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压边的呵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68176发布日期:2020-09-29 09:23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压边的呵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品生产的辅助工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压边的呵筒。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住房条件不断改善,相应的使家纺消费需求不断升级,人们对于家纺产品的风格多样化需求越来越大,相应的也增加了家纺类产品的制作工艺的难度。

沙发作为目前家庭中常用的家具产品,目前在各种沙发产品加工的过程中均需要折叠压边,压边是纺织品制作过程中常用的一道工艺,该工艺的基本步骤为:先将布条对折、整烫,然后将已折布条的毛边车缝在衣片正面要包边的部位,完成车缝后把布条的光边翻摺到衣片的背面,再从衣片和布条车缝的缝中进行车缝缉线,并把衣片反面的布条光边一起车缝,最后通过整烫使得布条把缝纫线遮盖。

目前在加工过程中,常常需要手动完成压边工艺中的折叠操作,往往对应不同用途和工艺的织物,其折叠的要求也不一样,存在差异。现有的折叠压边的方式大多采用手动辅助完成折叠操作,边加工边手动折叠,不仅不利于保证折叠的一致性,影响整体的美观,而且由于工艺难度较大,加工质量和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压边的呵筒,解决了在缝制压边时手工折叠形状不一致而导致加工质量和效率低的问题。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筒体,其包括第一压边板和第二压边板,所述第一压边板和第二压边板均呈从入口端向出口端逐渐变窄,所述第一压边板的两侧边均朝内侧翻折延伸形成折叠挡板,所述第一压边板和折叠挡板之间形成折叠通道,所述第二压边板活动设于所述折叠通道内并用于辅助待压边的布条在所述折叠通道内折叠成型;

固定组件,其一端与所述第一压边板的一侧相连,所述固定组件用于所述筒体的固定。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压边板的入口端两侧底部对称设有阻挡件,所述阻挡件用于将位于所述折叠通道内的所述第二压边板的入口端固定。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二压边板的入口端的两侧边均朝下方倾斜设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固定组件包括:

调节座,其一端与所述第一压边板靠近出口端的一侧相连;

固定座,其一端与所述调节座远离所述第一压边板的一端相连,且该相连处还设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用于所述调节座与固定座以及所述固定座本身的固定。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调节座靠近所述固定座的一端设有连接槽,所述固定座的对应端设有至少一连接孔,所述连接件依次穿过连接槽和连接孔以实现所述调节座与固定座以及所述固定座本身的固定。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压边板上设有一输送孔,所述输送孔呈长圆形。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二压边板出口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压边板的出口端的宽度,且所述第二压边板位于所述折叠通道内时至少部分入口端伸出于所述折叠通道。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压边板的出口端的宽度为1.3~1.5cm,所述第一压边板的入口端的宽度为5.5c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压边的呵筒,设置第一压边板和第二压边板,第一压边板的两侧边均朝内侧翻折延伸形成折叠挡板,第一压边板和折叠挡板之间形成折叠通道,第二压边板活动设于折叠通道内,用于对需要加工的布条进行引导以及辅助其自动折叠成预计的形状,由于第一压边板和第二压边板共同配合,使布条不会出现扭曲打结的情况,且成型好,加工操作方便,取代了人工边折叠边加工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加工质量以及加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用于压边的呵筒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用于压边的呵筒的仰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用于压边的呵筒在使用时的示意图。

图中:1-筒体,10-第一压边板,11-第二压边板,12-折叠挡板,13-阻挡件,14-输送孔,2-固定组件,20-调节座,21-固定座,22-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压边的呵筒,包括筒体1和固定组件2,其中,筒体1包括第一压边板10和第二压边板11,第一压边板10和第二压边板11均呈从入口端向出口端逐渐变窄,且第一压边板10的两侧边均朝内侧翻折延伸形成折叠挡板12,第一压边板10和折叠挡板12之间形成折叠通道,第二压边板11活动设于折叠通道内并用于辅助待压边的布条在折叠通道内折叠成型;固定组件2的一端与第一压边板10的一侧相连,固定组件2用于筒体1的固定。

具体的,第一压边板10的尺寸大于第二压边板11的尺寸,第一压边板10的两侧边朝内侧翻折延伸形成折叠挡板12后,即形成了用于引导布条折叠的一个大致形状,第二压边板11活动设于第一压边板10内,也起到一定的形状引导作用和支撑作用。折叠通道有入口和出口,待压边的布条从入口进入,在第二压边板11的辅助下,布条在折叠通道内沿着内壁折叠形变,最后从出口出来,由于第一压边板10和第二压边板11的相互配合,本呵筒最后成型的压边形状较好,自动折叠成预计的形状,操作人员在缝纫时简单对齐就行,不需要进行精细的折叠操作,大大降低了加工的难度,提高了加工质量和效率。

参见图1所示,第一压边板10的入口端的两侧底部对称设有阻挡件13,阻挡件13用于将位于折叠通道内的第二压边板11的入口端固定。由于第一压边板10和第二压边板11均呈从入口端向出口端逐渐变窄,形状类似于较细长的梯形结构,第二压边板11设于第一压边板10内时,其出口端可以通过折叠挡板12固定,为了避免由于入口端没有固定而发生第二压边板11掉落的问题,在第一压边板10的入口端的两侧底部对称设有阻挡件13,阻挡件13大致呈三角形,主要用于第二压边板11的支撑固定。

参见图1所示,从结构设计的原理和布条需要折叠的形状出发,第二压边板11的入口端的两侧边均朝下方倾斜设置,以帮助布条更好的朝预定的方向折叠。

具体的,固定组件2包括调节座20和固定座21,其中,调节座20的一端与第一压边板10靠近出口端的一侧相连,固定座21的一端与调节座20远离第一压边板10的一端相连,且该连接处还设有连接件22,连接件22用于调节座20与固定座21以及固定座21本身与缝纫机台面的固定。

进一步的,调节座20靠近固定座21的一端设有连接槽200,固定座21的对应端设有至少一连接孔210,连接件22依次穿过连接槽200和连接孔210以实现调节座20与固定座21以及固定座21本身的固定。其中,在固定前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的角度先调整连接槽200和连接孔210对应的角度,以调整与调节座20相连的筒体1的角度和位置,灵活性强,方便操作人员后期的缝制加工。

进一步的,第一压边板10上设有一输送孔14,输送孔14呈长圆形,可以在往筒体1内输送布条的时候利用其他工具通过输送孔14辅助布条的输送,防止布条扭曲打结,也可以通过输送孔14观察位于筒体1内的布条的情况。另外,第二压边板11出口端的宽度稍大于第一压边板10的出口端的宽度,且第二压边板11位于折叠通道内时至少部分入口端伸出于折叠通道。具体的,第一压边板10的出口端的宽度为1.3~1.5cm,第一压边板10的入口端的宽度为5.5cm。

本呵筒的原理为:

参见图3所示,待压边的布条从第一压边板10的入口端沿折叠通道的入口进入筒体1内,随后布条沿着折叠通道的内壁形状以及第二压边板11的形状自动折叠两次,最后从第一压边板10的出口端沿折叠通道的出口出来,形成具有两次折叠的压边,成型较好,无需操作人员再人工对准,提高了加工质量以及加工效率。

本实用新型不仅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在其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