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调节喷气织机开口量的开口拉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50276发布日期:2020-06-02 20:05阅读:1301来源:国知局
一种调节喷气织机开口量的开口拉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喷气织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调节喷气织机开口量的开口拉刀。



背景技术:

喷气织机是采用喷射气流牵引纬纱穿越梭口的无梭织机。工作原理是利用空气作为引纬介质,以喷射出的压缩气流对纬纱产生摩擦牵引力进行牵引,将纬纱带过梭口,通过喷气产生的射流来达到引纬的目的。

其中,喷气织机开口量是一个在实际生产中较为重要的一个指标,如果开口量大,则会引起综丝部位的经纱受张力大,易造成经纱的断头;如果开口量过小,则会引起纬纱进出织口都要受阻,易产生纬向停台以及纬缩、脱纬、双纬等织疵;因此需要对实际的情况对开口量进行调节,其中开口量是通过开口拉刀进行调节的。

目前的开口拉刀的结构如图5所示(图中仅为示意,并非代表实际结构),其主要包括有可转动的转动部1以及与转动部1连接的传动部2(传动部2的两侧都是圆弧形的),同时传动部2上活动套接有调节部3,其中开口量的调节即调节调节部3顶部到传动部2顶部之间的距离大小,向下转动调节部3则调大了开口量,向下转动调节部3则调小了开口量;其中当调节部3的位置调节到合适后,需要转动调节部3端部的螺栓31,并使得螺栓31抵紧到传动部2的侧部,调节部3与传动部2之间通过螺栓31抵紧并连接。其中,由于调节部3和传动部2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是通过螺栓31与传动部2之间的静摩擦力维持的,同时螺栓31转动松紧的程度也是人为主观判断的,因此如果螺栓31转动的程度不是足够的大(即人为判断出错或者操作失误),那么螺栓31与传动部2之间的抵紧作用力就有存在过小的情况,此时调节部3可能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传动部2向下滑动,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调节喷气织机开口量的开口拉刀,旨在解决稳定性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调节喷气织机开口量的开口拉刀,包括转动部、传动部以及活动套接于所述传动部的调节部,所述调节部的一端设置有连杆,另一端开设有调节槽,所述调节槽的一端贯穿所述调节部,所述传动部的部分边缘位于所述调节槽的另一端中,靠近所述调节槽的所述传动部端部设置有固定齿,所述调节槽中活动设置有定位体,所述定位体正对所述传动部的一侧设置有定位齿,所述定位齿可选择与部分所述固定齿卡合,所述调节部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定位体位置的固定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位体背离所述定位齿的一侧为圆弧形,且所述圆弧形的圆心与所述传动部位于所述定位齿同一侧,所述调节槽中倾斜设置有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且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的倾斜方向相反,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位于所述定位体的上下两侧,穿过所述第一固定板并与所述第一固定板螺纹连接设置有第一固定杆,穿过所述第二固定板并与所述第二固定板螺纹连接设置有第二固定杆,所述第一固定杆和所述第二固定杆分别有一端位于所述调节槽中,另一端位于所述调节槽外,位于所述调节槽中的所述第一固定杆的端部和所述第二固定杆的端部分别抵触于所述定位体的圆弧形的上下两侧。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固定杆位于所述调节槽外的端部设置有第一转动帽。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固定杆位于所述调节槽外的端部设置有第二转动帽。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位体上设置有调节杆,所述调节杆的一端与所述定位体连接,另一端位于所述调节槽的外部。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调节杆连接于所述定位体的中部,且所述调节杆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位体的厚度与所述调节槽的宽度相等,所述定位体的两侧均活动贴合于所述调节槽的内壁。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调节部上设置有驱动杆,所述驱动杆的长度方向与所述调节部的长度方向一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调节开口量大小的时候,首先是固定机构松开定位体,使得定位体与传动部分离,此时就能够直接调节调节部在传动部上的位置,然后调节到合适后,将定位体贴合到传动部的固定齿上,此时如果定位体恰好卡合或啮合到了固定齿上,则无需再进行其他操作直接通过固定机构固定定位体的位置即可;如果定位体上的定位齿不是很好或准确的卡合或啮合到了固定齿上,则向上或向下微调定位体的位置,并使得定位齿和固定齿能够卡合或啮合后,再通过固定机构固定定位体的位置即可。

其中定位体与传动部上的固定齿之间是通过固定齿和定位齿相互卡合或啮合的,因此二者的连接稳定性具有较高的保证,不会存在调节部与传动部发生相对转动或滑动的情况,稳定性较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调节喷气织机开口量的开口拉刀部分结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调节喷气织机开口量的开口拉刀部分机构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4是图3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5是现有技术中开口拉刀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中,1、转动部;2、传动部;3、调节部;31、螺栓;4、连杆;5、调节槽;6、固定齿;7、定位体;8、定位齿;9、第一固定板;10、第二固定板;11、第一固定杆;12、第二固定杆;13、第一转动帽;14、第二转动帽;15、调节杆;16、驱动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一种调节喷气织机开口量的开口拉刀,如图1至图4所示,包括转动部1、传动部2以及活动套接于所述传动部2的调节部3,所述调节部3的一端设置有连杆4,另一端开设有调节槽5(调节部3上本身开有用于传动部2穿过的孔,其中孔的一端活动贴合于传动部2背离固定齿6的一侧,另一端与调节槽5相通),所述调节槽5的一端贯穿所述调节部3,所述传动部2的部分边缘位于所述调节槽5的另一端中,靠近所述调节槽5的所述传动部2端部设置有固定齿6,所述调节槽5中活动设置有定位体7,所述定位体7正对所述传动部2的一侧设置有定位齿8,所述定位齿8可选择与部分所述固定齿6卡合,所述调节部3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定位体7位置的固定机构。

所述定位体7背离所述定位齿8的一侧为圆弧形,且所述圆弧形的圆心与所述传动部2位于所述定位齿8同一侧,所述调节槽5中倾斜设置有第一固定板9和第二固定板10,且所述第一固定板9和所述第二固定板10的倾斜方向相反,所述第一固定板9和所述第二固定板10位于所述定位体7的上下两侧,穿过所述第一固定板9并与所述第一固定板9螺纹连接设置有第一固定杆11,穿过所述第二固定板10并与所述第二固定板10螺纹连接设置有第二固定杆12,所述第一固定杆11和所述第二固定杆12分别有一端位于所述调节槽5中,另一端位于所述调节槽5外,位于所述调节槽5中的所述第一固定杆11的端部和所述第二固定杆12的端部分别抵触于所述定位体7的圆弧形的上下两侧。同时,固定齿6还可以起到标尺的作用,还可以在固定齿6上刻有数字,这样调节的工人可以很方便的判断移动的距离。

所述第一固定杆11位于所述调节槽5外的端部设置有第一转动帽13。所述第二固定杆12位于所述调节槽5外的端部设置有第二转动帽14。第一转动帽13和第二转动帽14分别使得转动第一固定杆11和第二固定杆12的操作更为简单省力。

所述定位体7上设置有调节杆15,所述调节杆15的一端与所述定位体7连接,另一端位于所述调节槽5的外部。所述调节杆15连接于所述定位体7的中部,且所述调节杆15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板9和所述第二固定板10之间。所述定位体7的厚度与所述调节槽5的宽度相等,所述定位体7的两侧均活动贴合于所述调节槽5的内壁。

所述调节部3上设置有驱动杆16,所述驱动杆16的长度方向与所述调节部3的长度方向一致。在调节调节部3的位置时,通过驱动杆16能够更为省力,并且操作也更为便捷。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调节喷气织机开口量的开口拉刀,在调节开口量大小的时候,首先是固定机构松开定位体7,使得定位体7与传动部2分离,此时就能够直接调节调节部3在传动部2上的位置,然后调节到合适后,将定位体7贴合到传动部2的固定齿6上,此时如果定位体7恰好卡合或啮合到了固定齿6上,则无需再进行其他操作直接通过固定机构固定定位体7的位置即可;如果定位体7上的定位齿8不是很好或准确的卡合或啮合到了固定齿6上,则向上或向下微调定位体7的位置,并使得定位齿8和固定齿6能够卡合或啮合后,再通过固定机构固定定位体7的位置即可。

其中定位体7与传动部2上的固定齿6之间是通过固定齿6和定位齿8相互卡合或啮合的,因此二者的连接稳定性具有较高的保证,不会存在调节部3与传动部2发生相对转动或滑动的情况,稳定性较高。其中传动部2的两侧均可制成圆弧形的,同时也可以将定位体7靠近定位齿8的一侧制成圆弧形的,如此定位齿8可以较好的与固定齿6啮合;但是即使固定齿6和定位齿8不能很好的啮合,二者也可以通过卡合的作用而相互固定连接。

在实际调节调节部3位置时,首先向外转动第一固定杆11和第二固定杆12,使得第一固定杆11和第二固定杆12与定位体7的圆弧形侧部分离,分离后通过调节杆15移动定位体7,使得定位齿8与固定齿6分离,分离后即可向上或向下转动调节部3,同时定位体7和调节杆15也进行上下调节,在这个过程中定位体7始终位于调节槽5中;转动到合适的位置后,保持调节部3的位置不动,通过调节杆15向传动部2方向移动定位体7,直到定位齿8啮合或卡接到固定齿6上,然后转动第一固定杆11和第二固定杆12,使得第一固定杆11和第二固定杆12分别抵触到定位体7圆弧形的上下两侧,完成了对定位体7位置的固定。

其中如果通过螺栓很稳定的连接调节部3和传动部2,也需要使用很大的力气转动螺栓,如此不仅劳动强度更大,而且对螺栓和调节部3的端部的损伤也都大,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开口拉刀的使用寿命;而在使用定位体7、第一固定杆11和第二固定杆12固定调节部3和传动部2的位置时,无需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与定位体7之间十分抵紧,操作强度小,而且对开口拉刀的损伤较小。定位体7的两侧是持续贴合在调节槽5的内壁的,因此固定齿6和定位齿8能够保持稳定的对准状态,不会发生偏转而导致卡合效果较差的情况。

其中,应当理解为,本实施例与当前的通过螺栓固定调节部3的方式相比,其核心是将螺栓替换为固定齿6、定位体7、第一固定板9、第二固定板10、第一固定杆11和第二固定杆12等结构,至于其他的结构,比如连杆4、驱动转动部1转动的结构以及其他结构都应理解为现有的常规技术,因此即使不加以叙述也不影响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方案的理解和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实用新型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