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平缝机的松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88542阅读:558来源:国知局
电脑平缝机的松线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缝纫机,特别涉及一种电脑平缝机的松线装置。



背景技术:

平缝缝纫机主要是用一根缝纫线,在缝料上形成一种线迹,使一层或多层缝料交织或缝合起来的机器。通常分为薄料和厚料两种用途,平缝缝纫机能缝制棉、麻、丝、毛、人造纤维等织物和皮革、塑料、纸张等制品,薄料一般用于针织,内衣,衬衫,制服等,厚料一般用于各类运动服,牛仔服,时装,大衣,鞋帽,皮仔,箱包等,平缝机在缝纫设备是最基本的车种,在缝制中,是最简单的线迹,缝制出的线迹整齐美观、线迹均匀,平整牢固,缝纫速度快、操作简便,使用简单易懂。

电脑平缝机上都设置有夹线器。夹线器的作用是在电脑平缝机工作时,夹线器在复位件的作用下将面线夹紧,使面线具有合适的松紧度。当缝纫结束后,自动剪线时,松线装置控制夹线器自动松开,剪线结束后,需松线装置完全复位,夹线器夹紧,以保证电脑平缝机的正常工作。现有技术中,松线装置采用扭簧复位,故障率高。通过扭簧复位,由于无杠杆,需要提供较大扭转力矩,多次工作后,容易弹力不足,使夹线器无法完全复位夹紧;另一方面,扭簧生锈后由于摩擦力增大,扭簧的弹力或张紧度会受到很大影响,也无法完全复位,造成设备故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脑平缝机的松线装置,故障率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脑平缝机的松线装置,设置在电脑平缝机的壳体内,所述松线装置包括:松线顶板、拉线、第一拉簧、第一夹板、第二夹板、松线辅钉和第二拉簧;所述松线顶板的中心铰接在壳体上,所述松线顶板的第一端与拉线连接,拉线拉紧时,所述松线顶板正向转动,所述松线顶板的另一端为挤压斜面;所述松线辅钉垂直于所述松线顶板的转动平面,并与所述挤压斜面抵靠;所述松线顶板正向转动时,所述挤压斜面作用于所述松线辅钉,使所述松线辅钉远离所述松线顶板动作;所述第一拉簧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另一端与所述松线顶板连接,且在所述第一拉簧的作用下,所述松线顶板反向转动,进行复位;所述第一夹板固定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夹板的中心设有通孔,所述松线辅钉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二夹板连接,所述第一夹板和所述第二夹板之间设置有第二拉簧,并在所述第二拉簧的作用下,所述第一夹板和所述第二夹板常处于夹紧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松线顶板通过螺纹销铰接在壳体上。

进一步地,所述松线顶板的第一端设有拉簧钩,所述第一拉簧可拆卸的钩在所述拉簧钩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拉簧与所述松线顶板的第二端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松线顶板周向的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所述松线顶板设有凸出的限位部,所述松线顶板正向转动,到达第一预设位时,所述限位部与所述第一限位件抵靠,停止转动;所述松线顶板反向转动,到达第二预设位时,所述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件抵靠,停止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拉簧固定在所述平缝机内的压杆导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压杆导架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第一拉簧的螺栓,所述第一拉簧可拆卸的钩在所述螺栓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脑平缝机的松线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松线顶板在拉线的作用下顺时针转动,松线顶板的另一端设置有挤压斜面,挤压斜面与松线辅钉抵靠,挤压斜面挤压松线辅钉,使松线辅钉朝向远离松线顶板的方向动作,从而将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分离,实现松线。撤去拉线的作用力后,松线顶板在第一拉簧的作用下反向转动,进行复位。

由于本申请中通过拉簧对松线顶板进行复位,拉簧的作用力与松线顶板的转动中心存在力臂,从而增大力矩,可在较小的作用力下对松线顶板进行复位,故障率低。同时,拉簧弹力减小后,可通过截短拉簧后继续使用,维修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脑平缝机的松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上述松线装置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脑平缝机的松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参照图1和图2,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脑平缝机的松线装置,设置在电脑平缝机的壳体内,所述松线装置包括:松线顶板100、拉线200、第一拉簧300、第一夹板410、第二夹板420、松线辅钉500和第二拉簧430;所述松线顶板100的中心铰接在壳体上,所述松线顶板100的第一端与拉线200连接,拉线200拉紧时,所述松线顶板100如箭头方向正向转动,所述松线顶板100的另一端为挤压斜面;所述松线辅钉500垂直于所述松线顶板100的转动平面,并与所述挤压斜面抵靠;所述松线顶板100正向转动时,所述挤压斜面作用于所述松线辅钉500,使所述松线辅钉500远离所述松线顶板100动作;所述第一拉簧300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另一端与所述松线顶板100连接,且在所述第一拉簧300的作用下,所述松线顶板100反向转动,进行复位;所述第一夹板410固定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夹板410的中心设有通孔,所述松线辅钉500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二夹板420连接,所述第一夹板410和所述第二夹板420之间设置有第二拉簧430,并在所述第二拉簧430的作用下,所述第一夹板410和所述第二夹板420常处于夹紧状态。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脑平缝机的松线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松线顶板100在拉线200的作用下顺时针转动,松线顶板100的另一端设置有挤压斜面,挤压斜面与松线辅钉500抵靠,挤压斜面挤压松线辅钉500,使松线辅钉500朝向远离松线顶板100的方向动作,从而将第一夹板410和第二夹板420分离,实现松线。撤去拉线200的作用力后,松线顶板100在第一拉簧300的作用下反向转动,进行复位。

由于本申请中通过拉簧对松线顶板100进行复位,拉簧的作用力与松线顶板100的转动中心存在力臂,从而增大力矩,可在较小的作用力下对松线顶板100进行复位,故障率低。同时,拉簧弹力减小后,可通过截短拉簧后继续使用,维修方便。

具体的,所述松线顶板100通过螺纹销铰接在壳体上。所述松线顶板100的第一端设有拉簧钩,所述第一拉簧300可拆卸的钩在所述拉簧钩上。压杆导架600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第一拉簧300的螺栓,所述第一拉簧300可拆卸的钩在所述螺栓上。由于拉簧结构简单,沿直线方向动作,从而可在两个两端的连接部,设置拉簧钩或固定杆,将第一拉簧300的两端钩挂在拉簧钩或固定杆上,装配或维修更换简单方便。压杆导架600通常设置在壳体内,用于固定压杆,对压杆进行导向,使活压脚部件700上下移动。压杆导架600与本申请的松线装置距离较近,安装第一拉簧300方便,固在压杆导架600上通过打孔,固定螺栓,将第一拉簧300与螺栓进行连接。

当然,应当理解的是,所述第一拉簧300还可与所述松线顶板100的第二端连接。

虽然上述松线装置已经能够实现第一夹板410与第二夹板420的开合,实现夹线和松线,但是在拉线200和第一拉簧300的作用下,松线顶板100在正向转动和反向转动时,要到达最大行程才会停止转动,如当松线顶板100正向转动10度时,已经达到松线位置,但是在拉线200的作用下可能会转动到30度的位置,往往超过了需要角度,导致第一拉簧300过度拉长,提供了额外的作用力,容易导致提前损坏,缩短使用寿命。

因此,更进一步地,参照图3,另一实施例的松线装置还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松线顶板100周向的第一限位件810和第二限位件820,所述松线顶板100设有凸出的限位部130,所述松线顶板100正向转动,到达第一预设位时,所述限位部130与所述第一限位件810抵靠,停止转动;所述松线顶板100反向转动,到达第二预设位时,所述限位部130与所述第二限位件820抵靠,停止转动,避免第一拉簧300拉力过大,从而延长使用寿命。

为了防止压杆导架的棱角磨损第一拉簧,使第一拉簧断裂,可对压杆导架的棱角设置为光滑的边角,如圆角。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