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洗衣机马达的定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98571发布日期:2021-12-22 08:31阅读:65来源:国知局
用于洗衣机马达的定子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用于洗衣机马达的定子。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如下的用于洗衣机马达的定子,即,当用于洗衣机的马达进行工作时,可通过防止产生噪音和振动来防止马达的振动传递到洗衣机并减少制造成本。


背景技术:

2.通常,用于洗衣机的马达可包括转子和定子。其中,定子包括:定子芯,由多个薄型的金属钢板层叠制造而成;以及绝缘体,包围上述定子芯,若包围定子芯的上部绝缘体和下部绝缘体相互接触,则可形成几乎覆盖定子芯内周面的结构。根据这种结构,当马达进行工作时,可在两个绝缘体的边界附近产生因微小的振动引起的噪音,由于绝缘体几乎覆盖定子芯的大部分内周面,因此,需消耗的树脂模塑的量相对较大,从而导致制造成本增加。
3.为了减少因马达振动引起的噪音,作为现有技术可包括:韩国授权专利第10

0577255号,使得用于结合马达托架与定子的螺栓与材质柔韧的防尘衬垫相结合来减少马达振动;韩国授权专利第10

0571790号,将防尘部件适用于马达外壳的结合螺栓;以及韩国授权专利第10

1154983号,通过结合螺栓使得与外桶相结合并用于支撑转子的下部罩部件在与上部绝缘体及下部绝缘体相向接触的状态下与上部绝缘体及下部绝缘体相结合,在上述下部绝缘体下部的突出部与外桶的结合部之间配置接触突起部(缓冲部件)来减少振动,由于上述现有技术均属于由上部绝缘体及下部绝缘体结合组成的结合部相互接触的结构,因此,可在上部绝缘体内侧和下部绝缘体内侧相接触的部位产生因振动引起的噪音,尤其在马达的组件中,即,由于与外桶相结合的金属或合成树脂材质的下部罩部件和合成树脂材质的下部绝缘体在相向接触的状态下结合,即使通过上述防尘部件等吸收振动,也无法防止上述相向接触部位产生噪音,因此,对于振动和噪音的问题还尚未解决。
4.由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人提供具有新型结构的用于洗衣机马达的定子。


技术实现要素:

5.技术问题
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新型结构的用于洗衣机马达的定子,即,通过在马达设置新型结构的定子来避免上部绝缘体与下部绝缘体直接接触的同时避免与马达组件之间的直接接触,从而可防止马达工作时产生的微小噪音和振动。
7.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可减少制造成本的用于洗衣机马达的定子。
8.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及本发明所包含的其他目的均可通过以下说明轻松实现。
9.技术方案
10.本发明的用于洗衣机马达的定子的特征在于,包括:定子芯30,具有芯基座31和以放射状形成在上述芯基座31的多个齿部32;上部绝缘体10,以绝缘的方式覆盖上述芯基座31和上述齿部32的上部,包括具有校正孔110a的多个突出部件110,上述突出部件110形成于上述上部绝缘体10的内侧,当与马达组件相结合时,上述校正孔110a用于校准准确的位
置;以及下部绝缘体20,以绝缘的方式覆盖上述芯基座31和上述齿部32的下部,包括形成于内侧并具有结合孔210a的多个组件结合部210,上述下部绝缘体20的组件结合部210以使得形成有结合孔40

1的上部缓冲部件40位于各个结合孔210a周围的上部放置部210a

1的方式通过嵌入在上述结合孔210a的衬套50来与上述上部缓冲部件40相结合,上部缓冲部件40的外周面40b以朝向上部绝缘体10的突出部件110的一侧面110b及上部内周面罩部13的内侧面压迫的方式结合,使得上部绝缘体10与下部绝缘体20以将上述上部缓冲部件40作为介质相互隔开的状态相结合。
11.优选地,在本发明中,具有通过切断上述上部缓冲部件40的内侧面而成的切割面40a。
12.优选地,在本发明中,在上述下部绝缘体20形成有下部结合凹入部220和多个减重空间210b,衬套50压入在与上述下部结合凹入部220相贯通的结合孔210a和上部缓冲部件40的结合孔40

1。
13.优选地,在本发明中,在上部放置部210a

1朝向上方突出的嵌入突起210a

10与在上部缓冲部件40下部所形成的嵌入孔相结合,上述上部放置部210a

1位于在下部绝缘体20的组件结合部210所形成的结合孔210a周围。
14.优选地,在本发明中,下部缓冲部件70位于上述下部绝缘体20的下部结合凹入部220,使得上述下部缓冲部件70的下部突出面70a相比于上述下部绝缘体20的下端面进一步向下突出。
15.发明的效果
16.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即,可通过新型结构的定子来防止马达工作时产生的微小噪音和振动并减少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17.图1为示出本发明的马达的定子的立体图。
18.图2为示出从下方观察本发明的马达的定子的立体图。
19.图3为示出本发明的马达的定子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20.图4为示出本发明的马达的定子的分解立体图。
21.图5为示出本发明的马达的定子的分解状态的截面剖视图。
22.图6为示出本发明的马达的定子的截面剖视图。
23.图7为示出本发明的马达的定子的一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24.图8为示出本发明的马达的定子的一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25.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26.图1为示出本发明的马达的定子1的立体图,图2为示出从下方观察本发明的马达的定子1的立体图,图3为示出本发明的马达的定子1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4为示出本发明的马达的定子1的分解立体图。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的马达的定子1由上部绝缘体10、下部绝缘体20及定子芯30组成。
27.上部绝缘体10和下部绝缘体20以绝缘的方式与定子芯30的上部及下部相结合。定
子芯30由多个薄型钢板层叠制造而成,具有圆形的芯基座31和以放射状形成在上述芯基座31的多个齿部32。当上部绝缘体10和下部绝缘体20与定子芯30的上部及下部相结合时,上部绝缘体10的下部面、下部绝缘体20的上部面及各个内周面以并未直接接触的方式相互形成规定间隔。
28.上部绝缘体10以覆盖定子芯30的上部的方式与定子芯30相结合,包括:上部基座罩部11,覆盖定子芯30的芯基座31的上部;上部齿部罩部12,覆盖齿部32的上部;以及上部内周面罩部13,覆盖定子芯30的芯基座31的内周面的上部侧。沿着上部绝缘体10的上部内周面罩部13的半径方向来在内侧周围形成有多个突出部件110,上述多个突出部件110具有校正孔110a,上述多个突出部件110从上部内周面罩部13朝向内侧突出,当定子1与马达组件相结合时,上述校正孔110a用于校准准确的位置。如图1所示,优选地,至少3个突出部件110以留有规定间隔的方式突出形成。
29.下部绝缘体20以覆盖定子芯30的下部的方式与定子芯30相结合,包括:下部基座罩部21,以覆盖定子芯30的芯基座31的下部的方式沿着内侧延伸;下部齿部罩部22,覆盖齿部32的下部;以及下部内周面罩部23,形成下部绝缘体20的内周面。沿着下部绝缘体20的下部内周面罩部23的半径方向在外侧形成有具有结合孔210a的多个组件结合部210及多个减重空间210b,在组件结合部210的下部形成有下部结合凹入部220。虽然对于组件结合部210的数量并无特别限制,但只要与突出部件110的数量相同或比突出部件110的数量更多即可,但是,优选地,其中一部分必须与突出部件110相邻形成。在本说明书中以采用6个组件结合部210为例进行了说明。其中,3个组件结合部210与突出部件110相邻,剩余2个位于两个突出部件110之间。
30.上部缓冲部件40压入固定在衬套50的上端部,上述衬套50压入在组件结合部210的结合孔210a,形成有结合孔40

1的上部缓冲部件40位于结合孔210a周围的上部放置部210a

1。为了有效吸收振动及噪音并消除马达与组件相结合时产生的其他部件的干涉,优选地,上部缓冲部件40应具有切割面40a和外周面40b,上述切割面40a为切断环形状一部分的部分,上述外周面40b为圆形的外周部分。
31.在此情况下,上部缓冲部件40的外周面40b的一面与上部绝缘体10的上部内周面罩部13相向接触。与此同时,突出部件110的一侧面与上述上部缓冲部件40的外周面40b的一部分相向接触,在上部缓冲部件40的一侧面压迫上部绝缘体10的突出部件110的一侧面并被支撑的状态下维持上部绝缘体10及下部绝缘体20与定子芯30相结合。如上所述,通过使得缓冲部件40的一侧面与上部绝缘体10的突出部件110的一侧面相互之间的相向接触面积最大化,由此,可使得缓冲部件40有效吸收振动并防止噪音。
32.由于未处在与组件结合部210、突出部件110相邻的位置上的上部缓冲部件40无法与突出部件110相向接触,因此,仅与上部内周面罩部13相向接触。
33.如上所述,本发明以如下方式形成牢固的结构,即,在上部绝缘体10和下部绝缘体20分别以定子芯30的压入而结合的状态下,使得上部缓冲部件40的一侧面压迫上部绝缘体10的突出部件110的一侧面并被支撑,上部绝缘体10以绝缘的方式覆盖定子芯30的芯基座31和齿部32的上部,下部绝缘体20以绝缘的方式覆盖芯基座31的下部和上述齿部32的下部。并且,可通过在下部绝缘体20形成减重空间210b来减少树脂模塑的量并降低制造成本。
34.在下部绝缘体20的组件结合部210的下部形成有朝向上部凹入形成的下部结合凹
入部220,在其周围形成有多个减重空间210b,衬套50压入结合在贯通上述组件结合部210的结合孔210a。
35.由于上部绝缘体10覆盖定子芯30的上部,因此,上部绝缘体10由覆盖芯基座31的上部的上部基座罩部11、覆盖齿部32的上部的上部齿部罩部12以及覆盖芯内周面33的上部内周面罩部13组成。下部绝缘体20包括下部基座罩部21和下部齿部罩部22,上述下部基座罩部21为覆盖定子芯30的芯基座31的下部的部分,上述下部齿部罩部22为覆盖齿部32的下部的部分,在下部绝缘体20的内周面形成有下部内周面罩部23。下部结合凹入部220和减重空间210b形成在下部基座罩部21。
36.衬套50分别压入在下部绝缘体20的结合孔210a。上部缓冲部件40位于上述结合孔210a周围的上部放置部210a

1,以朝向结合孔210a上部突出的方式使得上部缓冲部件40的结合孔40

1压入结合在向结合孔210a压入的衬套50的上端。
37.图5为示出本发明的马达的定子1的分解状态的截面剖视图,图6为示出本发明的马达的定子1的截面剖视图。参照图5及图6,在上部缓冲部件40嵌入在衬套50的上端的状态下,随着上部绝缘体10的上部内周面罩部13与上部缓冲部件40的外周面40b的一部分相向接触,从而维持弹性压迫的状态,上述衬套50嵌入于在下部绝缘体20的组件结合部210所形成的结合孔210a。
38.图7及图8为示出本发明的马达的定子的一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如图7及图8所示,具有多个校正孔110a的突出部件110的一侧面110b与上述上部缓冲部件40的外周面40b相向接触,由此,使得与下部绝缘体20相结合的上部缓冲部件40的外周面40b压迫上部绝缘体10的突出部件110的一侧面110b并被支撑。
39.因此,上部缓冲部件40的外周面40b朝向上部绝缘体10的突出部件110的一侧面110b及上部内周面罩部13的一面施加强力的弹性压迫,从而可维持牢固的结合状态。为了起到缓冲及防振作用,优选地,上部缓冲部件40应由可吸收冲击及振动的材质制成,例如橡胶等,但并不限定于橡胶,除橡胶外,可根据需求使用多种材质,例如,硅、聚氨酯、压铸铝合金、其他塑胶或金属等。
40.如图6所示,上部绝缘体10的上部内周面罩部13的下部面与下部绝缘体20的组件结合部210在相结合的状态下以相互留有规定间隔的方式隔开,从而可防止在边界部分产生的微小振动及噪音。
41.图8为示出本发明的马达的定子1的一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参照图8,在上部放置部210a

1朝向上部突出的嵌入突起210a

10可以与在上部缓冲部件40下部所形成的嵌入孔相结合,上述上部放置部210a

1位于在下部绝缘体20的组件结合部210所形成的结合孔210a周围。由此,可迅速执行上部缓冲部件40的组装结合,可通过在结合状态下防止微小的移动来维持牢固状态下的结合。
42.马达的定子1与马达组件(未图示)相结合,随着结合螺栓60沿着衬套50的内侧贯通,定子1将与马达组件相结合。在此情况下,可使得环形状的下部缓冲部件70位于下部绝缘体20的下部结合凹入部220。位于下部结合凹入部220的下部缓冲部件70的下部突出面70a相比于下部绝缘体20的下端面进一步向下突出。即,下部缓冲部件70的下部突出面70a与下部罩部件80的上部面80a相向接触,上述下部罩部件80与构成马达组件的外桶相结合,由金属或合成树脂材质制成,通过上述结合螺栓60使定子1与下部罩部件80相结合,在定子
1和马达组件的结合部位采用下部缓冲部件70来使得马达组件与定子1以无直接接触的方式相结合,由此,防止因接触产生的振动而引起的噪音。
43.以上的对本发明所进行的详细说明仅为用于理解本发明的示例,这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范畴。本发明的范畴可通过所附的发明要求保护范围加以定义,应当理解的是,其范围内的本发明的所有修改或变更均属于本发明的范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