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60198发布日期:2019-03-20 00:35阅读:339来源:国知局
一种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纺织机械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三维自动编织设备。



背景技术:

三维编织是一种织物成型工艺,用高性能纤维经三维编织工艺可支撑绳缆、带、网、板材、管材和异形织物等,这类编织物结构、功能独特,具有高强、高模、高可靠性、耐高压、耐磨损、延伸率精确可控等特点。但这种织物的自动成型设备长期被欧美俄垄断,严重制约了我国三维编织产业的发展。

三维自动编织机方面,我国相关研究人员已做了大量工作,例如公开号为cn204644597u及cn1312408a的中国专利,但公开的三维自动编织机只能适用于某种特定、单一结构三维编织物的编织,抬高了三维编织的设备成本;无法进行三维编织新工艺的开发和试织,不利于三维编织技术的发展;不能满足三维编织工艺可设计性强及结构多样化的需求,限制了三维编织技术在复合材料领域的应用。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三维自动编织设备,使多根纱线经对应的储纱器在编织站的驱动下在轨道盘内穿梭移动,实现纱线的加错,在编织面处形成三维编织物,以实现三维编织设备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达到批量生产三维编织物的目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技术方案的基本构思是:

一种三维自动编织设备,包括框架、多个储纱器和多个编织站,编织站设置在框架的中空内部、并在框架内组成阵列形式;

编织过程中,编织站绕着编织站的轴线周向旋转,各储纱器在编织站的夹持作用下,绕着编织站的外周、在框架靠近编织面的端面上移动,以令各储纱器所携带的纱线相互编织,在编织面处形成三维编织物。

进一步,所述框架位于靠近编织面一端设有支撑板,用于支撑储纱器,支撑板与编织站的轴线相垂直设置,储纱器搁置在支撑板的靠近编织面一端。

进一步,所述各编织站的靠近编织面一端设有轨道盘,轨道盘与编织站同轴设置,支撑板上设有与轨道盘数量相等的圆形镂空部,轨道盘搁置在镂空部内,镂空部的直径大于轨道盘的直径,以形成环形轨道,储纱器在环形轨道内、绕着轨道盘的外周移动。

优选的,轨道盘呈圆饼状,并与镂空部同轴设置,轨道盘与支撑盘平齐设置。

进一步,相邻镂空部相交设置,以形成相邻编织站的共享巢,储纱器通过共享巢移动到相邻环形轨道上、绕着相邻编织站的轨道盘周向移动。

进一步,所述储纱器包括底座盘柱和底座,底座和底座盘柱均沿着编织站的轴向延伸,底座盘柱设置在储纱器的远离编织面一端,底座设置在储纱器的靠近编织面一端,底座盘柱与底座相固定设置;底座搁置在支撑板上,底座盘柱穿过环形轨道伸入框架内,编织站夹持底座盘柱、并周向旋转,以带动储纱器在环形轨道内、绕着轨道盘的外周移动。

优选的,储纱器还包括储纱管、将纱线从储纱管传递至编织面的纱线传递单元、调节纱线传递过程中纱线张力的张力调节单元,以令纱线在张力作用下进行退绕。

进一步,所述编织站包括夹子段,夹子段设置在轨道盘的远离编织面一侧、并可绕着编织站的轴线周向旋转,夹子段上设有夹子,夹子夹持底座盘座,以带动储纱器在环形轨道内、绕着轨道盘的外周移动。

进一步,所述编织站还包括旋转定位系统,编织过程中,旋转定位系统检测编织站所旋转的角度,当旋转定位系统检测到所设定的旋转角度,判定编织站带动储纱器旋转到指定位置上,三维自动编织设备控制编织站停止旋转。

进一步,还包括断线检测系统,断线检测系统包括设置在储纱器上的断线检测片和设置在编织站上的接近传感器;编织过程中,断线检测片在纱线的作用下离开接近传感器的感应区,当储纱器发生断线,断线检测片落入接近传感器的感应区,接近传感器感应到断线检测片,判定三维自动编织设备发生断线。

进一步,断线检测片设置在储纱器的底座上、位于支撑板的靠近编织面一侧,接近传感器设置在轨道盘上、并位于轨道盘的靠近编织面一端。

进一步,还包括电机,用于驱动编织站的周向顺时针旋转和周向逆时针旋转。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该三维自动编织设备,使得储纱器在编织站的轨道盘中穿梭运动,储纱器携带纱线在轨道盘上方编织空间交错,实现了各根纱线自动进行三维编织的功能。本发明结构简单,效果显著,适宜推广使用。

2、通过在三维自动编织设备上设置断线检测系统,该三维自动编织设备可实现实时断线检测功能,在编织过程中,只要有任何一个储纱器出现断线情况,断线检测系统均可检测到这一断线情况、可使自动三维编织设备停止运行并发出警报。

3、通过在三维自动编织设备上设置储纱器位置检测系统,不仅实现了储纱器位置检测的功能,还可以通过该检测系统得知任一编织单元中当前储纱器的数量和储纱器的排列位置情况,并且可实施监测当前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储纱器的整体排列情况和排列位置。

4、通过设置纱线传递单元和张力调节单元,纱线可通过纱线传递单元传递至编织面上进行纱线的编织,使得编织张力更均匀,在编织过程中可通过张力调节单元进行张力的随时调节,扩大了张力调节范围。

5、通过设置旋转定位系统,三维自动编织设备可利用该旋转定位系统实现编织站的精准定位,继而实现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储纱器的精准定位,从而实现三维自动编织设备对每一根纤维或者纱线的独立控制。

6、通过设置包括夹子段和旋转定位系统的编织站,编织站可利用夹子夹持的方式带着储纱器的移动,利用旋转定位系统控制储纱器的移动角度,同时编织站可根据产品需求任意排列组合,可满足多种结构三维编织物的加工需求,节省设备成本。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作为本发明的一部分,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但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显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储纱器的正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储纱器的侧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储纱器的后视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储纱器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储纱器的再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张力调节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张力调节单元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编织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三维自动编织设备发生断线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接近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旋转定位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旋转定位系统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定位码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计数码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旋转定位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编织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夹子段的结构示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的构思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发明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介绍了一种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该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包括框架900、多个储纱器100和多个编织站800,编织站800设置在框架900的中空内部、并在框架900内组成阵列形式。编织过程中,编织站800绕着编织站800的轴线周向旋转,各储纱器100在编织站800的夹持作用下,绕着编织站800的外周、在框架900靠近编织面的端面上移动,以令各储纱器100所携带的纱线相互编织,在编织面处形成三维编织物。

本实施例中,框架900位于靠近编织面一端设有支撑板901,支撑板901用于支撑储纱器100,支撑板901与编织站800的轴线相垂直设置,储纱器100搁置在支撑板901的靠近编织面一端。

本实施例中,各编织站800的靠近编织面一端设有轨道盘200,轨道盘200与编织站800同轴设置,支撑板901上设有与轨道盘200数量相等的圆形镂空部903,轨道盘200搁置在镂空部903内,镂空部903的直径大于轨道盘200的直径,以形成环形轨道904,储纱器100在环形轨道904内、绕着轨道盘200的外周移动。

本实施例中,轨道盘200呈圆饼状,并与镂空部903同轴设置,轨道盘200与支撑盘901平齐设置。

本实施例中,相邻镂空部903相交设置,相交位置形成相邻编织站800的共享巢,每个编织站800均设有4个绕编织站800轴线间隔90度角度的、与相邻编织站800共同的共享巢,储纱器100通过共享巢移动到相邻环形轨道904上、继而绕着相邻编织站800的轨道盘200周向移动。

实施例二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储纱器100包括底座盘柱107和底座101,底座101和底座盘柱107均沿着编织站800的轴向延伸,底座盘柱107设置在储纱器100的远离编织面一端,底座101设置在储纱器100的远离编织面一端,底座盘柱107与底座101相固定设置,底座101的直径远大于底座盘柱107的直径,底座盘柱107与底座101同轴设置。

本实施例中,底座101搁置在支撑板901上,底座盘柱107穿过环形轨道904伸入框架900内,编织站800夹持底座盘柱107、并周向旋转,以带动储纱器100在环形轨道904内、绕着轨道盘200的外周移动。

本实施例中,编织站800包括夹子段801,夹子段801设置在轨道盘200的远离编织面一侧、并可绕着编织站800的轴线周向旋转,夹子段801上设有夹子8011,夹子8011夹持底座盘座107,以带动储纱器100在环形轨道904内、绕着轨道盘200的外周移动。

本实施例中,该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还包括电机902,电机902用于驱动编织站800的周向顺时针旋转和周向逆时针旋转。

在三维编织过程中,编织站驱动储纱器的过程如下:

(1)驱动某一个编织站的夹子移动到指定储纱器的位置;

(2)夹子伸出,夹住该储纱器的底座盘柱;

(3)编织站旋转,夹子跟随编织站旋转,带动夹子夹持的储纱器旋转;

(4)当储纱器到达到指定位置后,缩回夹子,完成储纱器的移动。

实施例三

如图2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介绍了一种用于三维编织设备1000的大容量储纱器100,该大容量储纱器100包括储纱管108、纱线传递单元500和张力调节单元600,纱线传递单元500用于将储纱管100上的纱线自储纱管100传递至编织面上,张力调节单元600用于在纱线传递过程中进行纱线张力的调节,以令纱线在张力作用下进行退绕。通过设置纱线传递单元和张力调节单元,

本实施例中,纱线传递单元500包括上过线轮104和下过线轮105,上过线轮104设置在储纱器100的靠近编织面一端,下过线轮105设置在储纱器100的远离编织面一端,纱线自储纱管108通过上过线轮104和下过线轮105传递至编织面。

本实施例中,该储纱器100还包括用于固定安装储纱管108、纱线传递单元500和张力调节单元600的底座101,底座101沿着储纱器100的轴向向两端延伸,底座101内部中空设置以形成中空内部110,储纱管108设置在底座101的中空内部110,并与底座101同轴设置,上过线轮104设置在底座101的中空内部110的靠近编织面一端,下过线轮105设置在底座101的中空内部110的远离编织面一端。

本实施例中,底座101呈圆柱状,底座101的中空内部110贯穿底座101的第一侧面111和对应第二侧面、并与储纱器100的外部空间相连通,以在第一侧面111上形成贯穿部1111,贯穿部1111呈矩形弯折的光滑曲面,上过线轮104设置在底座101的第一侧面111的贯穿部1111上,并位于靠近编织面一端;下过线轮105设置在底座101的第一侧面111的贯穿部1111上。

本实施例中,底座101的中空内部110的靠近编织面一端固定设有上过线轮固定块1041,上过线轮固定块1041的一端与底座101的中空内部110的靠近编织面一端相固定连接,另一端沿着底座101的轴向向远离编织面一端延伸,上过线轮104安装在上过线轮固定块1041的朝向储纱器100外部一侧,以固定安装上过线轮104。

本实施例中,底座101的中空内部110的远离编织面一端固定设有滑块1051和与滑块1-51相配合设置的滑块直线轴承106,滑块1051和滑块直线轴承106均位于底座101的第一侧面111的贯穿部1111上,并均沿着底座101的周向延伸,并与底座101的第一侧面的未贯穿部分光滑过渡,滑块1051与滑块直线轴承106的靠近编织面一端相固定连接,下过线轮104安装在滑块1051上,下过线轮105可在纱线张力作用下向编织面一端滑动,由于下过线轮105、滑块1051和滑块直线轴承106相互固定连接,下过线轮105在纱线张力作用下向编织面一端滑动时,滑块1051和滑块直线轴承106也共同朝向编织面一端滑动。

实施例四

如图2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纱线传递单元500包括多个上过线轮104和多个下过线轮105,各上过线轮104沿着底座101的周向间隔分布在底座101的中空内部110的靠近编织面一端,各下过线轮105沿着底座101的周向间隔分布在底座101的中空内部110的远离编织面一端,各上过线轮104和各下过线轮105在中轴面上的投影交错间隔设置。

本实施例中,各上过线轮104沿着底座101的周向间隔分布在底座101的第一侧面111的贯穿部1111上,各上过线轮104处于同一径面上,并与第一侧面111的未贯穿部分处于同一光滑曲面上。

本实施例中,各下过线轮105沿着底座101的周向间隔分布在底座101的第一侧面111的贯穿部1111上,各下过线轮105处于同一径面上,并与第一侧面111的未贯穿部分处于同一光滑曲面上。

本实施例中,纱线自储纱管108上传递至各上过线轮104和各下过线轮105上,纱线在各上、下过线轮上形成蛇形走向。

实施例五

如图2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纱线传递单元500还包括出线柱线轮1091,出线柱线轮1091设置在底座101的靠近编织面一端,纱线自储纱管108经上过线轮104和下过线轮105传递至出线柱线轮1091上,再经出线柱线轮1091传递至编织面。

本实施例中,底座101的靠近编织面一端设有出线柱固定块1092,出线柱固定块1092的远离编织面一端与底座101的靠近编织面一端相固定连接,对应另一端沿着底座101的轴向向编织面一端延伸,出线柱固定块1092的靠近编织面一端设有沿着底座101轴向延伸的出线柱109,出线柱线轮1091固定安装在出线柱109上,出线柱线轮1091设计为万向轮。通过在底座的靠近编织面一端设置万向轮式的出线柱线轮,在编织过程中随着储纱器方向的不断变化,纱线在万向轮式的出线柱线轮的保护下不会受到磨损。

本实施例中,纱线传递单元500包括多个出线柱线轮1091,各出线柱线轮1091沿着底座101的轴向间隔分布并固定在出线柱109上。

本实施例中,底座101的中空内部110贯穿底座101靠近编织面一端的部分端面,出线柱固定块1092沿着底座101的周向延伸,并与底座101的靠近编织面一端的未贯穿端面相配合固定连接,出线柱固定块1092的外周不超过底座101的靠近编织面一端的未贯穿端面的外周。

本实施例中,底座101靠近编织面一端的贯穿端面靠近底座101的第二侧面,出现柱固定块1092位于底座101的第一侧面111的靠近编织面一端。出线柱固定块1092的靠近底座101轴线一侧设有内过线轮1093,储纱管108上的轴线通过上过线轮104和下过线轮105穿过底座101的靠近编织面一端经内过线轮1093传递至出线柱线轮1091上,继而经出线柱线轮1091传递至编织面。

本实施例中,出线柱固定块1092的靠近底座101轴线一侧设有多个内过线轮1093,各内过线轮1093沿着底座101的周向间隔分布;出线柱固定块1092的靠近底座101轴线一侧向内凹陷,各内过线轮1093设置在出线柱固定块1092的凹陷处。

实施例六

如图2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纱线传递单元500还包括过线管112,过线管112设置在底座101的中空内部,过线管112的一端与底座101的中空内部110的靠近编织面一端相固定连接,对应另一端沿着底座101的轴向延伸、并与底座101的中空内部110的远离编织面一端相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纱线自储纱管108传递至过线管112上,在过线管112上缠绕若干圈之后传递至上过线轮104或下过线轮105上,并依次继续传递到各上过线轮104和各下过线轮105上,纱线在各上过线轮104和各下过线轮105上呈蛇形走向;接着,纱线自底座101的靠近编织面一端的端面的贯穿部分穿出,并传递至内过线轮1093上,通过内过线轮1093传递至出线柱线轮1091上,继而经出线柱线轮1091传递至编织面上。

实施例七

如图2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张力调节单元600包括拨叉602、储纱管轴603和线管顶杆604,储纱管轴603套设在储纱管108内、沿着储纱器100的轴线延伸,并与储纱管108同轴设置,拨叉602分别连接储纱管轴603和线管顶杆604,线管顶杆604的远离编织面一端设有线管弹簧605,线管弹簧605可沿着储纱器100的轴向伸缩;当纱线张力过大时,拨叉602在纱线作用下被提起,线管弹簧605拉伸,带动线管顶杆604回缩,继而带动储纱管轴603转动。

本实施例中,张力调节单元600还包括拨叉拉杆601,拨叉拉杆601和线管顶杆604均设置在底座101的中空内部110,并均沿着底座101的轴向延伸,拨叉拉杆601和线管顶杆604分设在储纱管轴603的两侧,拨叉拉杆601、线管顶杆604和储纱管轴603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拨叉拉杆601的一端与底座101的中空内部110的靠近编织面一端相固定连接,另一端沿着底座101轴向延伸,延伸端与拨叉602相固定连接,拨叉602沿着底座101的径向延伸,并依次与储纱管轴603、线管顶杆604相固定连接,线管顶杆604的远离编织面一端通过线管弹簧605与底座101相固定连接,对应另一端沿着底座101轴向延伸,线管弹簧605沿着底座101轴向伸缩。

本实施例中,拨叉拉杆601上设有控制拨叉602提升的拨叉开关608。

本实施例中,拨叉拉杆601设置在第一侧面111的贯穿部1111上,拨叉拉杆601的一端与底座101的中空内部110的靠近编织面一端相固定连接,另一端沿着底座101轴向延伸、穿过滑块1051和滑块直线轴承106,拨叉开关608距编织面的距离与滑块1051距编织面的距离相比较近。

本实施例中,储纱器100还包括用于检测储纱器100断线的断线检测片301,断线检测片301与滑块直线轴承106的远离编织面的一端相固定连接,拨叉拉杆601的延伸沿着底座101轴向延伸、穿过滑块1051、滑块直线轴承106和断线检测片301,断线检测片301的内侧设有向内凹陷的凹槽,以供拨叉602的安装。

本实施例中,编织过程中,下过线轮105在纱线的带动下朝向编织面一端移动,当下过线轮105移动到拨叉开关608的位置时,此时纱线张力过大,下过线轮105继续向编织面一端移动、并开启拨叉开关608,拨叉开关608控制拨叉602朝向编织面一端提升,线管弹簧605在拨叉602的带动下向编织面一端拉伸,继而带动线管顶杆604向远离编织面一端回缩,此刻,位于拨叉拉杆601一侧的拨叉602向编织面一端提升,线管顶杆604向远离编织面一端回缩,储纱管轴603在一端高一端低的作用下进行旋转,加速纱线的退绕,以调节纱线张力。

实施例八

如图2至7所示,本实施例中,张力调节单元600还包括支柱606,支柱606的一端与滑块1051相固定连接,另一端沿着底座101轴向延伸、通过支柱弹簧607与底座101中空内部110的靠近编织面一端相固定连接,支柱弹簧607可沿着底座101轴向伸缩。

本实施例中,张力调节单元600包括至少两个支柱606,各支柱606关于拨叉拉杆601对称设置。

本实施例中,当纱线张力过小时,下过线轮105向远离编织面一侧移动,支柱弹簧607拉伸,带动支柱606向靠近编织面一端移动,加大纱线张力。

实施例九

如图9至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介绍了一种用于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的断线检测系统300,该断线检测系统300包括断线检测片301和接近传感器302,断线检测片301设置在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的储纱器100上,接近传感器302设置在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的轨道盘200上;在编织过程中,断线检测片301在纱线的作用下离开接近传感器302的感应区,当储纱器100发生断线,断线检测片301落入接近传感器302的感应区,接近传感器302感应到断线检测片301,判定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发生断线。通过在三维自动编织设备上设置断线检测系统,该三维自动编织设备可实现实时断线检测功能,在编织过程中,只要有任何一个储纱器出现断线情况,断线检测系统均可检测到这一断线情况、可使自动三维编织设备停止运行并发出警报。

本实施例中,在编织过程中,储纱器100可在电机的作用下沿着轨道盘200的外周移动,同时断线检测片301在纱线的作用下可沿着储纱器100的轴向向编织面一侧提升,断线检测片301和接近传感器302位于轨道盘302的同一侧;在正常编织过程中,断线检测片301在纱线的作用下向编织面一侧提升、完全离开接近传感器302的感应区,此时,接近传感器302检测不到断线检测片301,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正常运行;当储纱器100发生断线时,断线检测片301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回落至原位、落入接近传感器302的感应区,此时,接近传感器302感应到断线检测片301,判定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发生断线。

本实施例中,储纱器100包括底座101和底座下盘103,底座101沿着储纱器100的轴向向两端延伸,呈镂空状,以构成储纱器100的支撑骨架,以固定储纱器100的储纱管108、上过线轮104、下过线轮105等,底座下盘103设置在底座101的远离编织面一侧,底座盘柱107垂直穿过底座下盘103、端部与底座101的远离编织面一端相固定连接,以固定底座下盘103。

本实施例中,轨道盘200部分夹持在底座101和底座下盘103之间,并且储纱器100可绕着轨道盘200的外周旋转,断线检测片301设置在储纱器100的底座101内部、位于底座101的远离编织面一端,接近传感器302设置在轨道盘200的未被夹持区域、位于轨道盘200的靠近编织面一端。

本实施例中,底座101的远离编织面一端设有底座盘102,底座盘102用以支撑固定底座101,底座盘102和底座101相固定连接、并同轴设置,底座101呈镂空的圆柱状,底座盘102、底座下盘103、轨道盘200均呈圆饼状,底座101、底座盘102的直径相等,底座101、底座盘102、轨道盘200、底座下盘103四者平行设置,底座101和底座下盘103分别设置在底座盘102的两侧,底座盘柱107垂直穿过底座下盘103的中心、并与底座盘102的远离编织面一端相固定,底座盘102的靠近编织面一端与底座101相固定;轨道盘200部分夹持在底座盘102和底座下盘103之间。

实施例十

如图9至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储纱器100还包括上过线轮104和下过线轮105,上过线轮104和下过线轮105用于将储纱器100中的纱线在电机109的驱动下传递至编织面,上过线轮104和下过线轮105均设置在底座101的镂空内部,上过线轮104设置在底座101内部的靠近编织面一端、下过线轮105设置在底座101内部的远离编织面一端,纱线呈波浪状分别缠绕在各上过线轮104和各下过线轮105上,以使得纱线在张力的作用下可进行退绕。

本实施例中,断线检测片301设置在底座101的镂空内部、位于底座101的远离编织面的一端,同时位于上过线轮104的远离编织面一侧,下过线轮105固定在断线检测片301的靠近编织面的一端,断线检测片301的靠近编织面一端设置有下过线轮301,对应远离编织面的一端与底座101的内部相接触;在正常编织过程中,断线检测片301在依次缠绕在上过线轮104、下过线轮105的纱线的作用下沿着储纱器的轴向向上过线轮104一侧提升,即,向编织面一侧提升。

本实施例中,断线检测片301、上过线轮104、下过线轮105均位于底座101的外周曲面上、与底座101的外周曲面相光滑过渡,并沿着底座101的周向延伸。

本实施例中,断线检测片301和上过线轮104可设置在底座101的外周曲面的不同侧,优选的,断线检测片301、上过线轮104和下过线轮105同轴设置,其轴线与储纱器1000的轴线平行。

本实施例中,断线检测片301的靠近编织面的一端设置有滑块直线轴承106,用于固定安装下过线轮105,滑块直线轴承106的远离编织面一端与断线检测片301相固定连接,对应靠近编织面一端与下过线轮105相固定连接;断线检测片301、滑块直线轴承106、上过线轮104、下过线轮105均位于底座101的外周曲面上,并沿着底座101的周向延伸;优选的,断线检测片301、滑块直线轴承106、上过线轮104和下过线轮105同轴设置,其轴线与储纱器1000的轴线平行。

实施例十一

如图9至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接近传感器302设置在轨道盘200未被夹持区域内,接近传感器302的一端与轨道盘200相固定连接,另一端沿着与轨道盘200相垂直方向向编织面一侧延伸,接近传感器302朝向断线检测片301一端设有用于检测断线检测片301的工作面3021,工作面3021与轨道盘200相垂直设置。

本实施例中,工作面3021的远离编织面一端与断线检测片301的远离编织面一端平齐,工作面3021与断线检测片301之间的直线距离处于工作面3021的感应范围内;正常编织过程中,断线检测片301在纱线作用下向编织面一侧提升,断线检测片301的远离编织面一端高于工作面3021的靠近编织面一端。

本实施例中,轨道盘200上设有多个接近传感器302,各接近传感器302绕着轨道盘200周向设置,并关于轨道盘200中心对称设置。

本实施例中,轨道盘200上还设有接近传感器座,接近传感器座通过螺钉结构与轨道盘200相固定连接,接近传感器200安装在接近传感器座上,并通过螺钉结构与接近传感器座相固定连接,以使得接近传感器200固定在轨道盘200上。

实施例十二

如图9至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正常编织过程中,断线检测片301在纱线的作用下向编织面一侧提升,断线检测片301的远离编织面一端高于接近传感器302的工作面3021的靠近编织面一端,断线检测片301离开接近传感器302的感应区,接近传感器302未检测到断线检测片301,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正常工作。

本实施例中,当储纱器100发生断线情况,断线检测片301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回落至原位,落入接近传感器302的感应区,断线检测片301的远离编织面一端与接近传感器302的工作面3021的远离编织面一端相平齐,接近传感器302感应到断线检测片301,产生断线信号,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的单片机采集到该断线信号,将该断线信号发送至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的上位机,上位机停止发送编织指令,并发出警报,提示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发生断线。

实施例十三

如图12至图16所示,本实施例中介绍了一种用于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旋转定位系统700,该旋转定位系统700包括旋转码盘705和旋转定位传感器706,旋转码盘705可周向旋转式设置在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编织站上,旋转定位传感器706固定设置在三维自动编织设备的编织站上,编织过程中,旋转码盘705随着编织站共同绕编织站的轴线周向旋转,旋转定位传感器706检测旋转码盘705所旋转的角度以确定编织站旋转角度,当旋转定位传感器706检测到所设定的旋转角度,三维自动编织设备控制编织站停止旋转。

本实施例中,旋转码盘705上设有开孔,旋转码盘随着编织站共同绕编织站的轴线周向旋转的过程中,旋转定位传感器706通过检测开孔以确定旋转码盘705所旋转的角度,从而控制编织站和旋转码盘705停止旋转。旋转定位传感器706可采用光电传感器或其他能实现检测开孔的传感器。

实施例十四

如图12至图16所示,本实施例中,旋转码盘705包括圆环状的定位码盘7051,定位码盘7051与编织站同轴设置,旋转定位传感器706包括定位传感器7061,定位码盘7051上设有一个定位孔7054,编织过程中,定位码盘7051随着编织站共同绕着定位码盘7051的轴线周向旋转,当定位传感器7061检测到定位码盘7051的定位孔7054时,三维自动编织设备控制编织站停止旋转。

本实施例中,定位传感器7061设置在定位码盘7051的内侧,定位传感器7061上设有两个定位工作部7065,两个定位工作部7065上下相对设置,定位码盘7051设置在两个定位工作部7065的上下间隙中,两个定位工作部7065相互配合以检测定位码盘7051上的定位孔7054。当定位传感器7061检测到定位孔7054,定位传感器7061判定编织站旋转到位,三维自动编织设备控制编织站停止旋转。

本实施例中,定位传感器7061呈水平放置的u型结构,u型定位传感器7061的开口水平朝向定位码盘7051,两个定位工作部7065均设置在u型定位传感器7061的开口端,两个定位工作部7065上下相对设置,两个定位工作部7065之间的上下间隙构成了u型定位传感器7061的开口,定位码盘7051位于u型定位传感器7061的开口内。

本实施例中,定位码盘7051上的定位孔7054的长度范围为1-4mm,宽度范围为0.5-2mm。

本实施例中,该旋转定位系统700还包括用于固定安装定位码盘7051和定位传感器7061的探测底板704和码盘隔离圈702,探测底板704与编织站的轴线相垂直设置,码盘隔离圈702呈圆筒状,码盘隔离圈702的内部中空,并且其中空内部贯穿码盘隔离圈702的上下两侧面,码盘隔离圈702与编织站同轴设置,并设置在探测底板704的上方,定位码盘7051设置在码盘隔离圈702的中空内部,定位码盘7051与码盘隔离圈702相固定连接、并与码盘隔离圈702同轴设置,定位传感器7061的底部与探测底板704相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探测底板704上设有定位传感器底座7063,定位传感器底座7063分别与探测底板和定位传感器7061相固定连接,以令定位传感器7063固定在探测底板704上。

本实施例中,编织站的轴线位于竖直方向,探测底板704水平放置。

本实施例中,码盘隔离圈702的下方设有同等直径的码盘支架下圈703,码盘支架下圈703呈圆圈状,并与码盘隔离圈702同轴连接,码盘支架下圈703的下端搁置在探测底板704上。

本实施例中,码盘隔离圈702的上方设有同等直径的码盘支架上盖701,码盘支架上盖701的下端与码盘隔离圈702同轴连接,码盘隔离圈702的内部还设有码盘支架7053,码盘支架7053分别与码盘隔离圈702的内周和定位码盘7051相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码盘支架上盖701和探测底板704上均设有相对应的通孔,用于安装旋转轴,旋转轴、通孔和编织站均同轴设置,旋转轴旋转带动码盘支架上盖701、码盘隔离圈702、码盘支架下圈703和定位码盘7051共同旋转。

实施例十五

如图12至图16所示,本实施例中,旋转码盘705还包括呈圆环状的计数码盘7052,旋转定位传感器706还包括计数传感器7062,计数码盘7052上设有沿着周向均匀分布的多个计数孔7055。编织过程中,计数码盘7052随着编织站共同绕着编织站的轴线周向旋转,当计数传感器7062检测到所设定数量的计数码盘7052的计数孔7055时,三维自动编织设备控制编织站旋转速度减小。

本实施例中,计数传感器7062设置在计数码盘7052的内侧,计数传感器7062上设有两个计数工作部7066,两个计数工作部7066上下相对设置,计数码盘7052设置在两个计数工作部7066的上下间隙中,两个计数工作部7066相互配合以检测计数码盘7052上的计数孔7055的个数。当计数传感器7062检测到所设定数量的计数孔7055时,计数传感器7062判定编织站旋转了指定角度,三维自动编织设备控制编织站旋转速度降低。

本实施例中,计数传感器7062呈水平放置的u型结构,u型计数传感器7062的开口水平朝向计数码盘7052,两个计数工作部7066均设置在u型计数传感器7062的开口端,两个计数工作部7066上下相对设置,两个计数工作部7066之间的上下间隙构成了u型计数传感器7062的开口,计数码盘7052位于u型计数传感器7062的开口内。

本实施例中,计数码盘7052上的计数孔7055的长度范围为1-4mm,宽度范围为0.5-2mm。

本实施例中,计数码盘7052同轴设置在码盘隔离圈702的中空内部、并位于定位码盘7051的上方,计数码盘7052与定位码盘7051直径相等,计数码盘7052高于定位传感器7061的定位工作部7065的最顶端,定位码盘7051低于计数传感器7062的计数工作部7066的最低端。

本实施例中,计数传感器7062的底部与探测底板704相固定连接,计数码盘7052经码盘支架7053与码盘隔离圈702的内周相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探测底板704上设有计数传感器底座7064,计数传感器底座7064分别与探测底板704和计数传感器7062相固定连接,以将计数传感器7062固定在探测底板704上。

本实施例中,旋转定位传感器706包括多个定位传感器7061和一个计数传感器7062,各定位传感器7061周向间隔分布在码盘隔离圈702内,计数传感器7062可设置在任意两个定位传感器7061之间。

实施例十六

如图12至图16所示,本实施例中,编织过程中,编织站在离合控制系统的控制下绕着编织站的轴线周向旋转,定位码盘7051和计数码盘7052随着编织站共同绕着编织站的轴线周向旋转,三者的旋转速度相同。

本实施例中,旋转过程中,计数传感器7062检测经过计数传感器7062的计数工作部7065的计数码盘7052的计数孔7055,当计数传感器7062检测到所设定数量的计数孔7055时,判定编织站旋转了设定角度,计数传感器7062向单片机发出信号,单片机控制编织站旋转速度降低。

本实施例中,当编织站旋转速度降低后,定位码盘7051随之速度同样降低,定位传感器7061检测经过定位传感器7061的定位工作部7065的定位码盘7051的定位孔7054,当设定的定位传感器7061检测到定位孔7054后,定位传感器7061向单片机发出信号,单片机判定编织站旋转到位,控制编织站停止旋转。

如图17至图18所示,本实施例中介绍了一种用于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的编织站800,该编织站800包括夹子段801和旋转定位系统700,夹子段801上设有用于夹持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的储纱器100的夹子8011,夹子8011可随着夹子段801共同绕着编织站800的轴线周向旋转,旋转定位系统700用于控制夹子段801旋转到指定位置。

本实施例中,夹子段801、旋转定位系统700与编织站800同轴设置,编织过程中,夹子8011夹持储纱器100进行周向旋转,当旋转定位系统700判定夹子8011旋转到指定位置,夹子8011停止旋转。

本实施例中,该编织站800还包括旋转轴802,旋转轴802位于编织站800的中心,沿着编织站800的轴向向两端延伸,旋转轴802分别穿过夹子段801和旋转定位系统700,离合控制系统805控制旋转轴802周向顺时针旋转、逆时针旋转和停止转动,旋转轴802带动夹子段801和旋转定位系统700进行周向旋转。

本实施例中,旋转轴802自靠近编织面一端向远离编织面一端依次穿过夹子段801和旋转定位系统700,旋转轴802可进行周向顺时针旋转、逆时针旋转和停止转动,旋转轴802带动夹子8011和旋转定位系统700进行周向旋转。

本实施例中,旋转轴802的远离编织面一端设有伞齿807。

实施例十七

如图17至图18所示,本实施例中,夹子段801包括夹子安装板8012,夹子安装板8012与编织站800的轴线相垂直设置,夹子8011固定安装在夹子安装板8012上,旋转轴802穿过夹子安装板8012的中心、并带动夹子安装板8012周向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

本实施例中,夹子8011沿着编织站800的径向固定在夹子安装板8012上,并可沿着编织站800的径向伸缩,夹子8011沿着编织站800的径向向外伸出时,夹持储纱器100,并带着储纱器100共同绕编织站800的周向旋转;夹子8011沿着编织站800的径向向内回缩时,松开储纱器100,停止周向旋转。

本实施例中,旋转轴802带动夹子安装板8012旋转,由于夹子固定安装在夹子安装板8012上,夹子随着夹子安装板8012共同旋转。旋转轴802开始旋转时,夹子8011和夹子安装板8012随着旋转轴802共同周向旋转,夹子8011沿着编织站800的径向向外伸出,夹持储纱器100,并带着储纱器100共同绕编织站800的周向旋转;旋转轴802停止旋转时,夹子8011和夹子安装板8012停止周向旋转,夹子8011松开储纱器100,并沿着编织站800的径向向内回缩。

本实施例中,夹子段801的远离编织面一端设有编织站电机804,编织站电机804控制夹子8011的径向伸缩。夹子8011上设有沿着编织站800径向延伸的齿条8013,夹子安装板8012上还设有与齿条8013相配合设置的夹子齿轮8014,夹子齿轮8014和齿条8013相配合以控制夹子8011的径向伸缩,编织站电机804通过控制夹子齿轮8014以控制夹子8011的径向伸缩。

本实施例中,夹子段801还包括微动开关,微动开关用于指示夹子8011伸出和缩回的端点。

本实施例中,夹子段801设有多个夹子8011,各夹子8011等角度周向间隔分布;优选的,夹子段801上设有四个夹子8011,各夹子8011之间间隔90゜设置,并关于旋转轴802对称设置。

实施例十八

如图17至图18所示,本实施例中,编织站800包括离合控制系统805,离合控制系统805包括如下三种状态:

(1)与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的电机相连接,控制旋转轴802周向顺时针旋转;

(2)与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的电机相连接,控制旋转轴802周向逆时针旋转;

(3)与三维自动编织设备1000的电机相断开,控制旋转轴802停止旋转。

实施例十九

如图17至图18所示,本实施例中,编织站800包括动力控制系统,动力控制系统包括如下三种状态:

(1)控制旋转轴802周向顺时针旋转;

(2)控制旋转轴802周向逆时针旋转;

(3)控制旋转轴802停止旋转。

实施例二十

如图17至图18所示,本实施例中,编织站800还包括轨道盘200,轨道盘200位于编织站800的靠近编织面一端,轨道盘200的靠近编织面的一端设有用于检测储纱器100断线的接近传感器302,轨道盘200的远离编织面的一端设有用于检测储纱器100移动到位的位置检测传感器402;

本实施例中,轨道盘200的中心、靠近编织面一端设有提环803,提环803沿着编织站800的轴向延伸,用于维修时提出和放置编织站800。

本实施例中,编织站800还包括导电滑环806,导电滑环806的一端与旋转定位系统804相固定连接,另一端沿着编织站的轴向延伸、与离合控制系统805相固定连接,用于旋转轴802、夹子段801和旋转定位系统804的供电。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利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提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