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绒架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0505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绒架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用于绒絮回收、空气净化的装置,属于棉麻加工设备。
在棉麻加工行业,特别是在棉短绒加工行业,飞绒和尘土污染的处理是十分重要的问题。现有技术多采用布袋除尘的方法,即在除尘塔中吊挂若干个布袋,使含有尘绒的空气进入布袋进行过滤除尘。上述方法的不足是a)棉短绒常因风力不匀而贴在布袋内壁上造成阻塞;(b)回收布袋内滤留物劳动强度大且易造成二次污染;c)短绒回收率低。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的设备,利用该设备可有效地提高短棉绒回收率,提高除尘效率,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并降低设备投资。
说明书附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说明书附图2是附
图1的俯视图。
图中1是卸料口,2是锥形壳体,3是圆柱形壳体,4是排风管,5是进风管接头,6是进风管。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绒絮回收装置包括圆柱形壳体3,与圆柱形壳体3的下端相联接的锥形壳体2,一端安装在壳体腔内。另一端由壳体顶端伸出的排风管4和位于壳体上部的进风管6,在锥形壳体2的底部是卸料口1。其中,圆柱形壳体3和锥形壳体2的联接方式可采用焊接,也可采用法兰盘联接或其他公知的联接方式。进风管6安装在圆柱形壳体3轴心线的一侧,使进风管6的外管壁与壳体相切。排风管4是与圆柱形壳体3轴心线重合的圆管,该管的上端穿出圆柱形壳体3的封顶之外并与壳体用焊接或其他公知方法制成一体;排风管4的下端位于圆柱形壳体3和锥形壳体2的接合部位以下。排风管4位于圆柱形壳体3和锥形壳体2接合部以下的长度一般为圆柱形壳体总高度的 1/10 ~ 1/2 。
为了提高绒絮的回收率和工作效率,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中排风管4与圆柱形壳体3的直径比一般为45100~60100;最佳直径比是12;进风管6与进风管接头5二者的截面积比是95100~115100。
本实用新型中各零部件之接合部位均采用密闭联接的方式。工作中,风机将含尘空气经进风管接头5沿圆柱形壳体3的切线方向送入壳体内,含尘空气在壳体内腔壁与排风管4的外壁之间绕轴心线形成向下的旋流。在离心力作用下,尘粉被抛向外圆筒内壁,并与壁面碰撞渐次落下,经卸料口1排出;绒絮在壳体内腔自上端至下的运动中形成逐渐增大的絮团,并最终经卸料口1进入清杂设备中清理出尘杂物质然后由清弹机弹出有效纤维。而滤出绒絮、尘杂物后的空气由排风管送出。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设备投资少,回收效率高,使用安全系数大。有效地降低了生产场所的含尘浓度,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
实施例选用镀锌薄钢板制造绒絮回收装置,其中圆柱形壳体3的高为900毫米,内径φ900毫米,锥形壳体2高为1800毫米,卸料口1的内径φ300毫米,排风管4的内径为φ450毫米,其下端低于圆柱形壳体3与锥形壳体2接合部位的高度尺寸为450毫米,进风管接头为225×500平方毫米。工作中以13~15米/秒风速将含绒絮、尘杂物的空气送入本实用新型之中,经试用每百斤棉籽比现有技术多回收短绒4.5市斤。
权利要求1.一种绒絮回收装置,包括卸料口1、锥形壳体2、圆柱形壳体3、排风管4和进风管5,其特征是排风管4的下端位于圆柱形壳体3和锥形壳体2的接合部位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绒絮回收装置,其特征是排风管4位于圆柱形壳体3和锥形壳体2接合部位以下的长度为圆柱形壳体3总高的10~5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绒絮回收装置,其特征是排风管4与圆柱形壳体3的直径比为45~60100。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绒絮回收装置,其特征是进风管6与进风管接头5的截面积比是90~115100。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绒絮回收装置,是参照“沙克笼”除尘器的基本结构,经改进而设计的一种适用于棉花加工行业的回收短绒滤清空气的设备,主要包括相互联接的锥形壳体2和圆柱形壳体3在锥形壳体2下部设置的卸料口1,与壳体同轴线安装的下端低于圆柱形壳体与锥形壳体结合部位的排风管4和位于圆柱形壳体上部的进风管5。本实用新型能耗低、短绒回收率高,可有效地降低生产场所的含尘浓度和工人的劳动强度。
文档编号D01G15/82GK2052000SQ8920551
公开日1990年1月31日 申请日期1989年4月11日 优先权日1989年4月11日
发明者马利强, 李庆祥 申请人:山东省曹县棉花加工一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