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抑菌防水的被套面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348044发布日期:2022-06-08 09:49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一种抑菌防水的被套面料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抑菌防水的被套面料。


背景技术:

2.面料,采用不同纤维加捻形成特定结构的股线,在将股线加捻在一起形成纱线,将纱线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使得纱线纺织后形成特定结构,从而使得面料具有不同的结构,适应各种使用场景。
3.但是在作为被套面料使用时,由于被套面料在使用时,一般被单面料具有较好的舒适度以及强度,但是在保证面料较好的舒适度时,由于被套面料一般纺织的十分致密,防止内部棉絮露出,使得被单被套在洗涤后难以干燥。
4.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被套面料纺织较为致密,晾干时难以干燥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菌防水的被套面料,通过设置排湿部,使得面料本体上的水分传动至里层,从而使得水分传递至里层,保证与人体接触一侧始终保持干爽,同时排湿部上设置有耐磨部,使得被套与面料之间难以发生相对滑动,通过设置高强纱,使得面料本体具有较好的强度,通过设置薄荷纤维,使得面料本体具有清新的气味,通过设置竹炭纤维,减少细菌的产生。
6.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抑菌防水的被套面料,包括面料本体,所述面料本体包括相互固定连接的表层与里层,所述表层以及里层上均设置有相互连通的排湿部,所述里层排湿部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大于表层排湿部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相互连通的排湿部,使得表层与里层上的水分相互传递,由于靠近人体一侧的水分含量较高,使得水分容易朝向里层运动,同时里层排湿部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大于表层排湿部与空气接触的面积,使得表层的水分更加容易随着里层的水分运动至里层中,从而减少表层上的水分。
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里层排湿部距离里层的最大距离大于表层排湿部距离表层的最大距离。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里层排湿部距离里层的最大距离大于表层排湿部距离表层的最大距离,使得里层上排湿部与空气接触的面积更大,从而使得里层的排湿速度大于表层的排湿速度。
1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面料本体采用表里交换双层织物纺织而成。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表里交换双层织物使得面料本体的两侧具有相互连通的排湿层。
1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表里交换双层织物采用16x16组织循环,所述表里
交换双层组织中表组织的经浮点为浮,所述表里交换双层组织中表组织的纬浮点为沉,所述表里交换双层组织中里组织的经浮点为叉,所述表里交换双层组织中投入里纬时表经提起的位置为圈,所述表里交换双层织物以第一经线为基准线的纺织规律为:浮浮浮叉浮浮浮叉圈浮圈沉圈浮圈沉,浮圈沉圈浮圈沉圈浮浮叉浮浮浮叉浮,浮叉浮浮浮叉浮浮圈沉圈浮圈沉圈浮,沉圈浮圈沉圈浮圈叉浮浮浮叉浮浮浮,浮浮浮叉浮浮浮叉圈浮圈沉圈浮圈沉,浮圈沉圈浮圈沉圈浮浮叉浮浮浮叉浮,浮叉浮浮浮叉浮浮圈沉圈浮圈沉圈浮,沉圈浮圈沉圈浮圈叉浮浮浮叉浮浮浮,圈浮圈沉圈浮圈沉浮浮浮叉浮浮浮叉,浮浮浮浮浮浮浮浮浮圈沉圈浮圈沉圈,圈沉圈浮圈沉圈浮浮叉浮浮浮叉浮浮,浮浮浮浮浮浮浮浮沉圈浮圈沉圈浮圈,圈浮圈沉圈浮圈沉浮浮浮叉浮浮浮叉,浮浮浮浮浮浮浮浮浮圈沉圈浮圈沉圈,圈沉圈浮圈沉圈浮浮叉浮浮浮叉浮浮,浮浮浮浮浮浮浮浮沉圈浮圈沉圈浮圈。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上述的纺织方式,使得面料本体的两侧形成相互连通的排湿部,同时使得面料本体上形成相互连通的排湿部,同时在纺织过程中完成两侧纱线的交换,从而使得面料本体具有适中的排湿性能以及高强度。
14.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面料本体采用经线与纬线梭织而成,所述经线以及纬线均包括高强纱以及排湿纱,所述高强纱与排湿纱交错设置,所述第一经线以及第一纬线均为高强纱。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高强纱,使得面料本体具有较好的强度,使得面料本体在脚蹬的情况下难以撕裂,通过设置排湿纱,使得若干排湿纱纺织形成排湿部,高强纱与排湿纱交错设置且第一经线以及第一纬线均为高强纱,使得面料本体纺织时,经向上的排湿纱与纬向上的排湿纱相互交织,从而形成排湿部。
1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湿纱采用排湿股纱以及耐磨股纱加捻而成,所述耐磨股纱间歇加捻在排湿股纱上形成缠绕段,所述耐磨股纱与排湿股纱并股形成平直段,所述缠绕段的长度与排湿部的长度相同。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缠绕段以及平直段,使得缠绕段纺织时位于面料本体的一侧,缠绕段的长度与排湿部的长度相同,由于缠绕段直径大于平直段的直径,使得里层在纺织时,缠绕段使得里层上的排湿部突出,从而使得里层上排湿部的接触面积增大。
1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高强纱采用精梳棉纤维以及竹炭纤维加捻而成。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精梳棉纤维具有较好的强度以及舒适度,竹炭纤维使得高强纱具有较好强度以及抑菌能力。
2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湿股纱采用丙纶纤维以及棉纤维加捻而成,所述耐磨股纱采用涤纶纤维以及薄荷纤维加捻而成。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丙纶纤维加快排湿股纱的排湿速度,棉纤维增加排湿股纱的吸湿性能以及舒适性能,涤纶纤维使得耐磨股纱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薄荷纤维使得面料本体始终保持清新的气味。
2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3.通过设置排湿部,使得面料本体上的水分传动至里层,水分传递至里层,从而使得与人体接触一侧始终保持干爽,通过在吸湿股纱以及耐磨股纱形成缠绕段,使得纺织时里层的排湿部突出,从而使得里层具有较好的排湿能力,同时耐磨股纱包覆在排湿股纱的外
侧,使得里层具有较好的耐磨性能,突出的排湿部使得被套与面料之间难以发生相对滑动,通过设置高强纱,使得面料本体具有较好的强度,通过设置薄荷纤维,使得面料本体具有清新的气味,通过设置竹炭纤维,减少细菌的产生。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纺织示意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排湿纱的结构示意图。
27.图中:1、面料本体;2、排湿部;3、排湿股纱;4、耐磨股纱。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29.实施例:一种抑菌防水的被套面料,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面料本体1,面料本体1采用经线以及纬线梭织而成,经线以及纬线均包括高强纱以及排湿纱,排湿纱采用排湿股纱3以及耐磨股纱4加捻而成。
30.如图所示,面料本体1采用表里交换双层织物纺织而成,使得面料本体1形成相互固定连接的表层以及里层,表里交换双层织物采用16x16组织循环,表里交换双层组织中表组织的经浮点为浮,表里交换双层组织中表组织的纬浮点为沉,表里交换双层组织中里组织的经浮点为叉,表里交换双层组织中投入里纬时表经提起的位置为圈,表里交换双层织物以第一经线为基准线的纺织规律为:浮浮浮叉浮浮浮叉圈浮圈沉圈浮圈沉,浮圈沉圈浮圈沉圈浮浮叉浮浮浮叉浮,浮叉浮浮浮叉浮浮圈沉圈浮圈沉圈浮,沉圈浮圈沉圈浮圈叉浮浮浮叉浮浮浮,浮浮浮叉浮浮浮叉圈浮圈沉圈浮圈沉,浮圈沉圈浮圈沉圈浮浮叉浮浮浮叉浮,浮叉浮浮浮叉浮浮圈沉圈浮圈沉圈浮,沉圈浮圈沉圈浮圈叉浮浮浮叉浮浮浮,圈浮圈沉圈浮圈沉浮浮浮叉浮浮浮叉,浮浮浮浮浮浮浮浮浮圈沉圈浮圈沉圈,圈沉圈浮圈沉圈浮浮叉浮浮浮叉浮浮,浮浮浮浮浮浮浮浮沉圈浮圈沉圈浮圈,圈浮圈沉圈浮圈沉浮浮浮叉浮浮浮叉,浮浮浮浮浮浮浮浮浮圈沉圈浮圈沉圈,圈沉圈浮圈沉圈浮浮叉浮浮浮叉浮浮,浮浮浮浮浮浮浮浮沉圈浮圈沉圈浮圈,采用上述的纺织方式时,使得面料本体1分为两层,面料的表层上具有较多的经浮线,使得经浮现之间单独形成一层平纹梭织的面层,该面层为吸湿部,同时使得面料本体1形成两层,且表层与里层上在交换时始终保持连接,使得面料本体1上形成相互连通的排湿部2,高强纱与排湿纱交错设置,第一经线以及第一纬线均为高强纱,纺织方式使得经向上的高强纱与纬向上的高强纱形成平纹组织,使得面料本体1具有较好的抗撕裂能力,排湿纱与排湿纱之间形成平纹组织从而形成排湿部2,使得面料具有较好的排湿能力,同时完成两侧面料的交换,使得水分传递至面料本体1的内侧,保证面料本体1的干爽,同时提高面料本体1上水分含量,使得面料本体1难以发生静电,高强纱采用精梳棉纤维以及竹炭纤维加捻而成,使得高强纱具有较好的舒适度的同时具有较好的强度,竹炭纤维使得面料本体1具有抑菌能力。
31.如图所示,耐磨股纱4间歇加捻在排湿股纱3上形成缠绕段,耐磨股纱4与排湿股纱3并股形成平直段,缠绕段的长度与排湿部2的长度相同,通过表里交换双层织物,使得排湿纱上的缠绕段平纹梭织在里层的内侧,从而使得面料本体1具有较好的排湿能力时,由于缠
绕段的直径大于平直段,使得里层上的排湿部2突出,从而使得里层排湿部2与空气接触面积较大,从而使得里层排湿速度较快,同时排湿股纱3采用丙纶纤维以及棉纤维加捻而成,使得排湿股纱3具有较好的排湿速度,棉纤维使得面料本体1具有较好的舒适度以及吸湿能力,耐磨股纱4采用精梳棉纤维以及薄荷纤维加捻而成,使得里层排湿的同时,保持清新的味道,精梳棉制成的耐磨股纱4具有较好的强度以及摩擦系数,突出的吸湿部使得被芯与被套之间难以发生相对滑动。
32.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