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喷气织机,具体来说是一种喷气织机的打纬传动机构。
背景技术:
打纬是指在织机上,依靠钢筘前后往复摆动,将一根根引入梭口的纬纱推向织口将一根根引入梭口的纬纱推向织口,与经纱交织,形成符合设计要求的织物的过程。为了实现钢筘前后摆动,需要一个打纬传动机构,该传动机构安装在织机的两侧机架上,通过机架内的驱动机构将动力传递给钢筘,实现钢筘前后摆动。如图1所示,传统的打纬传动机构的主要结构是将安装钢筘的若干支座4均固定在一根转轴3上,由于普通织机的转轴跨度大,在相对幅宽的织造过程中,容易导致转轴发生弯曲形变和打纬力度不够,导致布面不平齐,织口不在同一水平直线上,产生织布瑕疵。为了保证织布质量,通常需要更换整个转轴,导致维修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喷气织机的打纬传动机构,解决了转轴弯曲影响打纬力度,整体更换转轴的技术问题,降低了维修成本,提高织布质量。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喷气织机的打纬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段转轴和用于固定打纬钢筘的若干支座,相邻转轴在同一轴线上联动,两侧转轴的两个端部安装在喷气织机的两侧机架上,相邻转轴之间用连接轴联动,若干支座依次固定在转轴和连接轴上。
改进方案,所述连接轴是一个曲拐三爪机构,该曲拐三爪机构包括两个端部、一个中间部和三个支座,两个端部焊接在中间部两端,两个端部上均形成套装相应侧转轴端部、将连接轴和转轴固定连接的套筒,三个支座分别固定在两个端部和中间部上。
改进方案,所述曲拐三爪机构的端部上的支座和端部为一体浇筑成型或焊接成型,中间部上的支座和中间部位是螺栓连接的分体结构。
改进方案,所述端部均有固定部和分体部组成,分体部和固定部之间用螺栓连接,端部上的套筒由固定部和分体部围成。
改进方案,所述套筒的内壁向外延伸形成环形突围,端部上的支座和中间部连接的拐角处焊接加强肋。
改进方案,所述转轴上还安装至少两个用于支撑转轴的轴承座。
改进方案,所述套筒的底端内侧形成用于限制转轴伸入长度的限位突起。
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由至少两个转轴联动,同时在相邻转轴之间用连接轴连接,连接轴和转轴上均安装支座,当一个转轴或连接轴发生弯曲时,可随时更换发生形变的部件,在此基础上,也可以增加连接轴的整体抗弯强度(相对于转轴),并将连接轴布置在转轴组的中间位置,这样使转轴和连接轴组成的传动机构具备更好地抗形变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打纬传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打纬传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曲拐三爪机构的结构示意图(未带分体部)。
图4是也是曲拐三爪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带有分体部)。
附图标记
1机架;2机架;3转轴;4支座;5转轴;6转轴;7轴承座;8轴承座;9支座;10支座;11支座;12端部;1201固定部;1202分体部;13中间部;14端部;15套筒;16环形突围;17加强肋;18限位突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说明。
如图2所示,在转轴5和转轴6之间安装连接轴,该连接轴就是曲拐三爪机构,其包括端部12、中间部13和端部14。转轴5的一端连接在连接轴上,另一端可以可以直接连接在机架1上,也可以通过其他连接轴等联动结构连接在机架1上,并与机架1内的驱动机构连接,转轴6与机架2的连接结构与转轴5和机架1的连接结构类似,不再赘述。
如图2,若干支座(如支座9等)依次安装在转轴和连接轴上,打纬的钢筘就是固定在支座上。
这样,通过机架1内的驱动机构使转轴和连接轴转动,实现钢筘前后摆动,完成打纬动作。
当单个转轴或连接轴受力发生形变后,可以单独更换该形变部件。另外,转轴5和转轴6之间的连接轴最好位于两侧机架的中间位置,此处最容易发生形变,可以提高连接轴的抗弯强度。结合图2、图3和图4,连接轴包括端部12和端部14,以及中间部13,两个端部分别固定在中间部13的两端,如采用焊接等方式连接。下面以端部12为例,说明两个端部的具体结构。如图3和图4,端部12有固定部1201和分体部1202组成,分体部1202和固定部1201卡扣围成一个套筒15,套筒15的作用是固定连接转轴5。为了获得更好地抗弯能力,端部12和转轴5应当具有良好的稳固性,为此,在套筒15的内壁向转轴5侧延伸形成环形突围16,环形突围16增大了端部12和转轴5的外周面的接触面积,使转轴5的端部稳固的连接在端部12上。
另外,结合图3和图4,在套筒15的底端形成限位突起18,目的是使转轴5的端部准确的抵靠在限位突起18上,使转轴在目标轴线上转动。
为了进一步提高连接轴的抗弯能力,如图2和图3,支座9固定在端部12上,支座11固定在端部14上,支座和端部的固定方式可以一体注塑实现,也可以通过焊接方式实现,相对于分体结构具有更好地连接稳定性,防止因支座活动,导致对连接轴无规律的撞击。但是,支座10最好是通过螺栓等固定在中间部13上,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支座的数量,也就是在必要情况下,可以拆除支座10,以便优化力度的合理分配。
如图4,为了提高连接轴上的支座9和支座11,与中间部13的相对稳固性,在支座和中间部之间设置加强肋17。如图2,在转轴5和转轴6上,还分别设置轴承座7和轴承座8,用于支撑转轴5和转轴6,提高转轴5和转轴6的稳定性和抗形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