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蒸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03093发布日期:2018-10-02 20:45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熨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蒸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汽蒸设备一般采用电子式控温装置,以便使汽蒸设备的熨烫底板的温度保持恒定。汽蒸设备通常包括具有加热器的蒸汽发生器、服装织物可抵靠的熨烫表面、及设置于蒸汽发生器和熨烫表面的中间部分,该汽蒸设备通过中间部分将热量从蒸汽发生器传递至熨烫表面,对熨烫表面间接加热。但是,在使用期间,用户通过控制蒸汽的温度来调节熨烫表面的工作温度时,控温难度较大,恒温效果较差,而熨烫表面的温度保持在90℃时也会出现滴水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蒸设备,旨在提高电子控温式汽蒸设备的恒温效果、及温度可控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汽蒸设备包括:

熨烫底板,所述熨烫底板包括第一端面;

中间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端面,所述中间层包括加热组件,所述中间层背离所述第一端面的一侧形成有容置槽,所述加热组件部分容置于所述容置槽;

所述中间层与所述熨烫底板之间形成有导热间隙。

进一步地,界定所述导热间隙沿汽蒸设备上下方向延伸的尺寸为导热间隙的深度d,2mm≤d≤5mm。

进一步地,所述中间层抵接所述第一端面的一侧向内凹陷形成有多个相互连通的腔体,所述腔体在所述中间层和熨烫底板之间形成所述导热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腔体包括第一腔体、及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相对两侧的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所述第二腔体靠近第一腔体的侧壁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三腔体靠近第一腔体的侧壁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均延伸至所述第一腔体。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电热管,所述电热管内嵌于所述中间层,所述电热管的一部分容置于所述容置槽,另一部分容置于所述腔体。

进一步地,所述容置槽的底壁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通孔,于所述容置槽加热后的蒸汽通过所述第一通孔进入所述腔体;且/或,

所述容置槽内设置有若干挡墙,所述若干挡墙配合形成有将加热的蒸汽导流至所述第一通孔的蒸汽流道。

进一步地,所述容置槽包括第一槽壁和第二槽壁,所述第一槽壁和第二槽壁配合形成有环形凹槽,所述汽蒸设备还包括上盖,

所述上盖的周壁向下延伸形成有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凸起卡持于所述环形凹槽内;且/或,

所述上盖的周缘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安装孔,所述容置槽的底壁对应所述多个第一安装孔凸设多个开设有第二安装孔的第一凸台,所述多个第一凸台间隔设置于环形凹槽内,所述上盖通过第一连接件与第一安装孔及开设有第二安装孔的第一凸台的配合固定于所述中间层。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与电热管电性连接的热敏电阻和热保护器,

所述热敏电阻和热保护器均设置于所述上盖背离所述容置槽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汽蒸设备还包括介质输入接头,所述介质输入接头设置于所述上盖背离所述容置槽的一侧,所述上盖靠近第一通孔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上盖远离所述第二通孔的一端还设置有介质入孔,所述介质输入接头装配于所述介质入孔。

进一步地,所述熨烫底板设有若干蒸汽孔,所述若干蒸汽孔与所述导热间隙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汽蒸设备,包括熨烫底板、中间层,所述中间层包括加热组件,所述中间层设置于所述熨烫底板的第一端面,所述中间层背离所述第一端面的一侧形成有容置槽,所述加热组件部分容置于所述容置槽,对进入所述容置槽的蒸汽和/或水进行加热,所述中间层与所述熨烫底板之间形成有导热间隙,利用空气的不良导热性,降低熨烫底板的温度变化速率,通过控制加热组件对中间层内的蒸汽和/或水进行加热,使熨烫底板一直保持在预设温度范围,提高了电子控温式汽蒸设备的恒温效果和温度可控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汽蒸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汽蒸设备一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汽蒸设备一实施例的剖面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汽蒸设备的中间层一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汽蒸设备的中间层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汽蒸设备,用来将蒸汽施加到服装的织物,以去除织物的折痕。

参照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蒸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该汽蒸设备100包括:

熨烫底板10,所述熨烫底板10包括第一端面11;

中间层30,设置于所述第一端面11,所述中间层30包括加热组件31,所述中间层30背离所述第一端面11的一侧形成有容置槽33,所述加热组件31部分容置于所述容置槽33;

所述中间层30与所述熨烫底板10之间形成有导热间隙20。

进一步参照图1至5,汽蒸设备100包括熨烫底板10、中间层30、及上盖50,所述蒸汽设备100还包括壳体(未图示)和手柄(未图示),所述壳体和手柄一体成型,并在使用期间供用户握持,以便用户操纵和定位所述蒸汽设备。所述熨烫底板10、中间层30、及上盖50均容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熨烫底板10包括第一端面11和第二端面12,所述第二端面12为一平滑的表面,用于与服装织物的表面直接接触,所述熨烫底板10优先采用铝制材料制作,所述熨烫底板10还可以在所述第二端面12上设置涂层,以减少其与服装织物的摩擦。

所述中间层30设置于所述熨烫底板10的第一端面11,所述熨烫底板10的第一端面11的周壁向上延伸形成有环形凸筋(未图示),所述中间层30抵接所述第一端面11的一侧的周壁形成有与所述环形凸筋适配的第一凹槽(未图示),并且,所述第一凹槽内填充有耐高温的硅胶。所述第一端面11靠近所述环形凸筋形成有多个第三凸台(未图示),所述中间层30抵接所述第一端面11的一侧向内凹陷形成有多个供所述第三凸台适配的第二凹槽(未图示),所述第三凸台容置于所述第二凹槽内并用连接件固定为一体,所述连接件采用螺钉。

所述中间层30包括加热组件31,并形成有容置槽33,所述中间层30采用金属、金属合金或导热聚合物之类的导热材料形成,所述容置槽33形成于所述中间层30背离所述第一端面11的一侧,所述容置槽33可以与所述中间层30一体成型,也可以通过焊接或铆接等方式固定于所述中间层30,本实施例中所述容置槽33与所述中间层30为一体结构。所述加热组件31部分容置于所述容置槽33,对进入所述容置槽33的蒸汽和/或水进行加热,所述加热组件31将热量传递至所述中间层30,使整个中间层30保持高温状态,以便对整个中间层30的蒸汽和/或水进行加热。所述中间层30的上端面形成有多个第四凸台,所述多个第四凸台设置于所述容置槽33的相对两端,所述壳体上设有多个供所述第四凸台适配的第三凹槽,所述第四凸台容置于所述第三凹槽并用连接件固定为一体,所述连接件为螺钉。

所述上盖50的周壁向下延伸形成有环形凸起55,所述容置槽33包括第一槽壁332和第二槽壁333,所述第一槽壁332和第二槽壁333配合形成有环形凹槽334,所述环形凸起55卡持于环形凹槽334内。所述上盖50的周缘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安装孔57,所述容置槽33的底壁对应所述多个第一安装孔57凸设多个开设有第二安装孔的第一凸台335,所述多个第一凸台335间隔设置于环形凹槽334内,所述上盖50通过第一连接件(未图示)与第一安装孔57及开设有第二安装孔3351的第一凸台335的配合固定于中间层30,所述第一连接件为螺钉。

所述中间层30与所述熨烫底板10之间形成有导热间隙20,所述中间层30通过所述导热间隙20向所述熨烫底板10传递热量,所述熨烫底板10吸收中间层30的热量,温度升高,同时向外部环境释放热量,直到熨烫底板10上升至一定的温度后,熨烫底板10吸收与释放热量的速率达到一个平衡,此时,熨烫底板10会维持在当前温度恒定,一般来说熨烫底板10与所述中间层30的温差为5-10℃,也即当熨烫底板10的温度低于所述中间层5-10℃时,熨烫底板10保持在当前温度恒定,直到中间层30的温度再度发生变化。

本实施例的汽蒸设备100,包括熨烫底板10、中间层30和上盖50,所述中间层30包括加热组件31,所述中间层30设置于所述熨烫底板10的第一端面11,所述中间层30背离所述第一端面11的一侧形成有容置槽33,所述加热组件31部分容置于所述容置槽33,对进入所述容置槽33的蒸汽和/或水进行加热,所述上盖50盖合于所述容置槽33,减少所述中间层30的热量散失,所述中间层30与所述熨烫底板10之间形成有导热间隙20,利用空气的不良导热性,降低熨烫底板10的温度变化速率,通过控制加热组件31对中间层30内的蒸汽和/或水进行加热,使熨烫底板10一直保持在预设温度范围,提高了电子控温式汽蒸设备的恒温效果和温度可控性。

进一步地,界定所述导热间隙20沿汽蒸设备上下方向延伸的尺寸为导热间隙20的深度d,2mm≤d≤5mm。

由于空气是不良的导热介质,所述导热间隙20内的空气使得中间层30向熨烫底板10传热变慢,从而使得熨烫底板10具有一个比中间层30温度低的温度值,一般来说熨烫底板10与所述中间层30的温差为5-10℃,所述导热间隙20越大两者之间的温差越大,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界定所述导热间隙20沿汽蒸设备上下方向延伸的尺寸为导热间隙20的深度d,使所述熨烫底板10维持在某一特定温度,优选地,所述导热间隙20的深度d满足:2mm≤d≤5mm,能够使熨烫底板10维持在熨烫工作温度,且不至于在熨烫底板10的熨烫表面形成水滴,也不至于温度过高损耗汽蒸设备100的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中间层30抵接所述第一端面11的一侧向内凹陷形成有多个相互连通的腔体35,所述腔体35在所述中间层30和熨烫底板10之间形成所述导热间隙20。

参照图3和4,所述中间层30抵接熨烫底板10的第一端面11的一侧向内凹陷形成有多个相互连通的腔体35,所述腔体35包括第一腔体351、及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351相对两侧的第二腔体352和第三腔体353,所述第二腔体352靠近第一腔体351的侧壁设有第一开口3521,所述第三腔体353靠近第一腔体351的侧壁设有第二开口3531,所述第一开口3521和第二开口3531均延伸至所述第一腔体351。所述中间层30未形成腔体35的端面均抵接所述熨烫底板10的第一端面11,所述腔体35形成了所述中间层30与熨烫底板10之间的导热间隙20,所述导热间隙20内填充有空气,利用空气的不良导热性,可以减缓中间层30的温度变化导致熨烫底板10的温度变化的速率,降低了温度波动对熨烫底板10造成的温度影响,提高了电子控温式汽蒸设备的恒温效果和温度可控性。

进一步地,参照图1至5,所述加热组件31包括对所述中间层30进行加热的电热管311,所述电热管311内嵌于所述中间层30,所述电热管311的一部分容置于所述容置槽33,另一部分容置于所述腔体35。

在本实施例中,加热组件31包括用于加热中间层30的电热管311,所述中间层30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以便电热管311将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整个中间层30,为了保证电热管311的加热效率,将所述电热管311内嵌于所述中间层30,以便尽可能小地缩小中间层30与电热管311之间的温差,所述电热管311的一部分容置于所述容置槽33,另一部分容置于所述腔体35,所述蒸汽和/水从上盖50进入所述中间层30后,首先进入所述容置槽33,由容置槽33内的电热管311对所述蒸汽和/或水进行第一次加热,使其温度迅速升高,然后通过容置槽33与腔体35之间的通道进入所述所述腔体35,由腔体35内的电热管311对其进行第二次加热,尽可能地减少蒸汽在流通过程中的热量损失,使中间层30输出的蒸汽温度与检测的温度保持一致,从而尽可能精确地控制中间层30的温度,从而使所述熨烫底板10保持在预设温度范围,从而提高汽蒸设备100的温度可控性。

进一步地,参照图2、4和5,所述容置槽33的底壁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通孔37,于所述容置槽33加热后的蒸汽通过所述第一通孔37进入所述腔体35。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容置槽33与腔体35通过第一通孔37进行蒸汽输送,所述第一通孔37形成于所述容置槽33的底壁,由于进入中间层30的蒸汽和/水首先在所述容置槽33内进行第一次加热,而上盖50盖合于所述容置槽33,又将所述容置槽33配置成一封闭空间,容置槽33内的蒸汽只能从所述第一通孔37进入所述腔体35,所述第一通孔37的数量根据第一通孔37的直径大小进行随机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37的数量为两个,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37还可以设置成一个或多个。

进一步地,参照图2和5,所述容置槽33内设置有若干挡墙331,所述若干挡墙331配合形成有将加热的蒸汽导流至所述第一通孔37的蒸汽流道(未图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容置槽33内设置有若干挡墙331,所述若干挡墙331可以是与所述中间层30一体成型的设置,也可以是通过焊接或卡接等方式固定于所述容置槽33内,所述若干挡墙331通过让位段与容置于所述容置槽33内的电热管311连接,所述若干挡墙331相互配合形成有蒸汽流道,由于于所述容置槽33产生的蒸汽必须从第一通孔37进入腔体35,同时为了尽可能地使蒸汽和/水在所述容置槽33内吸收足够的热量,所述蒸汽流道尽可能迂回地沿所述电热管311设置,以便进入容置槽33内的蒸汽和/或水在经由所述蒸汽流道导流至所述第一通孔37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吸收电热管311产生的热量,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挡墙331还可以采用导热性能良好的铝制品或合金材料制作。

进一步地,参照图1至5,所述加热组件31还包括与电热管311连接的控制电路(未图示),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电热管311加热;当所述汽蒸设备100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所述熨烫底板10保持在第一温度范围;当所述汽蒸设备100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所述熨烫底板10保持在第二温度范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组件31包括电热管311及与电热管311连接的控制电路,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电路可以由控制器替代,也即由控制器控制所述电热管311加热,按照设定的程序控制所述蒸汽设备100在第一工作状态时,使所述熨烫底板10保持在第一温度范围,在所述汽蒸设备100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所述熨烫底板保持在第二温度范围,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为低温度档,适合丝织物和化纤织物;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为高温度档,适合棉麻织物和毛类纤维织物,所述第一温度范围为110至130℃,优选120℃,所述第二温度范围为130至144℃,优选140℃,按照所述熨烫底板10的温度低于所述中间层5-10℃,则需要控制所述电热管311的温度达到115至154℃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由控制电路控制电热管311加热,依据检测到的中间层30的温度控制电源输入端向所述电热管311输入220-240V的电压,为了防止电热管311温度过高损坏所述汽蒸设备100,在所述控制电路中还设置有热保护器315,所述热保护器315与所述电热管311串联,在检测到所述电热管311的温度达到预设的控温点时,通过所述热保器315切断所述电热管311的电源输入,使所述汽蒸设备100进入断电状态,进而保护织物不被破坏,避免造成安全隐患,所述控温点为255℃。

本实施例采用控制电路来控制电热管311的加热,所述控制电路包括PCB板(未图示)、热敏电阻313和热保护器315,所述PCB板包括若干使能端和输出端,所述PCB板连接电源线的L端和N端,所述PCB板依据检测的中间层30的蒸汽温度控制电热管311的加热逻辑,所述热敏电阻313与所述电热管311并联连接于所述PCB板,所述热敏电阻313的输入端连接所述PCB板的输出端、输出端连接所述PCB板的使能端,所述热保护器315与电热管311串联后连接至所述PCB板,所述电热管311的输入端连接所述PCB板的输出端、所述热保护器315的输出端连接所述PCB板的使能端,所述PCB板接收所述热敏电阻313采集的温度信号,依据所述温度信号控制电热管311两端的电压输入,进而控制电热管311的功率,所述热保护器315与所述电热管311连接成串联回路,在所述电热管311的温度超过预设控温点255℃时,自动切断,造成电热管311所在的电路断路,进而停止电热管311的加热,保护织物不被破坏,避免造成安全隐患。

进一步地,参照图1至5,所述加热组件31还包括与电热管311电性连接的热敏电阻313和热保护器315,所述热敏电阻313和热保护器315均设置于所述上盖50背离所述容置槽33的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盖50包括上端面和下端面,所述热敏电阻313和热保护器315均设置于所述上盖50背离所述容置槽33的一侧,也即所述上盖50的上端面,所述上盖50采用隔热材料制作,或者在所述上盖50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均设置隔热涂层,防止中间层30的热量散失,提高汽蒸设备100的加热效率,所述上盖50开设有第二通孔51,所述第二通孔51设置于所述上盖50靠近所述第一通孔37的一端,以便所述热敏电阻313检测到的蒸汽温度最接近中间层30向所述熨烫底板10输送的蒸汽温度,保证控制电路的控温准确性,进而提高汽蒸设备100的温度可控性。所述容置槽33的底壁形成有一第二凸台336,所述第二凸台336与所述第二通孔51匹配对应,所述热敏电阻313和热保护器315均设置有第二安装孔312,所述热保护器315和热敏电阻313通过一第二连接件配合固定于所述上盖50,使所述热保护器315和热敏电阻313紧靠所述上盖50,所述上盖50还形成有两个凸起,所述两个凸起临近所述第二通孔51设置,所述两个凸起配合形成一卡槽,所述热保护器315设有一滑块,所述滑块可滑动地卡持于所述卡槽,以提高热保护器315的稳定性,进而防止热保护器315意外损毁造成电热管311的电路处于断路状态,影响汽蒸设备100的质量和安全。

进一步地,参照图1至5,所述汽蒸设备100还包括介质输入接头40,所述介质输入接头40设置于所述上盖50背离所述容置槽33的一侧,所述上盖50远离第二通孔51的一端还设置有介质入孔53,所述介质输入接头40装配于所述介质入孔53。

汽蒸设备100的主要原理是通过将蒸汽施加到服装织物,进而去除织物的折痕,所以,汽蒸设备100的主要功能是产生蒸汽,由于产生蒸汽的方式多种多样,因而造就了多种多样的汽蒸设备,本实施例的汽蒸设备100主要通过介质输入接头40向所述中间层30输入可加热成蒸汽的介质,所述介质包括蒸汽和/或水,以及其他可以瞬时加热成蒸汽的物质,所述介质输入接头40将介质引入所述中间层30,更具体地,所述介质输入接头40将介质送入所述容置槽33,由容置槽33内的电热管311对其进行加热,更具体地,所述介质输入头40设置于所述上盖50背离所述容置槽33的一侧,也即设置于所述上盖50的上端面,所述上盖开设有一介质入孔53,所述介质入孔53设置于所述上盖50远离第二通孔51的一端,所述介质输入接头40装配于所述介质入孔53,以便将从介质入孔53输入的蒸汽和/或水尽可能长地留置于容置槽33,进而在所述容置槽33经过充分加热后才经第一通孔37进入中间层30的腔体35,以提高电热管311的加热效率,提高汽蒸设备100的温度可控性。

进一步地,参照图2,所述熨烫底板10包括若干蒸汽孔13,所述若干蒸汽孔13与所述导热间隙20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熨烫底板10包括若干用于输出蒸汽的蒸汽孔13,所述蒸汽孔13对应所述中间层30的腔体35设置,使得所述若干蒸汽孔13与所述导热间隙20连通,以便将所述导热间隙20内的蒸汽输送至织物表面,对织物表面的折痕进行清理。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