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物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49799发布日期:2018-12-11 23:54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衣物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衣物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衣物处理装置是涵盖洗涤洗涤对象物(衣物等)的装置、烘干烘干对象物的装置、能够执行衣物的洗涤和烘干两者的装置的概念。

现有技术的衣物处理装置包括:机柜;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机柜内部,滚筒,提供用于存放衣物的空间;空气供给部,向所述滚筒供给加热的空气。作为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的衣物处理装置,其采用通过旋转滚筒以搅拌衣物,并在此过程中将加热的空气提供给衣物,从而从衣物去除水分的方式。但是,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的衣物处理装置中存在的问题在于,由于旋转滚筒的同时供给加热的空气,衣物上将残留有褶皱。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现有技术的衣物处理装置中包括:烘干腔体,提供烘干空间;多个置物架(rack),设置于所述烘干腔体内部,提供用于安置衣物的空间;空气供给部,通过所述烘干腔体的底部面供给加热的空气。虽然设置有置物架的衣物处理装置能够使衣物上残留有褶皱的问题达到最小,但是在向烘干腔体的底部面供给加热的空气的情况下,存在有烘干效率较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烘干效率高的衣物处理装置。

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置有能够调节供安置烘干对象物的置物架的旋转角度的铰链部的衣物处理装置。

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置有相互区划的两个烘干空间的衣物处理装置。

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包括:第一机柜;烘干腔体,设置于所述第一机柜内部,提供烘干空间;第一空气供给部,向所述烘干腔体供给加热的空气;置物架,设置于所述烘干腔体内部,放置烘干对象物;第二机柜,被设置为安置于所述第一机柜的上部面,或者支撑所述第一机柜的底部面;滚筒,设置于所述第二机柜内部,提供容置衣物的空间;第二空气供给部,向所述滚筒供给加热的空气;以及铰链部,将所述置物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结合于所述烘干腔体;所述铰链部包括:置物架转轴,以贯通所述烘干腔体的方式设置,形成所述置物架的旋转中心;第一驱动主体,位于所述烘干腔体的外部,利用所述置物架转轴进行旋转;止动件主体,设置有以相互隔开的方式设置的第一止动件及第二止动件,位于所述烘干腔体的外部;以及第二驱动主体,在所述第一止动件和所述第二止动件之间进行旋转,在所述第一驱动主体旋转时,所述第二驱动主体与所述第一驱动主体相接触,以朝与所述第一驱动主体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旋转。

本发明可还包括:紧固部,固定于所述止动件主体;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一止动件和所述第二止动件之间形成的空间;驱动主体转轴,设置于所述支撑部,所述第二驱动主体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结合于所述驱动主体转轴;以及连接部,将所述紧固部和所述支撑部相连接,向所述支撑部提供弹性力。

所述置物架可包括:第一置物架,设置于所述烘干腔体内部,提供安置烘干对象物的空间,以与所述腔体的底部面相隔开的方式设置;以及第二置物架,设置于所述烘干腔体内部,提供安置烘干对象物的空间,位于所述第一置物架的上部,以与所述第一置物架相隔开的方式设置。

所述铰链部可被设置为将所述第二置物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结合于所述烘干腔体。

所述铰链部可包括:第一铰链部,将所述第一置物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结合于所述烘干腔体;以及第二铰链部,将所述第二置物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结合于所述烘干腔体。

所述第一置物架及所述第二置物架可包括:框架,所述置物架转轴结合于所述框架,所述框架设置于所述烘干腔体内部;框架贯通孔,以贯通所述框架的方式设置;以及网孔或多个杆,固定于所述框架,以位于所述框架贯通孔。

本发明可还包括轴紧固部,所述轴紧固部将所述框架以能够装卸的方式结合于所述置物架转轴;所述轴紧固部包括:第一槽,沿着所述框架的高度方向延伸,提供所述置物架转轴进行移动的路径;以及第二槽,从所述第一槽朝向所述框架的前方延伸,提供所述置物架转轴进行移动的路径。

本发明可还包括:弯折部,由所述框架提供的空间中所述置物架转轴相结合的面朝远离所述烘干腔体的方向弯折而构成,所述弯折部将位于所述框架的上部的空间和位于所述框架的下部的空间相连通。

本发明可还包括:容置主体,包括底部面、从所述底部面朝向上部延伸的前方面、固定于所述底部面并设置于与所述前方面面对的位置的后方面、固定于所述底部面并将所述前方面和所述后方面相连接的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所述容置主体设置于所述第一机柜;以及流入口,以贯通所述前方面、所述后方面、所述第一侧面以及所述第二侧面中的一个面的方式设置,使所述第一空气供给部中供给的加热的空气向所述容置主体流入;所述烘干腔体设置于所述容置主体内部,包括分别设置于与所述底部面、所述前方面、所述后方面、所述第一侧面以及所述第二侧面相隔开的位置的腔体底部面、腔体前方面、腔体后方面、腔体第一侧面以及腔体第二侧面;在所述腔体前方面、所述腔体后方面、所述腔体第一侧面以及所述腔体第二侧面中的至少一个面设置有供给口,所述供给口使流入到所述容置主体和所述烘干腔体之间的空气向所述烘干腔体流入。

所述流入口可以贯通所述后方面的方式设置,所述供给口以贯通所述腔体前方面的方式设置,位于所述第一置物架和所述第二置物架之间。

本发明可还包括:流路形成部,设置于所述前方面和所述腔体前方面之间的空间,将流入到所述容置主体和所述烘干腔体之间的空间的空气向所述供给口引导。

所述流路形成部可包括:第一引导件,在所述腔体前方面朝向所述前方面凸出,沿着所述烘干腔体的高度方向设置,位于所述供给口的一侧;以及第二引导件,在所述腔体前方面朝向所述前方面凸出,沿着所述烘干腔体的高度方向设置,与所述第一引导件在彼此之间隔设有所述供给口并设置于与所述第一引导件相面对的位置。

所述流入口可位于所述第一引导件投影到所述后方面的地点和所述第二引导件投影到所述后方面的地点之间形成的空间。

本发明可还包括:腔体底部面贯通孔,以贯通所述腔体底部面的方式设置,将所述烘干腔体和所述容置主体相连通。

本发明可还包括:引出口,以贯通所述第一机柜的方式设置,形成于所述前方面所位置的方向;投放口,设置于所述烘干腔体的上部面,使烘干对象物向所述烘干腔体投放;所述容置主体能够通过所述引出口从所述机柜引出。

本发明可还包括:贯通孔,以贯通所述第一机柜的上部面的方式设置;投放口,设置于所述烘干腔体的上部面,使烘干对象物向所述烘干腔体投放;以及门,设置于所述第一机柜或所述烘干腔体,开闭所述投放口。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烘干效率高的衣物处理装置。

并且,根据本发明,设置有能够调节供安置烘干对象物的置物架的旋转角度的铰链部。

并且,根据本发明,设置有相互区划的两个烘干空间。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发明衣物处理装置的一例。

图2示出本发明中设置的第二处理装置的一例。

图3至图4示出本发明中设置的第一处理装置及第二处理装置的一例。

图5示出本发明中设置的抽屉的一例。

图6、图7及图8示出本发明中设置的流路形成部的一例。

图9示出本发明中设置的添加剂供给部的一例。

图10和图11示出本发明中设置的置物架的一例。

图12a、图12b、图12c示出本发明中设置的铰链部的一例。

图13示出第一处理装置的另一实施例。

图14和图15示出置物架的另一实施例。

图16示出本发明衣物处理装置的另一实施例。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0:衣物处理装置;a:第一处理装置;b:第二处理装置;1:第一机柜;11:引出口;13:贯通孔;2:抽屉;21:容置主体;23:腔体主体;236:投放口;236a:门;238a:第一供给口;238b:第二供给口;238c:腔体底部面贯通孔;239:添加剂供给口;251:第一引导件;253:第二引导件;255:第三引导件;257:第四引导件;27:安装部;271:壳体容置部;273:插入口;29:面板;291:控制面板;5:第一空气供给部;51:机壳;53:第一叶轮;54:第二叶轮;57:第一加热器;58:第二加热器;7:添加剂供给部;81:第一置物架;811:框架;811a:框架贯通孔;811b:弯折部;813:网孔;814:杆;815:轴紧固部;82:第二置物架;9:铰链部;91:第一驱动主体;911:置物架转轴;93:第二驱动主体;931:紧固槽;95:止动件主体;955:第一止动件;957:第二止动件;98:弹性力提供部;981:紧固部;983:支撑部;984:驱动主体转轴;985: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但是,以下要描述的装置的结构或控制方法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并非意在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在整个说明书中,相同地使用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结构要素。

本发明衣物处理装置可仅设置有烘干烘干对象物(衣物等)的第一处理装置,也可同时包括烘干衣物的第一处理装置及烘干或洗涤衣物的第二处理装置。图1作为一例示出本发明衣物处理装置100由烘干衣物的第一处理装置a及安置于第一处理装置的上部面的第二处理装置b构成的情况。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处理装置a可包括:第一机柜1,在其前方面设置有引出口11;抽屉2,可通过所述引出口11从所述第一机柜引出;烘干腔体c,设置于所述抽屉内部,提供烘干空间;第一空气供给部5,向所述烘干腔体c供给加热的空气。

另外,所述第二处理装置b可由烘干衣物的烘干机构成,也可由洗涤衣物的洗衣机构成,图2作为一例示出所述第二处理装置b由烘干机构成的情况。在此情况下,所述第二处理装置b可包括:第二机柜41,安置于所述第一机柜11的上部面;滚筒42,设置于所述第二机柜41的内部,用于存放衣物;第二空气供给部461、463、467、468,向所述滚筒供给加热的空气,从而烘干衣物。

在所述第二机柜41提供的空间中朝向设置有第一机柜的引出口11的方向的面(第二机柜的前方面)设置有第二机柜投放口411,所述第二机柜投放口被第二机柜门413开闭。

所述滚筒42可由内部空余的圆筒形状的滚筒主体421构成,所述滚筒主体421的前方面可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于所述第二机柜41内部固定的第一支撑部422,所述滚筒主体421的后方面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于第二机柜41内部固定的第二支撑部426。在所述第一支撑部422设置有将所述第二机柜投放口411和滚筒主体421内部相连通的滚筒投放口423。

所述第二空气供给部可包括:供给管道461,向所述滚筒主体421引导空气;排气管道463,将所述滚筒主体421内部的空气向第二机柜41的外部引导;加热部468,设置于所述供给管道461,用于加热空气;第二处理装置叶轮467,设置于所述排气管道463,将滚筒主体421内部的空气向排气管道463移动。所述供给管道461可通过设置于第二支撑部的吸气口427与滚筒主体421相连通,所述排气管道463通过设置于第一支撑部的排气口425与滚筒主体421相连通。

所述滚筒主体421和所述第二处理装置叶轮467利用驱动部进行旋转,所述驱动部可由滚筒电机441构成。在设置于所述滚筒电机441的滚筒电机转轴443的一端可固定有滑轮445,在所述滚筒电机转轴443的另一端可固定有所述第二处理装置叶轮467。在此情况下,所述滑轮445的旋转力可通过传送带447传递给所述滚筒主体421。

参照图3对第一处理装置a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所述抽屉2可包括:容置主体21,可通过引出口11从第一机柜1向第一机柜的外部引出;腔体主体23,设置有烘干腔体c,固定于所述容置主体21。

在所述容置主体21的前方面可固定有面板29。所述面板29的形状可被设置为,当所述容置主体21插入到所述第一机柜1时,所述面板29能够封闭所述引出口11。

即使所述容置主体21处于插入到第一机柜1内部的状态,所述面板29也将位于第一机柜1的外部,因此,在所述面板29可设置有控制面板291。图3作为一例示出所述控制面板291设置于面板29的上部面的情况,在所述控制面板291可设置有输入部291a及显示部291b。所述显示部291b是用于显示用户可选择的控制指令及显示所选择的控制指令的运行过程的单元,所述输入部291a是用于向第一处理装置a输入控制指令的单元。

在所述容置主体21的内周面和所述腔体主体23的外周面之间设置有用于将所述第一空气供给部5中供给的空气向所述烘干腔体c引导的流路。为此,如图4所示,所述容置主体21包括:底部面211;前方面212,从所述底部面朝向上部延伸;后方面213,固定于所述底部面,设置于与所述前方面面对的位置;第一侧面214及第二侧面215,固定于所述底部面,将所述前方面212和所述后方面213相连接。在所述容置主体21的上部面可设置有供所述腔体主体23插入的开放面216。

图4示出上部面构成为开放面216的长方体形状的容置主体21,但是所述容置主体21的形状并不限定于长方体形状。即,只要上部面上设置有贯通孔或者上部面构成为开放面216,所述容置主体21的形状可以构成为其他形状。

在所述容置主体21设置有用于将所述第一空气供给部5供给的空气向所述容置主体21内部流入的流入口(217,第一流入口),所述流入口217可被设置为贯通所述前方面212、后方面213、第一侧面214以及第二侧面215中的至少一个面。

所述腔体主体23包括:烘干腔体c,提供烘干空间;设置于所述烘干腔体的上部面,投放口236,使衣物投放到所述烘干腔体c;固定部237,用于将所述烘干腔体c固定于容置主体21。

所述烘干腔体c可由位于所述容置主体21内部空间的腔体底部面231、腔体前方面232、腔体后方面233、腔体第一侧面234以及腔体第二侧面235来形成。

所述腔体底部面231、腔体前方面232、腔体后方面233、腔体第一侧面234以及腔体第二侧面235可被设置为分别与所述容置主体的底部面211、前方面212、后方面213、第一侧面214以及第二侧面215相面对。即,所述腔体前方面232可设置于与所述容置部的前方面212面对的位置,所述腔体后方面233设置于与所述容置主体的后方面213面对的位置,所述腔体第一侧面234及腔体第二侧面235分别设置于与所述容置主体的前方面212及后方面213面对的位置。

所述固定部237可由从所述投放口236的边缘朝远离投放口236的方向凸出的板体(plate)构成,可由容置所述容置主体的上端的槽构成,在所述固定部237的作用下,所述腔体前方面232可保持与所述前方面212相隔开的状态,所述腔体后方面233保持与所述后方面213相隔开的状态,所述腔体第一侧面234及腔体第二侧面235保持与所述第一侧面214及第二侧面215相隔开的状态。

所述腔体底部面231固定于所述腔体前方面、腔体后方面、腔体第一侧面及腔体第二侧面而位于所述底部面211的上部。并且,所述腔体底部面231优选地被设置为保持与所述容置主体21的底部面211相隔开的状态。这是为了形成通过所述流入口217供给的空气能够朝向所述腔体前方面232移动的流路。

在所述腔体主体23设置有用于将所述容置主体21中流入的空气向所述烘干腔体c流入的供给口(238a,第一供给口),所述供给口238a可被设置为贯通所述腔体前方面232、腔体后方面213、腔体第一侧面234以及腔体第二侧面235中的至少一个面。

如图1所示,在所述烘干腔体c内部设置有提供用于安置衣物的空间的置物架(rack),所述置物架可包括:第一置物架81,以与所述腔体底部面231相隔开的方式设置;第二置物架82,以与所述第一置物架81相隔开的方式位于所述第一置物架81的上部。所述第一置物架81可包括支撑于烘干腔体c内周面的框架811以及位于贯通所述框架的框架贯通孔的网孔(813,mesh),所述第二置物架82也包括框架821以及网孔823,对于所述第一置物架和所述第二置物架的具体结构将在后面进行描述。

所述第一空气供给部5可固定于所述容置主体21的后方面213,以位于所述容置主体21所形成的空间的外部。所述第一空气供给部5可包括:机壳51(housing),用于向所述流入口217引导空气;风扇,设置于所述机壳51内部,用于将空气向所述流入口217移动;加热器(57,第一加热器),设置于所述机壳51内部,用于加热空气。

所述风扇可包括:叶轮(53,第一叶轮)(impeller),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机壳51内部;电机55,设置有用于旋转所述叶轮53的转轴551。由此,当利用所述转轴551来旋转所述叶轮53时,通过设置于第一机柜的背面的背面贯通孔15或引出口11等流入到所述第一机柜1内部的空气将沿着所述机壳51朝所述流入口217方向移动,并在此过程中被加热器57加热。

设置于所述容置主体21的流入口217和设置于所述烘干腔体c的供给口238a优选地位于相互相反方向。即,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流入口217优选地设置于所述容置主体的后方面213,所述供给口238a优选地设置于所述腔体前方面232。这是为了将烘干腔体c内部存放的衣物与空气开始进行热交换的时点提前。

在所述流入口217和所述供给口238a分别设置于相互面对的容置主体的一面和腔体主体的一面时(流入口设置于后方面、供给口设置于腔体后方面的情况等),通过所述流入口217供给的热风可通过供给口238a直接流入到烘干腔体c内部。但是,加热的空气与衣物的热交换在烘干腔体及容置主体等的温度达到衣物的温度以上时开始进行,而且位于所述烘干腔体c内部的衣物妨碍空气与烘干腔体c或容置主体21相接触,因此,在所述流入口217和所述供给口238a分别设置于相互面对设置的容置主体的一面和腔体主体的一面时,将引起烘干时间增加的问题。

如上所述的问题可通过将所述流入口217及供给口238a分别设置于位于相互相反方向的容置主体的一面及烘干腔体的一面来解决。这是因为,在将流路设计为从所述第一空气供给部5供给的空气流入到所述容置主体21和腔体主体23之间形成的空间后,使所述空气向烘干腔体c流入时,所述容置主体21及腔体主体23将被快速加热,并据此能够缩短衣物和空气开始进行热交换所需的时间。

因此,所述流入口217优选地设置于所述容置主体的后方面213,所述供给口238a优选地设置于所述腔体前方面232。与此不同地,也可将所述流入口217设置于所述容置主体的前方面212,所述供给口238a设置于所述腔体后方面233。并且,所述流入口217也可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214,所述供给口238a设置于所述腔体第二侧面235。

如图1所示,在所述置物架由沿着烘干腔体c的高度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置物架81和第二置物架82构成的情况下,所述供给口238a优选地向所述第一置物架81和第二置物架82之间供给空气。

设置有现有的置物架的烘干机的烘干方式是向所述第一置物架81和腔体底部面231之间形成的空间供给加热的空气,使所述烘干腔体c中流入的空气依次通过所述第一置物架81和第二置物架82,从而对衣物进行烘干的方式。

根据上述现有的烘干方式,流入到第一置物架81和腔体底部面231之间的空气通过网孔813向安置于第一置物架81的衣物供给并与衣物进行热交换,与安置于所述第一置物架81的衣物完成热交换的空气需要经过第二置物架的网孔823而向安置于第二置物架82的衣物供给。但是,与安置于第一置物架的衣物完成热交换的空气与其通过第二置物架的网孔823向安置于第二置物架82的衣物移动,所述空气更是倾向于通过第二置物架82的边缘和烘干腔体c内周面之间形成的缝隙向烘干腔体的投放口236移动。这是因为,经过所述第二置物架的网孔823向所述投放口236移动的路径的流路阻力大于经过所述第二置物架的边缘而向所述投放口236移动的路径的流路阻力。如上所述的现象等同于将具有可与衣物进行热交换的能量的空气向烘干腔体c的外部排出,因此,现有的烘干方式存在有烘干效率低的问题、烘干时间增加的问题、浪费能源的问题等。

如上所述的问题可通过将所述供给口238a位于所述第一置物架81和第二置物架82之间来解决。即,当加热的空气流入到所述第一置物架81和第二置物架82之间形成的空间时,具有大的动能的状态的空气同时供给到所述第一置物架81和第二置物架82,因此,即使存在有所述网孔813、823的流路阻力,大部分的空气也能够供给到衣物。根据实验确认出,通过将所述供给口238a的位置位于所述第一置物架81和第二置物架82之间,与现有的烘干方式相比提高10%以上的烘干效率。

另外,为使向所述供给口238a供给的空气的动能损失达到最小(为使流入口和供给口之间形成的空气流路的流路阻力达到最小),所述流入口217在所述后方面213提供的空间中优选地设置于所述腔体底部面231和所述底部面211之间形成的空间。进一步,第一处理装置a可还设置有将流入到所述底部面211和所述腔体底部面231之间的空间的空气向所述供给口238a引导的流路形成部25。所述流路形成部25优选地设置于所述前方面212和所述腔体前方面232之间形成的空间。

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流路形成部可由彼此之间隔设有所述供给口238a并相互面对的第一引导件251及第二引导件253构成(参照图6)。所述第一引导件251和所述第二引导件253为从所述腔体前方面232朝向所述容置主体的前方面212凸出的板体(plate),其可沿着所述烘干腔体c的高度方向进行设置(参照图7)。

为使通过所述流入口217向所述容置主体21供给的空气的动能损失达到最小,所述流入口217优选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引导件251投影到后方面213的地点和所述第二引导件253投影到后方面213的地点之间形成的空间(r1,参照图6)。进一步,所述流入口217的直径l2优选地被设置为所述第一引导件和所述第二引导件之间的间隔l1以下(参照图7)。

并且,所述第一引导件251及第二引导件253可被设置为不脱离所述腔体前方面232的长度h1,也可被设置为延伸h2至所述容置主体的底部面211。这是为使通过所述流入口217流入到所述容置主体21的空气能够迅速地向所述供给口238a移动。

进一步,所述供给口238a优选地设置于所述腔体前方面232的宽度方向中央。这是因为,如果将所述供给口238a设置于腔体前方面的宽度方向中央,则能够在所述烘干腔体c内部空间整体形成空气循环流f1、f2,从而提高烘干效率。

另外,如图8所示,用于使空气向所述烘干腔体c流入的供给口可由沿着所述腔体前方面232的宽度方向以相互隔开的方式设置的第一供给口238a及第二供给口238b构成。在此情况下,设置于所述容置主体21的流入口需要由第一流入口217及第二流入口219构成。所述第一流入口217可设置于所述第一供给口238a投影到所述后方面213的位置,所述第二流入口219设置于所述第二供给口238b投影到所述后方面213的位置。

所述第一供给口238a及第二供给口238b优选地设置于以所述腔体前方面232的宽度方向中心呈相互对称的位置。这是为了通过循环流向所述烘干腔体c内部均匀地传送空气。

为了分别向所述第一流入口217和所述第二流入口219供给加热的空气,所述第一空气供给部5可包括:第一叶轮53,固定于电机的转轴551一端,使空气向所述第一流入口移动;第二叶轮54,固定于电机的转轴551另一端,使空气向所述第二流入口移动;第一加热器57,位于所述第一叶轮和第一流入口之间;以及第二加热器58,位于所述第二叶轮54和第二流入口219之间。

并且,所述流路形成部可包括:第一流路形成部251、253,向所述第一供给口238a引导空气;以及第二流路形成部255、257,向所述第二供给口238b引导空气。

所述第一流路形成部可由彼此之间隔设有所述第一供给口238a并相互面对的第一引导件251及第二引导件253构成,所述第二流路形成部可由彼此之间隔设有所述第二供给口238b并相互面对的第三引导件255及第四引导件257构成。

所述第一引导件251、第二引导件253、所述第三引导件255以及第四引导件257为从所述腔体前方面232朝向所述容置主体的前方面212凸出的板体(plate),其可沿着所述烘干腔体c的高度方向进行设置。

在此情况下,所述第一流入口217优选地位于所述第一引导件投影到所述后方面的地点和所述第二引导件投影到所述后方面的地点之间形成的空间r1,所述第二流入口219优选地位于所述第三引导件投影到所述后方面的地点和所述第四引导件投影到所述后方面的地点之间形成的空间r2。

进一步,所述第一流入口217的直径优选地设定为所述第一引导件和第二引导件之间的间隔l1以下,所述第二流入口219的直径优选地设定为所述第三引导件和第四引导件之间的间隔以下。

另外,如图7所示,本发明第一处理装置a可还包括腔体底部面贯通孔238c,所述腔体底部面贯通孔238c以贯通所述腔体底部面231的方式设置,从而将所述烘干腔体c和所述容置主体21相连通。根据实验,能够通过所述腔体底部面贯通孔238c来提高烘干效率。

如图1所示,在所述第一处理装置a可还设置有向所述烘干腔体c供给添加剂的添加剂供给部7。本说明书中提及的添加剂表示向衣物供给香味或从衣物去除气味的物质,作为其一例可以有薄片型(sheet)芳香剂。

所述添加剂供给部7可以可装卸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烘干腔体c的外周面和所述容置主体21的内周面之间形成的空间,图1作为一例示出在所述腔体前方面232和前方面212之间设置的安装部27以可装卸的方式结合有所述添加剂供给部7的情况。

如图4所示,所述安装部27可包括:壳体容置部271,设置于所述腔体前方面232;插入口273,以贯通所述腔体主体23的方式设置,以将所述壳体容置部271与外部相连通。所述插入口273可被设置为贯通腔体主体上设置的固定部237。

在此情况下,所述第一引导件251及第二引导件253可被设置为从所述壳体容置部271的底部面沿着所述烘干腔体c的高度方向延伸至所述腔体底部面231或所述底部面211。

另外,如图5所示,所述壳体容置部271被设置为通过以贯通所述腔体前方面232的方式设置的添加剂供给口239来与烘干腔体c相连通。虽未图示,在所述壳体容置部271的底部面可还设置有使空气向所述壳体容置部271内部流入的贯通孔。这是为了更有效地将添加剂向烘干腔体c供给。

如图9所示,所述添加剂供给部7包括:第一壳体71(case)及第二壳体73,构成为可插入于所述壳体容置部271的形状,提供用于容置添加剂78的空间。

所述第一壳体71和第二壳体73可通过铰链75相结合,在所述第一壳体71可设置有将容置有添加剂78的空间与外部相连通的第一孔731及第二孔733。

所述第一孔731和第二孔733利用孔开闭部77来开放或封闭,所述孔开闭部77可包括:板体771,可在所述第一壳体71和第二壳体73内部进行往复移动;板体贯通孔773,以贯通所述板体的方式设置;手柄775,固定于所述板体。

所述手柄775插入到沿着所述第一壳体71的宽度方向设置的狭缝735并向所述第一壳体71的外部露出,用户可沿着所述狭缝735使手柄775向左右方向移动。

在所述第一孔731、第二孔733以及所述板体贯通孔773构成为相同的形状,且所述板体771的宽度与所述第一孔731和第二孔733之间的最大间隔相同的情况下,当所述板体贯通孔773位于第一孔731和第二孔733之间时,第一孔731和第二孔733保持被板体771封闭的状态。但是,当所述手柄775朝第二孔所位置的方向移动,使得所述第一孔731和所述板体贯通孔773相重叠时,所述第一孔731及第二孔733将达到均开放的状态。

因此,在需要向衣物供给香味或从衣物去除气味时,用户只需开放所述第一孔731和第二孔733后,将所述添加剂供给部7安装于所述壳体容置部271。

图10示出本发明中设置的置物架的一例。本发明中设置的第一置物架81包括:框架811;框架贯通孔811a,以贯通所述框架的方式设置;网孔813,固定于所述框架,位于所述框架贯通孔。如图11所示,在所述框架贯通孔811a可设置有以相互隔开的方式设置的多个杆814。

所述第二置物架82可由与第一置物架81相同的结构构成。即,所述第二置物架82可包括:框架821、框架贯通孔821a以及设置于所述框架贯通孔821a的网孔823或多个杆824。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置物架81和第二置物架82通过铰链部9以可旋转的方式结合于烘干腔体c。即,所述第一置物架81可利用第一前方支撑部241和第一铰链部9a固定于所述烘干腔体c内部,所述第二置物架82利用第二前方支撑部243和第二铰链部9b固定于所述烘干腔体c内部。

所述第一前方支撑部241是设置于所述腔体前方面232并支撑第一置物架的框架811的一端的单元,所述第二前方支撑部243是设置于所述腔体前方面232并支撑第二置物架的框架821的一端的单元。所述第二前方支撑部243设置于比所述第一前方支撑部241高的位置。

所述第一置物架81通过第一铰链部9a以可旋转的方式结合于烘干腔体c,所述第二置物架82通过第二铰链部9b以可旋转的方式结合于烘干腔体c。

使所述第二置物架82可通过第二铰链部9b进行旋转,其是为了容易向第一置物架81投放衣物或将安置于第一置物架的衣物向烘干腔体c的外部引出,使所述第一置物架81可通过第一铰链部9a进行旋转,其是为了容易将所述第一置物架81从第一铰链部9a分离,对此详细的说明将在后面进行描述。

用于将所述第一置物架81结合于烘干腔体c的第一铰链部和用于将所述第二置物架82结合于烘干腔体c的第二铰链部可由相同的结构构成。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铰链部及第二铰链部可包括:置物架转轴911,以贯通所述烘干腔体c的方式设置,形成各框架811、821的旋转中心;第一驱动主体91,位于所述烘干腔体的外部,利用所述置物架转轴911进行旋转;止动件主体95,位于所述烘干腔体c的外部,设置有第一止动件955及第二止动件957;第二驱动主体93,被设置为在所述第一止动件955和所述第二止动件957之间进行旋转。所述第二驱动主体93被设置为,在所述第一驱动主体91旋转时与所述第一驱动主体91相接触,以朝与所述第一驱动主体91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旋转。

如图12b所示,所述止动件主体95可由第一底座951及第二底座953构成,所述第一底座951及第二底座953与所述第一止动件955及第二止动件957一同形成供所述第二驱动主体93容置的空间(容置部)。

在所述容置部设置有向所述第二驱动主体93提供弹性力的弹性力提供部98,所述弹性力提供部98可包括:紧固部981,固定于所述止动件主体95;支撑部983,可在所述容置部内部进行往复移动;驱动主体转轴984,设置于所述支撑部983,所述第二驱动主体93以可旋转的方式结合于所述驱动主体转轴984;以及连接部985,将所述紧固部981和所述支撑部983相连接,向所述支撑部983提供弹性力。

所述驱动主体转轴984通过设置于第二驱动主体93的紧固孔931来结合于第二驱动主体93。

在所述紧固部981、支撑部983以及连接部985由相同的材质构成的情况下,所述连接部985可具有比所述紧固部981及支撑部983小的宽度,并向所述支撑部提供弹性力。与此不同地,所述连接部985可构成为弹簧。

另外,所述第一置物架81可以可装卸的方式结合于所述第一铰链部9a的置物架转轴911,所述第二置物架82可以可装卸的方式结合于所述第二铰链部9b的置物架转轴911。

为此,在所述第一置物架和第二置物架可分别还设置有轴紧固部815、825。如图10所示,所述轴紧固部可包括:第一槽815a、825a,沿着所述框架811、821的高度方向延伸,提供所述置物架转轴911进行移动的路径;以及第二槽815b、825b,从所述第一槽815a、825a朝向所述框架811、821的前方延伸,提供所述置物架转轴911进行移动的路径。

用户可将所述第一置物架和第二置物架朝投放口方向旋转后,将各置物架朝远离烘干腔体c的方向拉动时,能够将各置物架从烘干腔体c分离。因此,在清扫烘干腔体c内部或烘干体积大的烘干对象物时,用户可以将各置物架81、82从烘干腔体c分离。

具有上述的结构的铰链部9的工作过程如图12所示。图12a示出第一置物架81和第二置物架82分别安置于第一前方支撑部241及第二前方支撑部243的情况。在如上所述的状态下,当用户旋转第一置物架或第二置物架时,在置物架转轴911的作用下,第一驱动主体91也将进行旋转。

当所述第一驱动主体91旋转至预设定的第一角度a1时,所述第一驱动主体91的自由端连接到第二驱动主体93。由于所述第二驱动主体93利用弹性力提供部98保持朝所述第一驱动主体91方向被施压的状态,当所述第一驱动主体91结合于第二驱动主体93时,第一置物架81和第二置物架82能够保持按第一角度a1大小旋转的状态。在所述第二置物架82保持按第一角度a1大小旋转的状态的情况下,用户将容易向第一置物架81投放衣物或将第一置物架中存放的衣物向烘干腔体的外部引出。

另外,所述第二驱动主体93的逆时针方向最大旋转角度被第二止动件957限制,所述第二驱动主体93的顺时针方向最大旋转角度被第一止动件955限制。当第一置物架或第二置物架旋转至被设定为比所述第一角度a1更大的角度的第二角度a2时,所述第二驱动主体93将接触到所述第二止动件957,各置物架能够保持按第二角度a2大小旋转的状态。在所述第一置物架81和第二置物架82保持按第二角度a2大小旋转的状态的情况下,用户能够方便地将第一置物架81及第二置物架82从烘干腔体c分离或相结合。

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各置物架的框架811、821可还设置有弯折部811b、821b。所述弯折部811b、821b由结合有所述置物架转轴911的框架的一面朝远离所述烘干腔体c的内周面的方向弯折而构成。所述弯折部811b、821b是将被各置物架81、82所区划的两个空间(位于框架的上部的空间和位于所述框架的下部的空间)相互连通的单元。

诸如衣物的烘干对象物需要以未被折叠的状态放置于置物架81、82,才能使烘干时间达到最小,所述弯折部811b、821b是用于使衣物能够以不折叠的状态放置于置物架的单元。在所述弯折部811b、821b设置于各框架811、821的情况下,诸如衣物的袖子的长度较长的烘干对象物可向位于各置物架81、82的下部的空间移动,因此,用户无需折叠长度较长的衣物也能够将其放置于置物架。

图13示出第一处理装置a的另一实施例,本实施例的第一处理装置a的特征在于,第一置物架81利用第一前方支撑部241及第一后方支撑部242来支撑于烘干腔体c,第二置物架82利用第二前方支撑部243及第二后方支撑部244来支撑于烘干腔体c。

在此情况下,所述第一置物架和第二置物架可如图14所示构成。图14的置物架包括:框架81;框架贯通孔811a,以贯通所述框架的方式设置;网孔83或杆(bar),设置于所述框架贯通孔;第一旋转板86及第二旋转板88,设置于所述框架81的相面对的两侧面。

所述第一旋转板86可通过第一铰链863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于所述框架81,在所述第一旋转板86可设置有以贯通第一旋转板86的方式设置的多个第一旋转板贯通孔861。所述第二旋转板88也可被设置为包括第二旋转板贯通孔881及第二铰链883。

具有上述的结构的置物架可由用户根据需要将第一旋转板86和第二旋转板88按如图15所示的方式折叠,从而能够实现与上述弯折部821b相同的效果。

图16示出第一处理装置a位于第二处理装置b的上部的衣物处理装置的一例。本实施例的第二处理装置b可以与通过图2说明的第二处理装置b相同的方式构成。

本实施例中设置的第一处理装置a的特征在于,还包括:贯通孔13,以贯通第一机柜1的上部面的方式设置;以及门236a,设置于所述第一机柜1或抽屉2,用于开闭烘干腔体c的投放口236。

本发明可以变形实施为多种形态,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因此,如果变形的实施例包括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的结构要素,其应当被认为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