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纺纱用转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8332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纺纱用转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纺纱用转杯,属于纺织机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转杯纺属于自由端纺纱,是丹麦人伯塞尔森于一九三七年发明,并申请专列。而世界上第一台KS - 200型转杯纺机一九六五年诞生于捷克斯洛伐克VUB棉纺研究所,在布尔诺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上公开展出,引起轰动,被公认为纺纱技术的一次革命。后经各国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如今的转杯纺已成为应用最广泛、最成熟的技术之一。近几年来我国的转杯纺机生产厂家在消化吸收国外设备的基础上分别研制生产了各具特色的机型,具有代表性的有泰坦TQF - 288,日发RFRS — 30、淳瑞等,以上各种机型在机电一体、产品质量、生产效率上拉近了与进口设备的差距,这标志着我国的纺机制造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虽然如此,但在实际生产中由于老型转杯材质选用、生产工艺不合理,出现了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档次较高的配棉生产出的纱支条干CV值高、强力偏低、生产效率低,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二、档次较低的配棉在生产过程中,原料的灰尘容易沉淀在转标的凝棉槽中,引起纱支条干恶化、质量波动大、断头率高,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工作效率,同样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并降低发生产成本的纺纱用转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纺纱用转杯,包括杯柄和杯体,所述杯体内靠近杯柄的位置设有凝棉槽,凝棉槽的深度为0.15mm,宽度为0.12mm。以下是本实用新型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杯体的外壁倾斜设置,杯体的外壁与凝棉槽的上壁之间的夹角为引纱角,该引纱角的角度为80度。使其提高了操修接头时的成功率,以及棉纤维在加捻时的抱合力和排杂的顺畅性,减少了毛羽,并解决了灰尘沉淀、纱支条干恶化、质量波动大等一系列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方案,可在不同机型的设备上使用,纱支的条干、强力、生产效率明显提高。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5]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杯柄;2-杯体;3_凝棉槽;a_引纱角。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纺纱用转杯,包括杯柄I和杯体2,所述杯体2内靠近杯柄I的位置设有凝棉槽3,凝棉槽3的深度L为0.15mm,宽度H为0.12mm ;杯体2的外壁倾斜设置,杯体2的外壁与凝棉槽3的上壁之间的夹角为引纱角a,该引纱角a的角度为80度,使其提高了操修接头时的成功率,以及棉纤维在加捻时的抱合力和排杂的顺畅性,减少了毛羽,并解决了灰尘沉淀、纱支条干恶化、质量波动大等一系列问题。新型转杯在不同机型的设备上使用,纱支的条干、强力、生产效率明显提高,受到广大用户的好评。例如两台泰坦TQF - 288纺制16支棉纱,每天的产量是3.5吨,使用新型转杯后,引纱速度每分钟提高6米,每天多产棉纱0.2吨,每吨的制造费是2400元,每天可降低制造费480元,每年按330天计算,可多创收158400元,企业效益非常可观。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解决了老型转杯存在的两大问题,既提高了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并降低发生产成本,是老型转杯的最佳替代产品,也是企业挖潜改造、创收的一条重要途径。
权利要求1.一种纺纱用转杯,包括杯柄(I)和杯体(2),其特征在于: 所述杯体(2)内靠近杯柄(I)的位置设有凝棉槽(3),凝棉槽(3)的深度(L)为0.15mm,宽度(H)为0.12_。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纺纱用转杯,其特征在于: 杯体(2)的外壁倾斜设置,杯体(2)的外壁与凝棉槽(3)的上壁之间的夹角为引纱角(a),该引纱角Ca)的角度为80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纺纱用转杯,包括杯柄和杯体,所述杯体内靠近杯柄的位置设有凝棉槽,凝棉槽的深度为0.15mm,宽度为0.12mm,杯体的外壁倾斜设置,杯体的外壁与凝棉槽的上壁之间的夹角为引纱角,该引纱角的角度为80度,使其提高了操修接头时的成功率,以及棉纤维在加捻时的抱合力和排杂的顺畅性,减少了毛羽,并解决了灰尘沉淀、纱支条干恶化、质量波动大等一系列问题。
文档编号D01H4/10GK203007519SQ201320034020
公开日2013年6月19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23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23日
发明者刘廷奇 申请人:刘廷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