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埋夹机或套口机上的高速偏心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60354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埋夹机或套口机上的高速偏心机构。



背景技术:

套口机上对毛衣进行缝纫的时候,其钩针组件部分包括钩针、固定座和传动杆,其中钩针通过传动杆实现活动,完整套口机或埋夹机上的缝合作业,但是现有的钩针在缝合作业过程中,整体稳定性差,无法实现高速作业,只能低速作业,故现有的钩针组件已经无法满足现有市场的需求,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埋夹机或套口机上的高速偏心机构,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实现高速的缝合作业,整体传动稳定不抖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按如下技术方案实施的:

用于埋夹机或套口机上的高速偏心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组件,在所述固定组件上设有偏心轮和传动组件,所述偏心轮与所述传动组件为传动连接。

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优选,所述偏心轮带有驱动电机。

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优选,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传动杆和轴杆,所述传动杆的一端形成第一轴孔端,所述传动杆的另一端形成第二轴孔端,所述第一轴孔端通过螺栓固定在偏心轮上,所述第二轴孔端内通过轴承设有活动轴杆,所述活动轴杆的底端形成夹持端,所述夹持端固定在轴杆上,所述轴杆的前端端部带有钩针。

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优选,所述活动轴杆的顶端形成滑块。

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优选,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架和定位板。

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优选,所述固定架包括架体,在所述架体上分别形成前固定端和后固定端,所述前固定端上、所述后固定端上分别形成轴孔,所述轴杆通过直线轴承活动设置在2个轴孔内,所述架体上形成用于偏心轮安装 的安装孔;

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优选,所述定位板是一L型板定位板,所述定位板包括竖板和横板,所述横板的底端面上形成滑槽,所述滑槽与滑块相配,彼此滑动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包括固定组件,在所述固定组件上设有偏心轮和传动组件,所述偏心轮与所述传动组件为传动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偏心轮的转动带动传动组件进而实现高速的缝合作业,本实用新型为机械传动稳定性高,可以实现高速作业。本实用新型中的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传动杆和轴杆,所述传动杆的一端形成第一轴孔端,所述传动杆的另一端形成第二轴孔端,所述第一轴孔端通过螺栓固定在偏心轮上,所述第二轴孔端内通过轴承设有活动轴杆,所述活动轴杆的底端形成夹持端,所述夹持端固定在轴杆上,所述轴杆的前端端部带有钩针;当偏心轮转动的时候,通过传动杆进行前后摆动,由于传动杆与轴杆之间通过活动轴杆上的夹持端固定,故此传动杆的前后摆动可以带动轴杆前后运动,由于轴杆通过直线轴承设置在固定架上,故此可以实现直线高速的运动,满足缝合作业的高速作业动力传动要求。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如下技术方案实施的:

本实用新型涉及了一种用于埋夹机或套口机上的高速偏心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组件1,在所述固定组件1上设有偏心轮2和传动组件3,所述偏心轮2与所述传动组件3为传动连接,所述偏心轮2带有驱动电机4。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传动组件3包括传动杆31和轴杆32,所述传动杆31的一端形成第一轴孔端33,所述传动杆31的另一端形成第二轴孔端34,所述第 一轴孔33端通过螺栓固定在偏心轮2上,所述第二轴孔端34内通过轴承设有活动轴杆35,所述活动轴杆35的底端形成夹持端36,所述夹持端36固定在轴杆32上,所述轴杆32的前端端部带有钩针37,所述活动轴杆35的顶端形成滑块38。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固定组件1包括固定架和定位板,所述固定架包括架体11,在所述架体11上分别形成前固定端12和后固定端13,所述前固定端12上、所述后固定端13上分别形成轴孔,所述轴杆32通过直线轴承14活动设置在2个轴孔内,所述架体11上形成用于偏心轮2安装的安装孔15,所述定位板是一L型板定位板,所述定位板包括竖板16和横板17,所述横板17的底端面上形成滑槽18,所述滑槽18与滑块38相配,彼此滑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通过偏心轮2的转动带动传动组件进而实现高速的缝合作业,本实用新型为机械传动稳定性高,可以实现高速作业。本实用新型通过传动杆31和轴杆32带动钩针的高速作业;当偏心轮2转动的时候,通过传动杆31进行前后摆动,由于传动杆31与轴杆32之间通过活动轴杆35上的夹持端36固定,故此传动杆31的前后摆动可以带动轴杆32前后运动,由于轴杆32通过直线轴承14设置在固定架上,故此可以实现直线高速的运动,满足缝合作业的高速作业动力传动要求。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优选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出各种各样的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