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染色自动化程度高的印染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39511发布日期:2018-11-14 02:55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布料印染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染色自动化程度高的印染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布料印染行业发展越来越快速,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布料的印染加工工艺决定了布料成品的好坏,因此布料的印染工艺在布料生产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的布料的印染工艺一般包括烧毛、退浆、煮练以及印染等工艺,而传统的烧毛工艺是将织物平幅快速的通过高温火焰,或者擦过炽热的金属表面使得布面的绒毛快速升温并发生燃烧,从而有效去除布料表面绒毛。接着在将经烧毛工艺后的布料送至下一步的退浆工艺,退浆主要是在经纱纺织前均涂上有浆料,从而提高经纱的强度和耐磨性,但是这些浆料在印染时会增加染化药品的消耗,因此需要进行退浆操作。退浆后进入煮练工艺,从而进一步去除未完全去除的浆料以及大部分天然杂质,再经水洗后,使得杂质从布料上清除,最后进行染色,完成布料的印染操作。然而,传统的烧毛工艺,布料与火焰或者金属表面的接触面积较小,从而使得布料经过一次火焰后绒毛被烧掉的面积也较小,需要多次进行烧毛,效率低下。传统退浆时将布料浸入到水中进行反复清洗,操作不便且退浆效率低下。而传统煮练时,通常布料煮练结束后均需要人工对布料进行清洗,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而在进行染色工艺时,传统的染色箱内的染料在经过的一段时间的使用后,由于染料的重力原因会发生沉淀,需要进行重新搅拌,让染料与水溶液进行混合,而搅拌时为了不破坏布料,需将布料取出,使得整个染色过程停止,从而大大降低了染色效率。

有鉴于此,本申请人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染色自动化程度高的印染工艺,其具有染色自动化程度高,印染效果好,劳动强度低的特点。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染色自动化程度高的印染工艺,其中所述染色自动化程度高的印染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①、将布料放置于输送带上,通过输送带输送至烧毛机,烧毛机烧掉布料上的绒毛;

②、将烧毛机烧过的布料经输送带输送至退浆机,退浆机对布料进行退浆处理;

③、将经退浆处理过的布料通过输送带输送至煮练机,由煮练机对布料进行高温煮练;

④、煮练后的布料再经煮练机上的除杂装置进行去杂质处理;

⑤、接着再将去杂质后的布料在水洗槽进行水洗操作;

⑥、水洗后的布料经输送带输送至染色机,由染色机对布料进行染色处理;所述染色机包括第三底座、染色箱、染色导布辊、吹热风装置、搅拌电机、搅拌轴以及若干个搅拌片,所述染色箱设在所述第三底座的中部,所述染色导布辊包括第一染色导布辊、第二染色导布辊和第三染色导布辊,所述第一染色导布辊、第二染色导布辊和第三染色导布辊呈关于染色箱中部对称的两个,所述第一染色导布辊设在所述第三底座的上表面,所述第二染色导布辊设在所述染色箱的内侧壁且水平高度与第三底座的上表面相平,所述第三染色导布辊设在所述染色箱的内侧壁且水平高度低于第二染色导布辊,所述第一染色导布辊、第二染色导布辊和第三染色导布辊平行设置,所述吹热风装置通过出风管道与所述染色箱的底部连通,所述出风管道与染色箱的连通处设有单向阀,所述搅拌电机设在所述染色箱外侧的下方,所述若干个搅拌片设在所述染色箱内的底部,所述搅拌轴的一端竖直穿过所述染色箱与搅拌电机连接,所述搅拌轴的另一端与若干个搅拌片连接。

进一步,所述染色机上还设有安全板,所述安全板上设有若干个通水孔,若干个通水孔均布在所述安全板上,所述安全板水平设在所述染色箱内且所述安全板处于搅拌片和第三染色导布辊之间。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发明涉及的一种染色自动化程度高的印染工艺,其通过将烧毛,退浆和煮练后的布料经过输送带输送至染色机,在染色时,通过第一染色导布辊、第二染色导布辊和第三染色导布辊对布料的引导,使得布料能浸入到染色箱中,实现对布料的染色,搅拌片的搅拌作用使得染色箱中的染色剂不易沉底,保证了染色的均匀以及染色后的布料色度的一致,接着,在吹热风装置的吹热风的作用下进一步起到对染色剂的搅拌,并且热的空气有利于布料达到良好的染色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大大提高了布料染色时的染色效率,且同时大大提高了布料的染色效果,染色自动化程度高,降低了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烧毛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烧毛机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中烧毛机的正视图。

图4为本发明中烧毛机中的环形电热金属筒、环形圆筒袋以及区域负压装置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烧毛机中的环形圆筒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烧毛机中区域负压装置与环形电热金属筒分解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中退浆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中退浆机中部分剖视的正视图。

图9为本发明中退浆机的俯视图。

图10为本发明中煮练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中印染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中印染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中印染机的俯视图。

图中:

烧毛机-1;第一底座-11;支撑架-12;第一电机-13;

第一转动轴-14;环形电热金属筒-15;内腔-151;

吸附孔-152;环形圆筒袋-16;通气孔-161;第一进水口-162;

第一出水口-163;第一引布架-171;第二引布架-172;

第三引布架-173;第四引布架-174;抽负压装置-18;

抽气管道-181;底板-191;第一倾斜板-192;第二倾斜板-193;

第一侧板-194;第二侧板-195;未封闭容腔-196;

退浆机-2;第二底座-21;第二前底座-211;第二后底座-212;

退浆罩-22;布料流动口-221;第二转动轴-23;退浆滚筒-24;

压布杆-25;第一立体引布件-26;第二立体引布件-27;

底件-271;引导件-272;内弧面-2721;外弧面-2722;

出水喷头-28;水收纳槽-29;第二出水口-291;分离板-292;

流水孔-2921;过滤网-293;

煮练机-3;煮练箱-31;第一储料辊-311;第二储料辊-312;

除杂装置-32;除杂支架-321;转动齿轮-322;提升齿条-323;

压布件-324;第一连接件-325;高压喷头-326;杂质容纳腔-327;

第三出水口-3271;除杂传送带-328;输送辊-329;

第二连接件3210;水洗槽-33;入水压杆-331;水洗导杆-332;

染色机-4;第三底座-41;染色箱-42;第一染色导布辊-431;

第二染色导布辊-432;第三染色导布辊-433;吹热风装置-44;

出风管道-441;单向阀-442;搅拌电机-45;搅拌轴-451;

搅拌片-452;安全板-46;通水孔-46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行详细阐述。

图中箭头a方向为布料的前进方向,箭头b方向为除杂传送带的前进方向。

如图1-13所示,一种染色自动化程度高的印染工艺,其中染色自动化程度高的印染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①、将布料放置于输送带上,通过输送带输送至烧毛机1,烧毛机1烧掉布料上的绒毛;所述烧毛机1包括第一底座11、支撑架12、第一电机13、第一转动轴14、环形电热金属筒15、环形圆筒袋16、区域负压装置、第一引布架171、第二引布架172以及抽负压装置18,所述支撑架12架设于所述第一底座11上,所述第一转动轴14的一端水平穿过所述支撑架12并与第一电机13连接,所述第一转动轴14的另一端与所述环形电热金属筒15连接,所述环形电热金属筒15形成有内腔151,所述环形电热金属筒15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与内腔151连通的若干个吸附孔152,所述环形圆筒袋16上形成有与若干个吸附孔152相匹配的通气孔161,用于进水的第一进水口162以及用于出水的第一出水口163,所述第一进水口162和第一出水口163均与环形圆筒袋16连通,所述环形圆筒袋16设在内腔151中并贴附连接在内腔151壁上,所述通气孔161与所述吸附孔152对应连通,所述区域负压装置设在所述内腔151中,所述区域负压装置与所述抽负压装置18通过抽气管道181连接,所述第一引布架171和第二引布架172对称分布在所述环形电热金属筒15的两侧,所述第一引布架171和第二引布架172的水平高度均低于所述环形电热金属筒15的水平高度。

所述烧毛机1采用上述结构后,在要进行烧毛时,通过输送带将布料输送至烧毛机1,布料的行走轨迹是布料先穿过第一引布架171的下方,在由环形电热金属筒15的外表面擦过,接着再由第二引布架172的下方穿出,经过烧毛机1中的环形电热金属筒15将热量传递给贴附在其表面的布料,布料受热,使得布料上的绒毛快速升温并燃烧,而布身材质紧密,升温较慢,在布身还未达到着火点时,布料就已经在环形电热金属筒15的转动下离开环形电热金属筒15的表面。而转动的环形电热金属筒15使得布料始终与温度足够高的金属表面接触,而与布料接触温度降低后的金属表面有足够的时间经再次升温后继续为下一次的烧毛做准备。环形圆筒袋16内流经有由退浆机2和煮练机3中流出的热水,从而通过环形圆筒袋16对环形电热金属筒15进行加热,达到充分利用能量的目的。而环形电热金属筒15还连接有通电电线(图未示),通过对环形电热金属筒15通电使得环形电热金属筒15的表面发热,保障了烧毛操作具有足够高的温度。并且在抽负压装置18的作用下,经过环形电热金属筒15的布料被吸附在环形电热金属筒15的外表面,从而使得烧毛更加充分,并且有效的避免了布料在烧毛时发生偏离而影响烧毛范围和烧毛效果。

②、将烧毛机1烧过的布料经输送带输送至退浆机2,退浆机2对布料进行退浆处理;

③、将经退浆处理过的布料通过输送带输送至煮练机3,由煮练机3对布料进行高温煮练;

④、煮练后的布料再经煮练机3上的除杂装置32进行去杂质处理;

⑤、接着再将去杂质后的布料在水洗槽33进行水洗操作;

⑥、水洗后的布料经输送带输送至染色机4,由染色机4对布料进行染色处理。

在采用上述的印染工艺后,使得在进行烧毛工艺时,布料的烧毛效果更好,布料不易发生偏离,且由抽负压装置18对布料进行吸附使得环形电热金属筒15对布料进行加热烧毛的面积增大,大大提高了烧毛效率,接着由退浆机2、煮练机3和染色机4对布料进行后续程序的加工,并进一步提高布料的印染效率,降低劳动强度。

优选的,所述退浆机2包括第二底座21、退浆罩22、第二转动杆轴23、第二电机(图未示)、退浆滚筒24、压布杆25、第一立体引布件26和第二立体引布件27,所述第二底座21的长度方向与布料前进方向一致设置,所述退浆罩22罩设在所述第二底座21上,所述退浆罩22的上部还设有出水喷头28,所述退浆罩22的两侧部均设有布料流动口221,所述第二转动杆轴23沿第二底座21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二电机带动所述第二转动杆轴23转动,所述退浆滚筒24设在所述第二转动杆轴23上并在第二转动杆轴23的带动下转动;所述第二底座21包括第二前底座211和第二后底座212,所述第二前底座211设在第二后底座212之前,所述压布杆25、第一立体引布件26和第二立体引布件27均沿布料前进方向间隔设在第二前底座211上,所述压布杆25与第二底座21相水平设置,所述第一立体引布件26和第二立体引布件27均包括底件271和引导件272,所述底件271设在所述引导件272的底部并与第二前底座211连接,所述引导件272包括内弧面2721和外弧面2722,所述内弧面2721的弧长小于外弧面2722的弧长,所述第一立体引布件26与第二立体引布件27分别位于第二底座21宽度方向的两侧,所述第一立体引布件26的内弧面2721与第二立体引布件27的内弧面2721相对设置,从而为布料进行螺旋式环绕做准备,并且通过引导件272的外弧面2722对布料进行预先的摩擦,使得后续的退浆更加容易,在退浆机2的布料依次经过压布杆25、第一立体引布件26、第二立体引布件27、布料流动口221、退浆滚筒24以及布料流动口221。

在所述退浆机2采用上述结构后,布料在经过烧毛机1烧毛处理后,再经输送带输送至退浆机2,布料先经过压布杆25的下方,在经过螺旋式侧翻后与第一立体引布件26上的引导件272的外弧面2722抵接,接着再次经过螺旋式侧翻后与第二立体引布件27上的引导件272的外弧面2722抵接。此时,布料在第一立体引布件26和第二立体引布件27之间呈现出螺旋式的结构,使得布料在进入到退浆罩22时布料与退浆滚筒24实现更加快速的配合,而且布料螺旋式的环绕在退浆滚筒24的外表面让退浆滚筒24能一次性对较多的布料进行退浆,提高布料的退浆效率。一般在退浆时均是通过酶退浆或氧化剂退浆的方式退浆,在退浆滚筒24的转动下,实现对布料的摩擦退浆,并由出水喷头28向下喷出水,对布料进行水洗操作,从而实现对布料上的浆料进行去除,即完成退浆。

优选的,所述退浆机2上还设有带有流水孔2921的分离板292,所述分离板292水平设置于水收纳槽29的内部且所述分离板292位于水收纳槽29的水平高度的一半位置。所述水收纳槽29内还设有过滤网293,所述过滤网293水平设在所述水收纳槽29内且所述过滤网293位于所述分离板292的下方,通过带有流水孔2921的分离板292使得布料退浆后的浆料和水进行分离,分离后的水进行循环使用。

优选的,所述退浆机2上的压布杆25、第一立体引布件26和第二立体引布件27均有两个,两个压布杆25关于退浆罩22对称设置,两个第一立体引布件26关于退浆罩22对称设置,两个第二立体引布件27关于退浆罩22对称设置,对称设置的压布杆25、第一立体引布件26和第二立体引布件27均设在第二后底座212上,布料依次经过压布杆25、第一立体引布件26、第二立体引布件27、退浆滚筒24、第二立体引布件27、第一立体引布件26和压布杆25。通过对称设置的压布杆25、第一立体引布件26和第二立体引布件27的设置,使得经退浆滚筒24出来后布料能再经螺旋侧翻最后实现布料的平铺,进而能顺利的经输送带输送至下一工艺步骤。

优选的,为了让退浆机2中的出水喷头28喷洒撒出的热水的热量得到充分的利用,所述退浆机2上还设有水收纳槽29,所述水收纳槽29设在所述第二底座21上且位于所述退浆罩22的下方,所述水收纳槽29的侧部还设有第二出水口291,所述第二出水口291通过水管与所述第一进水口162连通,从而为环形电热金属筒15进行供热,更加环保节能。

优选的,所述煮练机3包括煮练箱31、除杂装置32以及水洗槽33,所述煮练箱31、除杂装置32和水洗槽33依次排布设置,所述煮练箱31内设有若干个第一储料辊311和若干个第二储料辊312,若干个第一储料辊311和若干个第二储料辊312均竖直排布设置且第一储料辊311和第二储料辊312在竖直高度交错设置;所述除杂装置32包括除杂支架321、转动齿轮322、提升齿条323、提升电机、压布件324以及第一连接件325,所述除杂支架321固定于地面上,所述除杂支架321上的两侧均设有转动齿轮322和提升电机(图未示),所述提升电机带动所述转动齿轮322转动,所述提升齿条323有两个并分别与转动齿轮322啮合连接,所述压布件32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提升齿条323的下端连接,所述压布件324上还设有若干个高压喷头326,所述高压喷头326的出水方向朝下设置;所述水洗槽33包括入水压杆331和水洗导杆332,所述入水压杆331设在所述水洗槽33的内部,所述水洗导杆332有两个,两个水洗导杆332同一水平设在所述水洗槽33的侧壁。

所述煮练机3采用上述结构后,在布料经退浆操作结束后,布料经输送带输送至煮练机3,由煮练机3中的煮练箱31对布料进行高温煮练,煮练箱31中的第一储料辊311和第二储料辊312对布料进行引导且便于更多的布料在贮存在煮练箱31中并同时进行煮练。通过第一储料辊311和第二储料辊312的设置也方便布料从煮练箱31中输送出,避免了传统工艺直接对布料捞出时,捞出的布料杂乱无章且在进行下一次工艺时还需由人工进行整理,导致效率低下,工人劳动量增加。煮练过后的布料,接着由除杂装置32对布料上的杂质进行去除,通过除杂装置32中提升电机的转动带动转动齿轮322的转动,再由转动齿轮322带动提升齿条323进行上下移动,从而实现对布料压力的调节,进而间接调节压布件324与布料之间的摩擦力。而由压布件324对布料进行一定压力的挤压,从而通过压布件324实现对布料上的杂质的去除以及对上一退浆工艺中未完全去除的浆料的进一步去除。并同时由高压喷头326对布料进行热水喷洗处理,达到将杂质和浆料从布料上冲洗分离的功能,最后经水洗槽33对布料进行水洗操作,使得布料更加清爽,便于下一步的印染中,使得布料染色效果更加完美。

优选的,为了布料在煮练后,布料上的杂质和浆料能更加有效且快速的去除。所述煮练机3上还设有杂质容纳腔327、除杂传送带328、输送辊329、除杂电机(图未示)以及第二连接件3210,所述杂质容纳腔327位于所述压布件324的下方,所述输送辊329有两个且均位于所述压布件324的下方,所述第二连接件3210有两个且所述第二连接件3210的一端与杂质容纳腔327的内侧壁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3210的另一端与输送辊329转动连接,所述除杂传送带328套设在所述输送辊329上,所述除杂电机带动所述输送辊329转动,所述除杂传送带328的前进方向与布料的前进方向相反。采用上述结构后,煮练后的布料处于压布件324和除杂传送带328之间,而除杂传送带328与布料的前进方向相反,从而通过除杂传送带328和压布件324的作用下对布料上的杂质和浆料进行更为彻底的去除。布料经过除杂装置32后,布料再经过水洗槽33中,由布料先穿过水洗导杆332的上方,在经过入水压杆331的下方,接着由另一水洗导杆332的上方穿出,保证了布料会浸入到水洗槽33中,从而完成对布料的清洗。

优选的,所述煮练机3上的煮练箱31的底部呈锥形,从而便于煮练箱31从底部受热时,煮练箱31受热的面积较大,从而加快煮练过程,缩短煮练时间,提高效率。所述杂质容纳腔327上还设有第三出水口3271,所述第三出水口3271与所述第一进水口162连通。由第三出水口3271流出的热水在进入到环形圆筒袋16内,进而为环形电热金属筒15提供热量,使得能量得到充分的利用,节约能源。

优选的,所述染色机4包括第三底座41、染色箱42、染色导布辊、吹热风装置44、搅拌电机45、搅拌轴451以及若干个搅拌片452,所述染色箱42设在所述第三底座41的中部,所述染色导布辊包括第一染色导布辊431、第二染色导布辊432和第三染色导布辊433,所述第一染色导布辊431、第二染色导布辊432和第三染色导布辊433呈关于染色箱42中部对称的两个,所述第一染色导布辊431设在所述第三底座41的上表面,所述第二染色导布辊432设在所述染色箱42的内侧壁且水平高度与第三底座41的上表面相平,所述第三染色导布辊433设在所述染色箱42的内侧壁且水平高度低于第二染色导布辊432,所述第一染色导布辊431、第二染色导布辊432和第三染色导布辊433平行设置,所述吹热风装置44通过出风管道452与所述染色箱42的底部连通,所述出风管道452与染色箱42的连通处设有单向阀,所述搅拌电机45设在所述染色箱42外侧的下方,所述若干个搅拌片452设在所述染色箱42内的底部,所述搅拌轴451的一端竖直穿过所述染色箱42与搅拌电机452连接,所述搅拌轴451的另一端与若干个搅拌片连接。

采用上述的染色机4结构后,经过煮练后的布料进行染色处理,布料经第一染色导布辊431、第二染色导布辊432和第三染色导布辊433后浸入在染色箱42中,而对布料进行染色的溶液中含有染色剂,通过染色剂对布料进行染色,而由于染色时间一长,染色剂会沉淀在染色箱42的底部,造成染色效果差。因此通过上述染色机4结构中的吹热风装置44对溶液的吹气作用以及搅拌片452对溶液的搅拌作用使得沉淀后的染色剂得以再次均匀溶于溶液中,布料的染色效果更加均匀。同时省去了传统染色工艺在染色时还需停下搅拌的动作,提高了染色效率。并且,吹热风装置44对溶液中吹入热的风,使得溶液中的温度下降速度变慢,染色效果得到提高。

优选的,为了保证布料在设置有搅拌片452的染色箱42中安全的染色,避免在搅拌片452转动过程中,布料意外缠绕在搅拌片452上,从而造成布料的损坏。于是,所述染色机4上还设有安全板46,所述安全板46上设有若干个通水孔461,若干个通水孔461均布在所述安全板46上,所述安全板46水平设在所述染色箱42内且所述安全板46处于搅拌片和第三染色导布辊433之间,通过安全板46的设置使得布料只能处于安全板46的上方,从而有效的避免了布料被搅拌片搅拌而损坏。

优选的,所述烧毛机1还包括第三引布架173和第四引布架174,所述第三引布架173和第四引布架174对称分布在所述环形电热金属筒15的两侧的第一底座11上,布料依次经过第三引布架173、第一引布架171、环形电热金属筒15、第二引布架172和第四引布架174。布料在烧毛时先经过第三引布架173的上方,在经给第一引布架171的下方,接着贴附在环形电热金属筒15的外表面,再经第二引布架172的下方和第四引布架174的上方穿出。而第三引布架173和第四引布架174的设置使得布料在由环形电热金属筒15进行烧毛之前由第三引布架173对布料进行一定量的存储,并且第三引布架173和第四引布架174使得布料离第一底座11的高度增高,减少因长期第一底座11上的积累的粉尘对布料的污染,从而保证布料处于较为干净的状态。

优选的,所述区域负压装置包括底板191、第一倾斜板192、第二倾斜板193、第一侧板194和第二侧板195,所述第一倾斜板192和第二倾斜板193均沿所述环形电热金属筒15的轴向方向设置在底板191上,所述第一侧板194和第二侧板195沿所述环形电热金属筒15的径向方向设置并均连接底板191、第一倾斜板192和第二倾斜板193,所述底板191、第一倾斜板192、第二倾斜板193、第一侧板194和第二侧板195围成具有一侧为开口的未封闭容腔196,所述未封闭容腔196朝正上方设置且所述未封闭容腔196与抽负压装置18连通。采用所述区域负压装置使得抽负压装置18抽取的区域只是区域负压装置对应于环形电热金属筒15的区域,而通过未封闭容腔196与吸附孔152连通使得经过环形电热金属筒15表面的布料在抽负压装置18的作用下,布料贴附在环形电热金属筒15的表面进入烧毛,而在所述环形电热金属筒15的转动下,烧毛后的布料转离区域负压装置对应的区域,布料脱离环形电热金属筒15,接着向下个工艺程序运行。所述区域负压装置还可以是具有凹槽的圆形件(图未示),所述凹槽与抽气管道181连通。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烧毛机中通过通电电线使得环形电热金属筒15发热为现有技术,所述吹热风装置44为现有技术,类似吹风机吹出热风的装置,因此不再对通电电线使得环形电热金属筒15发热的原理和相应的结构做出详细描述。

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发明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发明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