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品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双层面料及其迷彩服。
背景技术:
迷彩服是利用颜色组合色块使穿着者融汇于自然环境中的伪装性军服。它被广泛的应用在战场上,极大地增强了部队行动的隐蔽性,能有效的减少人员伤亡。现代战场情况的复杂性,要求迷彩面料具有更多的安全防护功能指标,如具有较高的强力、阻燃性,优异的穿着舒适性。
阻燃的纺织纤维材料虽有许多种类,但是,在高强力、阻燃的条件下,鲜有易印花加工、不熔滴、舒适性佳的纤维材料,这就使得制作迷彩服的面料难以兼顾高强力、高阻燃、易印花加工、抗熔滴性、舒适性佳等要求。
如中国发明专利(CN104862856A)公开了一种迷彩面料及其制备方法,该迷彩面料包括基布及防水涂层,基布由涤纶纤维、大麻纤维、棉纤维、Coolplus纤维混纺而成;其中涤纶纤维的重量百分比为50-60%,棉纤维的重量百分比为5-15%,大麻纤维的重量百分比为15-25%,Coolplus纤维的重量百分比为15-25%。该迷彩面料采用特殊的防水处理和染色工艺,既保证了耐水洗色牢度、耐光色牢度及防水效果,同时还能最大程度保证其服用性能;采用纤维混纺织造的方式,使混纺纤维具有良好的强度、服用新能、抗菌、保温、抗紫外线、防静电效果。
上述的迷彩面料虽然具有染色效果好、强度高的优点,但是,上述的迷彩面料的阻燃性和抗熔滴性均显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现旨在提供一种兼顾高强力、高阻燃、易印花加工、抗熔滴性、舒适性佳的双层面料及由该面料制成的迷彩服,以改善现有迷彩服的面料性能。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双层面料,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由表层经线和表层纬线交织形成的表层织物;由内层经线和内层纬线交织形成的内层织物;以及若干连接表层织物和内层织物的接结线;表层经线、表层纬线、接结线均为易印花的第一阻燃纤维纱线,并且,第一阻燃纤维纱线包含30(wt)%~70(wt)%的阻燃胶粘纤维和/或阻燃腈氯纶纤维;内层经线和内层纬线均为第二阻燃纤维纱线;其中,接结线为接结经线,并且,在内层织物中,每间隔至少两根内层经线设置一根接结经线,接结经线与表层纬线相交织;或者,接结线为接结纬线,并且,在内层织物中,每间隔至少两根内层纬线设置一根接结纬线,接结纬线与表层经线相交织。
上述的一种双层面料,其中,包括:由表层经线和表层纬线交织形成的表层织物;由内层经线和内层纬线交织形成的内层织物;以及若干连接表层织物和内层织物的接结线;表层经线、表层纬线、接结线均为易印花的第一阻燃纤维纱线,并且,第一阻燃纤维纱线包含30(wt)%~70(wt)%的阻燃胶粘纤维和/或阻燃腈氯纶纤维;内层经线和内层纬线均为第二阻燃纤维纱线;其中,接结线包含接结经线和接结纬线;在内层织物中,每间隔至少两根内层经线设置一根接结经线,每间隔至少两根内层纬线设置一根接结纬线,并且,接结经线与表层纬线相交织,接结纬线与表层经线相交织。
上述的一种双层面料,其中,第一阻燃纤维纱线还包含芳纶纤维、聚芳噁二唑纤维、聚酰亚胺纤维、聚芳砜纶纤维中的一种或数种。
上述的一种双层面料,其中,第二阻燃纤维纱线包含芳纶纤维、聚芳噁二唑纤维、聚酰亚胺纤维、聚芳砜纶纤维中的一种或数种。
上述的一种双层面料,其中,芳纶纤维为对位芳纶纤维或间位芳纶纤维。
上述的一种双层面料,其中,第一阻燃纤维纱线包含50(wt)%的阻燃胶粘纤维和/或阻燃腈氯纶纤维。
上述的一种双层面料,其中,表层经线、表层纬线、内层经线、内层纬线、接结线直径相同。
一种迷彩服,具有这样的特征:迷彩服由上述的双层面料制成。
上述技术方案的积极效果是:
上述的双层面料由表层织物、内层织物、接结线组成,其中,表层织物和接结线由易印花的第一阻燃纤维纱线交织形成,内层织物由第二阻燃纤维纱线交织形成,其中,第一阻燃纤维纱线包含30(wt)%~70(wt)%的阻燃胶粘纤维和/或阻燃腈氯纶纤维。此种结构的双层面料在满足高强力、高阻燃、高抗熔滴性的基础上提高了表层易印花能力和内层的穿着舒适性,尤其适用于制作需染印的迷彩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层面料的实施例一的结构图。
附图中:1、表层织物;11、表层经线;12、表层纬线;2、内层织物;21、内层经线;22、内层纬线;3接结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1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作具体阐述,但以下内容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一>
图1为一种双层面料的实施例一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双层面料包括表层织物1、内层织物2、以及接结线3。
其中,表层织物1表层经线11和表层纬线12交织形成,内层织物2由内层经线11和内层纬线12交织形成,若干接结线3用于连接表层织物1和内层织物2。
具体的,表层经线11、表层纬线12、接结线3均为易印花的第一阻燃纤维纱线,并且,第一阻燃纤维纱线包含30(wt)%~70(wt)%的阻燃胶粘纤维或30(wt)%~70(wt)%的阻燃腈氯纶纤维,也可以是在第一阻燃纤维纱线中,阻燃胶粘纤维和阻燃腈氯纶纤维共占50(wt)%;内层经线21和内层纬线22均为第二阻燃纤维纱线。其中,接结线3优为接结纬线,并且,在内层织物2中,每间隔至少两根内层纬线22设置一根接结纬线,接结纬线与表层经线11相交织。
当然,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另一种接结方式,接结线3优选为接结经线,并且,在内层2中,每间隔至少两根内层经线21设置一根接结经线,接结经线与表层纬线12相交织。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阻燃纤维纱线还包含芳纶纤维、聚芳噁二唑纤维、聚酰亚胺纤维、聚芳砜纶纤维中的一种或数种。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二阻燃纤维纱线包含芳纶纤维、聚芳噁二唑纤维、聚酰亚胺纤维、聚芳砜纶纤维中的一种或数种。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芳纶纤维为对位芳纶纤维或间位芳纶纤维。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阻燃纤维纱线包含50(wt)%的阻燃胶粘纤维;也可以是第一阻燃纤维纱线包含50(wt)%的阻燃腈氯纶纤维;还可以是第一阻燃纤维纱线中,阻燃胶粘纤维和阻燃腈氯纶纤维共占50(wt)%。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表层经线11、表层纬线12、内层经线21、内层纬线22、接结线3直径相同。
另外,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迷彩服,该迷彩服由上述的双层面料制成。
本实施例提供的双层面料由表层织物、内层织物、接结线组成,其中,表层织物和接结线由易印花的第一阻燃纤维纱线交织形成,内层织物由第二阻燃纤维纱线交织形成,其中,第一阻燃纤维纱线包含30(wt)%~70(wt)%的阻燃胶粘纤维和/或阻燃腈氯纶纤维。此种结构的双层面料在满足高强力、高阻燃、高抗熔滴性的基础上提高了表层易印花能力和内层的穿着舒适性,尤其适用于制作需染印的迷彩服。
采用上述的双层面料制作迷彩服时,需要进行后整理,该双层面料的后整理步骤包括:先将该双层面料用吸湿排汗整理剂浸泡处理,然后进行表层迷彩印花工艺加工,最后使用海绵辊对迷彩表层进行拒水拒油整理。
具体的,所述的吸湿排汗整理剂采用如下配方浸泡处理:吸湿排汗整理剂60g/L、抗起毛起球剂20g/L、渗透剂20g/L、冰醋酸10g/L。
迷彩印花工艺采用活性染料丝网印花工艺。
拒水拒油整理采用如下配方并用海绵辊进行涂层处理:三防整理剂100g/L;交联剂15g/L;冰醋酸5g/L。
通过上述后整理处理,能够使得该双层面料具有表层拒油拒水、内层吸湿排汗,进一步提高了双层面料的穿着舒适性拒止防护性能。
<实施例二>
在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相同的部分,给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相同的文字说明。
相对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提供的双层面料主要具有以下区别:
其中,接结线3包含接结经线和接结纬线。
具体的,在内层织物2中,每间隔至少两根内层经线21设置一根接结经线,每间隔至少两根内层纬线22设置一根接结纬线,并且,接结经线与表层纬线12相交织,接结纬线与表层经线11相交织。
相对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提供的双层面料具有更好的接结强度。此种结构的双层面料更能提高迷彩服面料的结构强度。
另外,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迷彩服,该迷彩服由上述的双层面料制成。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