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弱化PU仪表板革及其制备方法、仪表板与流程

文档序号:30579972发布日期:2022-06-29 11:37阅读:950来源:国知局
免弱化PU仪表板革及其制备方法、仪表板与流程
免弱化pu仪表板革及其制备方法、仪表板
技术领域
1.本技术涉及聚氨酯合成革的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免弱化pu仪表板革及其制备方法、仪表板。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经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重要工具之一;汽车的仪表板作为汽车驾驶室中安装各种指示仪表和点火开关的总成也越来越多的被使用。
3.为了保证在关键时刻,气囊能够从仪表板里爆出;通常要通过激光对仪表板上包覆的表皮进行弱化处理。但是弱化后的仪表板表皮表面会出现明显的痕迹,从而降低了整体车辆的档次感。目前,免弱化表皮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汽车的仪表板上,该表皮不需要弱化,从而解决了弱化后出现外观缺陷的问题。
4.由于聚氯乙烯(pvc)材料挤出贴合相对简单、操作方便,并且pvc与基布结合牢固,不易剥离,耐用性好;故目前绝大部分免弱化表皮采用pvc革。但是pvc革的环保问题一直存在诟病,档次感无法提升。聚氨酯(pu)具有更好的环保性,将其应用在仪表板革上,有利于提高环保性。但是发明人发现:目前的免弱化pu仪表板革存在聚氨酯部分和基布部分结合性不佳,两者易剥离的问题,从而降低了仪表板革的耐用性。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免弱化pu仪表板革中聚氨酯部分和基布的结合牢度,本技术提供一种免弱化pu仪表板革及其制备方法、仪表板。
6.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免弱化pu仪表板革,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免弱化pu仪表板革,包括聚氨酯面层、无溶剂聚氨酯粘合层以及基布层;构成所述无溶剂聚氨酯粘合层的无溶剂聚氨酯由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多元醇95-105份、异氰酸酯48-70份、催化剂0.04-0.06份以及熟化剂0.18-0.3份。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无溶剂聚氨酯为无水无溶剂体系,故与基布贴合时不会有气体产生;这样,无溶剂聚氨酯与基布能够更加紧密地贴合,从而提高了两者之间的结合性;进而,通过无溶剂聚氨酯粘合层的连接,免弱化pu仪表板革中聚氨酯部分和基布的结合牢度大大提高。
8.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无溶剂聚氨酯由a组原料和b组原料混合、加热而制成;所述a组原料包括多元醇,所述b组原料包括异氰酸酯、催化剂以及熟化剂。
9.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a组原料还包括磷酸铵类阻燃剂35-50质量份。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磷酸铵类阻燃剂在赋予无溶剂聚氨酯阻燃性的同时,对免弱化pu仪表板革中聚氨酯部分和基布部分的结合牢度没有明显的影响。
11.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a组原料还包括有机硅流平剂0.15-0.25质量
份。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机硅流平剂增加了无溶剂聚氨酯原料的涂覆性,对提高所得仪表板革中聚氨酯部分和基布部分的结合牢度有积极的意义。
13.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b组原料还包括蓖麻油5-10质量份、四甲基二硅氮烷6-12质量份。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方面,蓖麻油的羟基能和异氰酸酯发生反应,另一方面,蓖麻油的不饱和双键能和四甲基二硅氮烷进行硅氢加成反应,从而通过蓖麻油的桥梁作用,使具有si-n键的四甲基二硅氮烷牢固的连接在无溶剂聚氨酯的分子结构中;由于si-n键具有较强的极性,可与基布发生反应而形成共价键,因此无溶剂聚氨酯粘合层与基布层通过价键连接而牢固地结合在一起,进而使仪表板革中聚氨酯部分和基布结合牢固。
15.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多异氰酸酯为甲苯二异氰酸酯;所述多元醇为聚醚多元醇。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优化了多异氰酸酯和多元醇的种类,有利于获得性能良好的无溶剂聚氨酯。
17.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催化剂为金属铋类催化剂,所述熟化剂为二苄胺。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金属铋类催化剂和二苄胺有助于顺利地获得性能理想的无溶剂聚氨酯。
19.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还包括水性装饰层,所述水性装饰层的材质为水性聚丙烯酸酯。
20.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免弱化pu仪表板革的制备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免弱化pu仪表板革的制备方法,包括:取聚氨酯树脂溶解于溶剂中,之后涂覆在离型纸上,加热烘干,得聚氨酯面层;按照配方取多元醇、异氰酸酯、催化剂以及熟化剂,混合后涂覆在所述聚氨酯面层上,加热至90-135℃,而形成无溶剂聚氨酯粘合层;在所述无溶剂聚氨酯粘合层上贴合基布而形成基布层。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免弱化pu仪表板革被顺利制成。
22.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仪表板,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仪表板,包覆有上述免弱化pu仪表板革。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仪表板的免弱化pu仪表板革中聚氨酯部分与基布部分贴合紧密,且免弱化pu仪表板革气味小,更加环保。
24.综上所述,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之一:1、本技术所得免弱化pu仪表板革的聚氨酯部分与基布部分具有良好的结合性,两者之间的剥离力高甚至剥不开。
25.2、本技术通过引入无溶剂聚氨酯粘合层,利用无溶剂聚氨酯无水无溶剂的特点,使无溶剂聚氨酯粘合层能与基布紧密地贴合;进而通过无溶剂聚氨酯粘合层的连接,提高了免弱化pu仪表板革中聚氨酯部分和基布的结合牢度。
26.3、本技术在无溶剂聚氨酯的制备中引入蓖麻油和四甲基二硅氮烷,利用蓖麻油与四甲基二硅氮烷及异氰酸酯的反应,将si-n键引入无溶剂聚氨酯的分子结构中。由于si-n
键能与基布通过价键连接,从而使无溶剂聚氨酯粘合层与基布层通过价键牢固地结合在一起,进而使仪表板革中聚氨酯部分和基布结合牢固。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免弱化pu仪表板革的剖面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免弱化pu仪表板革的剖面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对比例1的免弱化pu仪表板革的剖面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聚氨酯面层;2、无溶剂聚氨酯粘合层;3、基布层;4、水性装饰层。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实施例1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免弱化pu仪表板革。参照图1,免弱化pu仪表板革包括依次贴合在一起的聚氨酯面层1、无溶剂聚氨酯粘合层2以及基布层3。在本实施方案中,聚氨酯面层1的厚度为0.15mm、无溶剂聚氨酯粘合层2的厚度为0.25mm;基布层3由高涨破机织布构成,厚度为0.95mm。
33.制成聚氨酯面层1的原料包括聚氨酯树脂、n,n-二甲基甲酰胺和醋酸乙酯。在本实施方案中,聚氨酯树脂具体为tpu 2180a型;聚氨酯树脂、n,n-二甲基甲酰胺以及醋酸乙酯的具体质量配比为:95:60:10。在一些实施方案中,还可以根据对pu仪表板革颜色的要求而加入相应色浆,色浆与聚氨酯树脂的质量配比可取(95-105):(19-25)中的任意比值。
34.无溶剂聚氨酯粘合层2的材质为无溶剂聚氨酯,该材料由a组原料和b组原料混合加热而制成。其中:a组原料为多元醇;b组原料包括异氰酸酯、催化剂以及熟化剂。在本实施方案中,多元醇具体为甲苯二异氰酸酯,型号为80/20,异氰酸酯具体为聚醚多元醇,型号为dl2000 330n,催化剂具体为bicat 8106型铋类催化剂,熟化剂具体为二苄胺;多元醇、异氰酸酯、催化剂以及熟化剂的具体质量配比为:95:70:0.04:0.18。
35.本实施例还公开了上述免弱化pu仪表板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按配方,准确称取聚氨酯树脂、n,n-二甲基甲酰胺以及醋酸乙酯;将n,n-二甲基甲酰胺和醋酸乙酯混合均匀后,将聚氨酯树脂溶解于其中得到聚氨酯涂覆料。
36.s2、取离型纸,由牵引辊牵引向前运动,控制牵引的车速为11m/min;将聚氨酯涂覆料均匀涂覆在离型纸上,控制烘干后离型纸上涂覆层厚度为0.15mm;之后将涂覆有聚氨酯涂覆料的离型纸送入烘箱中加热烘干,控制物料按70℃-80℃-100℃-110℃-125℃-125℃的过程阶梯式升温,并控制烘干总时间为4min,从而在离型纸上形成聚氨酯面层1。
37.s3、按配方,准确称取a组原料和b组原料,将两者混合后均匀涂覆在由牵引辊牵引向前运动的聚氨酯面层1上,控制烘干后聚氨酯面层1上涂覆层厚度为0.25mm、牵引的车速为10 m/min;之后将涂覆有a组和b组原料的聚氨酯面层1送入烘箱中加热烘干,控制物料按100℃-100℃-100℃-110℃-125℃-125℃的过程阶梯式升温,并控制烘干总时间为8min;此时多元醇和异氰酸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反应,而在聚氨酯面层1的一侧表面上形成无溶剂聚氨酯粘合层2。
38.s4、保持无溶剂聚氨酯粘合层2的运动速度,将基布贴合在其上;将贴合了基布的
无溶剂聚氨酯粘合层2送入烘箱中加热烘干,控制物料按135℃-135℃-135℃-140℃-140℃-140℃-140℃-140℃-145℃-145℃-145℃-145℃-145℃-145℃的过程阶梯式升温,并控制烘干总时间为12min;之后分离离型纸形成免弱化pu仪表板革。
39.本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仪表板,其表面包覆有上述的免弱化pu仪表板革。该仪表板中,免弱化pu仪表板革中聚氨酯部分与基布部分贴合牢固,且免弱化pu仪表板革气味小,更加环保。
40.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聚氨酯面层1远离无溶剂聚氨酯粘合层2一侧还贴合有水性装饰层4。
41.具体的,参照图2,免弱化pu仪表板革包括依次贴合在一起的水性装饰层4、聚氨酯面层1、无溶剂聚氨酯粘合层2以及基布层3。在本实施方案中,聚氨酯面层的厚度为0.15mm、无溶剂聚氨酯粘合层2的厚度为0.25mm、基布层3为0.95mm、水性装饰层4厚度为0.1mm。
42.水性装饰层4的原料包括水性聚丙烯酸酯乳液、消光剂、有机硅消泡剂、有机硅流平剂、异氰酸酯交联剂以及工业蒸馏水。在本实施方案中,水性聚丙烯酸酯乳液具体为db3422型、消光剂具体为东曹k500型、有机硅消泡剂具体为df4266型、有机硅流平剂具体为la-01-120型、异氰酸酯交联剂具体购自安徽中恩化工有限公司;水性聚丙烯酸酯乳液、消光剂、有机硅消泡剂、有机硅流平剂、异氰酸酯交联剂以及工业蒸馏水的具体质量配比为:95:0.6:0.2:0.8:5:25。
43.本实施例还公开了上述免弱化pu仪表板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s4与实施例1相同。
44.s5、按配方,准确称取水性聚丙烯酸酯乳液、消光剂、有机硅消泡剂、有机硅流平剂、异氰酸酯交联剂以及工业蒸馏水,混合后均匀后得到涂饰剂。
45.s6、将涂饰剂通过辊涂机涂覆到聚氨酯面层1远离无溶剂聚氨酯粘合层2的一侧表面,控制烘干后聚氨酯面层1上涂覆层厚度为0.1mm、控制车速为10m/min;之后将涂覆有涂饰剂的聚氨酯面层1送入烘箱中加热烘干,控制物料按125℃-130℃-130℃-130℃-130℃-130℃的过程阶梯式升温,并控制烘干总时间为3min;此时丙烯酸酯在交联剂的作用下发生反应,而在聚氨酯面层1的一侧表面形成水性装饰层4;之后卷曲,得到免弱化pu仪表板革。
46.实施例3-4实施例3-4和实施例2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制备无溶剂聚氨酯的原料配比不同。
47.具体的,实施例3中:多元醇、异氰酸酯、催化剂以及熟化剂的具体质量配比为:100:60:0.05:0.25。
48.实施例4中:多元醇、异氰酸酯、催化剂以及熟化剂的具体质量配比为:105:48:0.06:0.3。
49.实施例5-6实施例5-6和实施例3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制备无溶剂聚氨酯的a组原料中增加了磷酸铵类阻燃剂。
50.具体的,
实施例5中: a组原料包括多元醇以及磷酸铵类阻燃剂(具体为:磷酸氢二铵);b组原料包括异氰酸酯、催化剂以及熟化剂;并且多元醇、异氰酸酯、催化剂、熟化剂、磷酸铵类阻燃剂的具体质量配比为:100:60:0.05:0.25:35。
51.实施例6中:a组原料包括多元醇以及磷酸铵类阻燃剂(具体为:磷酸氢二铵);b组原料包括异氰酸酯、催化剂以及熟化剂;并且多元醇、异氰酸酯、催化剂、熟化剂、磷酸铵类阻燃剂的具体质量配比为:100:60:0.05:0.25:50。
52.实施例7-8实施例7-8和实施例5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制备无溶剂聚氨酯的a组原料中增加了有机硅流平剂。
53.具体的,实施例7中: a组原料包括多元醇、磷酸铵类阻燃剂以及有机硅流平剂(具体为:byk-2960型);b组原料包括异氰酸酯、催化剂以及熟化剂;并且多元醇、异氰酸酯、催化剂、熟化剂、磷酸铵类阻燃剂、有机硅流平剂的具体质量配比为:100:60:0.05:0.25:35:0.15。
54.实施例8中:a组原料包括多元醇、磷酸铵类阻燃剂以及有机硅流平剂(具体为:byk-2960型);b组原料包括异氰酸酯、催化剂以及熟化剂;并且多元醇、异氰酸酯、催化剂、熟化剂、磷酸铵类阻燃剂、有机硅流平剂的具体质量配比为:100:60:0.05:0.25:35:0.25。
55.实施例9-13实施例9-13和实施例7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制备无溶剂聚氨酯的b组原料中增加了蓖麻油、四甲基二硅氮烷。
56.蓖麻油的羟基能和异氰酸酯反应而参与生成氨基甲酸酯,同时蓖麻油的不饱和双键能和四甲基二硅氮烷进行硅氢加成反应,从而通过作为桥梁的蓖麻油,四甲基二硅氮烷稳定的连接在无溶剂聚氨酯的分子结构中,进而将si-n键引入无溶剂聚氨酯的分子结构中。si-n键具有极性,可与基布发生反应而形成共价键,通过共价键的连接能使无溶剂聚氨酯粘合层2与基布层3牢固的结合在一起。
57.具体的,实施例9中: a组原料包括多元醇、磷酸铵类阻燃剂以及有机硅流平剂;b组原料包括异氰酸酯、催化剂、熟化剂、蓖麻油(羟基值为176-187mgkoh/g)以及四甲基二硅氮烷;并且多元醇、异氰酸酯、催化剂、熟化剂、磷酸铵类阻燃剂、有机硅流平剂、蓖麻油、四甲基二硅氮烷的具体质量配比为:100:60:0.05:0.25:35:0.15:5:6。
58.实施例10中: a组原料包括多元醇、磷酸铵类阻燃剂以及有机硅流平剂;b组原料包括异氰酸酯、催化剂、熟化剂、蓖麻油(羟基值为176-187mgkoh/g)以及四甲基二硅氮烷;并且多元醇、异氰酸酯、催化剂、熟化剂、磷酸铵类阻燃剂、有机硅流平剂、蓖麻油、四甲基二硅氮烷的具体质量配比为:100:60:0.05:0.25:35:0.15:7.5:9。
59.实施例11中: a组原料包括多元醇、磷酸铵类阻燃剂以及有机硅流平剂;b组原料包括异氰酸酯、催化剂、熟化剂、蓖麻油(羟基值为176-187mgkoh/g)以及四甲基二硅氮烷;并且多元醇、异氰酸酯、催化剂、熟化剂、磷酸铵类阻燃剂、有机硅流平剂、蓖麻油、四甲基二硅氮烷的具体质量配比为:100:60:0.05:0.25:35:0.15:10:12。
60.实施例12中: a组原料包括多元醇、磷酸铵类阻燃剂以及有机硅流平剂;b组原料包括异氰酸酯、催化剂、熟化剂、蓖麻油(羟基值为176-187mgkoh/g)以及四甲基二硅氮烷;
并且多元醇、异氰酸酯、催化剂、熟化剂、磷酸铵类阻燃剂、有机硅流平剂、蓖麻油、四甲基二硅氮烷的具体质量配比为:100:60:0.05:0.25:35:0.15:7.5:7.5。
61.实施例13中: a组原料包括多元醇、磷酸铵类阻燃剂以及有机硅流平剂;b组原料包括异氰酸酯、催化剂、熟化剂、蓖麻油(羟基值为176-187mgkoh/g)以及四甲基二硅氮烷;并且多元醇、异氰酸酯、催化剂、熟化剂、磷酸铵类阻燃剂、有机硅流平剂、蓖麻油、四甲基二硅氮烷的具体质量配比为:100:60:0.05:0.25:35:0.15:7.5:12。
62.实施例14本实施例和实施例10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制备聚氨酯面层1的原料配比不同。
63.具体的,制成聚氨酯面层1的原料包括聚氨酯树脂、n,n-二甲基甲酰胺和醋酸乙酯;三者的具体质量配比为:105:65:15。
64.实施例15本实施例和实施例10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制备水性装饰层4的原料配比不同。
65.具体的,制成水性装饰层4的原料包括水性聚丙烯酸酯乳液、消光剂、有机硅消泡剂、有机硅流平剂、异氰酸酯交联剂以及工业蒸馏水;六者的具体质量配比为:105:0.4:0.3:1:7:40。
66.实施例16本实施例和实施例10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免弱化pu仪表板革制备方法的控制参数不同。
67.具体为,免弱化pu仪表板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按配方,准确称取聚氨酯树脂、n,n-二甲基甲酰胺以及醋酸乙酯;将n,n-二甲基甲酰胺和醋酸乙酯混合均匀后,将聚氨酯树脂溶解于其中得到聚氨酯涂覆料。
68.s2、取离型纸,由牵引辊牵引向前运动,控制牵引的车速为12m/min;将聚氨酯涂覆料均匀涂覆在离型纸上,控制烘干后离型纸上涂覆层厚度为0.12mm;之后将涂覆有聚氨酯涂覆料的离型纸送入烘箱中加热烘干,控制物料按60℃-70℃-90℃-100℃-115℃-115℃的过程阶梯式升温,并控制烘干总时间为5min,从而在离型纸上形成聚氨酯面层1。
69.s3、按配方,准确称取a组原料和b组原料,将两者混合后均匀涂覆在由牵引辊牵引向前运动的聚氨酯面层1上,控制烘干后聚氨酯面层1上涂覆层厚度为0.22mm、牵引的车速为11 m/min;之后将涂覆有a组和b组原料的聚氨酯面层1送入烘箱中加热烘干,控制物料按90℃-90℃-90℃-100℃-115℃-115℃的过程阶梯式升温,并控制烘干总时间为10min;此时多元醇和异氰酸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反应,而在聚氨酯面层1的一侧表面上形成无溶剂聚氨酯粘合层2。
70.s4、保持无溶剂聚氨酯粘合层2的运动速度,将基布贴合在其上;将贴合了基布的无溶剂聚氨酯粘合层2送入烘箱中加热烘干,控制物料按125℃-125℃-125℃-130℃-130℃-130℃-130℃-130℃-135℃-135℃-135℃-135℃-135℃-135℃的过程阶梯式升温,并控
制烘干总时间为14min;之后分离离型纸。
71.s5、按配方,准确称取水性聚丙烯酸酯乳液、消光剂、有机硅消泡剂、有机硅流平剂、异氰酸酯交联剂以及工业蒸馏水,混合后均匀后得到涂饰剂。
72.s6、将涂饰剂通过辊涂机涂覆到聚氨酯面层1远离无溶剂聚氨酯粘合层2的一侧表面,控制烘干后聚氨酯面层1上涂覆层厚度为0.08mm、控制车速为12m/min;之后将涂覆有涂饰剂的聚氨酯面层1送入烘箱中加热烘干,控制物料按115℃-120℃-120℃-120℃-120℃-120℃的过程阶梯式升温,并控制烘干总时间为4min;此时丙烯酸酯在交联剂的作用下发生反应,而在聚氨酯面层1的一侧表面形成水性装饰层4;之后卷曲,得到免弱化pu仪表板革。
73.实施例17本实施例和实施例10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免弱化pu仪表板革制备方法的控制参数不同。
74.具体为,免弱化pu仪表板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按配方,准确称取聚氨酯树脂、n,n-二甲基甲酰胺以及醋酸乙酯;将n,n-二甲基甲酰胺和醋酸乙酯混合均匀后,将聚氨酯树脂溶解于其中得到聚氨酯涂覆料。
75.s2、取离型纸,由牵引辊牵引向前运动,控制牵引的车速为10m/min;将聚氨酯涂覆料均匀涂覆在离型纸上,控制烘干后离型纸上涂覆层厚度为0.18mm;之后将涂覆有聚氨酯涂覆料的离型纸送入烘箱中加热烘干,控制物料按80℃-90℃-110℃-120℃-135℃-135℃的过程阶梯式升温,并控制烘干总时间为3min,从而在离型纸上形成聚氨酯面层1。
76.s3、按配方,准确称取a组原料和b组原料,将两者混合后均匀后涂覆在由牵引辊牵引向前运动的聚氨酯面层1上,控制烘干后聚氨酯面层1上涂覆层厚度为0.28mm、牵引的车速为9 m/min;之后将涂覆有a组和b组原料的聚氨酯面层1送入烘箱中加热烘干,控制物料按110℃-110℃-110℃-120℃-135℃-135℃的过程阶梯式升温,并控制烘干总时间为6min;此时多元醇和异氰酸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反应,而在聚氨酯面层1的一侧表面形成无溶剂聚氨酯粘合层2。
77.s4、保持无溶剂聚氨酯粘合层2的运动速度,将基布贴合在其上;将贴合了基布的无溶剂聚氨酯粘合层2送入烘箱中加热烘干,控制物料按145℃-145℃-145℃-150℃-150℃-150℃-150℃-150℃-155℃-155℃-155℃-155℃-155℃-155℃的过程阶梯式升温,并控制烘干总时间为10min;之后分离离型纸。
78.s5、按配方,准确称取水性聚丙烯酸酯乳液、消光剂、有机硅消泡剂、有机硅流平剂、异氰酸酯交联剂以及工业蒸馏水,混合后均匀后得到涂饰剂。
79.s6、将涂饰剂通过辊涂机涂覆到聚氨酯面层1远离无溶剂聚氨酯粘合层2一侧表面,控制烘干后聚氨酯面层1上涂覆层厚度为0.12mm、控制车速为8m/min;之后将涂覆有涂饰剂的聚氨酯面层1送入烘箱中加热烘干,控制物料按135℃-140℃-140℃-140℃-140℃-140℃的过程阶梯式升温,并控制烘干总时间为2min;此时丙烯酸酯在交联剂的作用下发生反应,而在聚氨酯面层1的一侧表面形成水性装饰层4;之后卷曲,得到免弱化pu仪表板革。
80.对比例1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免弱化pu仪表板革不含无溶剂聚氨酯粘合层2。
81.具体的,参照图3,免弱化pu仪表板革包括贴合在一起的聚氨酯面层1以及基布层3。具体的,聚氨酯面层1的厚度为0.15mm,制成聚氨酯面层1的原料包括聚氨酯树脂、n,n-二甲基甲酰胺和醋酸乙酯,三者质量配比为:95:60:10;基布层3由高涨破机织布构成,厚度为0.95mm。
82.性能检测取实施例1-17和对比例1所得的免弱化pu仪表板革做剥离检测;检测结果列于表1中。
83.剥离检测:(1)试样准备:准备长200mm、宽50mm的长方形免弱化pu仪表板革试样。
84.(2)试验方法:1)沿试验长度方向将无溶剂聚氨酯粘合层2(对比例1为聚氨酯面层1)与基布层3预先剥开50mm,被剥开部分不得有明显损伤。
85.2)将试样剥开部分的两端分别夹在试验机上,使试样剥开部分的纵轴与上、下夹具中心连线重合。以200mm/min的速度进行试验;试验时,未剥开部分与拉伸方向呈t型,记录试样剥离过程中的剥离力。
86.表1 实施例1-17及对比例1所得免弱化pu仪表板革的剥离性能项目横向剥离力/n纵向剥离力/n实施例154.652.8实施例254.953.3实施例355.854.1实施例455.153.6实施例556.154.3实施例655.754.2实施例756.654.8实施例856.854.7实施例959.158.2实施例10剥不开剥不开实施例11剥不开剥不开实施例1258.957.8实施例1359.658.7实施例14剥不开剥不开实施例15剥不开剥不开实施例16剥不开剥不开实施例17剥不开剥不开对比例130.730.1参见表1,由实施例1-17的检测结果可知:本技术各实施例所得免弱化pu仪表板革的聚氨酯部分与基布部分(基布层3)之间均具有较高的剥离力,部分实施例甚至剥不开,表明本技术所得免弱化pu仪表板革的聚氨酯部分与基布部分具有良好的结合性。
87.分析实施例1和对比例1的检测结果可以发现:当引入无溶剂聚氨酯粘合层2后,所
得免弱化pu仪表板革的聚氨酯部分与基布部分的剥离力大大提高,即两者之间的结合牢度大大提高。这是由于无溶剂聚氨酯为无水无溶剂体系,在与基布贴合时不会产生气泡,故相比于聚氨酯面层来说,无溶剂聚氨酯与基布的贴合更加紧密,从而与基布有更好的结合性,进而通过无溶剂聚氨酯粘合层2的连接,使聚氨酯面层1与基布层3具有更好的结合牢度。
88.分析实施例7,9-11的检测结果可以发现:在合成无溶剂聚氨酯时引入蓖麻油、四甲基二硅氮烷,可以明显提高聚氨酯部分与基布部分之间的剥离力。这是由于:蓖麻油能分别和异氰酸酯及四甲基二硅氮烷反应,从而通过蓖麻油的桥梁作用,使具有si-n键的四甲基二硅氮烷稳定的连接在无溶剂聚氨酯的分子结构中;si-n键具有较强的极性,可与基布以共价键相连;通过共价键的连接,提高了无溶剂聚氨酯粘合层2与基布层3的结合性,进而提高了聚氨酯部分与基布部分之间的结合性。
89.分析实施例10,12-13的检测结果可以发现:合适的蓖麻油和四甲基二硅氮烷的配比,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蓖麻油的桥梁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免弱化pu仪表板革的聚氨酯部分与基布部分之间的结合性。
90.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