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棱角切刀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48342阅读:320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棱角切刀机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纺织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多棱角切刀机构。



背景技术:

在纺织复合行业整理工序中,许多材料根据工艺需要要求剪切成固定宽度,在目前使用的切刀中有与机器同步式的大圆刀、有气压式圆切刀、有电动大碗形切刀、电动小碟形切刀及一些简易美工切刀,各类切刀一般都适应不同的面料。尽管切刀品种较多,但大多适用范围较窄,与机器同步式的大圆刀及气压式圆切刀在切一些厚料或硬料时,经常切不开,刀具不锋利时,无法自动磨刀,刀具极易浪费。电动大碗形切刀由于机械结构原因,工作时噪声较大,且要经常更换刀具;电动小碟形切刀由于切刀较小,只能切一些特薄的面料,刀具价格也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棱角切刀机构,它结构紧凑,可随意配置在各类复合机械上,也可单独与收卷装置组合成切刀收卷机构。由于配有丝杆调节机构可调节切断宽度,其适用范围广;由于采用多棱角切刀并设计成剪刀式切口,可切各类厚薄面料,也可切硬度较大的布类制品;其刀片价格便宜,配备了磨刀砂轮,最大限度地利用刀片,节约成本;其多棱角切刀片与刀口压片采用弹性接触,噪声较小,生产效率高,美观大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多棱角切刀机构,包括手轮、调节丝杆、固定座、导向杆、移动座、电机、联轴器、刀轴座、刀轴、刀轴轴承、磨刀砂轮、刀片外罩、多棱角刀片、工作台、片簧、刀口压片。

电机安装在移动座上,手轮与丝杆相连,转动手轮,移动座通过丝杆及导向杆在固定座上左右平移。电机与刀轴通过联轴器相连,多棱角刀片固定在刀轴上,刀轴固定在两端为轴承的刀轴座上,当电机转动时,多棱角刀片同时转动。为防止意外,多棱角刀片设有刀片外罩,刀片外罩固定在刀轴座上。为保证多棱角刀片锋利,在刀片外罩上安装有专用的磨刀砂轮,在需要磨刀时,可用手轻轻按动磨刀砂轮靠近多棱角刀片进行磨削。在多棱角刀片的下口紧贴有刀口压片,在进料方向与刀口压片形成剪口状。刀口压片通过片簧紧压在一起,紧压力可调节,同时刀口压片和片簧固定在工作台上。

电机通过联轴器与刀轴及多棱角刀片连接成一体,电机高速转动带动多棱角刀片旋转,多棱角刀片刀口设计在工作台以下,在工作台下侧装有可形成剪口状的刀口压片及弹性片簧,保证多棱角刀片在旋切时刀口压片紧贴多棱角刀片,同时又转动自如。调节手轮及调节丝杆使得多棱角刀片左右移动,可得到不同宽幅的材料。

这种多棱角切刀机构,适用范围广、无噪音,不仅延长刀片的使用寿命,而且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方向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右视方向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A向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手轮,2.调节丝杆,3.固定座,4.导向杆,5.移动座,6.电机,7.联轴器,8.刀轴座,9.刀轴,10.刀轴轴承,11.磨刀砂轮,12.刀片外罩,13.多棱角刀片,14.工作台,15.片簧,16.刀口压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详细描述一下本发明的具体内容。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多棱角切刀机构,包括手轮1、调节丝杆2、固定座3、导向杆4、移动座5、电机6、联轴器7、刀轴座8、刀轴9、刀轴轴承10、磨刀砂轮11、刀片外罩12、多棱角刀片13、工作台14、片簧15、刀口压片16。

电机6安装在移动座5上,手轮1与丝杆2相连,转动手轮1,移动座5通过丝杆2及导向杆4在固定座3上左右平移。电机6与刀轴9通过联轴器7相连,多棱角刀片13固定在刀轴9上,刀轴9固定在两端为轴承10的刀轴座8上,当电机6转动时,多棱角刀片13同时转动。为防止意外,多棱角刀片13设有刀片外罩12,刀片外罩12固定在刀轴座8上。为保证多棱角刀片13锋利,在刀片外罩12上安装有专用的磨刀砂轮11,在需要磨刀时,用手轻轻按动磨刀砂轮11靠近多棱角刀片13进行磨削。在多棱角刀片13的下口紧贴有刀口压片16,在进料方向与刀口压片16形成剪口状。刀口压片16通过片簧15紧压在一起,紧压力可调节,同时刀口压片16和片簧15固定在工作台14上。

电机6通过联轴器7与刀轴9及多棱角刀片13连接成一体,电机6高速转动带动多棱角刀片13旋转,多棱角刀片13刀口设计在工作台14以下,在工作台14下侧装有可形成剪口状的刀口压片16及弹性片簧15,保证多棱角刀片13在旋切时刀口压片16紧贴多棱角刀片13,同时多棱角刀片13又转动自如。调节手轮1及调节丝杆2使得多棱角刀片13左右移动,可得到不同宽幅的材料。

综上所述,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多棱角切刀机构,最大限度地利用刀片,节约了成本,而且噪声较小,生产效率高,美观大方。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