一个交叉针脚;上平针、下平针和中间针均为水平横向的针脚,上平针位于所述交叉针脚顶部的交叉口处,并与撇针和捺针的顶部同时相交,下平针位于所述交叉针脚底部的交叉口处,并与撇针和捺针的底部同时相交,中间针位于所述交叉针脚右部的交叉口中,中间针的左端位于撇针和捺针的交叉点或交叉点附近的位置上,中间针的右端悬空,上平针和下平针的针脚方向表示飘逸针法的方 向,即刺绣画面的丝序走向。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1.所谓刺绣是用针将绣线以一定花纹图案和色彩在绣布上穿刺,以绣迹构成各种图案的总称。在刺绣领域中,针法是指刺绣中的运针方法,也是刺绣中针脚线条的组织形式,每一种针法都有一定的组织规律与独特的表现效果。而针脚是指两个针眼之间绣出的绣线线条。针脚长度是指两个针眼之间绣线线条的长度。2.上述刺绣针法和刺绣方法方案中,所有的针脚长度通常情况下是随着画面的大小的变化而变化,并且与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所掌握标准一致,没有特别要求。但在本发明飘逸针法中,上平针和下平针的针脚长度可以相同或相近,也可以不同;撇针和捺针的针脚长度可以相同或相近,也可以不同。而中间针的针脚长度较好的数值范围为上平针或下平针的针脚长度的0.4至1.2倍。3.上述刺绣针法和刺绣方法方案中,每个针脚所使用的绣线粗细较好的范围是不超过一根丝线的四分之一。4.上述刺绣针法和刺绣方法方案中,所述上平针和下平针的针脚方向表示飘逸针法的方向,即刺绣画面的丝序走向。特别是采用本发明飘逸针法来表现流动和飘洒动感画面时,飘逸针法的方向随着动感画面的流动和飘洒方向的改变而改变。5.上述刺绣针法和刺绣方法方案中,所述“以该针法绣迹的基本姿态为参考”中的“该针法绣迹”是指本发明飘逸针法的绣迹,“基本姿态”是指附图4所示的飘逸针法基本模型的姿态。因为在实际应用中飘逸针法的方向随着动感画面的流动和飘洒方向的改变而改变,所以没有固定姿态,但在本发明中为了便于文字表述,特别将附图4所示的飘逸针法基本模型的姿态定义为“基本姿态”。6.本发明刺绣针法和刺绣方法不仅适用于手工刺绣,也适用于机器刺绣。
本发明原理、构思和效果如下:本发明飘逸针法是在现有交叉针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和发展所形成。从飘逸针法的基本模型(见图4所示)中可以看出,这种针法由三个平行的针脚与一个交叉的针脚组合而成,其中,交叉针脚形成飘逸针法的主体框架;而上平针和下平针不仅在交叉针脚的顶部和底部闭合交叉口,而且上平针和下平针的针脚方向决定了飘逸针法的方向,即刺绣画面的丝序走向;中间针是承上启下起连接和过渡的作用,即承接上一个基本针法,引出下一个基本针法的作用。在刺绣领域中,丝线(蚕丝线)的光泽是丝线区别于其它织物所具有的特色。从丝线的反光原理来看,虽然交叉针能够将光线向不同方向发散,不会发生集中反光的现象,但由于交叉针的规律性较强,比较单调,缺少强烈动感的要素,在表现力方面比较死板,容易产生均匀和平淡的光泽效果。本发明在原来交叉针的基础上添加一些动感要素,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飘逸针法,该针法在吸取了以往交叉针可以将光线向不同方向发散,不会发生集中反光的精华,同时也克服了以往交叉针的缺陷,从针法上较好的把握了丝线反光的动感要素和光泽度,具有强烈的流动感和非凡的艺术表现力,特别适合于表现流动和飘洒的动感画面,例如以下对象(但不局限于此):
(O女性头发和服饰的柔美和飘洒的动感画面;
(2)抽象画面中流动和飘动的意境和效果;
(3)印象派油画中旋转弯曲的笔触韵味;
(4)学院派素描中女性服饰轻薄飘逸的素描效果;
(5)印象派油画中植物花瓣舞动的艺术效果;
(6)写意画中在空中飘动云彩,等等。


附图1为现有交叉针针法的基本模型示意图;` 附图2为应用交叉针针法来表现流动和飘洒动感画面的示意 附图3为图2中A处放大 附图4为本发明飘逸针法的基本模型示意 附图5为应用本发明飘逸针法来表现流动和飘洒动感画面的示意 附图6为图5中B处放大 附图7为本发明实际应用效果图。以上附图中:1.上平针;2.下平针;3.中间针;4.撇针;5.捺针。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一种用于刺绣的飘逸针法
参见图4,该飘逸针法由上平针1、下平针2、中间针3、撇针4和捺针5这五个针脚组成,其中,以该针法绣迹的基本姿态为参考(见图4的姿态),撇针4为从右上到左下的针脚,捺针5为从左上到右下的针脚,撇针4与捺针5交叉组合构成一个交叉针脚;上平针1、下平针2和中间针3均为水平横向的针脚,上平针I位于所述交叉针脚顶部的交叉口处,并与撇针4和捺针5的顶部同时相交,下平针2位于所述交叉针脚底部的交叉口处,并与撇针4和捺针5的底部同时相交,中间针3位于所述交叉针脚右部的交叉口中,中间针3的左端位于撇针4和捺针5的交叉点或交叉点附近的位置上,中间针3的右端悬空,上平针I和下平针2的针脚方向表示飘逸针法的方向,即刺绣画面的丝序走向。本发明实施例刺绣针法不仅适用于手工刺绣,也适用于机器刺绣。致于丝线粗细以及颜色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确定。通常情况下,每个针脚所使用的绣线粗细不超过一根丝线的四分之一。中间针的针脚长度为上平针或下平针的针脚长度的0.4至1.2倍,效果较好。实施例2:—种刺绣方法
本实施例是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发明的内容而给出的示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施例的启发下知道在实践中如何运用。参见图5和图6,该刺绣方法是:利用绣针和绣线,采用飘逸针法在绣料正面刺绣出花纹图案的全部或局部,其中所述飘逸针法具体是:该飘逸针法由上平针1、下平针2、中间针3、撇针4和捺针5这五个针脚组成,其中,以该针法绣迹的基本姿态为参考(见图4的姿态),撇针4为从右上到左下的针脚,捺针5为从左上到右下的针脚,撇针4与捺针5交叉组合构成一个交叉针脚;上平针1、下平针2和中间针3均为水平横向的针脚,上平针I位于所述交叉针脚顶部的交叉口处,并与撇针4和捺针5的顶部同时相交,下平针2位于所述交叉针脚底部的交叉口处,并与撇针4和捺针5的底部同时相交,中间针3位于所述交叉针脚右部的交叉口中,中间针3的左端位于撇针4和捺针5的交叉点或交叉点附近的位置上,中间针3的右端悬空,上平针I和下平针2的针脚方向表示飘逸针法的方向,即刺绣画面的丝序走向。 实施例3:—种用于表现流动和飘洒动感画面的刺绣方法
参见图7,该刺绣方法是:利用绣针和绣线,采用飘逸针法在绣料正面按流动和飘洒的动感画面底稿刺绣出 具有动感纹理效果的图案,其中所述飘逸针法具体是:该飘逸针法由上平针1、下平针2、中间针3、撇针4和捺针5这五个针脚组成,其中,以该针法绣迹的基本姿态为参考(见图4的姿态),撇针4为从右上到左下的针脚,捺针5为从左上到右下的针脚,撇针4与捺针5交叉组合构成一个交叉针脚;上平针1、下平针2和中间针3均为水平横向的针脚,上平针I位于所述交叉针脚顶部的交叉口处,并与撇针4和捺针5的顶部同时相交,下平针2位于所述交叉针脚底部的交叉口处,并与撇针4和捺针5的底部同时相交,中间针3位于所述交叉针脚右部的交叉口中,中间针3的左端位于撇针4和捺针5的交叉点或交叉点附近的位置上,中间针3的右端悬空,上平针I和下平针2的针脚方向表示飘逸针法的方向,即刺绣画面的丝序走向。图7为本发明实际应用效果图,作品名称为《飞天》,作品尺寸为35X70cm。图中的背景部分均采用本发明飘逸针法及刺绣方法完成。从画面看具有强烈流动和飘洒的动感效果。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刺绣的飘逸针法,其特征在于:该针法由上平针(I)、下平针(2)、中间针(3 )、撇针(4 )和捺针(5 )这五个针脚组成,其中,以该针法绣迹的基本姿态为参考,撇针(4 )为从右上到左下的针脚,捺针(5)为从左上到右下的针脚,撇针(4)与捺针(5)交叉组合构成一个交叉针脚;上平针(I)、下平针(2 )和中间针(3 )均为水平横向的针脚,上平针(I)位于所述交叉针脚顶部的交叉口处,并与撇针(4)和捺针(5)的顶部同时相交,下平针(2)位于所述交叉针脚底部的交叉口处,并与撇针(4)和捺针(5)的底部同时相交,中间针(3)位于所述交叉针脚右部的交叉口中,中间针(3)的左端位于撇针(4)和捺针(5)的交叉点或交叉点附近的位置上,中间针(3)的右端悬空,上平针(I)和下平针(2)的针脚方向表示飘逸针法的方向,即刺绣画面的丝序走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飘逸针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针的针脚长度为上平针或下平针的针脚长度的0.4至1.2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飘逸针法,其特征在于:每个针脚所使用的绣线粗细不超过一根丝线的四分之一。
4.一种刺绣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绣针和绣线,采用飘逸针法在绣料正面刺绣出花纹图案的全部或局部,其中所述飘逸针法具体是:该针法由上平针(I)、下平针(2)、中间针(3 )、撇针(4 )和捺针(5 )这五个针脚组成,其中,以该针法绣迹的基本姿态为参考,撇针(4 )为从右上到左下的针脚,捺针(5)为从左上到右下的针脚,撇针(4)与捺针(5)交叉组合构成一个交叉针脚;上平针(I)、下平针(2 )和中间针(3 )均为水平横向的针脚,上平针(I)位于所述交叉针脚顶部的交叉口处,并与撇针(4)和捺针(5)的顶部同时相交,下平针(2)位于所述交叉针脚底部的交叉口处,并与撇针(4)和捺针(5)的底部同时相交,中间针(3)位于所述交叉针脚右部的交叉口中,中间针(3)的左端位于撇针(4)和捺针(5)的交叉点或交叉点附近的位置上,中间针(3)的右端悬空,上平针(I)和下平针(2)的针脚方向表示飘逸针法的方向,即刺绣画面的丝序走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刺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针的针脚长度为上平针或下平针的针脚长度的0.4至1.2倍。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刺绣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针脚所使用的绣线粗细不超过一根丝线的四分之一。
7.一种用于表现流动和飘洒动感画面的刺绣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绣针和绣线,采用飘逸针法在绣料正面按流动和飘洒的动感画面底稿刺绣出具有动感纹理效果的图案,其中所述飘逸针法具体是:该针法由上平针(I)、下平针(2)、中间针(3)、撇针(4)和捺针(5)这五个针脚组成,其中,以该针法绣迹的基本姿态为参考,撇针(4)为从右上到左下的针脚,捺针(5)为从左上到右下的针脚,撇针(4)与捺针(5)交叉组合构成一个交叉针脚;上平针(I)、下平针(2)和中间针(3)均为水平横向的针脚,上平针(I)位于所述交叉针脚顶部的交叉口处,并与撇针(4)和捺针(5)的顶部同时相交,下平针(2)位于所述交叉针脚底部的交叉口处,并与撇针(4)和捺针(5)的底部同时相交,中间针(3)位于所述交叉针脚右部的交叉口中,中间针(3)的左端位于撇针(4)和捺针(5)的交叉点或交叉点附近的位置上,中间针(3)的右端悬空,上平针(I)和下平针(2)的针脚方向表示飘逸针法的方向,即刺绣画面的丝序走向。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刺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针的针脚长度为上平针或下平针的针脚长度的0.4至1.2倍。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刺绣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针脚所使用的绣线粗细不超过一根丝线的 四分之一。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刺绣的飘逸针法,其特征在于该针法由上平针、下平针、中间针、撇针和捺针这五个针脚组成,撇针与捺针交叉组合构成一个交叉针脚;上平针位于交叉针脚顶部的交叉口处,并与撇针和捺针的顶部同时相交,下平针位于交叉针脚底部的交叉口处,并与撇针和捺针的底部同时相交,中间针位于交叉针脚右部的交叉口中,中间针的左端位于撇针和捺针的交叉点或交叉点附近的位置上,中间针的右端悬空,上平针和下平针的针脚方向表示飘逸针法的方向,即刺绣画面的丝序走向。本发明在原来交叉针基础上添加一些动感要素,具有强烈的流动感和非凡的效果,特别适合于表现流动和飘洒的动感画面。
文档编号D05C17/00GK103233329SQ201310147008
公开日2013年8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4月24日 优先权日2013年4月24日
发明者朱寿珍, 孙跃宁 申请人:朱寿珍, 孙跃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