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边口防脱散编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748066发布日期:2018-10-23 23:50阅读:382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边口防脱散编织方法,属于织物领域。



背景技术:

罗纹组织因具有顺编织方向不脱散及外观平整等特 性 常 被用于羊毛 衫 边 口 中 , 而纬平针组织却因顺、逆编织方向均脱散 难以用在羊毛衫边口上。但若将其顺编织方向的脱散性消除,并将其应用于羊毛衫的下摆 、袖口、贴边(如领贴、口袋贴等)边口处 , 可使得羊毛衫的边口保留其独特的卷边效果,从而丰富羊毛衫的设计款式与风格,而该技术的应用关键在于如何实现边口的防脱边编织处理。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边口防脱散编织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边口防脱散编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穿纱:穿纱时,后梳要与机头针位垂直,后梳的齿间距为0.3mm;

B、入筘:钢筘密度为9格/厘米,钢筘宽度为89mm;

C、换纬密:拉紧收带状态下,每1cm打12.6纬;

D、排花链:将花链装上机器;

E、机器调试:根据要求对及其的针座,行程,开合度,综框进行调试:

F、编织至所需长度,得防脱散边口。

步骤A前还包括选棕丝选择:棕框数量不小于18框,其中,1-12框为单孔棕丝,13框以后为双孔棕丝,双孔棕丝的上孔和下孔之间的距离为15.2mm;所用织机为NF6/27-20框,生产机速为1000转/分钟。

所述步骤E的具体步骤包括:

E1将针座连杆调到第2孔,针座规格为25度;

E2将针的行程调到20mm,针舌顶部到针座的距离为1.4cm;

E3按慢键测试上下纬是否能被上下针钩住,如不能,上下调节纬钩至针能把纬线钩住;

E4调节开口至经线闭合,钢筘回到起点后开口刻度为250°;

E5棕框调试:花链走中上层确保上层纱线走到中间时离下纬钩最少有4mm的距离,每个框的纱线在开口最高时,纬钩在中间穿过;

E6棕框第5-12框在上中下走位交织时,走中上时,离下纬钩距离不能少于1.2mm,走中下时,离上纬钩距离不能少于1.2mm;

E7给每一层的纱线盘头调节松紧度,纱线盘头加减砝码至10cm胚带拉伸到235%为所需标准值,渔丝盘头加减砝码至10cm胚带拉伸到235%为所需标准值。

本发明所揭示的一种边口防脱散编织方法,其通过对编织工艺参数的控制,使得编织的边口不会出现脱散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发明的内容,但本发明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

实施例 1

一种边口防脱散编织方法,包括顺序相接的如下步骤:

A、穿纱:穿纱时,后梳要与机头针位垂直,后梳的齿间距为0.3mm;

B、入筘:钢筘密度为9格/厘米,钢筘宽度为89mm;

C、换纬密:拉紧收带状态下,每1cm打12.6纬;

D、排花链:将花链装上机器;

E、机器调试:包括顺序相接的如下步骤:

E1将针座连杆调到第2孔,针座规格为25度;

E2将针的行程调到20mm,针舌顶部到针座的距离为1.4cm;

E3按慢键测试上下纬是否能被上下针钩住,如不能,上下调节纬钩至针能把纬线钩住;

E4调节开口至经线闭合,钢筘回到起点后开口刻度为250°;

E5棕框调试:花链走中上层确保上层纱线走到中间时离下纬钩最少有4mm的距离,每个框的纱线在开口最高时,纬钩在中间穿过;

E6棕框第5-12框在上中下走位交织时,走中上时,离下纬钩距离不能少于1.2mm,走中下时,离上纬钩距离不能少于1.2mm;

E7给每一层的纱线盘头调节松紧度,纱线盘头加减砝码至10cm胚带拉伸到235%为所需标准值,渔丝盘头加减砝码至10cm胚带拉伸到235%为所需标准值;

F、编织至所需长度,得织带;

G、将三股织带相互编织形成麻花状的抗菌透气绳编带。

所用织机为NF6/27-20框,1-12框为单孔棕丝,13框以后为双孔棕丝,双孔棕丝的上孔和下孔之间的距离为15.2mm;生产机速为1000转/分钟。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然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但只要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