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物处理设备及其外筒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80701发布日期:2020-03-10 10:35阅读:82来源:国知局
衣物处理设备及其外筒模块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衣物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衣物处理设备及其外筒模块。



背景技术:

滚筒洗衣机的外筒通常由两个筒模块组装而成,如外筒包括沿轴向分布的前外筒模块和后外筒模块,通过将前外筒模块和后外筒模块前后配合固定即可组装形成外筒。在前外筒模块和后外筒模块生产完成之后,通常对二者分别进行周转运输。

在外筒模块的周转运输过程中,由于现有的洗衣机外筒模块没有便于摞放的定位结构,在运输时,只能将外筒模块沿轴向摞放在周转运输车上并且采用大量保护膜缠绕才能使其固定。即便如此,在周转运输过程中,摞放的外筒模块还是容易产生径向的相对移动,从而导致外筒模块在周转运输的过程中出现歪斜、倾倒等现象,既降低了周转运输效率,又容易造成安全隐患甚至导致外筒模块被损坏。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具有定位结构的外筒模块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现有的洗衣机外筒模块在周转运输的过程中出现歪斜、倾倒等方面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衣物处理设备的外筒模块,所述外筒模块沿其轴向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其中,所述第一端部设置有定位单元,所述定位单元设置成在多个外筒模块沿轴向叠置的情况下,一个外筒模块的第二端部能够通过所述定位单元与另一个外筒模块的第一端部之间的配合以防止相邻的外筒模块之间发生相对运动。

在上述外筒模块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定位单元包括从所述第一端部沿所述外筒模块的轴向向远离所述第一端部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定位结构,在多个外筒模块沿轴向叠置的情形下,一个外筒模块的第一定位结构通过与另一个外筒模块的第二端部之间的配合以防止相邻的外筒模块之间发生径向运动和轴向运动。

在上述外筒模块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包括多个沿所述外筒模块的周向分布的多个第一对接结构,在多个外筒模块沿轴向叠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一对接结构通过卡接的方式彼此连接。

在上述外筒模块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外筒模块的第一端部沿周向分布有凸台,所述第一对接结构位于所述凸台上。

在上述外筒模块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凸台上设置有沿径向分布的第一对接构件和第二对接构件,所述第一对接结构为所述第一对接构件、所述第二对接构件与所述凸台形成的凹槽。

在上述外筒模块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对接构件和第一对接构件均为块状结构,对应位置的所述块状结构与所述凸台形成所述凹槽。

在上述外筒模块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凸台为环状凸台,所述第一对接构件或者所述第二对接构件为环状结构,相应地,所述第一对接构件或者所述第二对接构件为块状结构,多个所述块状结构、一个所述环状结构与所述环状凸台形成多个所述凹槽;或者,所述凸台为环状凸台,所述第一对接构件和第二对接构件均为环状结构,两个所述环状结构与所述环状凸台形成环状凹槽。

在上述外筒模块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定位单元包括从所述第一端部沿所述外筒模块的轴向向远离所述第一端部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定位结构,所述第二定位结构设置成能够通过其与所述第二端部的配合以限制相邻的外筒模块之间发生周向转动。

在上述外筒模块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定位结构包括多个沿所述外筒模块的周向分布的防转筋,所述第二端部在所述外筒模块的外壁上设置有凸起,所述防转筋能够通过与另一个外筒模块的所述凸起沿所述外筒模块的周向彼此抵靠的方式防止相邻的外筒模块之间发生周向转动。

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设备的外筒模块包括设置于第一端部的定位单元,通过一个外筒模块的定位单元与另一个外筒模块的第二端部的配合以防止相邻的外筒模块之间发生相对运动。这样一来,在运输过程中,无需保护膜缠绕等固定手段,就可以保证沿轴向摞放的外筒模块不容易发生歪斜和倾倒,从而实现稳定运输。

在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定位单元包括第一定位结构。本发明的外筒模块通过第一定位结构的设置起到了径向限位和轴向限位的作用,即,在多个外筒轴向叠置的情况下,一个外筒模块的第一定位机构通过限制另一个外筒模块的第二端部的径向运动和轴向运动从而实现了相邻的两个外筒模块之间的径向和轴向固定。

在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中,定位单元还包括第二定位结构,本发明的外筒模块通过第二定位结构的设置起到了周向限位的作用,即第二定位结构通过限制第二端部的周向运动从而实现相邻外筒模块之间的周向固定,这样一来,在进一步提高摞放稳定性的同时,还可以保证外筒模块具有统一的摞放位置,以便于实现自动化装配。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衣物处理设备,该衣物处理设备包括上述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衣物处理设备的外筒模块。

可以理解的是,该衣物处理设备具有上述衣物处理设备的外筒模块所有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并结合滚筒洗衣机的后外筒模块来描述本发明的外筒模块。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的滚筒洗衣机的后外筒模块在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局部a放大示意图,图中示出了凸台、第一对接构件、第二对接构件和凹进结构;

图3为图1中局部b放大示意图,图中示出了凸台、第一对接构件、第二对接构件和防转筋;

图4为本发明的滚筒洗衣机的后外筒模块在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局部c的放大示意图,图中示出了凸出结构;

图6为本发明的滚筒洗衣机的后外筒模块在沿轴向摞放状态下的剖视示意图;

图7为图6中局部d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第一端部;2、第二端部;11、凸台;12、第一对接构件;13、第二对接构件;14、防转筋;21、第一部分;22、第二部分;23、螺栓柱;121、凹进结构;221、凸出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例如,虽然本实施方式是根据附图示出的滚筒洗衣机的后外筒模块进行描述的,但很明显的是,本发明的外筒模块还可以是前外筒模块,并且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设备还可以是洗干一体机或者包含滚筒单元的子母机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首先参照图1和图2,图1为本发明的滚筒洗衣机的后外筒模块在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局部a放大示意图,图中示出了凸台、第一对接构件、第二对接构件和凹进结构。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滚筒洗衣机的后外筒模块沿其轴向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1和第二端部2,其中,第一端部1设置有定位单元,定位单元包括从第一端部1沿后外筒模块的上方延伸的第一定位结构,一个后外筒模块的第一定位结构能够通过与另一个后外筒模块的第二端部配合以防止沿轴向摞放的后外筒模块之间发生沿后外筒模块的径向和轴向的相对运动。第一定位结构包括多个沿后外筒模块的周向分布的第一对接结构,在多个后外筒模块沿轴向叠置的情况下,一个后外筒模块的第二端部2与另一个后外筒模块的第一对接结构通过卡接的方式彼此连接。

参照图2和图4、图5,其中,图4为本发明的滚筒洗衣机的后外筒模块在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局部c的放大示意图,图中示出了凸出结构。如图2所示并按照图2的方位,后外筒模块的第一端部1沿周向分布有多个凸台11,每个凸台11上沿径向由外向内设置有第一对接构件12和第二对接构件13,则第一对接结构为每组凸台11、第一对接构件12与第二对接构件13形成的凹槽,多个沿后外筒模块的周向分布的凹槽组成第一定位结构。凸台11、第一对接构件12与第二对接构件13的结构可以为多种,如示例性地,如图2所示,后外筒模块沿周向均匀分布有四个凸台11,每个凸台11上设置有第一块状结构和第二块状结构,每组凸台11、第一块状结构和第二块状结构形成有凹槽,凹槽的右侧内壁下部向内形成凹进结构121。对应地,如图4和图5所示,后外筒模块的第二端部2包括沿径向由外向内设置的第一部分21和第二部分22,其中第二部分22设置有与该凹进结构匹配的凸出结构221。

参照图6和图7,其中,图6为本发明的滚筒洗衣机的后外筒模块在沿轴向摞放状态下的剖视示意图;图7为图6中局部d的放大示意图。如图6和图7所示,在后外筒模块a沿轴向叠置至后外筒模块b的情形下,后外筒模块a的第二端部2的第二部分22插入凹槽中且第二部分22的凸出结构221卡接于凹槽的凹进结构121中。这样一来,沿第一端部1周向分布的多个凹槽协同限制第二端部2的轴向运动和径向运动,从而实现了后外筒模块a和后外筒模块b之间的轴向固定和径向固定,进而使得后外筒模块a能够稳定地摞放于后外筒模块b上方。在摞放状态下,后外筒模块a与后外筒模块b之间始终保持轴向对齐。

当然,凹槽的槽壁也可以不设置凹进结构121,此时可以将第二端部2插入凹槽中以实现两者的卡接固定。

从上述描述可以看出,通过在第一端部1设置有第一定位结构以限制第二端部2沿后外筒模块的径向和轴向的运动,具体而言,第一定位结构中的多个凸台11协同支撑另一个后外筒模块的第二端部2,与此同时,凸台11还能将另一个后外筒模块的第二端部2的位置抬高以避免后外筒模块的第一端部1处的原有结构与相邻后外筒模块的第二端部2产生干涉。第一对接构件12、第二对接构件13和凸台11形成的凹槽可以与相邻后外筒模块的第二端部2紧密卡接以限制两者沿后外筒模块的轴向和径向的相对运动,从而实现相邻的后外筒模块之间的径向固定和轴向固定。这样一来,相邻的后外筒模块之间不会由于发生径向和轴向的相对运动而倾斜或掉落,从而保证了后外筒模块的摞放稳定性。此外,第一定位结构还能使得沿轴向摞放的后外筒模块之间始终保持轴向对齐,从而实现后外筒模块的整齐排列。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凸台11、第一对接构件12和第二对接构件13的结构不仅限于上述示例,如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凸台11为沿后外筒模块周向分布的环状凸台,第一对接构件12和第二对接构件13中一个为块状结构,另一个为环状结构,此时多个块状结构、一个环状结构与环状凸台形成多个凹槽。每个凹槽的内壁设置有凹进结构,相应地,后外筒模块的第二端部2设置有与凹进结构匹配的凸出结构。可以理解的是,在这种设置下,环状凸台的设置使得后外筒模块的第一端部1可以更加稳定地支撑另一个后外筒模块的第二端部2。当后外筒模块的自身重量较重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摞放时的支撑稳定性,可以采取这种第一定位结构的设置形式。

此外,在另一种可能的示例中,为了进一步保证摞放的稳定性,在将凸台11设置为环状凸台的基础上,可以将第一对接构件12和第二对接构件13均设置为环状结构,两个环状结构与环状凸台形成环状凹槽,环状凹槽的内壁设置有环状凹进结构,后外筒模块的第二端部的内侧设置有与环状凹进结构匹配的环状凸出结构,将一个后外筒模块的第二端部2的第二部分22插入环状凹槽中且第二部分22的环状凸出结构与环状凹进结构卡接固定,从而实现相邻后外筒模块之间的轴向固定和径向固定。可以理解的是,在环状凸台可以提供更加稳定的支撑作用的基础上,环状凹槽的设置可以增强相邻后外筒模块支架内的卡接稳定性。当后外筒模块的自身重量较重且体积较大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摞放时的支撑稳定性和卡接稳定性,可以采用这种第一定位结构的设置形式。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对接结构的形式不仅限于上述凹槽卡接结构,还可以为其他的可以与第二端部配合以起到限制第二端部轴向和径向运动的任何结构。并且,在第一对接机构为凹槽卡接结构的情形下,虽然第一对接构件、第二对接构件和凸台需要对应设置,但是凸台与(第一、第二)对接构件的数量可以相同或不同。如图1示出的,沿后外筒模块的周向设置有四个凸台,只有右上方和左下方的凸台上设置有第一对接构件和第二对接构件。当然,也可以在每个凸台上均设置第一对接构件和第二对接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对(第一、第二)对接构件和凸台的数量进行灵活设定,只要能保证凸台能起到稳定的支撑作用,并且三者组成的第一对接结构能够起到稳定的卡接作用即可。

继续参照图1、图3和图7,如图1和图3所示并按照图3的方位,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定位单元还包括能够限制相邻的后外筒模块之间发生相对转动的第二定位结构,第二定位结构包括由第一端部1沿后外筒模块的轴向向上延伸形成的防转筋14,防转筋14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且沿后外筒模块的周向分布,防转筋14的径向尺寸大于第一定位结构的径向尺寸。后外筒模块靠近第二端部2的侧壁上设置有凸起,防转筋14能够与凸起沿后外筒模块的周向彼此抵靠从而防止相邻的后外筒模块之间发生相对转动。

如图4所示,作为一种可能的示例,后外筒模块在靠近第二端部2的侧壁周向间隔设置有若干螺栓柱23,第一端部1在与其中两个螺栓柱23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有两个防转筋14。在后外筒模块沿轴向摞放的情况下,两个防转筋14分别与对应的螺栓柱23抵靠,具体地,一个防转筋14位于对应的螺栓柱23的左侧以限制对应的螺栓柱23沿后外筒模块的周向朝顺时针的方向转动,另一个防转筋14位于对应的螺栓柱23的右侧以限制对应的螺栓柱23沿后外筒模块的周向朝逆时针的方向转动,通过两个防转筋14的协同作用以限制第二端部2的周向运动,从而防止相邻的后外筒模块之间发生相对转动。优选地,将防转筋14的高度设置为5mm-50mm,从而保证防转筋14的设置既能起到轴向限位作用,也不会影响后外筒模块的安装使用。

可以看出,一方面,第二定位结构的设置可以实现相邻的后外筒模块之间的周向固定,从而提高后外筒模块之间的摞放稳定性;另一方面,第二定位结构可以保证每个摞放好的后外筒模块均具有统一的摞放位置,这样一来,可以满足自动化装配中对于后外筒模块摆放位置的要求,从而提高装配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凸起可以为后外筒模块上原有的螺栓柱23,也可以是在后外筒模块的侧壁上新增设的凸起,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对上述凸起进行灵活的设定。但是可以理解的是,为了实现第二定位结构的周向限位作用,无论是上述哪种情形,防转筋14需要随着凸起的位置对应设置以便于使防转筋14与凸起能够彼此抵靠以起到周向限位的作用。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定位结构与第二定位结构的数量可以相等或不相等,两者可以对应设置,也可以不对应设置。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并按照图1的方位,凸出单元包括沿后外筒模块b的周向均匀分布的四个凸台,第一对接构件和第二对接构件设置于右上方和左下方的两个凸台上,而防转筋设置于左下方和右下方的两个凸台径向外侧。当然,第一定位结构与第二定位结构的设置形式也不仅限于上述示例,如在一种可能的示例中,沿后外筒模块的周向设置有三个凸台,每个凸台上均设置有第一对接构件和第二对接构件,每组第一对接构件、第二对接构件和凸台形成第一对接结构,即第一定位结构包括三组第一对接结构。防转筋有三个且与每组第一对接结构交错分布于后外筒模块的第一端部1。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对凸台、第一对接构件、第二对接构件和防转筋的数量以及分布形式进行灵活设定,只要保证凸台能起到稳定的支撑作用,凸台、第一对接构件和第二对接构件组成的第一对接结构能够起到稳定的卡接作用,防转筋能够起到稳定的周向限位作用即可。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后外筒模块通过增设定位单元,实现了多个后外筒模块之间的可靠摞放,具体地,定位单元包括第一定位结构和第二定位结构,通过第一定位结构的设置实现了对轴向摞放状态下的后外筒模块之间的轴向固定和径向固定,通过第二定位结构的设置实现了对轴向摞放状态下的后外筒模块之间的周向固定。本发明的后外筒模块通过定位单元的设置在实现了后外筒模块的稳定摞放的同时,还能保证后外筒模块之间具有统一的摞放位置,从而既便于稳定运输,又能便于实现工业自动化装配。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