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衣物除味喷雾剂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91831发布日期:2022-04-16 11:58阅读:1145来源:国知局
一种衣物除味喷雾剂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除味试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衣物除味喷雾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2.人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气味,众多研究表明人体产生的气味中含有上百种化学物质。通过检测分析发现人体气味主要是由脂肪酸、酯、醇、胺、酮等物质组成。
3.日常所闻到的老人味(加龄臭)、脚臭、腋臭等,都是身体里产生的一种醛或者酸挥发时的气味。例如,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抗氧化屏障减弱,人体产生异味主要是壬烯醛;脚臭主要是鞋袜上产生的细菌和真菌的分解物异戊酸挥发时的气味;腋臭是由于腋下代谢产生的丙酸挥发产生的气味。其中壬烯醛不溶于水,并且壬烯醛、异戊酸、丙酸等易挥发的气味物质很容易残留在皮肤上,或者残留在衣物及织物上。
4.现行市面上的去除体味的产品作用机理通常为,杀灭或者抑制产生异味的细菌,然后再用香味物质加以掩盖难闻的气味。但是有的除味剂的除味效果不佳或者不能持续作用。
5.氨丁三醇简称tris,是一种非钠氨基缓冲碱,常用作酸碱平衡调节药,用于急性呼吸性、代谢性酸血症,也适用于呼吸性酸血症,是一种理想的针对代谢性酸血症合并急性呼吸性酸血症的药物,氨丁三醇在溶液中可与溶液中的水起反应,并使其减少。氨丁三醇是工艺应用和化学实验中一种常用缓冲剂。现有技术中,也常将氨丁三醇用在化妆品中,作为缓冲剂和ph调节剂使用。
6.健康的东方人皮肤的ph应该在4.5~6.5之间,也就是处于弱酸性,此时,皮肤抵御外界侵蚀的能力最强,皮肤的弹性、光泽、水分等状况最佳,是吸收营养的最佳状态。但是由于现有的化妆品的成分复杂,ph变动很大,而且长期存放也会由于微生物的参与、空气氧化及防腐剂的失效等作用出现使用效果不佳,因此需要加入缓冲剂来调节ph值,使之达到允许范围内的酸碱度。采用氨丁三醇可以稳定化妆品组分体系的ph,防止ph发生较大变化。
7.中国专利cn107106486a-含有非那沙星和tris的组合物中指出tris是显著增强非那沙星在溶液中的溶解度的特殊工具,但是并没有针对组合物的其他用途作以详细说明。中国专利cn109174032a-衣物专用除味剂及制作方法中涉及到的除味剂主要成分为n-乙烯基吡咯烷酮-二乙烯基苯共聚物质-so3h,但是并没有对作为药物的作用机理以及作用效果做出详细说明。
8.氨丁三醇作为主要物质,第一次出现在除异味的市场应用方面,此前,从未运用过它在这方面的作用。
9.为此,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通过将氨丁三醇、表面活性剂等辅助试剂进行组合,设计一种衣物除味组合物,目的是通过衣物除味组合物与人体产生的脂肪酸、酯、醇、胺、酮等易挥发物质进行化学反应,生成无味无毒的物质,从而消除异味。


技术实现要素:

10.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通过采用氨丁三醇、乙酸钠、卡松、香精等物质进行组合,旨在提供一种衣物除味喷雾剂,并与人体产生的脂肪酸、酯、醇、胺、酮等易挥发物质进行化学反应,生成无味无毒的物质,从而实现异味的消除。
11.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衣物除味喷雾剂对衣物进行除味的方法。
12.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13.一种衣物除味喷雾剂,由氨丁三醇、稳定剂、防腐剂、香精和水配制而成,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比为:氨丁三醇3%-10%,稳定剂5%-15%,防腐剂0.1%-1%,香精0.1%-0.5%,余量为水。
14.优选的,所述衣物除味喷雾剂,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比为:氨丁三醇8%-10%,稳定剂8%-15%,防腐剂0.3%-0.5%,香精0.3%-0.5%,余量为水。
15.具体的,所述稳定剂为乙酸钠、山梨醇或甘露醇。
16.具体的,所述防腐剂为卡松防腐剂。本技术中所使用的卡松防腐剂是天诗蓝盾牌的卡松防腐剂-ld14,普遍使用于化妆品成品、洗发水和护发素中,是抑制微生物生长的一种杀菌防腐剂,其对酵母菌、真菌、革兰氏菌、异氧菌、藻类等具有较好抑制效果。
17.具体的,所述香精的型号是sy-0001;所述香精的成分包括60多种物质,主要成分为:5-羟甲基-2-呋喃(7.86wt%)、三羟基硝基甲烷(11.81wt%)、丁基-β-d吡喃葡萄糖(10.72wt%)、α-d-甲基葡萄糖苷(4.40wt%)、右旋奎宁酸(5.95wt%);还包括一些醇类、酯类、萜类、烷烃、烯烃类等物质,其余成分均占比微量,在此不一一列举。
18.进一步的,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衣物除味喷雾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9.将衣物除味喷雾剂配方中的各组分原料按照质量百分比均匀混合后,即得成品。
20.进一步的,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衣物除味喷雾剂在去除空气中具有异味的挥发性化合物的应用。
21.进一步的,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衣物除味喷雾剂在去除衣物异味中的应用。
22.进一步的,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衣物除味喷雾剂在衣物抑菌、除菌中的应用。
23.本发明所述衣物除味喷雾剂中各成分的原理和使用效果为:
24.日常所闻到的老人味(加龄臭)主要是人体产生易挥发的壬烯醛散发到空气中所产生的异味,脚臭主要是人体产生易挥发的异戊酸散发到空气中所产生的异味,腋臭主要是人体产生易挥发的丙酸散发到空气中所产生的异味。
25.其中,氨丁三醇与异戊酸、丙酸等酸类物质的反应机理如式(1)所示,氨丁三醇与甲醛等醛类有害物质的反应机理如式(2)所示:
26.弱酸-弱碱反应
[0027][0028]
与醛反应形成亚胺或恶唑烷
[0029]
[0030]
基于此反应,在本发明中氨丁三醇作为一种弱碱性物质,通过抑制关键异味分子的产生、挥发、扩散来消除异味,是一种反应性除臭因子。
[003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0032]
现有技术中,氨丁三醇一直在药理学方面被广为应用,在化妆品中的应用较少,主要是应用在孕妇、婴幼儿级别的化妆品中。但这两种应用均是利用氨丁三醇作为缓冲剂使用的。而在本发明中,利用的是氨丁三醇本身的物化性质,利用其自身含有的氨基可以与羧基、醛基进行反应,形成无害无味的一种新物质。本发明的含有氨丁三醇的组合喷雾剂不仅拓展了氨丁三醇的应用市场,而且由于反应后没有新的污染物生产,是一种绿色除异味产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0033]
本发明所述衣物除味喷雾剂能够去除异味(包括腋臭、脚臭、加龄臭、口臭、宠物臭等),去除效果更加温和,不惧敏感肌,同时还能够去除新衣服上的甲醛等有害成分。
[0034]
本发明所述衣物除味喷雾剂使用时,见效快,且去除异味效果显著。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为了使本发明的技术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进一步的说明,但所述实施例旨在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技术或条件者,按照本领域内的文献所描述的技术或条件或者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实施例中使用的香精是广州馨誉香料有限公司的sy-0001型香精。
[0036]
实施例1
[0037]
一种衣物除味喷雾剂,由氨丁三醇、稳定剂(乙酸钠)、防腐剂(卡松防腐剂-ld14)、香精和水配制而成,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比为:氨丁三醇3%,乙酸钠5%,防腐剂1%,香精0.1%,余量为水。
[0038]
所述衣物除味喷雾剂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为:将氨丁三醇、乙酸钠、防腐剂、香精、水按比例混合均匀后,即得。
[0039]
实施例2
[0040]
一种衣物除味喷雾剂,由氨丁三醇、稳定剂(乙酸钠)、防腐剂(卡松防腐剂-ld14)、香精和水配制而成,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比为:氨丁三醇10%,乙酸钠5%,防腐剂1%,香精0.1%,余量为水。
[0041]
所述衣物除味喷雾剂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为:将氨丁三醇、乙酸钠、防腐剂、香精、水按比例混合均匀后,即得。
[0042]
实施例3
[0043]
一种衣物除味喷雾剂,由氨丁三醇、稳定剂(乙酸钠)、防腐剂(卡松防腐剂-ld14)、香精和水配制而成,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比为:氨丁三醇3%,乙酸钠15%,防腐剂1%,香精0.1%,余量为水。
[0044]
所述衣物除味喷雾剂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为:将氨丁三醇、乙酸钠、防腐剂、香精、水按比例混合均匀后,即得。
[0045]
实施例4
[0046]
一种衣物除味喷雾剂,由氨丁三醇、稳定剂(乙酸钠)、防腐剂(卡松防腐剂-ld14)、
香精和水配制而成,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比为:氨丁三醇10%,乙酸钠15%,防腐剂1%,香精0.1%,余量为水。
[0047]
所述衣物除味喷雾剂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为:将氨丁三醇、乙酸钠、防腐剂、香精、水按比例混合均匀后,即得。
[0048]
实施例5
[0049]
一种衣物除味喷雾剂,由氨丁三醇、稳定剂(乙酸钠)、防腐剂(卡松防腐剂-ld14)、香精和水配制而成,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比为:氨丁三醇5%,乙酸钠10%,防腐剂0.1%,香精0.1%,余量为水。
[0050]
所述衣物除味喷雾剂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为:将氨丁三醇、乙酸钠、防腐剂、香精、水按比例混合均匀后,即得。
[0051]
实施例6
[0052]
一种衣物除味喷雾剂,由氨丁三醇、稳定剂(乙酸钠)、防腐剂(卡松防腐剂-ld14)、香精和水配制而成,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比为:氨丁三醇5%,乙酸钠10%,防腐剂1%,香精0.5%,余量为水。
[0053]
所述衣物除味喷雾剂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为:将氨丁三醇、乙酸钠、防腐剂、香精、水按比例混合均匀后,即得。
[0054]
实施例7
[0055]
一种衣物除味喷雾剂,由氨丁三醇、稳定剂(乙酸钠)、防腐剂(卡松防腐剂-ld14)、香精和水配制而成,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比为:氨丁三醇4%,乙酸钠8%,防腐剂0.5%,香精0.5%,余量为水。
[0056]
所述衣物除味喷雾剂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为:将氨丁三醇、乙酸钠、防腐剂、香精、水按比例混合均匀后,即得。
[0057]
实施例8
[0058]
一种衣物除味喷雾剂,由氨丁三醇、稳定剂(乙酸钠)、防腐剂(卡松防腐剂-ld14)、香精和水配制而成,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比为:氨丁三醇8%,乙酸钠9%,防腐剂0.5%,香精0.5%,余量为水。
[0059]
所述衣物除味喷雾剂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为:将氨丁三醇、乙酸钠、防腐剂、香精、水按比例混合均匀后,即得。
[0060]
应用试验1对空气中具有异味的挥发性物质的去除效果试验
[0061]
利用实施例1-8的衣物除味喷雾剂,检测对异味的去除效果,其中空白对照组为不添加任何物质,检测方法参见标准《qbt2761-2006-室内空气净化产品净化效果测定方法》,具体步骤为:
[0062]
在1.5m3的空气舱中,配制对应实施例浓度的衣物除味喷雾剂样品100ml,同时配制200ml的污染物释放源,污染物释放源中甲醛浓度(体积分数)为0.2%、氨浓度(体积分数)为1%,壬烯醛浓度(体积分数)为1%,丙酸浓度(体积分数)为1%,异戊酸浓度(体积分数)为1%,将分别装有的污染物释放源以及样品的烧杯,分别置于相应的试验舱中央位置,立即关闭舱门。开启舱内风扇,通过舱内装置对衣物除味喷雾剂样品和污染物释放源分别搅拌1min。然后经过不同的采样时间(1h、24h)分别采样,进行3次实验重复,取平均值。
[0063]
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
[0064]
表1
[0065][0066]
由表1可知,本技术的衣物除味喷雾剂对甲醛、氨气、壬烯醛、丙酸和异戊酸常见的异味和有害气体,能够高效的去除,效果显著。而且氨丁三醇有效含量越高,效果越好,本技术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将氨丁三醇的浓度优选为8%-10%。
[0067]
应用试验2衣物除异味试验
[0068]
利用实施例1-8的衣物除味喷雾剂对衣物中产物异味物质进行去除,具体方法步骤为:挑选新旧程度、脏污程度、衣物大小程度相近的衣物进行喷施衣物除味喷雾剂,使用方法:距离衣物10-20cm处,按压喷头均匀喷洒3-5次,即可,单次喷施量为0.10g-0.12g。喷施后分别记录,并检测对衣物中产物异味物质的去除效果。并重复试验5次,每次由5名不同的实验员进行测评,并设置6个等级,6个等级具体为:1=无异味;2=稍有气味;3=有味道,但不刺激;4=有刺激气味;5=强烈的刺激气味;6=无法忍受的味道。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
[0069]
表2
[0070]
实施例烟味火锅味鱼腥味榴莲味尿味汗味老人味鞋臭味空白对照33434444实施例111111111实施例211111111实施例311111111实施例411111111实施例511111111实施例611111111实施例711111111实施例811111111
[0071]
由表2可知,本技术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异味、以及有刺激性异味,均可进行有效的去除,且产品性能稳定。
[0072]
应用试验3抑菌试验
[0073]
菌悬液的配制:将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菌种接种到lb液体培养基中,在37℃、200r/min的恒温震荡培养箱中培养12h进行活化。用同样的方法,再将这几种菌株进行二次接种活化,得到作为平板抑菌圈实验的菌悬液。用移液枪分别取3种菌
的菌悬液100μl于lb固体平板培养基的中心处,用涂布棒,将菌悬液均匀的涂布于整个平板培养基(lb固体培养基的成分为:胰蛋白胨:10g/l、酵母粉:5g/l、氯化钠:10g/l、琼脂:1.5%-2%、ph=7.4左右),备用。
[0074]
本实验采用抑菌圈法检测所述衣物除味喷雾剂的抑菌效果,具体的实验材料是含有衣物除味喷雾剂的滤纸圆片,根据应用试验1对空气中具有异味的挥发性物质的去除效果实验,选取实施例4作为检测产品抑菌效果的样品,分别取100μl、200μl、300μl、400μl、500μl和1000μl的样品注入上述含有菌悬液的lb固体平板培养基中(事先在每个平板上打上直径为9mm的圆孔),使用步骤重复三次,取平均值。所述衣物除味喷雾剂能够渗透到培养基中,杀死滤纸片周围的实验菌,在琼脂培养基上形成一个透明圈,其中抑菌防腐主要是依赖于防腐剂(卡松防腐剂-ld14)的作用。实验结束后的抑菌圈如下表3所示。
[0075]
表3
[0076][0077]
由表3可知,含有卡松防腐剂-ld14的衣物除味喷雾剂对常见的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能够起明显的抑制作用。从实验数据可知,当衣物除味喷雾剂中卡松防腐剂-ld14的用量在0.3%-0.5%之间为最优,当卡松防腐剂-ld14的用量添加至1%时,与含量0.5%差别并不大,所以,最终衣物除味喷雾剂中的卡松防腐剂-ld14含量选择在0.3%-0.5%。
[0078]
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仅用于说明而非限制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任何对本发明进行的等同替换及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修改或局部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权利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