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织针驱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877006发布日期:2022-02-12 11:55阅读:73来源:国知局
一种织针驱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圆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织针驱动机构。


背景技术:

2.针织圆机,学名针织圆形纬编机。由于针织大圆机的成圈系统多,转速高、产量高、花形变化快、织物品质好、工序少、产品适应性强,所以发展很快。
3.现有的圆机通过三角上设置的出针轨道槽和收针轨道槽来驱动织针完成出针与收针动作,由于轨道槽对织针的针踵起引导滑动作用,因此轨道槽的斜率不宜过大,则织针的出针与收针需要针筒转动一较大角度;
4.以生产长绒毛面料为例,下织针需要下拉一段较长长度的丝线,使用传统的三角对织针进行驱动,将会发生当一下织针下降到较低位置时,其后侧将会有较多数量的下织针挂钩住丝线,继续下拉丝线的阻力将变得非常大,导致丝线完全无法拉动,当超过丝线可承受的最大张力后,丝线将会断裂。(参考图 1-图2所示)
5.因此现有的圆机的织针驱动机构难以适应超长对长绒毛面料的生产,需要对其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6.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实现快速收针的织针驱动机构。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织针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针盘、织针、三角、弹簧,所述织针设有若干根且布置于针盘,织针设有针踵,三角设有出针轨道槽,针盘旋转带动织针移动,织针通过针踵经由出针轨道槽内引导使织针做出针动作;所述弹簧一端连接织针,另一端连接于针盘,弹簧具有一拉动织针内收的弹力,三角设有引导斜坡,所述引导斜坡用于支撑针踵,引导斜坡相对针盘旋转方向由外至内倾斜设置,织针完成出针动作后,针踵由出针轨道槽离开,在弹簧的拉力作用下内收并由引导斜坡抵住,随针盘转动,针踵沿着引导斜坡滑动,使织针完成收针动作。
8.进一步的,三角还设有横平引导面,所述引导斜坡包括倾斜直面、弧形过渡面,所述弧形过渡面设于引导斜坡一端,弧形过渡面平滑连接倾斜直面与横平引导面。
9.进一步的,倾斜直面与织针收针方向间的夹角为10
°‑
20
°

10.进一步的,倾斜直面与织针收针方向间的夹角为14
°
、15
°
、16
°
的一种。
11.进一步的,弹簧设有若干组,一弹簧独立对应拉动一织针。
12.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织针驱动机构,织针的收针由弹簧提供动力,不受三角轨道最大斜率的限制,可实现快速收针;针踵先落至引导斜坡上被支撑而后被引导滑动,减轻了针踵下降对三角的冲击力,避免损坏针踵和发生织针脱针问题;引导斜坡的倾斜直面斜率可设计得较大,因此在应用于编织超长绒毛面料的圆机中,下织针在横向位移较短的情况下,完成下织针由高位下降至低位
并拉动一段较长长度的丝线,由于下织针横向位移较短,因此该下织针后侧仅有一至二枚其他下织针钩住该丝线,对丝线拉动的阻力并不大,丝线可相对各上织针与下织针钩住位置滑动而被下拉,避免了丝线过度绷紧而断裂的情况。
附图说明
13.图1为背景技术中现有的圆机驱动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图1中针踵由三角通过的轨迹示意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织针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16.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3中针踵由三角通过的轨迹示意图。
17.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织针驱动机构应用于圆机的结构示意图。
18.图6为本实用新型下织针及弹簧结构示意图。
19.图中标识对应如下:1.上针盘、2.上织针、3.下针盘、4.下织针、41.针踵、 5.三角、51.上升轨道槽、52.引导斜坡、521.倾斜直面、522.弧形过渡面、53. 横平引导面、6.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20.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21.参照图3-图6所示;
22.以该织针驱动机构设于生产超长绒毛面料的圆机为例,该针驱动机构中的针盘为下针盘3,织针为下织针4,三角5用于驱动下织针4,弹簧6连接下织针4 与下针盘3,织针的出针动作为上升动作,织针的收针动作为下降动作。
23.一种圆机,包括上针盘1、上织针2、下针盘3、下织针4、三角5、弹簧6。
24.上织针2设有若干根且横向布置于上针盘1,下织针4设有若干根且竖向布置于下针盘3,三角5用于驱动下织针4,所述下织针4上设有针踵41,所述三角5设有上升轨道槽51,下织针4通过针踵41经由上升轨道槽51内引导上滑使下织针4 上升。
25.弹簧6设有若干根,且一弹簧6独立对应一下织针4,弹簧6上端连接下织针2,下端固定于下针盘2下部位置,弹簧6具有拉动下织针4下降的弹力,所述三角5 设有引导斜坡52,所述引导斜坡52上侧面用于支承针踵41,引导斜坡52相对下织针4横移方向由高到低的倾斜向下布置,下织针4钩住丝线后,由弹簧6向下拉动下降,针踵41先落至引导斜坡52高位端被抵住,而后随着下针盘3的转动,针踵41在弹簧6的下拉力作用下,沿着引导斜坡52下滑,使下织针4下降。所述三角5设有横平引导面53,所述引导斜坡52包括倾斜直面521、弧形过渡面522,所述弧形过渡面522设于引导斜坡52低位端,弧形过渡面522平滑连接倾斜直面521 与横平引导面53,针踵41经过倾斜直面521下滑后经由弧形过渡面522平滑过渡至横平引导面53上。倾斜直面521与垂直面间的夹角为10
°‑
20
°
,优选14
°
、 15
°
、16
°

26.该圆机的工作原理参考如下步骤:
27.步骤一,随着上针盘1的转动,丝线筒的丝线由各上织针2钩设并拉动出;
28.步骤二,随着下针盘3的转动,下织针4的针踵41进入到三角5的上升轨道槽 51内并沿上升轨道槽51向上滑动,使下织针4上升至钩住处于上织针2的丝线;
29.步骤三,随着下针盘3的转动,该钩住丝线的下织针4脱离三角5的上升轨道槽51,在弹簧6的作用下被向下拉动,下织针4下降一段距离后其针踵41先落至引导斜坡52的倾斜
直面521的高位端被抵住,此时丝线被钩住位置的后段仅有少数几个上织针2钩住该丝线,因此丝线被下拉的阻力较小,丝线可相对上织针2 钩住位置滑动而被下拉,即得丝线在阻力较小的情况下被快速向下拉动一段距离;
30.步骤四,随着下针盘3的转动,下织针4在弹簧6的下拉力作用下,针踵41沿着引导斜坡52的倾斜直面521下滑,而后经过弧形过渡面522平滑移动至横平引导面53,即下织针4下降至最低位置后保持高度不变状态进行横向移动,由于采用弹簧6作为下织针4下拉的动力,引导斜坡52起支撑作用,因此引导斜坡52的倾斜直面521的斜率可设计得较大,下织针4在横向位移较短的情况下,完成下织针4由高位下降至低位并拉动一段较长长度的丝线。
31.一下织针4在经引导斜坡52下降的过程中,由于下织针2横向位移较短,因此该下织针4后侧仅有一至二枚其他下织针4钩住该丝线,对丝线拉动的阻力并不大,丝线可相对各上织针2与下织针4钩住位置滑动而被下拉,避免了丝线过度绷紧而断裂的情况。
32.设置引导斜坡52的作用在于:由于下织针4的下拉距离较长,弹簧下拉使下织针4做加速下降动作,若未设置引导斜坡52,下织针4下降到最低位置时,针踵41将会以一个较大的速度撞击在三角5横平引导面53上,较大的冲击力容易损坏针踵41且可能会发生脱针的情况;当设置了引导斜坡52,针踵41先落至引导斜坡52的倾斜直面521高位端被抵住,此时下织针4下降速度并不大,针踵41的撞击力度较小,在可承受范围内,而后经过引导斜坡52引导下滑,针踵41可平滑过渡,倾斜直面521的斜率较大,亦可以使下织针4在较短时间到达最低位置。
33.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