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于横机针的弹簧片及由勾针和织针构成的横机针组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01568发布日期:2021-12-25 02:48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适应于横机针的弹簧片及由勾针和织针构成的横机针组合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应于横机针的弹簧片,还设有一种采用这种弹簧片的由勾针和织针构成的横机针组合,属于针织机械技术领域,主要可用于针织横机(简称横机)。


背景技术:

2.目前市场做成衣的横机主要有德国斯托尔和日本岛精二大类机器。其中,德国斯托尔用二板平面针床交叉编织,在做成衣时采用一隔一的方式进行编织,因此不适合做细针距的机器;日本岛精采用五块针床交叉组成,而且把织针全部改成复合针结构,这种机器适合做细针的机型,但造价高昂且维修困难。同时,由于全部采用带有针舌的织针,而在全成衣编织中有一半的针只起到寄存线圈的作用,无需进行编织动作,因此全部使用带针舌的织针不仅制造和维护成本高,而且浪费了资源和人工成本,还增大了出现故障的可能性。
3.另外,现有织针通常由针本体及装配于针本体侧面的织针弹片(或称为弹簧片)组成,弹簧片设有一个凸部42(参见图13),弹簧片的凸部42与基部44(弹簧片后部与针本体贴合的部分)之间有一弯折部3,凸部的前面也有一个弯折部41,以使凸部相对于基部横向上向外凸起,在凸部2和针本体之间形成一定的空隙,接针时对向的织针穿入该间隙,以实现相应的动作,间隙的大小直接影响机器的接针效果。然而,在工作过程中,线圈会对弹簧片产生一个如图1箭头所示方向的向内压力,这个压力的作用点位于弹簧片的凸部,弹簧片受压变形,使弹簧片凸部和织针本针之间的间隙变小,易于出现对向织针无法准确穿入间隙的情形,导致织物漏针等问题,产生废品。


技术实现要素:

4.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适应于横机针的弹簧片,还提供了由采用这种弹簧片的勾针和织针构成的横机针组合(或称横机针单元),以简化横机构造,提高产成品的合格率。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6.适应于横机针的弹簧片,设有第一凸部、第二凸部和基部,所述第一凸部的前面为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的前端用于抵靠在弹簧槽的前端,所述第二凸部的前端通过第二弯折部与所述第一凸部连为一体,后端通过第三弯折部与所述基部连为一体,所述基部的内侧表面用于贴合并固定于弹簧槽的后部底面,所述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的凸起方向均为横向向外,所述第一凸部的凸起高度高于所述第二凸部的凸起高度,所述第二弯折部或所述第二凸部的前端部对应于线圈的作用点或作用线。
7.优选地,所述第二折弯部的内侧设置有凸点。
8.由勾针和织针构成的横机针组合,包括一个织针和一个勾针,所述织针和所述勾针均由一体化的针钩和针体组成,所述织针和所述勾针的针钩均位于相应针体的前面,针钩的杆部后端与相应针体的前端连为一体,所述织针和所述勾针的弹簧侧表面上均开设有弹簧槽,所述弹簧槽上均安装有弹簧片,所述勾针不设针舌,所述织针设有针舌,所述针舌
通过横向的针舌轴铰接于所述织针的针钩的杆部,所述织针和所述勾针横向并列设置,所述织针和所述勾针的无弹簧槽侧表面相对。
9.优选地,所述弹簧片采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任意一种适应于横机针的弹簧片,所述弹簧片的第一弯折部的前端抵靠相应弹簧槽的前端,所述弹簧片的基部贴合在相应弹簧槽的后部槽底。
10.优选地,所述弹簧槽的前部底面上设有斜向凸起。
11.优选地,所述织针和勾针的针体镜像对称。
12.优选地,所述织针的针钩的杆部的上边缘的中部向下凹,所述勾针的针钩的杆部的上边缘呈前低后高的倾斜状,所述织针的针钩的杆部的下边缘和所述勾针的针钩的杆部的下边缘均与相应针体的下边缘对齐,针钩的杆部的下边缘的主体部分和针体的下边缘的主体部分位于同一纵向直线上。
13.优选地,所述织针和所述勾针的下缘均设有内凹的弧形缺口,所述内凹的弧形缺口位于针体与针钩的杆部的连接部位。
14.优选地,所述织针和勾针的针钩的杆部的上边缘均位于针体的上边缘的立向下方,针体前端均设有连接针体的上边缘和针钩的杆部的上边缘的立向前边缘。
15.优选地,所述织针和勾针的针体的上边缘后部均设有用于与连接针头部配合的缺口结构,所述缺口结构的前侧的下部向前凹,所述缺口结构的前侧顶部设有第一凸点,后侧顶部设有第二凸点,所述第一凸点向后凸,所述第二凸点向前凸。
16.优选地,所述织针和勾针的针体的尾部的弹簧侧表面均设有立向通槽,所述立向通槽的槽底均为平面。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采用在一个插片槽中装入一枚经过改进的织针和一枚简单的勾针组合,织针主要负责编织和吊目,勾针负责线圈的转移和寄存,从而能实现在二块针床的情况下实现细针距编织成衣,极大的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维修成本,也使操作更快捷方便。通过采用不设针舌的勾针替代横机中仅起寄存线圈作用的织针,在满足寄存线圈需求的同时简化了构造,有利于节省成本,降低故障率。通过改进弹簧片的构造,弹簧片上设置了高低两个凸部(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能够使线圈对弹簧片的作用点位于所述第二弯折部或位于所述第二凸部的前端部,在保持所需弹力特性的同时有效地避免因线圈作用使高凸部与织针或勾针之间的间隙大幅度减小,高凸部与织针或勾针之间的间隙至少能够保持在不妨碍对向织针穿入的程度,由此避免了因弹簧片受压导致间隙过度减小而妨碍对向织针穿入的问题,同时还使得对向织针的穿入区域位于高凸部的下方,不因第二凸部下方的小间隙设置而妨碍对向织针动作;由于增大了弹簧槽和弹簧片的长度,在弹簧槽和弹簧片前端位置相仿的情形下,保证了弹簧片基部具有所需的长度,保证了弹簧片的稳定性及所需的弹力特性;由于在织针或勾针的下缘设置了位于针钩的杆部和针体之间凹形结构(凹部),有效地改善了织针或勾针的弹力特性,特别是针钩及其杆部的弹力特性,有利于提高编织质量;由于在弹簧片第二折弯段的勾针本体侧设置了凸点,在翻针和接针过程中,能够帮助做接针动作的针打开关闭的针舌,避免产生单丝或漏针现象。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横机针组合在横机上的分布示意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织针的装配构造示意图(勾针涉及的装配构造与织针相同);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弹簧片的构造示意图;
21.图4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织针的构造示意图(宽度方向,针舌关闭状态);
22.图5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织针在另一方向(厚度方向)上的构造示意图(针舌打开状态);
23.图6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勾针的构造示意图(宽度方向);
24.图7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勾针在另一方向(厚度方向上)的构造示意图;
25.图8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连接针的构造示意图;
26.图9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固定脱圈片的构造示意图;
27.图10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活动脱圈片的构造示意图;
28.图11是本实用新型涉及弹簧槽的构造示意图;
29.图12是本实用新型涉及弹簧槽的另一方向上的构造示意图;
30.图13是现有织针的弹簧片的构造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参见图3及图1

2和4

12,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适应于横机针的弹簧片30,其设有第一凸部(或称高凸部)32、第二凸部(或称低凸部)34和基部36,所述第一凸部的前面为第一弯折部31,所述第一弯折部的前端用于抵靠在弹簧槽39的前端43,所述第二凸部的前端通过第二弯折部33与所述第一凸部连为一体,后端通过第三弯折部35与所述基部连为一体,所述基部的内侧表面用于贴合并固定于弹簧槽的后部底面,所述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的凸起方向均为横向向外(以远离相应织针或勾针的方向为外),所述第一凸部的凸起高度(在横向上相对于基部的凸起距离)高于所述第二凸部的凸起高度。
32.所述弹簧槽的后部设有上下两侧槽壁(参见图11

12),为常规的槽形,弹簧槽的前部(位于所述针钩的杆部和所述针体的前部12的部分)设有下侧槽壁41,弹簧槽的前部的上侧则依据对向织针的动作要求不设槽壁或不设明显凸起的槽壁,弹簧槽的前部底面上设有一个或多个斜向凸起44,斜向凸起的下端位于上端的后面,形成斜线延伸状,斜向凸起的设置有利于在翻接针时帮助穿入的对向织针打开针舌。
33.所述弹簧槽的前部底面可以成阶梯状,阶梯的端面为斜面,构成所述的斜向凸起,相对于对向织针的穿入方向是凸起的,能够作用于对向织针的针舌将其打开。
34.所述弹簧片的基部呈与织针或勾针大面平行的平面状,以实现与弹簧槽底面的贴合。
35.将弹簧片安装于针本体(织针或勾针)的弹簧槽上后,所述第二弯折部或所述第二凸部的前端部对应于线圈的作用点或作用线,或者说,线圈对弹簧片的作用点或作用线(工作过程中,线圈对弹簧片的作用力的合力作用点或合力作用线上的任意一点)位于所述第二弯折部或位于所述第二凸部的前端部。可以依据上述要求设置弹簧片各相关部分的纵向长度,使弹簧片的构造符合上述要求。
36.所述第一凸部下方的间隙宽度(横向上的尺寸)优选不小于第二凸部下方的间隙宽度加对向织针穿入所需的最小可靠间隙宽度(能够满足工艺要求或产成品质量要求所需
的最小间隙宽度),由此即使出现第二凸部下方间隙被压至零的情形,依然能够满足对向织针可靠穿入的需要。
37.将弹簧片安装于针本体的弹簧槽上后,所述第二弯折部对应于相应针钩的杆部与针体的连接部位(或称分界部位),由此避免线圈的作用力直接压在第一凸部上,且保证对向针织的穿入位置为第一凸部的下方间隙。可以依据上述要求设置弹簧片各相关部分的纵向长度,使弹簧片的构造符合上述要求。
38.所述弹簧片是一体的,可以将一块板材通过压制和切削等机加工方式形成整体的弹簧片。
39.所述弹簧片的第二折弯部的内侧(近相应织针或勾针侧)设置有凸点37。
40.所述凸点的具体设置位置及长度等可以依据具体的工艺要求,以便在翻针和接针过程中,帮助做接针动作的针打开关闭的针舌,避免产生单丝或漏针现象。
41.所述凸点可以呈横向向外延伸的柱形,其外端面优先为光滑的凸面,也可以为垂直于柱形轴线的平面等。
42.所述凸点的柱形的横截面可以为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正方形或其他适宜的形状。
43.所述基部的长度可大致等于(包括等于,下同)第二凸部的长度,大致等于所述第一凸部与第一弯折部的长度和,所称大致等于可以为两者之间的差值与两者中较小的值之比不大于25%,通常亦可为不大于12%。所述第二凸部与所述第三弯折部的长度和可大致等于所述第一凸部与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的长度和。
44.所述弯折部的弯折形状可以呈斜线状、光滑曲线状、折线状或其他能够改变横向位置或连接不同横向位置上的件的形状,当采用压制成型时,不同平面之间的过渡宜为光滑的曲面过渡,通常可以不成型为棱角状。
45.所述弹簧片的下边缘为纵向直线状,所述弹簧片前部的上边缘为前低后高的斜线状,由此使前部大致上呈楔形(横向投影大致呈楔形),所述弹簧片的中后部的上边缘为纵向直线状,由此使弹簧片的中后部呈矩形(横向投影大致呈矩形)。
46.相对于现有织针的弹簧片,本实用新型的弹簧片具有下列明显特点:
47.1)通过设置高低凸部和各部分合理的尺寸比例,将线圈产生的力的作用点对应到弹簧片的第二弯折部上,这样无论线圈产生的力多大也不会使弹簧片的高凸部产生形变,从而可以保证弹簧片高凸部和织针本体的间隙没有实质性改变,提高了机器的稳定性。同时,通过改变弹簧片的外形和延长了弹簧片的长度使弹簧片的弹性更柔和,减小了弹簧片和对向织针的磨损。
48.2)由于在第二弯折部近织针本体的方向有一凸点,当织针或勾针在做翻针和接针动作时,可以帮助做接针动作的针打开关闭的针舌,避免产生单丝或漏针现象。
49.参见图1

10,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由勾针和织针构成的横机针组合包括一个织针60,还包括一个勾针70,所述织针和所述勾针均由一体化的针钩21和针体10组成,所述织针和所述勾针的针钩均位于相应针体的前面,针钩的杆部后端与相应针体的前端连为一体,所述织针和所述勾针的弹簧侧表面(用于设置弹簧片的大面)上均开设有弹簧槽,所述弹簧槽上均安装有弹簧片30,所述勾针不设针舌,所述织针设有针舌28,所述针舌通过横向(垂直于织针或勾针大面的方向,或者说,织针或构成的厚度方向)的针舌轴29铰接于所述织针
的针钩的杆部,所述织针和所述勾针横向并列设置,所述织针和所述勾针的无弹簧槽侧表面(不设弹簧槽的大面)相对(相邻)。
50.所述织针和勾针之间设有中间隔离片54。
51.所述织针和勾针的外侧设有插片52,或者说,所述织针和勾针位于两插片之间。
52.所述中间隔离片的厚度小于所述插片的厚度。
53.所述插片的前端设有固定脱圈片56。
54.所述中间隔离片的前面设有活动脱圈片57。
55.所述织针和勾针均设有与其配合的连接针58。
56.所述连接针位于相应织针或勾针的后面。
57.所述连接针位于所述织针和勾针两侧的插片之间,也就是,所述插片在纵向(前后方向,或者说,织针或勾针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至连接针所在的区域。
58.所述织针和勾针两侧的插片固定安装在针床母板50的针槽上。
59.所述中间隔离片固定安装在针床母板的针槽上。
60.所述弹簧片30采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任意一种适应于横机针的弹簧片,所述弹簧片的第一弯折部的前端抵靠相应弹簧槽的前端,通常可以抵靠在弹簧槽前端的弧形槽端壁上,或者抵靠在前端弧形槽端壁与槽底的连接部位,所述弹簧片的基部贴合在相应弹簧槽的后部槽底(槽的底面,该底面平行于该针织或勾针的任一大面)。
61.所述弹簧片可以通过定位点38铆接或其他紧固连接方式固定在所述织针本体上。例如,将弹簧片的基部铆接在弹簧槽相应部位的槽底上。
62.所述织针和勾针的针钩和针体都是一体的,呈片状(或称板状),可以由一块板材加工而成,将一块板材通过切削和压制等机加工方式形成一体化的针钩和针体。可以以压制方式成型各弯折结构,以磨削等方式进行精细加工,铣出弹簧槽。
63.所述织针的针舌外端至针舌轴的距离大于针钩的钩尖至针舌轴的距离,由此将针舌转至针钩时,能够盖住针钩。
64.所述勾针的针钩的钩形可以采用任意适应的形状,例如,现有织针的钩形。基于加工和作业上的便利,亦可以采用其他能够满足寄存线圈的钩形。例如,相较于现有织针的钩部较短和/或弯曲较小的钩形,甚至钩端不向后弯,呈斜向前倾的“斜钩”状(参见图6和图7)而不是弯钩状。
65.所述织针和勾针的纵向长度相同。
66.所述织针和勾针的针体10镜像对称,以适应于构造一致的连接针58、插片52、中间隔离片54、固定脱圈片56、活动脱圈片51及针槽等配套设施,允许以本实用新型勾针直接替换现有技术下由两个织针组成的横机针组合中仅起寄存线圈作用的织针。
67.所述织针的针钩的杆部24的上边缘25的中部向下凹,所述勾针的针钩的杆部24的上边缘25呈前低后高的倾斜状,
68.所述织针和勾针的针钩的杆部的下边缘均与相应针体的下边缘11对齐,主体部分(针钩的杆部的下边缘的主体部分和针体的下边缘的主体部分)位于同一纵向直线上,以利于优化针钩的弹性性能。
69.所述织针和所述勾针的下缘均设有内凹的弧形缺口14,所述内凹的弧形缺口位于针体与针钩的杆部的连接部位。
70.通常,所述弧形缺口的最高点(弧形的中间位置)位于所述针体和所述针钩的杆部的分界部位的下方。
71.通常,所述弧形缺口为圆弧形。
72.所述织针和勾针的针钩的杆部的上边缘均位于针体的上边缘的立向(垂直于纵向和横向的方向,或者说,织针或勾针的宽度方向)下方,针体前端均设有连接针体的上边缘和针钩的杆部的上边缘的立向前边缘13。
73.所述针体前端的立向前边缘、所述弹簧片的第二弯折部的纵向中部和所述织针本体的下缘的弧形缺口的纵向中部位于或基本位于同一纵向位置上。
74.所述织针和勾针的针钩的钩部的厚度通常可以小于相应针钩的杆部厚度,以保证针钩的强度及实现编织要求。
75.所述针钩的主体厚度(主要面积的厚度)通常可以小于所述针体的主体厚度。
76.所述织针和勾针的针体的上边缘后部均设有用于与连接针的头部59配合的缺口结构16,所述缺口结构的前侧的下部向前凹,所述缺口结构的前侧顶部设有第一凸点15,后侧顶部设有第二凸点17,所述第一凸点向后凸,所述第二凸点向前凸(略向前凸),以实现与连接针头部之间所需方式的传动。
77.所述织针和勾针的针体的尾部的上边缘19均可以为斜边,由前至后向下倾斜,形成前高后低的倾斜状,斜边的前端连接所述缺口结构的第二凸点,构成所述第二凸点的上边缘。
78.所述织针和勾针的针体的尾部的弹簧侧表面均设有立向通槽18,所述立向通槽的槽底均为平面。
79.鉴于织针和勾针及其弹簧片都呈片状(或者说板状),在不涉及横向构造及厚度方向特征的描述中,为方便起见,本说明书将其视为“面”进行描述,可以将这种面的特征描述理解为对相应构造的横向投影的特征描述。
80.本说明书所称大面为片状(或称板状)件中两个面积最大的相对的表面中的任一表面,通常亦可称为该件的侧面或任一侧表面。
81.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各优选和可选的技术手段,除特别说明外及一个优选或可选技术手段为另一技术手段的进一步限定外,均可以任意组合,形成若干不同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