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纺织面料及其加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814688发布日期:2020-01-31 18:56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纺织领域,具体是一种新型纺织面料及其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对化学纤维、纱、线或织物进行仿天然化学改性处理,一般只是对其分子链本身引入某些特定基团,使被处理的化纤纺织面料具有天然蛋白纤维、纱、线或织物的某些特性,如抗静电性能等,但没有使纺织面料表面形成一层天然球蛋白膜,因而被整理的化学纺织面料不能最大限度地具有天然蛋白纺织面料的特征,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纺织面料及其加工方法,这种纺织面料表面有天然球蛋白膜,同时兼有天然蛋白纺织面料和化学纺织面料的优异特性,因此更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纺织面料是天然蛋白的或化学的纤维、纱、线或织物表面有天然球蛋白膜。它的加工方法是:a、制备整理剂,用球状蛋白如蛹蛋白10-20%(含固量,以下同),能改善成膜柔韧性的表面活性剂1-3.5%,如op乳化剂和m12油类增塑剂,己内酰胺1.5-5.5%,能降低反应活化能的引发剂0.3-1.5%,缩乙二醇0.7-3%和余量为水制备成整理剂;b、用整理剂对纺织面料如天然蛋白的或化学的纤维、纱、线或织物进行表面处理,处理方法是:(1)将天然蛋白的或化学的纤维、纱、线或织物预先进行除油去污、水洗、烘干处理;(2)用粘合剂bpd和交联剂eh配成5-30%的水溶液,bpd∶eh=10∶1至5(重量比),bpd和eh均为江苏常州市化工研究所提供的产品,然后将预处理的化学的纤维、纱、线或织物放入上述水溶液中浸轧、烘干,使粘合剂和交联剂的涂复率(重量比)为1-7%,bpd与eh的比例的控制以不影响被整理物的手感为标准来确定;(3)将无色的稀土金属氯化物如镧、钕、铈的稀土金属氯化物或过渡金属盐如cu、ni、zn的金属盐溶于水中,配成0.1-10g/l的溶液,然后把涂复有粘合剂bpd和交联剂eh的化学纺织面料或未涂复粘合剂和交联剂的天然蛋白纺织面料放入该溶液中浸轧、烘干,涂复率控制在0.05-1%(重量比);(4)用水调整整理剂的浓度至0.1-10g/100ml(含固量),再将涂复有金属氯化物或过渡金属盐的被整理物放入整理剂溶液中浸轧、烘干,涂复率控制在3-8%。

本发明的主要优点是:利用本发明处理的化学纤维、纱、线或织物表面有天然球蛋白膜,使其同时兼有天然蛋白纺织面料和化学纺织面料的优异特性,更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天然蛋白纤维、纱、线或织物利用本发明处理后,因使处理物增重,改善了被处理物的洗可穿性,且球蛋白易得,价格较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发明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发明。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

实施例1

将化学纤维、纱、线或织物按常规方法如用精炼剂先进行除油去污、水洗、烘干预处理。用含固重量10-20%的球状蛋白如蛹蛋白、蛆蛋白、奶蛋白的水溶液放入容器中,用50-95℃的水水浴保温,然后将含固量1-3.5%的能改善成膜柔韧性的表面活性剂,如op乳化剂和m12油类增塑剂混合或分别搅拌均匀后加入球状蛋白水溶液搅拌,调ph值至8-10,再边搅拌边滴加含固量0.3-1.5%的能降低反应活化能的引发剂,如过硫酸钠、过硫酸胺或酰酐基类,再将含固量为1.5-5.5%的己内酰胺溶液用沸水溶解,用沸水量以能溶解为准,然后将己内酰胺溶液逐步加入容器中搅拌,加完后,50-95℃保温0.5-16小时,冷却至20-40℃,加入含固量为0.7-3%的缩乙二醇搅拌,得成品整理剂。利用整理剂对纺织面料如天然蛋白的或化学的纤维、纱、线或织物进行表面处理:(1)将天然蛋白的或化学的纤维、纱、线或织物用常规公知的方法(如精炼剂)先进行除油去污、水洗、烘干处理备用;(2)用粘合剂bpd和交联剂eh配成5-30%的水溶液,bpd∶eh=10∶1至5(重量比),然后将预处理的化学的纤维、纱、线或织物放入上述水溶液中浸轧、烘干,使粘合剂和交联剂的涂复率(重量比)为1-7%,bpd与eh的比例的控制以不影响被整理物的手感为标准来确定;(3)将无色的稀土金属氯化物如镧、钕、铈的稀土金属氯化物溶于水中,配成0.1-10g/l的溶液,然后把涂复有粘合剂和交联剂的化学纺织面料或未涂复粘合剂和交联剂的天然蛋白纺织面料放入该溶液中浸轧、烘干,涂复率控制在0.05-1%(重量比);用水调整整理剂的浓度至0.1-10g/100ml(含固量),再将涂复有金属氯化物的被理整物放入整理剂溶液中浸轧、烘干,涂复率控制在3-8%(重量比)。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是:将涂复有整理剂的天然蛋白的或化学的纤维、纱、线或织物进行汽蒸处理,汽蒸温度控制在100-125℃,时间控制在5-30分钟。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内。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