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升筋及衣物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286462发布日期:2022-03-17 00:50阅读:267来源:国知局
一种提升筋及衣物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升筋及衣物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2.为了提升衣物洗涤的洁净程度,相关衣物处理装置中在内桶体的表面设置了提升筋,提升筋用于将内桶体内的衣物提升然后摔落,从而去除衣物的污质。相关的提升筋的曲面变换较为单一,使得衣物容易缠绕,衣物洗涤的洁净度和烘干的干燥度的均匀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提升筋,以解决如何提升衣物的洗涤和/或烘干处理的均匀性的技术问题。
4.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提升筋,包括:底壁;顶壁,与所述底壁间隔设置;第一侧壁,连接在所述底壁和所述顶壁之间;第二侧壁,连接在所述底壁和所述顶壁之间;其中,所述第一侧壁具有向第一方向凹陷的第一凹陷部,和/或,所述第二侧壁具有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反向凹陷的第二凹陷部和第三凹陷部,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分别位于所述底壁和所述顶壁沿第二方向上的两侧,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壁和/或所述第二侧壁为平滑曲面。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壁具有向所述第一方向凹陷的第一凹陷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侧壁具有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凹陷部两侧的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的夹角大于120度且小于170度。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壁具有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反向凹陷的第二凹陷部和第三凹陷部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凹陷部与所述第三凹陷部的曲率相同。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壁具有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二凹陷部两侧的第三平面和第四平面,所述第三平面和所述第四平面的夹角大于90度且小于120度;所述第二侧壁还具有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三凹陷部两侧的第五平面和所述第六平面,所述第五平面和所述第六平面的夹角大于90度且小于120度。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壁具有向所述第一方向凹陷的第一凹陷部,和所述第二侧壁具有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反向凹陷的第二凹陷部和第三凹陷部情况下,所述第二侧壁还具有向第一方向突出的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一突出部在第二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二凹陷部和所述第三凹陷部之间,所述第一突出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凹陷部重叠。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陷部与所述第一突出部的曲率相同。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提升筋还包括:端壁,连接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所述底壁和所述顶壁位于所述提升筋在所述第二方向的端部。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壁在第七平面的投影面积小于所述底壁在所述第七平面
的投影面积,所述第七平面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
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包括:桶体,所述桶体内部具有用于容纳衣物的容纳腔;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所述的提升筋,所述提升筋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底壁固定连接于所述桶体。
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提升筋,包括底壁、顶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其中,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连接在所述底壁和所述顶壁之间,其中,所述第一侧壁具有向第一方向凹陷的第一凹陷部,以形成类似v型结构,和/或,所述第二侧壁具有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反向凹陷的第二凹陷部和第三凹陷部,以形成类似w型结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提升筋通过将第一侧壁设置为类似v型结构,以提高聚拢性,和/或,第二侧壁设置成类似w型结构,以提高扩散性。当衣物与第一侧壁接触,使衣物充分聚拢,和/或,当衣物与第二侧壁接触使衣物充分抖散,从而使得衣物不易缠绕,进而提高洗涤和/或烘干的均匀程度。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角度下的提升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提升筋的主视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角度下的提升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角度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角度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1.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角度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2.附图标记说明:
23.1、提升筋;10、底壁;20、顶壁;30、第一侧壁;31、第一凹陷部;311、第一平面;312、第二平面;40、第二侧壁;41、第二凹陷部;411、第三平面;412、第四平面;42、第三凹陷部;421、第五平面;422、第六平面;43、第一突出部;50、端壁;60、桶体;61、容纳腔;s、第七平面。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5.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实施例中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组合,例如通过不同的具体技术特征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实施方式,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中各个具体技术特征的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26.在以下的描述中,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
……”
仅仅是是区别不同的对象,不表示各对象之间具有相同或联系之处。应该理解的是,所涉及的方位描述“上”、“下”、“左”、“右”、“向左”、“向右”均为正常使用状态时的方位。第一方向为图1中l1所指的方向,第二方向为图1中l2所指的方向。
27.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
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术语“连接”在未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既包括直接连接也包括间接连接。
2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提升筋可以应用到多种衣物处理装置中。例如,提升筋可以应用于具有单独洗涤功能的洗衣机,通过提升筋将衣物提升到一定高度,以使衣物摔打,以对衣物进行洗涤;提升筋还可以应用于具有单独干衣功能的烘干机,通过提升筋将衣物聚拢和抖散,以对衣物充分烘干;提升筋还可以应用于具有洗涤和烘干功能的洗烘一体机。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提升筋所具体应用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功能类型并不对提升筋的结构产生限定。为方便说明,以下以提升筋应用于干衣机进行说明。
29.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提升筋1,包括:底壁10、顶壁20、第一侧壁30、第二侧壁40。
30.如图1所示,顶壁20与底壁10间隔设置。例如,底壁10和顶壁20在图1所示的左右方向上间隔一定的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壁10和顶壁20作为提升筋1相对的两个壁面,该两个壁面中的任意一个可以是的曲面,也可以是平面。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壁10用于固定提升筋1,例如,提升筋1应用于干衣机时,底壁10与干衣机的桶体的内壁面固定,以固定提升筋1。顶壁20位于提升筋1远离桶体内壁面的一端,可直接与桶体里的衣物直接接触,顶壁20可以制成平滑的曲面,以减少对衣物的损害。顶壁20与底壁10之间的间距,决定了提升筋1突出于桶体的内壁面的高度,顶壁20与底壁10之间的间距越大,顶壁20就越靠近桶体的中心,从而也就增加了提升筋1外表面的面积,以便与衣物接触。
31.如图1或图2所示,第一侧壁30连接在底壁10和顶壁20之间。第一侧壁30作为提升筋的外壁,分别与顶壁20和底壁10边缘衔接,第一侧壁30和顶壁20的衔接处可以是平滑过渡的曲面,以减少锋利边缘,保护衣物。第二侧壁40连接在底壁10和顶壁20之间。第二侧壁40为提升筋1的外壁面,分别与顶壁20与底壁10边缘衔接,第二侧壁40和顶壁20的衔接处可以是平滑过渡的曲面,以减少锋利边缘,保护衣物。
32.如图2所示,第一侧壁30具有向第一方向凹陷的第一凹陷部31。第一方向为如图2所示的向左或向右方向,例如,图2中的第一凹陷部31凹陷的方向向右。如图2所示,第一侧壁30为具有第一凹陷部31的曲面,以使第一侧壁30弯曲形成类似v型的结构。由于第一凹陷部31的存在,那么在衣物接触第一侧壁30的情况下,衣物容易向第一凹陷部31聚拢;在干衣机的烘干状态下,第一侧壁30使得衣物聚拢,从而让衣物充分接触热空气进行热量交换,衣物烘干均匀。
33.如图2所示,第二侧壁40具有向第一方向(如图2所示的向右)的反向(图2所示向左)凹陷的第二凹陷部41和第三凹陷部42。第二凹陷部41和第三凹陷部42间隔设置,间隔设置是指第二凹陷部41和第三凹陷部42在空间上存在距离。第二凹陷部41和第三凹陷部42使第二侧壁40形成一个类似w型的结构,其中形成的第二凹陷部41和第三凹陷部42,可以使第二侧壁40弯曲成多个朝向不同的面,衣物与这些朝向不同的面接触时,可以使衣物向不同的方向抛洒,从而能使纠缠在一起的衣物被抖散。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侧壁30和第二侧壁40中的类似v型的结构和类似w型的结构可以只设置其中一个,也可以同时设置,也即,同一个提升筋1的第一侧壁30可以设置为类似v型的结构,而第二侧壁40可以设置为一般的结构,例如,平面结构;同一个提升筋1的第一侧壁30可以设置为一般的结构,例如,平面结构,而
第二侧壁40可以设置为类似w型结构;同一个提升筋1的第一侧壁30可以设置为类似v型的结构,而第二侧壁40可以设置为类似w型的结构。第一侧壁30与第二侧壁40分别位于所述底壁10和顶壁20沿第二方向上的两侧,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第二方向为提升筋1的长度延伸方向,也即图1中l2所指示的方向。第二侧壁40与第一侧壁30相背设置,分别位于顶壁20的两侧,从而与底壁10和顶壁20环绕形成提升筋1的表面。
34.干衣机运行时,安装在干衣机内桶内壁面的提升筋1随着内桶的正反转,提升筋1的第一侧壁30或第二侧壁40来与衣物接触,例如,在提升筋1沿某一个方向旋转的时候,利用第一侧壁30使衣物聚拢,当提升筋1与该方向做反向的旋转运动时,利用第二侧壁40将衣物抛洒、扩散开来,使衣物蓬松。以下将结合图1和图3,对第一侧壁30和第二侧壁40提供提升力的方向进行具体的阐述。需要说明的是,正向和方向仅表示两个方向相反,并不限制正向和反向为具体的方向,此处第一侧壁30的类似v型结构和第二侧壁40的类似w型的结构只是方便阐述,并非限制第一侧壁30的类似v型的结构和第二侧壁40类似w型的结构设置在同一个提升筋上。
35.如图1所示,当提升筋1随干衣机的内桶做正向转动时,衣物主要与第一侧壁30接触。第一侧壁30具有凹陷的第一凹陷部31,形成第一凹陷部31的两个面的延伸方向会形成一定的夹角,从而两个面上产生的提升力的指向方向存在交叉,形成相互靠近聚拢的力(如图1中第一侧壁30上的箭头所示的方向),衣物受到聚拢的力的作用后会聚拢在一起。
36.如图3所示,当提升筋1随干衣机的内桶做反向转动时,衣物主要与第二侧壁40接触。第二侧壁40具有第二凹陷部41和第三凹陷部42,第二凹陷部41和第三凹陷部42的凹陷方向相同,从而使第二凹陷部41和第三凹陷部42之间的面上产生指向方向分散的提升力,如图3所示,第二凹陷部41远离第三凹陷部42的一端产生的提升力的指向远离第二凹陷部41,第三凹陷部42远离第二凹陷部41的一端的提升力的指向远离第二凹陷部41,从而形成从第二凹陷部41和第三凹陷部42之间开始,分别向第二凹陷部41、第三凹陷部42扩散的提升力,衣物受到扩散的力的作用后会相互扩散,从而抖散缠绕在一起的衣物。
3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提升筋,包括底壁、顶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其中,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连接在所述底壁和所述顶壁之间,其中,所述第一侧壁具有向第一方向凹陷的第一凹陷部,以形成类似v型结构,和/或,所述第二侧壁具有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反向凹陷的第二凹陷部和第三凹陷部,以形成类似w型结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提升筋通过将第一侧壁设置为类似v型结构,以提高聚拢性,和/或,第二侧壁设置成类似w型结构,以提高扩散性。当衣物与第一侧壁接触,使衣物充分聚拢,和/或,当衣物与第二侧壁接触使衣物充分抖散,从而使得衣物不易缠绕,进而提高洗涤和/或烘干的均匀程度。
3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壁30和/或第二侧壁40为平滑曲面。第一侧壁30可以为平滑的曲面,也即,形成第一凹陷部31的面可以是平滑过渡的,曲率没有突然变化。第二侧壁40可以为平滑的曲面,也即形成第一突出部43、第二凹陷部41和第三凹陷部42面可以是平滑过渡的,曲率没有突然变化。第一侧壁30和第二侧壁40可以只有一个设为平滑的曲面,也可以将两个均设为平滑的曲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提升筋1,通过将第一侧壁30和第二侧壁40中至少一个制成平滑的曲面,以使表面平滑,可以减少对衣物的损害。
3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侧壁30具有向所述第一方向凹陷的第一凹陷部31的情况下,也即第一侧壁30设为类似v型的结构的情况下,第一侧壁30具有在第二方
向(如图2所示的上下方向)上位于第一凹陷部31两侧的第一平面311和第二平面312,第一平面311和第二平面312的夹角大于120度且小于170度。第一平面311和第二平面312之间可以是平滑过渡,且第一平面311和第二平面312均向一个方向倾斜,例如,图2中,第一平面311和第二平面312均向右倾斜。第一平面311与第二平面312之间形成的夹角为钝角,便于第一侧壁30有足够的空间与衣物接触,同时衣物也不至于过于聚拢从而影响衣物洗涤或者烘干效果,具体的,第一平面311与第二平面312之间的夹角大于120度小于170度,在这个角度范围内,第一侧壁30形成的v型结构的开口较大,便于衣物进入形成的第一凹陷部31,方便衣物聚拢。
40.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侧壁40具有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反向凹陷的第二凹陷部41和第三凹陷部42的情况下,也即第二侧壁40设为类似w型的结构的情况下,第二凹陷部41与第三凹陷部42的曲率相同。第二凹陷部41与第三凹陷部42分别设置在第一突出部43在第二方向(图2所示上下方向)上的两侧,第二凹陷部41与第三凹陷部42之间的曲率可以相同,从而方便加工,且第二凹陷部41和第三凹陷部42凹陷的曲率提供的作用力也基本相同,从而更利于衣物均匀向第二凹陷部41和第三凹陷部42抖散。
41.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二侧壁40具有在第二方向(如图2所示的左右方向)上位于第二凹陷部41两侧的第三平面411和第四平面412,第三平面411和第四平面412的夹角大于60度且小于120度。第三平面411和第四平面412之间是平滑过渡的,以使形成的第二凹陷部41的弧度圆滑。第三平面411和第四平面412形成一种v型结构,该v型开口的夹角可以小于第一凹陷部31形成的v型开口的夹角,具体的,第三平面411和第四平面412之间的夹角可以大于90度且小于120度。第二侧壁40还具有在第二方向上位于第三凹陷部42两侧的第五平面421和第六平面422,第五平面421和第六平面422的夹角大于90度且小于120度。第五平面421和第六平面422之间是平滑过渡的,以形成的第三凹陷部42的弧度圆滑。第五平面421和第六平面422形成一种类似v型结构,该v型开口的夹角可以与第二凹陷部41的v型开口的夹角大小相同,也可以小于第一凹陷部31的开口,具体的,第五平面421和第六平面422的夹角可以为大于90度小于120度。通过第三平面411与第四平面412形成的夹角和第四平面413与第六平面414之间的夹角聚大于90度且小于120度,可以将聚拢的衣物分散,从而解决衣物缠绕的问题。
4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侧壁30具有向所述第一方向凹陷的第一凹陷部31,和所述第二侧壁40具有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反向凹陷的第二凹陷部41和第三凹陷部42情况下,也即第一侧壁30设为类似v型的结构,且第二侧壁40设为类似w型的结构的情况下,第二侧壁40还具有向第一方向(如图2所示的向右)的第一突出部43。第一突出部43位于第二侧壁40上,其突出方向必然与第二侧壁40上形成的第二凹陷部41和第三凹陷部42的凹陷方向相反,例如,图2中,第二凹陷部41和第三凹陷部42的是向左凹陷,则第一突出部43必然向右突出。第一突出部43在第二方向(如图2所示的上下方向)上位于第二凹陷部41和第三凹陷部42之间。第一突出部43与第二凹陷部41形成的衔接处可以是平滑过渡的面,例如,形成第一突出部43的面与形成第二凹陷部41的面可以重合。第一突出部43与第三凹陷部42形成的衔接处也可以是平滑过渡的面,例如,形成第一突出部43的面与形成第二凹陷部41的面可以重合。
43.如图2所示,第一突出部43在第二方向(如图2所示的上下方向)上至少部分与第一
凹陷部31重叠。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突出部43突出方向与第一凹陷部31凹陷的方向相同,例如,如图2所示,第一凹陷部31向左凹陷,那么对应的这部分凹陷形成了向右突出的第一突出部43。在第二方向上,第一突出部43所在的位置可以与第一凹陷部31所在位置靠近,从而从第一突出部43至少在第二方向上的投影与第一凹陷部31完全重叠或者部分重叠,即设置第一凹陷部31的同时即可设置形成第一突出部43,而不需要独立构造第一突出部43。
4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第一突出部与第一凹陷部在第二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从而可以减少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的间距,进而减少提升筋的体积,节省材料,也便于加工。
45.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凹陷部31与第一突出部43的曲率相同。例如,第一凹陷部31与第一突出部43均为弧面,弧面所对应的曲率相同,那么,在加工第一凹陷部31的同时可以方便地加工出第一突出部43。相同的曲率在工作状态下,可以提供力度基本相同但方向相反的作用力,从而当利用第一侧壁30将衣物聚拢后,利用第二侧壁40可以提供基本相同的力将聚拢的衣物抖散。
46.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2所示,提升筋1还包括端壁50,端壁50连接第一侧壁30、第二侧壁40、底壁10和顶壁20,端壁50位于提升筋1在第二方向的端部。第二方向为提升筋的长度方向(图2所示的上下方向),端壁50连接第一侧壁30、第二侧壁40、底壁10和顶壁20,从而顶壁20与第一侧壁30、第二侧壁40、底壁10、顶壁20形成提升筋1的一整个外表面。在一些实施例中,端壁50可以为平滑的面,端壁50与第一侧壁30、第二侧壁40、顶壁20、底壁10之间的衔接处可以是平滑的曲面,从而减少对衣物的损害。
4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顶壁20在第七平面s的投影面积小于底壁在第七平面s的投影面积。其中,第七平面s平行于第一方向(如图1所示的上下方向)和第二方向(如图1所示的前后方向);顶壁20在第七平面s的投影面积小于底壁10在第七平面s上的投影面积,那么,如图1所示,沿着左右方向上,从底壁10到顶壁20的横截面积(横截面垂直于图1中的左右方向)是减小的,第一侧壁30和第二侧壁40之间的距离从底壁10往顶壁20的方向越来越小。那么,从提升筋1的高度方向(如图1所示的左右方向)看,提升筋1形成倾斜第一侧壁30和第二侧壁40,以增加第一侧壁30和第二侧壁40的表面。在底壁10固定到衣物处理装置的桶体桶壁的情况下,顶壁20靠近桶体的中心,即提升筋1在高度方向上向桶体中心倾斜,有利于衣物从顶壁处与提升筋接触和从顶壁处被提升筋摔落,从而使衣物正转或反转提升到一定高度后向桶体中心进风区域位置抛射,衣物充分进行热交换或洗涤均匀。
4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如图4所示,包括桶体60和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提供的提升筋1。桶体60内部具有用于容纳衣物的容纳腔61。桶体60可以为一端开口的圆柱形,其开口与容纳腔61连通,衣物可以从该开口放入容纳腔61或从容纳腔61取出。提升筋1位于容纳腔61内,底壁10固定连接于桶体60。提升筋1可以有多个,间隔设置在桶体60的内壁面上,提升筋1的长度方向与桶体60的长度方向相同。桶体60可以旋转,从而带动提升筋旋转,以提供相应的提升力。
49.以下将以第一侧壁30设置成类似v型结构和第二侧壁40设置成类似w型结构为例,结合图5和图6对衣物处理装置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
50.如图5所示,当桶体60沿图5中的箭筒所指的方向旋转时,提升筋1也随之旋转,提升筋1中的第一侧壁30与桶体60接触,从而使桶体60中的衣物向桶体60的中心聚拢。当该衣
物处理装置为烘干机时,烘干机的中心为加热区,其中心区域的温度最高,当衣物聚拢在桶体60的中心处时,衣物受热较充分,衣物烘干较均匀。
51.如图6所示,当桶体60沿图6中箭头指向的方向旋转时,桶体60内的衣物会与提升筋1的第二侧壁40接触,从而提升筋1会使衣物向桶体60的中心的周围扩散,从而抖散缠绕在一起的衣物,使其蓬松,从而使衣物能透彻烘干,并解决衣物缠绕的问题。
52.如图4-图6所示,不论是桶体60处于正转还是反转的状态下,提升筋1的第一侧壁30与第二侧壁40均不是平行于提升筋的高度方向(图1所示的左右方向),而是与高度方向存在倾斜的夹角,形成的提升筋1向桶体60的中心倾斜,而桶体60的中心靠近烘干状态下气流进入容纳腔61的方向,那么,衣物正转或反转提升到一定高度后向桶体中心进风区域位置抛射,衣物充分进行热交换或洗涤均匀。
5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衣物处理装置,包括桶体和上述的提升筋,提升筋设在在桶体的内壁面上。提升筋的连接在顶壁和底壁之间的相背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分别通过形成第一凹陷部而呈类型v型结构以提供聚拢的作用力,和/或通过形成第二凹陷部和第三凹陷部而呈类似w型结构以提供扩散的作用力;在正向旋转时,衣物与第一侧壁接触使衣物聚拢,在反向旋转时,衣物与第二侧壁接触使衣物抖散,从而使得衣物不易缠绕,洗涤和/或烘干的均匀程度较高。
5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