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快速改变车缝针距和图形的车缝方法及车缝机构与流程

文档序号:20058141发布日期:2020-03-06 07:40阅读:1061来源:国知局
能快速改变车缝针距和图形的车缝方法及车缝机构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缝方法及车缝机构,特别是涉及一种能快速改变车缝针距和图形的车缝方法及车缝机构。



背景技术:

车缝控制为纺织成衣业和制鞋等行业重要的一环,目前的车缝装置中,由于不易随意调控欲车缝的线条针距和图形,因此,当要车缝(或称刺绣)较复杂的线条或图案时,往往会使完成的车缝图案呈现呆板而精细度不足的情况。再者,目前的车缝装置中,是使用多个轴卡以分别控制织布相对于车缝针于平面上的移动,然而,多个轴卡在控制上须考虑交错影响,编写编程上十分复杂、车缝运作时间也较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快速改变车缝针距和图形的车缝方法。

本发明的能快速改变车缝针距和图形的车缝方法,适用于将车缝图案车缝至织布,且运用于运算装置及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具有控制模块、供所述织布设置的机台模块、马达及车缝针,所述车缝方法包含下列步骤:

(a)所述运算装置将所述车缝图案运算拆分为多个线段。

(b)所述运算装置将每一个线段链接至线段信息,每一个线段信息具有移布速度设定及下针速度设定,所述移布速度设定相关于所述织布相对于所述车缝针于平面上移动的速度及方向,所述下针速度设定相关于所述车缝针上下运动的速度。

(c)所述控制装置由所述运算装置接收所述线段信息,并根据所述线段信息移动所述织布及所述车缝针,以改变每一个线段于所述织布上的车缝针距。

本发明的能快速改变车缝针距和图形的车缝方法,于步骤(b)中,所述运算装置接受用户操作以取得所述线段信息。

本发明的能快速改变车缝针距和图形的车缝方法,于步骤(c)中,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机台模块使所述织布相对于所述车缝针于平面上移动,并控制所述马达转动而连动所述车缝针进行上下运动。

本发明的能快速改变车缝针距和图形的车缝方法,于步骤(a)中,所述运算装置接受用户操作设定以将所述车缝图案运算拆分为多个线段。

本发明的能快速改变车缝针距和图形的车缝方法,于步骤(c)中,所述控制装置使用计算机数值控制技术。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改变车缝针距的车缝机构。

本发明的车缝机构,适用于将车缝图案车缝至织布,包含运算装置及控制装置。

所述运算装置将所述车缝图案运算拆分为多个线段,并将每一个线段链接至线段信息,每一个线段信息具有移布速度设定及下针速度设定。

所述控制装置包括车缝模块、机台模块及控制模块,所述车缝模块具有马达及受所述马达连动而上下运动的车缝针,所述机台模块用于供所述织布设置,所述控制模块信号连接所述运算装置、所述车缝模块与所述机台模块,由所述运算装置接收所述线段信息,并根据所述线段信息控制所述机台模块移动所述织布及控制所述马达连动所述车缝针,以改变每一个线段于所述织布上的车缝针距。

其中,所述移布速度设定相关于所述织布相对于所述车缝针于平面上移动的速度及方向,所述下针速度设定相关于所述车缝针上下运动的速度。

本发明的车缝机构,所述运算装置包括适用于受用户操作以接收所述线段信息的输入的操作接口。

本发明的车缝机构,所述机台模块具有第一线轨、至少一个延伸方向成角度于所述第一线轨且供所述第一线轨设置的第二线轨,及设置于所述第一线轨且用于供所述织布设置的工作平台,所述第一线轨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线轨受所述控制模块控制以使所述工作平台能相对于所述车缝针于平面上移动。

本发明的车缝机构,所述控制模块使用计算机数值控制技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所述车缝图案运算拆分为多个线段,并将每一个线段链接至线段信息,可以通过分别调整所述移布速度设定及所述下针速度设定,而改变每一个线段于所述织布上的车缝针距,如此,能精细呈现所欲车缝的所述车缝图案,而得到线条和图形较精致细腻的车缝成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车缝机构的一个实施例的一个不完整的俯视示意图;

图2是所述实施例的一个方块示意图;及

图3是本发明能快速改变车缝针距和图形的车缝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一个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与图2,本发明车缝机构的一个实施例,适用于将一个车缝图案(图未示)车缝至一块织布9,所述车缝机构包含一个运算装置2及一个控制装置3。

其中,所述车缝图案能为任意的图形或线条,例如为常见的花草绣图案、文字、直线、几何线条等,不以此为限。

所述运算装置2将所述车缝图案的图形或线条运算拆分为多个线段(图未示),并将每一个线段链接至一个线段信息,每一个线段信息具有一个移布速度设定及一个下针速度设定。

所述运算装置2包括一个操作接口21,所述操作接口21适用于受使用者操作以将所述车缝图案的图形或线条运算拆分为多个线段,及接收所述线段信息的输入设定。也就是说,使用者可以依实际需求,操作所述操作接口21而将所欲车缝的所述车缝图案的图形或线条任意拆分为所需大小、长短的线段,且针对每一个线段输入所欲设定的任意线段信息。

其中,所述运算装置2能为一个计算机,所述操作接口21能为鼠标、键盘或触碰屏幕等,所述车缝图案能为一个图片档案形式。

所述控制装置3包括一个车缝模块31、一个机台模块32及一个控制模块33。

所述车缝模块31具有一个马达311及一个受所述马达311连动而上下运动的车缝针312。所述车缝模块31能为一个缝纫机,且适用于设置于一个固定的车缝作业台7上。

其中,所述移布速度设定相关于所述织布9相对于所述车缝针312于平面上移动的速度及方向,所述下针速度设定相关于所述车缝针312上下运动的速度。

所述机台模块32用于供所述织布9设置,并具有一个第一线轨321、两个平行延伸且延伸方向成角度于所述第一线轨321并供所述第一线轨321设置的第二线轨322,及一个设置于所述第一线轨321且用于供所述织布9设置的工作平台323,所述第一线轨321与所述第二线轨322受所述控制模块33控制以使所述工作平台323相对于所述车缝针312于平面上移动。其中,所述工作平台323能沿所述第一线轨321延伸方向而于所述第一线轨321上前后移动,所述第一线轨321与所述工作平台323能沿所述第二线轨322延伸方向而于所述第二线轨322上左右移动,借此,能使所述工作平台323连动所述织布9而相对于所述车缝针312于平面上移动。

其中,所述机台模块32可以滑台装置实施、可以螺旋型或皮带型螺杆实施,也能只具有一个第二线轨322,其实施样态及数量能依实际需求而变化,不以此为限。

所述控制模块33信号连接所述运算装置2、所述车缝模块31与所述机台模块32,由所述运算装置2接收所述线段信息,并根据所述移布速度设定控制所述机台模块32通过移动所述工作平台323以连动所述织布9,及根据所述下针速度设定控制所述马达311连动所述车缝针312,以改变每一个线段于所述织布9上的车缝针距。

其中,所述控制模块33能使用计算机数值控制(computernumericalcontr01)实施轮廓控制。

其中,所述控制装置3较佳还能包括两个卷布模块(图未示),分别位于图1的所述织布9上下两侧,用于卷绕输送所述织布9,使所述织布9可以在每完成一个车缝图案的车缝作业后,即向前(图1中下方)卷绕输送一个预定距离,以进行下一次的车缝作业,如此,可以适用于长形织布9的连续车缝作业,而不须在每次车缝作业后即需要重新安装新的织布9。

实际使用时,使用者先选取所欲车缝的所述车缝图案,并通过操作所述操作接口21将所述车缝图案拆分为所需长短的线段,且针对每一个线段输入各自的线段信息,再操作所述操作接口21将所述线段信息传输至所述控制模块33,所述控制模块33接收所述线段信息后,即可根据所述线段信息控制所述机台模块32连动所述织布9前后左右移动及控制所述马达311连动所述车缝针312上下移动,以改变每一个线段于所述织布9上的车缝针距。

参阅图1、图2及图3,本发明能快速改变车缝针距和图形的车缝方法的一个实施例适用于将所述车缝图案车缝至所述织布9,且运用于上述的车缝机构,所述能快速改变车缝针距和图形的车缝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步骤81:所述运算装置2将所述车缝图案运算拆分为多个线段。

其中,所述运算装置2接受用户操作设定以将所述车缝图案的图形或线条运算拆分为多个线段。

步骤82:所述运算装置2将每一个线段链接至一个线段信息,每一个线段信息具有一个移布速度设定及一个下针速度设定,所述移布速度设定相关于所述织布9相对于所述车缝针312于平面上移动的速度及方向,所述下针速度设定相关于所述车缝针312上下运动的速度。

其中,所述运算装置2接受用户操作以取得所述线段信息。

步骤83:所述控制装置3由所述运算装置2接收所述线段信息,并根据所述线段信息移动所述织布9及所述车缝针312,以改变每一个线段于所述织布9上的车缝针距。

其中,所述控制模块33控制所述机台模块32使所述织布9相对于所述车缝针312于平面上移动,并控制所述马达311转动而连动所述车缝针312进行上下运动。

经由以上的说明,能将本实施例的优点归纳如下:

通过将所述车缝图案运算拆分为多个线段,并将每一个线段链接至一个线段信息,可以通过分别调整所述移布速度设定及所述下针速度设定,而改变每一个线段于所述织布9上的车缝针距,如此,能精细呈现所欲车缝的所述车缝图案,而得到较精致细腻的车缝成品。

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使用多个轴卡分别控制各个轴向,本实施例通过使用所述运算装置2拆分线段并经所述控制装置3控制平面移动及所述车缝针312上下运动,还能达到缩短车缝控制运作时间的功效。

再者,使用者可以通过所述操作接口21任意选择所欲车缝的所述车缝图案,操作方便快速。

综上所述,所以确实能达成本发明的目的。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发明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