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补水装置及衣物熨烫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32505发布日期:2020-08-21 15:00阅读:96来源:国知局
自动补水装置及衣物熨烫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熨烫装置,具体涉及一种自动补水装置及衣物熨烫器具。



背景技术:

传统手持式蒸汽刷水箱一般容量较小,容量大时操作者手持悬空熨烫易疲劳,使用时需频繁给水箱加水,是一件令人烦恼的事情。

申请公布号为cn110608428a的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分离式快速补水蒸汽产生设备,其将蒸汽喷射头与底座分离配置,蒸汽喷射头上设电缆,底座上设水箱,减轻了蒸汽喷射头的重量,使用时可随手将蒸汽喷射头坐落在底座上充水,提高了使用的便利性。而且,电缆设于蒸汽喷射头上,将电缆连接在插座上即可令蒸汽喷射头持续工作。该方案补水依赖于水泵的运转,水泵的配置使得产品成本高、结构复杂。

申请公布号为cn109695144a的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自体供水的熨烫机,该熨烫机包括底座和烫斗本体,烫斗本体内设有蒸汽发生器和本体水箱,底座上设有可变水箱,该可变水箱包括活动部和固定部,活动部与固定部围合形成能容纳水的密封空腔,活动部能相对固定部运动使空腔的容积缩小或变大,活动部在外力作用下运动使空腔容积缩小从而对空腔内的水产生压缩作用,同时配合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的打开能使水从出水口流出并通过注水口注入本体水箱内。由于可变水箱由活动部与固定部围合形成能容纳水的密封空腔,如同是液压缸一样,固定部相当于液压缸的缸体,活动部相当于液压缸的活塞。其结构复杂,尤其是活动部和固定部围合形成密封空腔时需要在二者之间建立密封,一般的是在活动部上套密封圈并将密封圈挤压在固定部的内壁上,这就导致活动部相对于固定部移动时存在较大摩擦力。而且,烫斗本体置于底座上时,仅有熨斗本体的少部分重量能够施加在活动部。因此,将烫斗本体放置在底座上由可变水箱对本体水箱补水时,活动部需在外力作用下(如补水过程使用者用手持续下压烫斗本体的柄部)才能令相对固定部移动,操作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提出的技术任务是克服现有衣物熨烫器具产品成本高、结构复杂的缺陷,提供一种成本低、结构简单,操作轻巧的自动补水装置及衣物熨烫器具。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自动补水装置,其特征是包括:

软体或伸缩变形的小水箱,其具有出水口、补水口;

大水箱,其具有补水接口;

所述补水口与所述补水接口对接时所述小水箱依靠其容积增大产生的负压将大水箱内的蓄水吸入。

作为自动补水装置的优选技术手段:所述小水箱由第一端板、第二端板及连接在所述第一端板与第二端板之间的伸缩管构成,所述第一端板靠近所述第二端板的移动令所述伸缩管缩短来变小所述小水箱的容积,所述第一端板远离所述第二端板的移动令所述伸缩管伸长来增大所述小水箱的容积。

作为自动补水装置的优选技术手段:所述补水口设于第二端板上。

作为自动补水装置的优选技术手段:所述第一端板上配置有导杆,所述导杆经所述小水箱内腔延伸至所述第二端板并穿出所述第二端板,所述导杆与所述第二端板密封伸缩配合,经所述导杆施力令所述第一端板远离所述第二端板移动。

作为自动补水装置的优选技术手段:所述大水箱上配置推杆,所述补水口与所述补水接口对接时所述推杆支撑所述导杆。

作为自动补水装置的优选技术手段:所述补水口配置第三水阀,所述补水口与所述补水接口对接时所述第三水阀开启使得所述补水口与所述补水接口连通,所述补水口与所述补水接口脱开时所述第三水阀关闭。

作为自动补水装置的优选技术手段:所述第三水阀具有第三阀口,为所述第三阀口配置第三阀塞,所述补水口与所述补水接口脱开时所述第三阀塞借助第三弹簧的弹力封堵所述第三阀口而将所述第三水阀关闭,所述补水口与所述补水接口对接时所述第三阀塞被所述补水接口从所述第三阀口推离而将所述第三水阀开启。

作为自动补水装置的优选技术手段:所述第三水阀具有第三接管,所述第三接管的端口处设有流通缺口,所述第三阀塞具有第三阀杆,所述阀杆延伸至所述第三接管外;所述补水接口配置有第四阀塞;所述补水口与所述补水接口脱开时所述第四阀塞借助第四弹簧的弹力封堵所述补水接口;所述补水口与所述补水接口对接时所述第三接管插入所述补水接口并将所述第四阀塞从所述补水接口推离而将所述补水接口开启,所述第四阀塞推抵所述第三阀杆而将第三阀塞从所述第三阀口推离。

作为自动补水装置的优选技术手段:所述补水接口设于一升降架上,所述升降架被一第二弹性体向上支撑;所述小水箱置于所述升降架上使得所述补水口与所述补水接口对接,所述小水箱将大水箱内的蓄水吸入时所述第二弹性体的弹力被克服、所述升降架下降。

作为自动补水装置的优选技术手段:为所述小水箱配置第一弹性体,所述第一弹性体的弹力挤压所述小水箱令小水箱容积变小以从所述出水口向外输水;所述小水箱将大水箱内的蓄水吸入时所述第一弹性体的弹力被克服。

作为自动补水装置的优选技术手段:所述大水箱上配置用于置放所述小水箱的凹部。

作为自动补水装置的优选技术手段:所述小水箱配置离开大水箱也可以独立加水的加水口,所述加水口配置塞子。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衣物熨烫器具,包括主体,所述主体设有蒸汽发生装置、控制阀,其特征是:所述主体还配置本发明的自动补水装置,所述控制阀连接在所述自动补水装置与所述蒸汽发生装置之间的管路上用于控制是否向所述蒸汽发生装置输水。

作为衣物熨烫器具的优选技术手段:所述小水箱配置在所述主体底部或顶部的后端。

作为衣物熨烫器具的优选技术手段:所述大水箱呈底座配置用于所述主体带着所述小水箱置于大水箱上进行补水。

本发明通过配置大水箱及软体或伸缩变形的小水箱,补水时将小水箱放置在大水箱上令小水箱的补水口与大水箱的补水接口对接,小水箱依靠其容积增大产生的负压将大水箱内的蓄水吸入,而不需配置水泵。该产品成本低,结构简单,操作轻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带有供水装置的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供水装置的放大图;

图3为图2所示供水装置的小水箱输水完毕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衣物熨烫器具的主体的示意图;

图5为将供水装置从主体上拆卸下来补水的示意图;

图6为控制阀的结构及其关闭状态的示意图;

图7为控制阀的结构及其开启状态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大水箱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升降架及补水接口的放大图;

图10为本发明的主体带着小水箱置于大水箱上进行补水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的小水箱置于大水箱上进行补水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100主体:101内环边,102移动件,103输水接管,104台阶,105顶部的后端;

200蒸汽发生装置;

300控制阀:301进口,302出口,303第二阀口,304第二阀塞,305第二弹簧,306操控件,307杠杆;

400小水箱:401出水口,402外壳,403第一端板,404第二端板,405伸缩管,406导杆,407通孔,408加水口,409塞子,410钩子,411第一阀口,412第一阀塞,413第一弹簧,414补水口,415第三水阀,416第三阀口,417第三阀塞,418第三阀腔,419第三弹簧,420第三接管,421流通缺口,422第三阀杆;

500第一弹性体;

600大水箱:601补水接口,602推杆,603第四阀腔,604第四阀塞,605第四阀口,606第四弹簧,607升降架,608第二弹性体,609凹部,610盖子;

700软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的衣物熨烫器具,其用于产生蒸汽熨烫衣物。该衣物熨烫器具,包括可被握持的主体100,主体100内设有蒸汽发生装置200、控制阀300。蒸汽发生装置用于对输送来的水加热并转化为蒸汽输出。对蒸汽发生装置输水是由供水装置完成的,该供水装置不是水泵,是一种依靠自身蓄存的能量向外输水的结构,该供水装置工作时不用电,制造、使用成本低。控制阀连接在供水装置与蒸汽发生装置之间的管路上用于控制是否向蒸汽发生装置输水,控制阀装配在主体上可被握持的位置以便进行操作。需要产生蒸汽时,开启控制阀,不需产生蒸汽时,关闭控制阀。

所述供水装置,如图2-5所示,是由软体或伸缩变形的小水箱400与第一弹性体500构成。小水箱400具有一出水口401,第一弹性体的弹力挤压小水箱令小水箱容积变小以从出水口向外输水。为了约束小水箱实现对小水箱的有效挤压,小水箱设于外壳402内。

图2-5所示的小水箱400由第一端板403、第二端板404及连接在第一端板与第二端板之间的伸缩管405构成,第一弹性体500的弹力施加在第一端板403上促使第一端板移动令伸缩管缩短来变小小水箱的容积。出水口401设于第一端板403上。而且,第一端板上配置有导杆406,导杆406经小水箱内腔延伸至第二端板并与第二端板密封伸缩配合,第一端板移动令伸缩管缩短来变小小水箱的容积时,导杆具有引导第一端板的作用,避免第一端板偏斜。

为了结构简便,导杆406上设有连通出水口与小水箱内腔的通孔407,因此,优选导杆为管状,下端封闭,通孔设于其上端侧壁,小水箱容积变化时确保通孔位于小水箱内腔。

为了便于对小水箱补水,优选将小水箱400可脱卸连接在主体100上;工作时将小水箱连接到主体,向小水箱补水时将小水箱从主体上拆卸下来,如图5所示倒置小水箱则可从配置在小水箱上的加水口408向小水箱补水,加水后加水口用塞子409封堵。显然的,当小水箱固定在主体上不可脱卸时,通过主体带着小水箱倒置同样可以通过加水口对小水箱补水。图中,供水装置配置在主体底部或顶部的后端105,不影响其他结构的配置与布设,因此具有更大的设计空间。

所述的脱卸连接,是在主体下端设内环边101,在内环边上设缺口,在外壳402上端设对应缺口的钩子410作为快接结构,则令钩子越过缺口并转动外壳,钩子钩在内环边上即可连接,脱卸时反向操作即可。等同的,也可通过螺纹连接将外壳连接在主体下方。

在小水箱可脱卸的情形下,出水口401配置第一水阀,该第一水阀具有一个第一阀口411及一个第一阀塞412,该第一阀塞被第一弹簧413支撑,第一弹簧对第一阀塞施加靠向第一阀口的弹力。主体上设有移动件102,移动件上配置输水接管103,小水箱连接在主体上时,第一阀塞412被输水接管103从第一阀口411推开,第一水阀被开启,输水接管103插在出水口401内实现与出水口的对接而将出水口连接至输水管路,小水箱可经出水口、输水接管向外输水。小水箱从主体上脱卸下来时输水接管与出水口脱开,出水口从输水管路移出,第一阀塞借第一弹簧的弹力封堵第一阀口而将第一水阀关闭,出水口关闭。

所述移动件102,配置在主体100下端,其通过台阶104被主体下端的内环边101限位而不能脱出主体。第一弹性体500作用在移动件102上并经移动件将弹力施加到小水箱以挤压小水箱,移动件与主体之间毋须密封,二者相对移动灵活,阻力小。小水箱向外输水时,移动件借助第一弹性体的弹力令对接在一起的输水接管与出水口同步移动,保持输水接管与出水口的对接连通。

就通过挤压令小水箱容积变小向外输水的情形而言,配置在外壳内的小水箱可以为柔性水袋。

控制阀300包括一个进口301、一个出口302及设于进口与出口之间的第二阀口303,为第二阀口配置第二阀塞304,第二阀塞借助第二弹簧305的弹力将第二阀口封堵,第二阀塞连接开阀机构,开阀机构包括设于主体表面的操控件306及杠杆307,第二弹簧作用在杠杆上间接对第二阀塞施加弹力。

如图6所示操控件未被操作的情形下,第二弹簧305的弹力作用在杠杆的下端,促使杠杆的上端向右带着第二阀塞封堵第二阀口,进口与出口不连通,控制阀关闭。如图7所示向右按压操控件情形下,按压的力量作用在杠杆的下端,第二弹簧的弹力被克服,促使杠杆的上端向左带着第二阀塞离开第二阀口,进口与出口连通,控制阀开启。

因此,出水接管通过软管700连接控制阀的进口,控制阀的出口通过软管连接蒸汽发生装置,则通过按压操控件可以开启控制阀,令小水箱经控制阀向蒸汽发生装置输水以产生蒸汽,释放操控件时可以关闭控制阀,小水箱向外输水的路径被阻断,停止小水箱向蒸汽发生装置输水。

由于小水箱容量较小,工作中需要向小水箱补水,因此,该衣物熨烫器具还包括图8-9所示的大水箱600用于适时对小水箱补水。为此,小水箱400设有补水口414;大水箱600设有补水接口601;补水口与补水接口对接时小水箱依靠其容积增大产生的负压将大水箱内的蓄水吸入实现补水。

如图所示的小水箱,第一端板靠近第二端板的移动令伸缩管缩短来变小小水箱的容积,第一端板远离第二端板的移动令伸缩管伸长来增大小水箱的容积。补水口设于第二端板上,以便将小水箱随主体置于大水箱上并令补水口与补水接口对接。

而且,第一端板上配置有导杆,导杆经小水箱内腔延伸至第二端板并穿出第二端板,导杆与第二端板密封伸缩配合,经导杆施力令第一端板远离第二端板移动。在大水箱上配置推杆602,补水口与补水接口对接时推杆602支撑导杆406,则在补水过程中,第一端板相对于大水箱不动,而主体、外壳、第二端板则缓缓下降,从而,相当于第一端板远离第二端板移动令伸缩管伸长来增大小水箱的容积,据此产生负压将大水箱内的蓄水吸入实现补水。

为了避免在补水时小水箱内的蓄水从补水口流出,补水口414配置第三水阀415,补水口与补水接口对接时第三水阀开启使得补水口与补水接口连通,补水口与补水接口脱开时第三水阀关闭。具体的,第三水阀415具有第三阀口416,为第三阀口配置第三阀塞417,第三阀塞位于第三阀腔418内,补水口与补水接口脱开时第三阀塞借助第三弹簧419的弹力封堵第三阀口而将第三水阀关闭,补水口与补水接口对接时第三阀塞被补水接口从第三阀口推离而将第三水阀开启。

进一步的,第三水阀具有第三接管420,第三接管的端口处设有流通缺口421,第三阀塞具有第三阀杆422,第三阀杆延伸至第三接管外;补水接口制为水阀结构,在此称之为第四水阀,该第四水阀具有第四阀腔603、第四阀塞604、第四阀口605、第四弹簧606;补水口与补水接口脱开时第四阀塞借助第四弹簧的弹力封堵补水接口;补水口与补水接口对接时第三接管插入补水接口并将第四阀塞从补水接口推离而将补水接口开启,第四阀塞推抵第三阀杆而将第三阀塞从第三阀口推离。据此,在补水时,如图11所示,小水箱经连通的第三阀腔、第三阀口、第三接管、流通缺口、第四阀腔、连接第四阀腔与大水箱内腔的软管将大水箱内的蓄水吸入小水箱。在如图1-3、图5、图8所示状态时,补水口与补水接口均关闭。

为了在补水时令小水箱持续增大容积产生负压,补水接口设于一升降架607上,升降架被一第二弹性体608向上支撑;小水箱置于升降架上使得补水口与补水接口对接,小水箱将大水箱内的蓄水吸入时第二弹性体的弹力被克服、升降架下降,外壳、第二端板随着下降。如图10-11所示小水箱与主体一起置于大水箱时,小水箱、外壳、主体的重力施加在升降架上,从而促使小水箱容积增大产生负压,第一弹性体的弹力被克服。因此主体的重量利于小水箱产生负压。欲加快小水箱吸水时,可人为对主体向下施压,增大小水箱内的负压,令小水箱具有更大的吸力从大水箱吸水。

为了便于小水箱稳定可靠地置于大水箱上,大水箱上配置用于置放水箱的凹部609。

如图所示,小水箱配置在主体底部。大水箱呈底座配置用于主体带着小水箱如图10所示置于大水箱上进行补水,如此以来,使用者在使用间歇仅需将主体带着小水箱置于大水箱的凹部即可,大水箱如同一个底座一样承载着主体和小水箱。

为了向大水箱加水,在大水箱上设加水口并为加水口配置盖子。

上文述及的第一弹性体、第二弹性体,如图所示优选螺旋状压缩弹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