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筒状布料的翻折机构及袖口罗纹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327318发布日期:2021-06-04 17:47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筒状布料的翻折机构及袖口罗纹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服装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筒状布料的翻折机构及袖口罗纹机。


背景技术:

2.传统袖口的制作均为采用人工缝制,由于袖口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翻折、卷边等多个操作步骤,人工制作时就需要对上述步骤进行手动操作,然后再通过缝纫机将单片翻折和卷边后的袖口布料缝合起来,由于目前的筒状的袖口或领口通常采用双层的形式,具体:先将单层筒状布料经过翻折,然后缝制在衣物上,目前,对筒状布料的翻折加工通常采用人工方式,其工作效率低下。
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如本申请人在先申请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一种收料机构及领罗纹机》,其专利申请号为cn202010131091.8(授权公告号为cn111196399a)公开了一种领罗纹机包括用来将筒状布料的第一端撑开的接料翻转机构及用来将筒状布料的第二端向其撑开的第一端的内部中空翻折而形成双层筒状布料的收料翻转机构,实现了对筒状布料的翻折,但是,实现将筒状布料第一端撑开的结构相对复杂,并且需要翻转动作,所需要避让的空间较大。
4.因此,需要对现有的翻折机构及袖口罗纹机作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高效的用于筒状布料的翻折机构。
6.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翻折高效的袖口罗纹机。
7.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筒状布料的翻折机构,包括
8.支撑台,基本呈水平布置;
9.两个插杆,前后并排间隔布置,设置在所述工作台面之上,且沿着筒状布料的输送方向左右延伸,用来插设在筒状布料内;
10.第三驱动机构,动力输出端与两个所述插杆的至少一个驱动连接,用来使两个所述插杆沿着前后方向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
11.夹爪组件,沿着筒状布料的输送方向,位于所述插杆的上游,用来夹持或释放筒状布料;及
12.第四驱动机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夹爪组件驱动连接,用来驱动夹爪组件沿着左右方向来回运动而靠近或远离所述插杆。
13.夹爪组件的结构形式有多种,但是从结构简单和可靠角度来讲,优选地,所述夹爪组件包括两个前后间隔布置的第一夹爪,两个所述第一夹爪通过连接板相连接,所述第四
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连接板相连接。
14.为了实现对布料的可靠夹取和释放,还包括有能在第五驱动机构的驱动下上下运动的第二夹爪,所述第二夹爪位于所述插杆的上方。
15.第三驱动机构的结构形式有多种,但是优选地,所述第三驱动机构包括有
16.第一电机,外壳被布置成与所述操作台面相对固定,该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上下延伸;
17.第一主动齿轮,安装在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上;
18.第一转轴,竖向延伸,位于所述第一电机输出轴的后方,且相对所述操作台面绕自身轴线转动;
19.第一从动齿轮,安装在所述第一转轴上;
20.第一传动齿带,呈环状,且环绕在所述第一主动齿轮和第一从动齿轮的外围,并与所述第一主动齿轮和第一从动齿轮啮合,其中一个所述插杆与所述第一传动齿带相连。
21.为了方便对翻折后的筒装布料向下一道工序运动,还包括有用来驱动所述插杆沿着筒状布料的输送方向左右来回移动的第八驱动机构,所述第八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第三驱动机构相连接。
22.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具有上述的翻折机构的袖口罗纹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用来对单片布料进行翻折的第一翻折机构、输送机构及缝纫机构,用于筒状布料的翻折机构为第二翻折机构,沿着布料的输送方向,所述第一翻折机构、输送机构、缝纫机构及第二翻折机构依次布置。
23.第一翻折机构的结构形式有多种,但是从单片布料翻折到位而形成双层布料的角度来讲,所述第一翻折机构包括
24.压件,位于所述操作台面之上,用来将布料邻近第一端的部分压设在所述操作台面上;
25.支撑件,位于所述操作台面之上,与所述压件间隔布置,且与所述操作台面之间留有供布料通过的间隙,用来布置在布料邻近中间的位置上;
26.活动板,位于所述支撑件远离所述压件的一侧,用来支撑布料邻近第二端的部分;
27.升降机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活动板驱动连接,用来驱动所述活动板相对所述操作台面上下运动;及
28.推动机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升降机构驱动连接,用来驱动所述升降机构及活动板靠近或远离所述压件,从而将位于所述活动板上的布料翻折至所述支撑件之上。
29.为了驱动压件的上下运动,还包括有用来驱动所述压件上下运动的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压件驱动连接。如此,能实现对布料的实时压设。
30.为了对翻折后的布料第二端进行翻边,所述压件朝向所述支撑件的一侧具有朝所述支撑件方向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位于所述压件的底部。如此,布料的第二端被压件进行阻挡,此时,布料的第二端局部位于延伸部上,在压件向上移动后再向下运动后能将布料的第二端进行翻边。
31.压件的结构形式有多种,压件可以采用一体件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分体件的形式,但是优选地,所述压件包括有阻挡体和设置在所述阻挡体下表面上的第一压板,所述延伸
部为所述第一压板位于所述阻挡体之外的部分。
3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该用于筒状布料的翻折机构通过夹爪组件抓取筒状布料,并将筒状布料移动至该筒状布料的内部中空处位于插杆的外围,两根插杆将筒状布料撑紧,随后,夹爪组件带动筒状布料朝远离插杆方向运动,而将筒状布料翻折形成双层的筒状布料,通过夹爪组件和插杆的配合实现筒状布料的翻折,整个结构简单且合理,并且整个翻折过程方便可靠且高效。
附图说明
3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袖口罗纹机的结构示意图;
34.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5.图3为图2中i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36.图4为图2中压件和第一驱动机构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37.图5为图2中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8.图6为图2中的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39.图7为经翻折和翻边后的布料的结构示意图;
40.图8为图1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41.图9为插杆与第三驱动机构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42.图10为第二翻折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3.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44.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袖口罗纹机包括用来对单片布料进行翻折的第一翻折机构02、输送机构9及缝纫机构10,用于筒状布料的翻折机构为第二翻折机构8,沿着布料的输送方向,第一翻折机构02、输送机构9、缝纫机构10及第二翻折机构8依次布置。
45.如图2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单片布料的第一翻折机构02包括操作台面1、压件2、支撑件11、活动板3、升降机构4、推动机构5、第一驱动机构6及第二压板7。本实施例中的前后、左右及上下方向参见图1和图2中箭头所指的方向。
46.如图2所示,操作台面1基本呈水平布置,在操作台面1之下设置有支撑板12,支撑板12与操作台面1并排布置,支撑板12上开设有沿布料01的翻折方向前后延伸的滑槽121。
47.如图2至图4所示,压件2位于操作台面1之上,用来将布料01邻近第一端01a的部分压设在操作台面1上,压件2朝向支撑件11的一侧具有朝支撑件11方向延伸的延伸部221,延伸部221位于压件2的底部。如图2和图3所示,压件2包括有阻挡体21和设置在阻挡体21下表面上的第一压板22,延伸部221为第一压板22位于阻挡体21之外的部分。
48.如图4所示,上述压件2能在第一驱动机构6驱动下上下运动,该第一驱动机构6包括有第一气缸61和第二气缸62,第一气缸61的外壳固定在第一竖板14上,第一竖板14竖向布置在支撑板12上,第一气缸61的动力输出端竖向设置,第二气缸62的动力输出端沿着滑槽121的长度方向延伸,且该第二气缸62的外壳与第一气缸61的动力输出端相连,该第二气缸62的动力输出端与压件2相连,则上述的压件2在第一气缸61的带动下能上下运动,在第二气缸62的带动下能前后方向延伸。
49.如图3和图6所示,支撑件11位于操作台面1之上,与压件2间隔布置,且与操作台面1之间留有供布料01通过的间隙111,该支撑件11位于压件2和活动板3之间,用来布置在布料01邻近中间01c的位置上。上述支撑件11为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支撑条,且该支撑件11的中心线与滑槽121的中心线基本垂直。
50.如图3所示,活动板3位于支撑件11远离压件2的一侧,即该活动板3位于支撑件11的前侧,用来支撑布料01邻近第二端01b的部分。前述的活动板3在升降机构4的驱动下相对操作台面1能上下运动,且该活动板3能向上运动至位于支撑件11之上,具体地,如图5所示,升降机构4包括升降气缸41及滑杆42,具体地,升降气缸41的动力输出端竖向设置,滑杆42有两根且竖向设置,且沿着基本与滑槽121相垂直的方向(即沿着左右方向)间隔布置,上述每根滑杆42均对应布置一个滑槽121,则滑槽121有两个,且沿左右方向间隔布置。两根滑杆42的上端均与活动板3相连,两根滑杆42的下端通过连接部43相连接,升降气缸41的动力输出端与连接部43相连接,即该升降气缸41通过连接部43与活动板3驱动连接,从而带动滑杆42和活动板3上下运动。
51.如图5所示,上述的活动板3在推动机构5的驱动下能前后方向运动,即上述推动机构5动力输出端与升降机构4驱动连接,从而用来驱动升降机构4及活动板3靠近或远离压件2,继而能将位于活动板3上的布料01翻折至支撑件11之上。具体地,前述的推动机构5包括有无杆气缸51、第二电机52、第一螺杆53及第一连接件54。其中,无杆气缸51的动力输出端沿着滑槽121的方向延伸,且与升降气缸41的外壳相连接,从而在无杆气缸51的驱动下,滑杆42能沿着滑槽121的长度方向来回滑动地限位在对应的滑槽121内。第二电机52的输出轴前后方向延伸,第一螺杆53与第二电机52的输出轴相连接,且与第二电机52输出轴同步转动;第一连接件54具有供第一螺杆53局部安装在其中且与第一螺杆53的外螺纹相配合的第一内螺孔,无杆气缸51的外壳安装在第一连接件54上,如此,在第二电机52的驱动下,通过第一螺杆53与第一连接件54的传动下,无杆气缸51能沿前后方向运动,从而带动无杆气缸51及活动板3前后方向移动。
52.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压板7能在第二驱动机构71的驱动下上下运动,第二驱动机构71为安装在第二竖板13上的第三气缸,第二竖板13竖向设置,且通过连杆固定在支撑板12上,在第二压板7处于下压状态下,第二压板7位于支撑件11和延伸部221之间。
53.上述的用于单片布料的第一翻折机构的工作过程如下:
54.单片布料01位于支撑件11和操作台面1之间,且单片布料01的第一端01a被压件压设在操作台面1上,单片布料01的第二端01b位于活动板3上,活动板3在升降机构4的驱动下向上运动,此时,位于活动板3上的部分布料也被抬起,且该活动板3向上运动至位于支撑件11之上的位置,随后活动板3在推动机构5的驱动下朝压件2方向向后运动的过程中,活动板3上的布料逐渐朝支撑件11方向翻折,直至活动板3上的布料完全翻折至支撑件11之上,如此,单片布料01对折而形成双层的布料;当活动板3向后运动至布料01的第二端被压件2的阻挡体21阻挡而位于延伸部221之上的状态下,活动板3在推动机构5的驱动下朝远离压件2方向向前运动,随后第二压板7在第二驱动机构71的驱动下向下运动而将双层布料压设在操作台面1上,随后,压件2在第一驱动机构6的驱动下向上运动并朝支撑件11方向运动后向下压布料的第二端01b的翻边,最后经翻折和翻边后的布料参见图7所示。
55.如图1和图8所示,输送机构9包括有第三压板91、第六驱动机构92和第七驱动机构
93,第三压板91在第七驱动机构93的驱动下朝压件方向运动,且在第六驱动机构92的驱动下向下运动而压设图7中的布料,随后在第七驱动机构的驱动下,第三压板91拖动布料朝缝纫机构10方向运动,则缝纫机构10位于输送机构9的下游,且该缝纫机构10将翻边后的布料缝制从而形成筒装布料。
56.上述的第六驱动机构92为第四气缸,第七驱动机构93包括有第三电机931、第二主动齿轮932、第二从动齿轮933、第二转轴935及第二传动齿带934,第三电机931安装在第二竖板13上,该第三电机931的输出轴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二主动齿轮932安装在第三电机931的输出轴上,第二转轴935位于第三电机931输出轴的右侧,且与第三电机931输出轴基本平行,第二从动齿轮933安装在第二转轴935上。第二传动齿带934呈环状,且环绕在第二主动齿轮932和第二从动齿轮933的外围,且第二传动齿带934的内齿部与第二主动齿轮932和第二从动齿轮933相啮合,第六驱动机构92的外壳安装在第二传动齿带934上,从而第六驱动机构92在第三电机931的驱动下,并在第二主动齿轮932、第二从动齿轮933及第二传动齿带934的传动下能左右来回运动。
57.如图1、图9及图10所示,用于筒状布料的翻折机构为第二翻折机构8包括支撑台80、两个插杆81、第三驱动机构82、夹爪组件83、第四驱动机构84、第二夹爪85、第五驱动机构86及第八驱动机构87。
58.如图1、图2及图9所示,支撑台80基本呈水平布置,两根插杆81且前后并排间隔布置,两根插杆81设置在支撑台80之上,且均沿着筒状布料的输送方向左右延伸,用来插设在筒状布料的内部中空处。
59.如图2所示,沿着筒状布料的输送方向,夹爪组件83位于插杆81的上游,用来夹持或释放筒状布料;如图10所示,上述的夹爪组件83包括两个前后间隔布置的第一夹爪831,两个第一夹爪831通过连接板832相连接,第四驱动机构84的动力输出端与连接板832相连接,从而驱动夹爪组件83沿着左右方向来回运动而靠近或远离插杆81。为了可靠实现对筒状布料的夹持或释放,第二夹爪85能在第五驱动机构86的驱动下上下运动,且位于插杆81的上方,上述第五驱动机构采用气缸的结构形式。上述的第一夹爪831和第二夹爪85实现对筒状布料的夹持或释放。此外,为了适应不同直径的筒状布料,两个第一夹爪831能相互靠近或远离,具体地,如图2所示,位于前侧的第一夹爪831在第六气缸833的驱动下能前后运动而靠近或远离位于后侧的第一夹爪831,从而实现两个第一夹爪831的相向或相背离运动。
60.上述的第三驱动机构82的动力输出端与两个插杆81的至少一个驱动连接,用来使两个插杆81沿着前后方向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三驱动机构82包括有第一电机821、第一主动齿轮822、第一转轴823、第一从动齿轮824及第一传动齿带825。其中,第一电机821外壳通过安装板820固定在支撑台80上,安装板820位于支撑台80之上且与支撑台80基本平行,该第一电机821的输出轴上下延伸;第一主动齿轮822安装在第一电机821的输出轴的上端且位于安装板820之上;第一转轴823竖向延伸,位于第一电机821输出轴的后方,且相对支撑台80绕自身轴线转动;第一从动齿轮824安装在第一转轴823上;第一传动齿带825呈环状,且环绕在第一主动齿轮822和第一从动齿轮824的外围,且第一传动齿带825的内齿部与第一主动齿轮822和第一从动齿轮824啮合,位于前侧的插杆81通过第一连接块811与第一传动齿带825相连。如此,位于前侧的插杆81在第一电机821的驱动下,并
在第一主动齿轮822、第一转轴823、第一从动齿轮824及第一传动齿带825的传动下能靠近或远离右侧的插杆81。位于右侧的插杆81通过第二连接块812安装在安装板820上,位于左侧的插杆81在朝远离右侧插杆81方向运动时,能实现对筒状布料的撑紧。
61.如图9所示,上述的第八驱动机构87用来驱动插杆81沿着筒状布料的输送方向左右来回移动,第八驱动机构87的动力输出端与第三驱动机构82驱动连接,具体地,第八驱动机构87为第八气缸,且第八气缸与安装板820相连接。
62.上述的用于筒状布料的第二翻折机构的工作过程如下:
63.如图10所示,夹爪组件83在第四驱动机构84的驱动下朝插杆81向左运动,而第二夹爪85在第五驱动机构86的驱动下向下运动,随后第二夹爪85及夹爪组件83中的第一夹爪831同时抓取筒状布料,并将筒状布料套设在插杆81之外,两根插杆81在第三驱动机构82的驱动下相背离运动而将筒状布料撑紧,随后,第一夹爪831和第二夹爪85带动筒状布料朝远离插杆81方向向右运动,而将筒状布料的一端向另一端方向运动从而向外翻折形成双层的筒状布料。
64.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夹爪和第二夹爪的夹持或释放是通过手指气缸实现的,手指气缸的结构形式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结构,本实施例中将不再详细赘述。
65.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了表示方向的术语,诸如“前”、“后”、“上”、“下”、“左”、“右”、“侧”、“顶”、“底”等,用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结构部分和元件,但是在此使用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的目的,是基于附图中显示的示例方位而确定的。由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所以这些表示方向的术语只是作为说明而不应视作为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