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用于陡坡屋顶的通风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4509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特别是用于陡坡屋顶的通风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通风带。
背景技术
通风带通常被用于密封在坡屋顶的屋脊板条或斜脊板条之间的缝隙。通常, 它们形成为在屋脊板条或斜脊板条上铺开的巻材。
这种通风带一方面被用来防止水、雪或者虫子进入屋顶的内部,并在另一
方面还使屋顶下面的空间通风,从而例如避免形成凝结水、腐烂或者霉菌。已
知的通风带不能满足所有的这些要求。如果它们可预防御水、雪与虫子,那么 它们通常不具有充分的透气性。
已知的通风带由中心条和两个侧条构成,其中侧部具有通孔(us
5,094,041)。侧部可由一些以手风琴状形式一个摞一个放置的片构成。
进一步已知的通风带具有中心条和两个侧条,其中心条具有通孔(GB
2,155,516A)。侧条上安装了大体上垂直放置的具有通孔的通气条。
进一步已知的屋脊密封板条或斜脊密封板条具有通气功能,其由在缘边处
褶皱但中间可透气的条构成(EP 1260650A2)。该条包括在其中心设置的切除
部分,其横向于上述条延伸,并且通过结合在横向延伸的边缘而封闭。
进一步已知的用于屋顶空间的通风元件包括若干放置于上板与下板之间的
通气壁OP2001 323618A)。这些通气壁垂直或者倾斜放置并且包括若干孔。
但是此通风元件不能巻成巻材。

发明内容
本发明致力于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确保高换气的通风带,且没有水、 雪或者虫子通过此通风带侵入。
根据专利的权利要求1所述的特征,该问题被解决。
5本发明因此涉及一种具有至少两个彼此平行延伸的侧条以及中心条的通风 带。由彼此连续连接的壁或网形成的通风带平行于侧条延伸。其中通风带可具 有最多不同的形式。设置至少一个通风通道。然而,可以设置多个通风通道。 通过使用具有回复力的某种通风带材料,当展开通风带时,至少一个通风通道 能够自动打开。然而,通过拉动侧条同样可能影响至少一个通风通道的打开。
本发明获得的优点尤其包括可巻通风带包括在屋顶表面下的平面具有良 好通风性的通风孔,这些通风孔可免受大雨、高吹雪和低吹大雪等的侵害。通 过带有通孔的透气或致密材料构成的一条通道或多条通道,防止了大雨与高吹 雪的侵入。通风区域这里或是几何上永久打开,或是仅在以后,即通风带被展 开之后形成通道。通过本发明,形成若干通风平面,它们在安装位置上或是在 侧向上一个挨着一个放置或是一个在另一个上偏移放置。此处每个附加的通风 平面代表防止大雨的侵入的又一阻挡物。所有平面中的排水通道,除了最里面 的一个,确保水在潜在可用的中间平面向外流走。


本发明的实施例在图中被描绘并将在下面被进一步详细描述。 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被布置于屋脊的通风带,
图2是根据图1的通风带的侧视图,
图3根据图1的通风带的局部区域的放大图,
图4a根据本发明的通风带的另一实施例的顶视图,
图4b根据图4a的通风带的前侧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的再一实施例的前侧的视图,
图6是根据图5的通风带的侧视立体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通风带的再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8是具有两个通风通道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9是图8中描述的通风带的变体,
图IO是其上放置脊瓦的屋脊上布置的通风带,
图11是图10中描述的装置的立体图,图12是坡屋顶的屋檐区域的一部分,
图13是具有通风带的图12中的放大部分,
图14是大体上对应于根据图5的通风带的折叠通风带, 图15是根据图14的处于半直立状态的通风带, 图16是根据图14的处于完全直立状态的通风带, 图17是接近折叠状态的具有弹簧元件的通风带, 图18是根据图17的处于折叠打开状态的通风带, 图19是根据图17或18的通风带的弹簧元件, 图20是根据图13的部分巻起来的通风带。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具有屋面瓦2、 3、 4、 5、 6、 7、 8、 9以及通风带10 的屋脊1,其中通风带10包括两个侧条11、 12和中心条13。侧条11、 12与 屋面瓦2到9相接触,同时中心条13靠在屋脊板条14上面。侧条ll、 12由 可塑性变形的材料构成一一或至少在其端部包括可塑性变形的材料一一因此 它们适于屋面瓦2到9的形状。这在图1中没有显示。
接下来由于左边区域与右边区域结构相似并且关于右边区域镜面对称,所 以只描述通风带10的右边区域。
在侧条ll、 12与中心条13之间设置具有由四个壁16、 17、 18、 19形成的 矩形的通风通道15。在图1中,壁17和18中的通孔不明显。当壁19由中心 条13形成时,壁16由侧条形成。壁18也可为侧条12的一部分。这同样类似 于表示中心条13的延伸部分的壁17。
图2显示根据图1的通风带10的侧视图。恻条12与侧条13此处很明显。 壁17具有若干通孔20到25。相对壁18中的通孔在图2中不明显。
由壁16到19形成的通风通道15以放大的比例显示于图3中。这是在图1 中由"A"显示的区域。壁17中的通孔20、 21与壁18中的通孔26、 27很明 显。通孔26与27相对于通孔20、 21偏移距离"b"。如果例如低吹雪和高吹 雪通过了通孔20、 21,则它撞击在相对壁18上而撞击到一个封闭表面而不到 通孔26、 27。由于通孔20、 21、 26、 27的布置,形成了一种迷宫式结构。进入的空气在进入屋顶内部的途中被偏转,由此低吹雪被阻止进入屋顶内部。为
了使渗透过通孔20、 21进入通风通道15的水能够再次流出,提议壁17中的通孔20、 21延伸至壁16。这以虚线28、 29表示。然而,壁17中也可以在通孔20、 21与壁16之间设置分开的用作排水孔的开口 。
图4a以俯视图显示通风带45的另一个实施例。而且,两侧条30、 31与中心条32很明显。中心条32的区域33、 34与实施成波浪形式的侧条30、 31连接,例如粘附于侧条30、 31。在中心条32中,尤其在区域33、 34的附近,分别设有实施为圆孔的通孔50与51。分别在这些通孔50与51的后面,由于通风带45被压縮,能看到纤维材料。通风带在压縮状态下能够被巻起。
图4b显示与图4a中相同的通风带45,然而是从仰视图上看,也就是位于其背部。在此立体图中,通风带45处于未压縮的状态。此通风带45包括两个彼此平行延伸的通风通道185、 186。此处壁46和48中的通孔40和35至38以及壁47和49中的通孔50和51可被看到。图4a中通孔35到39和通孔40到44还不明显。
如果侧条30、 31在箭头52、 53的方向被拉开,则再次得到图4a中显示的形式。通孔35到38和40分别直接在壁54和55上,同时通孔50、 51直接位于相对壁56、 57上。
图5显示未分割的柔性材料制成的通风带60的进一步实施例的右半部,而且特别在前视图中示出。可以看到,中心条61在其端部向下弯折,并且首先形成壁62,接着形成壁63、壁64,再形成壁65、随后是壁66,最后过渡到侧条67。在壁65靠在中心条61上的位置,可以通过焊接或其他方式建立连接。这同样适用于侧条67上的壁63的接触。壁62、 64、 66上的通孔在图5中不可见。
与先前的实施例相比,图5的实施例包括两个通风通道68、 69。图6从侧面再次显示了图5中显示的通风带60。壁62中的通孔70到74在这里可见。
图7显示通风带75的进一步变体。柔性的通风带75包括通风通道76,其中心条77过渡至带通孔79、 80的斜壁78。
相反,侧条81过渡至具有通孔83、 84的斜壁82。在此通风通道76具有梯形的横截面形状。
图8描述了具有两个通风通道86、 87的柔性的通风带85的进一步变体。形成通风通道86、 87的壁88到90在此斜向放置,从而形成三角形。壁90中的通孔91、 92以及壁89中的通孔93和壁88中的两个通孔94、 95是明显的。在通风通道87中,还可以看见放置在通孔93或91和92之后的阻碍物96或97和98。因而形成一迷宫式结构。产生的气流由箭头100到104显示。中心条由105表示,同时侧条由106表示。
图9显示再一通风带107,其还包括两个通风通道108、 109并且与通风带85结构相似。
放置于屋顶的屋脊区域的再一通风带110被显示于图10中。中心条111被放置在屋脊板条122上并且通风带110由有脊屋面瓦112覆盖。接下来,通风带110的右半部被进一步详细描述。
中心条111形成的第一直片114,其随后以近似90度角向左延伸并形成壁115。于是中心条111在右转以后,向右平行于屋面瓦113的顶侧延伸而形成壁116。中心条111在另外一个左转形成壁117之后,并且在随后又一个左转之后,中心条111平行于直片114延伸。侧条118最初平行于屋面瓦113的表面延伸,接着向上弯折以与中心条111的直片114邻接。因此形成与直片114和壁115共同形成通风通道120的壁119。另一个通风通道121由壁117、 115、116形成。在图10中看不到位于壁117、 115和119上的通孔。支承屋面瓦112、113和99的屋脊板条由122、 123和124表示。图IO所示的通风带110的左侧区域与右侧区域镜面对称,因此没有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1除了是立体图以外与图10相对应。此处壁117中的通孔125到127以及壁115中的通孔128和壁119中的通孔129可见。
以上使用的名称"通风通道"不仅包括在通风带110的纵向上连续的通风通道120,而且包括不连续的通风通道120。
图12中描述了坡屋顶的屋檐区域130的部分。三个朝屋脊的方向延伸的平行椽条131到133以及固定于椽条131到133的顶侧的顺水板条134到136可见。横向板条137、 138垂直于椽条131到133和顺水板条134到136延伸。衬垫膜139位于椽条131到133和顺水板条134到136之间。
9通过这样的布置形成了两个通风平面, 一个下通风平面179以及一个上通
风平面180。通过下通风平面179,侵入或扩散通过的融化水被排出。上通风平面180支持下通风平面179的工作,并且还确保衬垫膜139的迅速干燥。
图13显示图12所示的屋檐区域130的一部分,所述部分特别地和通风带140在一起。此通风带140结构上与图5中所示的通风带60的半边相似。然而侧条141、 142此处形成90度角。在通风带140的壁143、 144、 145中设置平行于彼此延伸的通孔146到149。 个侧条142靠在椽条151的前侧150并与之接触,而另一个侧条141靠在顺水板条152上并与横向板条153邻接。
图13进一步显示通风带140跨过连接元件与顺水板条152和椽条151连接,其中只有两个连接元件具有附图标记181、182。这些连接元件可以是例如钉子。尽管通风带140能够通过其侧条141、 142而与椽条151或顺水板条152粘附,然而有利的是通风带140通过连接元件分别附加地固定于椽条151或顺水板条152。
侧条141、 142能够仅由一种材料制成或也可由层叠的若干种材料制成。此通风带140由基本上柔性的材料制成。此通风带140可由透气或者至少部分透气的网状材料构成。此材料可为薄膜状或纤维状。纤维优选地使用有机纤维。如果材料为薄膜状,使用具有厚度可达近似lmm的薄合成材料薄膜、金属箔或者有机薄膜。根据材料的种类,通风带140可以为防水的或者为至少部分透水。
因此通风带140由柔性材料构成,其呈现有两种不同状态。在第一种状态,即压縮状态,通风通道176、 177没有打开。在这种情况下,通风带140被巻起。在第二种状态,即未压縮状态,通风通道176、 177打开。这种状态在例如通风带140被展开的情况下发生。通过用于此通风带140的特定材料的使用,当通风带140展开时通风通道176、 177可以自动打开。这种情况即为例如具有回复力的材料被用于通风带140。
虽然在图13中显示的是矩形的通风通道176、 177,也可以想象在直立状态下在横截面具有不同形状的通风通道176、 177。因此,例如在安装状态下的通风通道176、 177可以具有梯形、三角形或环形的横截面。形成为孔的通孔146到149同样可具有不同的形状。因此,例如通孔149到149可以为圆形、矩形、三角形或U形。如图13所示,相对通孔146到149相对于彼此偏移并非绝对必要。同样可以想象这些通孔彼此相对。如果在通风通道176、 177中放置不同类型的通孔,不同类型的水阻碍物可放置在这些通孔之间。通孔可还被透气纤维网覆盖。尽管此处的通孔仍然保持透气性,但是交换的空气量因此减少。如果可设置不需要改变通孔的尺寸而允许较低的空气交换的空气通道将是非常有利的。在通孔的尺寸与数量都不变的情况下,可在不需要设置新的通风带的条件下调节空气交换。以此目的,纤维网可以例如简单地放置在壁143上,使得其覆盖实施为通风孔146、 147的通孔。
图13中描述的通风带140以巻材来供应。在这种状态下其被压縮,使得通风通道176、 177的壁扁平并彼此接触,并且通风通道176、 177被关闭。此处不会发生体积增大。图20显示了这样的巻材。
图14显示了在压縮状态中为屋檐区域提供的通风带183。第一侧条154与第二侧条155是明显的。通风带183的壁156到158被折叠并且几乎平行于侧条154、 155延伸。这些壁156到158以及侧条154、 155可以由大体上柔性的材料构成。两条通风通道187、 188被放置于壁156到158之间。
在根据箭头159、 160的方向施加到第一侧条154与第二侧条155的力的帮助下,壁156到158升起。随着在通风带183的横向(即在方向159和在方向160上)逐渐延伸,几乎达到最大延伸的一半,并且通风带183的通风通道187、188部分打开。此状态可在图15中看到。图16中显示了在最大延伸后的通风带183的状态。
用箭头159、 160表示的力可用例如两手的方式施加。
通风带183可放置在例如屋顶的屋檐区域。
图17显示另一个通风带161,其中当通风带161从巻材中展开时,壁自动自己直立。壁164到166放置在条162、 163之间。两个壁164到166之间各设有弹簧元件167、 168,其向条162、 163施加力,特别在相反方向上施加力。
这些彼此平行放置的两个通风通道可以一个挨着一个的方式放置,也可以一个在另一个之上的方式放置。
图18显示了一种方式,其中由于弹簧元件167、 168所施加的力,壁164到166几乎垂直立在条162、 163上。弹簧元件167在图19中单独显示。可以看到弹簧元件具有形成L的两个腿部170、 171。 一个腿部171具有若干叉部172、 173,而另一个腿部170具有连续表面。弹簧元件167由弹性回复材料构成,其在压縮弹簧元件167的力作用结束以后再次采取它的初始位置。
在压縮状态,比较图17,通风带161可再次被巻成巻材。通过展开过程,产生足够的力以压縮通风带161。因此,只在巻材形成的开始时需要手工压縮通风带161的端部。
在图20中显示了根据图13的通风带140巻成的巻材175。在此通风带140中,侧条141被压靠在侧条142上。于是可以开始退巻。
该巻材175显示在巻起状态下,由于通风带140的壁被大量压縮,通孔146到140被关闭。在巻起阶段,由于通风通道也被压縮,因此不存在任何通风通道。
1权利要求
1.一种特别是用于坡屋顶的通风带(10、45、60、75、85、107、110),具有1.1平行于彼此延伸的至少两个侧条(11、12;30、31;67、81、106、118),以及1.2平行于所述侧条(11、12;30、31;67、81、106、118)延伸的至少一个基本上关闭的通风通道(15;68、69;76、86、87;108、109;120、121;176、177;187、188),1.2.1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通风通道(15;68、69;76、86、87;108、109;120、121;176、177;187、188)包括具有通孔(20-25;26、27;40;50、51;70-74;79、80;83、84;91、92;94、95;125-129)的壁,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带(10、45、60、75、85、107、110)可呈现两种状态,其中,第一种状态为压缩状态,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通风通道(15;68、69;76、86、87;108、109;120、121;176、177;187、188)没有打开,而第二种状态为未压缩状态,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通风通道(15;68、69;76、86、87;108、109;120、121;176、177;187、188)打开。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带,其特征在于,中心条(13、 32、 61、 77、 105、 111)放置在所述侧条(11、 12; 30、 31; 67、 81、 106、 118)之间。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风带,其特征在于,在特定一个侧条(11、 12; 30、 31; 67、 81、 106、 118)和所述中心条(13、 32、 61、 77、 105、 111)之间设置 至少一个通风通道(15; 68、 69; 76、 86、 87; 108、 109; 120、 121; 176、 177; 187、 188)。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带(10、 45、 60、 75、 85、 107、 110)在所述第一状态中为巻材。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带(10、 45、 60、 75、 85、 107、 110)在所述第二状态中被展开。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带(10、 45、 60、 75、 85、 107、 110)由在展开过程中施加回复力的材料构成,使得所述通风通道(15; 68、 69; 76、 86、 87; 108、 109; 120、 121; 176、 177; 187、 188)自己直立。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通道(15; 68、 69; 76、 86、 87; 108、 109; 120、 121; 176、 177; 187、 188)通过对所述通风带(10、 45、 60、 75、 85、 107、 110)的外力作用而自己直立。
8.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风带,其特征在于,该带由引起所述回复力的材料 构成。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带,其特征在于,引起所述通风通道直立的弹簧 元件(167、 168)安装在所述通风通道(15; 68、 69; 76、 86、 87; 108、 109; 120、 121; 176、 177; 187、 188)中。
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带(10、 45、 60、 75、 85、 107、 110)由基本上柔性的材料构成。
11.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通道(68、 69; 86、 87; 108、 109) —个挨着一个地放置。
1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通道一个在另一个之 上地放置。
1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本上关闭的通风通道(15、 68、 69)在安装状态下具有矩形横截面。
1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本上关闭的通风通道(76)在安装状态下具有梯形横截面形状。
1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本上关闭的通风通道(86、 87; 108、 109)在安装状态下具有三角形横截面。
1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本上关闭的通风通道在 安装状态下具有环形横截面。
1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35-44、 50、 51)为 圆孔。
18.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通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20-25; 70-74; 83、 84; 91、 92; 94、 95; 125-127)为矩形孔。
1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79、 80; 91、 92) 为U形孔。
20.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通风带,其特征在于,在第一类和第二类通孔之间设 置水阻碍物(96-98)。
21.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20、 21)和第 二通孔(26、 27)相对于彼此偏移。
2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通孔(20-25)和所 述侧条之间设置分开的开口。
23.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通道在展开之后通过 安装回复力自动打开。
24.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通道通过将所述通风 带横向拉开而打开。
2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孔(26、 27; 40、 50; 83、 84; 94、 95; 129)由具有良好透气性的纤维网覆盖。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风带,其具有平行于彼此延伸的至少两个侧条以及中心条。由连续连接的壁或网形成的通风带平行于侧条延伸。其中通风带可具有不同的形状。设置至少一个通风通道;然而,设置多个通风通道也是可行的。通过为通风带使用具有回复力的特定材料,至少一个通风通道在通风带展开过程中可以自动打开。然而,也可以通过拉动侧条而打开至少一个通风通道。
文档编号E04D13/00GK101688398SQ200780053029
公开日2010年3月31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5日 优先权日2007年6月5日
发明者M·科兰兹 申请人:莫尼屋顶部件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